综合防治儿童性侵犯专业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五

一部填补空白的专业工具书

乔东平(哲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

龙迪教授作为内地最早出版儿童性侵犯研究专著的著名学者,已经在这个领域研究和服务多年,经验丰富。我荣幸地受邀为她的新书《综合防治儿童性侵犯专业指南》写序,先睹为快,受益匪浅。

我和龙迪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末,相聚于21世纪的香港。那时,她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博,研究儿童性侵犯问题;我在香港理工大学读博,研究中西方不同社会文化情境下对儿童虐待的认识问题。我们共同为中国儿童的幸福而努力。

儿童性侵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和研究主题在西方引起关注是20世纪70至80年代,而在我国引起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儿童虐待的详细统计数据,可以监测不同形式儿童虐待(包括儿童性侵犯)的发生率和变化趋势,研究成果丰硕,干预服务多样。而我国尚没有儿童虐待的统计数据,公众多是通过不断增多的媒体报道了解儿童性侵犯这一隐秘现象,而媒体曝光的案例仅是冰山一角。我国对儿童性侵犯的研究不足,从该书引用的文献大多是英文文献可见一斑。我国防治儿童性侵犯的专业服务仍很有限,受害儿童及其家人长期无助,儿童不仅受到侵犯者的伤害,还可能因为周围人甚至家人“责备受害者”的倾向而受到再度伤害。如果受害儿童得不到支持和专业服务,可能终生带着“耻感”生活,不再信任与侵犯者具有某种相同特征的人,甚至不再相信社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相反,有效的服务可以减少或转化性侵犯对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性侵犯并进行专业的干预服务?我国的儿童保护工作者一直苦于缺乏专业指引的工具书。龙迪教授这部著作弥补了这个空白,令人欣喜!该书的特点和贡献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全面性、系统性。作者从理论到实践对儿童性侵犯及其防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包括儿童性侵犯的工作定义、不同理论视角、受害者和侵犯者的特征、侵犯者的操控手段、性侵犯对儿童的影响和长期后果、造成不同影响和后果的影响因素、发生儿童性侵犯的风险因素/机制与保护因素/机制等,使读者对儿童性侵犯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

第二,批判性、反思性。作者针对人们对儿童性侵犯的迷思、刻板印象和公众态度进行反思性批判,建构了新的观念和态度,如儿童性侵犯不一定有身体伤害,心理创伤不一定立即表现出来,没有使用武力和威胁也是性侵犯,发生性侵犯不是受害儿童的责任,性侵犯者可能是任何人包括熟人和人们印象中的“好人”,男孩也可能受到性侵犯等,使读者对儿童性侵犯有全新的认识。

第三,实操性、指导性。作者系统地阐述了预防和干预儿童性侵犯的理念、理论基础、思路、方向、原则、服务内容、服务方法、预防策略、步骤、技巧、评估、程序、组织以及多部门跨专业协作的综合服务实施。我国在防治儿童虐待,特别是儿童性侵犯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本书为正在提供服务或者准备提供服务的机构提供了清晰的“专业支援服务”指引,使专业人员有能力帮助成人及早发现和制止儿童性侵犯,及早为受害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援服务。

第四,循证性、理论性。本书以证据为基础,回顾了国内外40多年有关儿童性侵犯的研究成果,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作为依据,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和研究功底,这不仅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大量文献资料,而且有助于为各种干预方案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与防治、惩处儿童性侵犯相关的政策法律,显示对处理儿童性侵犯问题的重视。

例如,2006年和2012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1条均明确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法发〔2013〕12号),这是我国目前对儿童性侵犯比较全面的专门规定。

201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14〕24号),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判决撤销监护人资格的第一条是“性侵害、出卖、遗弃、虐待、暴力伤害未成年人,严重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而且法院“一般不得判决恢复其监护人资格”。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第237条把猥亵罪的对象从女性扩展到包括男性,受性侵害的男童也能得到刑法的保护。

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强调“帮助儿童增强防范不法侵害的意识”,性侵犯正是不法侵害之一。

这些政策法律说明,防范儿童性侵犯的专业服务刻不容缓。龙迪教授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从儿童保护的视角来看,儿童的安全是第一位的,防治儿童虐待是国际社会儿童保护的核心。虽然不同国家对儿童虐待的界定和干预有其社会文化特点,但是也有一些共同的经验值得借鉴。本书体现了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的结合,是一本十分专业的防治儿童虐待的工具书。它的出版必将有助于唤起我国社会各界对儿童性侵犯问题的更多关注,促进国家和社会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更有效的专业支援服务,进一步强化成人的保护责任及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