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的就是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处世心理学:人情练达,处世无忧(6)

的确如此,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素不相识的人给我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比如入学遇见的新同学,出差时坐在一起的旅客,出席会议初次邂逅的与会者,等等,虽然一面之缘下,我们对他们的个性品德等深层性质一无所知,但却由于谈吐、举止、表情等外在特征的吸引,产生良好印象,并与之结交成朋友。有时候这种“一见钟情”会让我们结交到挚友,可是有时候,却容易让我们栽跟头。

这就提醒我们,只有长期交往的印象才值得相信,不要因为初次见面的好印象而被别人成功操纵;否则,你将有可能陷入长期的被动之中。

衣着能暴露一个人的本性

衣服本是人类用来遮体御寒的,但是人们却很难想到,为了要穿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反而会把自己毫无掩饰地暴露出来。

因为每个人所选购的衣服,包括颜色、质地等都无一例外地把自己的心理状态尽数袒露。

(1)华丽者——在茫茫人海中,你可以发现某些人总是穿着引人注目的华美服饰,这种人大体上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爱出风头。此外,这种人多数对于金钱的欲望特别迫切。

所以,当你与这类身着华服的人交往时,你就能洞察到他的这种心理,多夸奖他的服饰,是满足其膨胀的表现欲的一个好办法。这样他不仅不会与你为敌,反而会轻易地答应你所提出的要求。

(2)衣着朴素者——有一种人穿着非常朴素,不爱穿华美的衣服,这种人大多缺乏主体性格,对自己缺乏信心。希望对别人施加威严,以弥补自己的自卑心理。

和这种人交往时,千万注意别与他争执不休,因为越是自卑的人,越想掩饰自己的自卑,越会与人喋喋不休地争吵,以保护自己残存的一点点面子。因此,争吵绝对不利于和他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时,你可以大大方方承认他的观点,他反而会感受到你的宽容大度。另外,你在对方心平气和的时候,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喜欢时髦服装者——有一种人完全不理会自己的嗜好和别人的看法,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只以流行为嗜好,向流行看齐。实际上,这种人在内心深处常有一种孤独感,情绪也经常会波动不安。

与此类人打交道,可以采取“以迂为直”的策略,你不妨也来点“时髦”,并尽量从时下最流行的事和物谈起,从而引起对方对你的兴趣,然后再逐步切入交往的正题。

(4)不理时尚者——有一种人对于流行的状况丝毫不为所动,这种人的个性可以说是十分强硬的,但也有一些人是不敢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而一味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这种人认为,如果事事跟别人趋同,岂不是等于失去了自我?这种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弄得大家索然无味。

和这种人交往,要采取“顺毛摸”的办法哄着、顺着。他在兴高采烈之中,便会不知不觉地喜欢你、信任你、为你做事。

(5)常突然改变服装嗜好者——也许你某一天发现经常打交道的朋友突然改变了习惯的穿戴,你千万不要惊慌。这种常会突然改变自己服装嗜好的人,大多是想改变生活方式,也有逃避现实的成分。

你若想与他保持良好的关系,应当显得不当一回事;或者说些赞美他穿什么都很不错之类的话,相信他的心灵大门一定会向你敞开。

(6)冷静对待时尚者——有一类人对流行既不狂热,也不会置之不理,改变穿衣也是渐渐实行。这一类人处事中庸,情绪稳定,一般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大多比较理性,不过于顺从欲望,也不盲从大众时尚。

此种人比较可靠,值得结交。与他交往应以诚为本,因为他既是你可以信赖的朋友,也可能成为你终生的知己。

此外,衣饰颜色是一种会说话的色彩语言,它能帮助你初步判断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该怎样和那个人交往。

比如蓝色是永恒的象征,是最冷的色彩。经常穿着蓝色衣服的人,往往沉稳、理智、坚毅并富有韧性,凡事都会缜密思考,比较容易成就事业。相对喜欢安静,善于控制感情,有责任心,判断力强,富有见识;但个性也比较固执,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他们不擅长交际,通常只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一个小团体,或者自立门户,独自享受心灵的宁静。也因其能力强,更容易固执己见,常常坚持自己的看法,没有充分绝对的理由难以劝说动他们。

和这样的人交往,应该顺其自然,理性对待,真心相处,心灵的碰撞、志趣的相投更为重要,整天黏着他们,反而会让他们不舒服,唯恐躲避不及。他们崇尚理性、冷静和智慧,如果你和他们交往,一定要在这些方面下番功夫。

掌握衣着色彩语言将会为你更加准确地看透对方,有针对性地与之结交增加一个更大的砝码。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识人要看内心,不要被别人的外表蒙蔽了眼睛,更不要让“以貌取人”来操纵我们的判断结果。评价一个人,需要多方面考察,从整体上来下结论。

从整体上看人,就是要从德、识、才、学、体这五个基本方面,也就是按人才所构成的基本要素来评定。这五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不能只见一点而忽略了其他几点。这就需要用整体性的综合思维方式,把事物经分析之后的各个方面、层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去认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告诉人们,知人识人时采取不同的认识角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从上往下看,会把人看矮了;如果从下往上看,会把人看高了;如果从近往远看,会把人看小了;至于门缝里看人,会将人看扁了的。

多年前,哈佛大学前校长因对人的错误判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一对老夫妇,女的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则穿着布制的便宜西装,也没有事先约好,就直接去拜访哈佛的校长。校长的秘书在片刻间就断定这两个乡下人根本不可能与哈佛有业务来往。

先生轻声地说:“我们要见校长。”

秘书很不礼貌地说:“他整天都很忙。”

女士回答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等。”

过了几个钟头,秘书一直不理他们,希望他们知难而退,自己走开。他们一直等在那里。秘书终于决定通知校长:“也许他们跟您讲几句话就会走开。”

校长不耐烦地同意了,校长很有尊严而且心不甘情不愿地面对这对夫妇。女士告诉他:“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他很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乐。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我丈夫和我想要在校园里为他立一个纪念物。”

校长并没有被感动,反而觉得可笑,粗声地说:“夫人,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曾读过哈佛而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的校园看起来会像墓园一样。”

女士很快地说:“不是,我们不是要竖立一座雕像,我们想要捐一栋大楼给哈佛。”

校长仔细地看了一下条纹的棉布衣服及粗布的便宜西装,然后吐一口气说:“你们知不知道建一栋大楼要花多少钱?我们学校的建筑物都超过750万元。”

这时,这位女士沉默不讲话了。

校长很高兴,以为总算可以把他们打发了。只见这位女士转向她丈夫说:“只要750万就可以建一座大楼?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所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她的丈夫点头同意。

就这样,斯坦福先生和夫人离开了哈佛,到了加州,建立了斯坦福大学来纪念他们的儿子。

把人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人的本质和主流,不能一叶障目,也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坐井观天。要看一个人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对待事业、家庭和自身的态度如何,对待社会公益事业的态度如何,在喜怒哀乐时的情绪表现如何,在得志和失意时的表现又如何,又是如何对待金钱、名誉、地位这些东西,等等。只有在尽可能多了解和了解透彻的前提下,才能形成对一个人的正确认识。

《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曾说“卧龙、凤雏,得一即可安天下”。卧龙先生就是诸葛亮了,凤雏则是庞统。两者虽然都以学识和见解闻名天下,得到很高的评价,但是两个人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孔明貌美,而庞统的容貌则较为丑陋。由此还发生了一个可笑的故事:

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出言傲慢不羁,更觉不快;之后在言谈之中,又见他颇有轻视周瑜之意,更加不愿意接受他的意见。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

我们不排除庞统有故意试验一下孙权的想法,所以才在言语上不加注意,有意考验一下孙权的耐心和判断力。而孙权果然没有摆脱“第一印象效应”的操纵,与天下奇才失之交臂。后来,庞统又去见刘备,这位英主就没有将他拒之门外,让他成为了自己日后创立事业的左膀右臂。

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绝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外在形象的影响之大。仅凭外在形象就妄加判断,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或许是上天和人类开的玩笑,或许是人世的一个悲哀,确实只有那些慧眼识英才的人才有资格做“伯乐”,也才会有机会获得英才的辅佐,最终成就一番大业。

对待下级是这样,对待上级不亦是如此吗?你的上司或看起来衣着光鲜的人,你不会轻易得罪。那些看起来不如你的人,大家往往不甚在意,但也许正是那些你不经意间得罪的人,在关键时刻可以左右你的前途命运。

“巨象集团”是美国一家著名的企业,其总部设在纽约曼哈顿,是一幢70多层高的大厦。环绕大厦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花园绿地。

这天,一位40多岁的妇女领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儿走进这个花园中,坐在长椅上。

距他们两人不远处,一位六七十岁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拿着一把大剪刀修剪园中成片的低矮灌木,被修剪过的灌木都有齐胸高,顶部齐刷刷的,像一道绿色的围墙一样。

妇女突然从随身的挎包里揪出一把纸巾揉成一团,一甩扔了出去,正落在老人刚剪过的灌木上。老人看了看妇人,妇人满不在乎地看着他。老人没有说话,拿起那团纸扔到不远处盛放剪下枝条的一个筐子里。

老人拿起剪刀继续剪枝,不料妇人又将一团纸扔了过去。“妈妈,你要干什么?”男孩儿奇怪地问妇人,妇人对他摆手示意让他不要作声。

老人走过去将这团纸也拿起来扔到筐子里,刚拾起剪刀,妇人扔过来的第三团纸又落在了他眼前的灌木上。

就这样,老人依旧一副不厌其烦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