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生产者价格指数)——正确判断物价的真正走势
PPI是Producer Price Index(生产价格指数)的简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PPI用来衡量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需采购品的物价状况。
一般来说,商品的生产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这时候的标志是商品还没有进行任何加工;中间阶段,这时候的标志是商品还需要做进一步加工;完成阶段,这时候的标志是商品不需要再做任何加工。因而PPI包括了原料、半成品和最终产品等三个生产阶段的物价资讯,是CPI之先声。
“核心PPI”(Core PPI),指将食物及能源去除后的指数。
由于食品价格因季节变化而变化,而能源价格也经常出现意外波动,为了能更清晰地反映出整体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一般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剔除,从而形成核心PPI,以便正确判断物价的真正走势。
跟CPI一样,PPI也是预测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之一,只不过PPI更倾向于反映在生产者这个环节上,其反映主要集中在通货膨胀转移至消费者这一环节之前,在一定意义上其预测通货膨胀比CPI更具前瞻性。而CPI则更多地表现为商品的最终价格。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流通领域的消费品。
由于PPI主要反映的是生产环节的价格水平,而CPI主要反映的是销售环节的价格水平,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变化情形可能会不一致,并且对CPI的传导作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从我国国情来看,在农产品向食品的传导上面,CPI受PPI左右的情况比较多。在工业品向生活用品的传导上面,CPI很多时候的表现不一定和PPI一致。PPI上涨了,很多时候CPI受到的影响不一定明显,甚至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反之亦然。当然,如果CPI与PPI发生长时间背离的情况,也是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的。
从理论上来说,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物价波动将反映至最终产品的价格上,因此观察PPI的变动情形将有助于预测未来物价的变化。因为PPI是测算价格变化的指标,该价格是制造商和批发商在生产的不同阶段为商品支付的价格。这里任何一点的通货膨胀都可能最终被传递到零售业。毕竟,如果销售商不得不为商品支付更多资金,那么他们更乐于把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在宏观经济方面,如果PPI增速放缓,将会有效缓解CPI增速过快所产生的压力,从而有效降低通货膨胀的预期,但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放缓的可能性。当然PPI持续过高,说明经济可能出现了过热现象。
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2001—2004年PPI特别活跃,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稳定,终端消费品价格的变动主要源于上游产品价格的波动。2004年之后,由于居民对终端消费品的需求出现了显著变化,使得下游商品价格带动上游产品价格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居民对住房、汽车消费品需求的爆发性增长,同时某些食品(大蒜、生姜)供给出现严重不足,使得原有的供求平衡被打破,进而市场上出现了“蒜你狠”“姜你军”的奇特场景,最终使CPI快速上涨并拉动PPI迅速攀升。
2008年下半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各种商品价格回落,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使得CPI回落,最终PPI也在随后几个月回落下来。
通常,当CPI和PPI长期保持上升状态,一般意味着经济建设增速加快,通货膨胀开始上升。如果两者上升速度过快,则势必会导致过度的通货膨胀,进而破坏经济建设。反之,如果两者同时下跌,则意味着经济建设增速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