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辞让也要看对象
曹操愤怒之下,就要出兵去攻打徐州。
曹操的脾气本来就像夏天的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经过口头的这一阵宣泄,他内心的不快已经大大消退。而荀彧“况且”之后的后半段言辞,最是打动了他的心。
曹操顿时明白,如果现在去攻打徐州,等于是直接帮刘备一个大忙。本来刘备刚刚接掌徐州,立足不稳,也没有理顺内外部关系,如果听之任之,说不定会发生重大变故。相反,如果有外部强敌前来侵犯,就会让整个徐州同仇敌忾,军民一心。这样,反而会有助于刘备树立权威、凝聚人心。而且,以刘备善于笼络人心的谋略来看,待击退外敌后,刘备的领导威信就会牢固地树立起来,也就会成为曹操极其强大的敌人。
曹操想起正是董卓对自己的追捕成就了自己,所以,他决不想让这一幕重演在刘备身上。于是,曹操明智地放弃了这一念头。
荀彧再次向曹操建议,还是应该以兖州为基础,先往东发展,攻打黄巾余党。这类人马不但易于攻破,而且粮草充裕,正好可以取其钱粮为三军所用,还可以营造为国效力的好名声。
曹操听从了,顺利扫平颍州、汝州、山东。曹操又再度出兵濮阳,要与吕布决一胜负。
曹操新得猛将许褚,与另一悍将典韦夹击吕布。吕布不敌败退,不料城池被富豪田氏献给曹操,吕布只能率败军往定陶而去。
这个田氏正是前次向曹操诈降之人。但当时他是受吕布、陈宫胁迫,这次主动献了濮阳。曹操就赦免了田氏旧日之罪。
曹操其实是一个很好打交道的人,只要你不伤害到他的自尊心,或者说只要你善于修补他的自尊心,无论你之前曾经多么重地伤害过他,他都可以既往不咎。但是,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伤害到他的自尊心,他瞬间就会变成了一个卑劣的恶徒,睚眦必报。
这个田氏,曾经害得曹操几乎命丧濮阳。但这次主动献城,又触动了曹操的互惠神经,更让曹操的自尊心得到了抚慰,所以,田氏居然安然无恙。
曹操趁得胜之势,又在定陶将吕布击败。吕布带着残兵败将,来投徐州刘备。
刘备闻报,当即要派人前去远迎。
糜竺劝阻说:“吕布是虎狼之徒,决不能收留,收必伤人!”但是互惠原理无处不在,刘备仍然记得上一次曹操退兵的原因。他知道,曹操决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封信就退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吕布出兵抄了曹操的后路。从这个角度来说,徐州其实是吕布救下的。那么,现在吕布被曹操击败,落难来投,徐州就没有理由拒绝他。而刘备接领徐州之后,心中一直有些愧不敢当。现在吕布来投,刘备觉得,即便是把徐州太守一职让给吕布,从情理上也是说得通的。
所以,刘备亲自率领数千兵马,到城郭外迎接吕布入城。吕布见了刘备,大大地诉了一通苦水:“某自与王司徒计杀董卓之后,又遭、汜之变,飘零关东,诸侯多不能相容。近因曹贼不仁,侵犯徐州,蒙使君力救陶谦,布因袭兖州以分其势;不料反堕奸计,败兵折将。今投使君,共图大事,未审尊意如何?”
每个人在经历人生的重大沉浮后都有一种对人倾诉的欲望。吕布的遭遇在三国中可以说是最为波折的,高低起伏,变化多端。但是,由于“自我服务偏见”的存在,吕布并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曲折遭遇,尤其是在对人倾诉时,他必然选择性地提及那些符合社会主流道德准则的事迹,以引起别人的共鸣。所以,他会对刘备说自己刺董、袭曹,却不会说自己恶杀丁原、助董为虐。
吕布的诉说,不过是要引发刘备的同情,让他收留自己。但在刘备听来,吕布所说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在控诉,在索取。
刘备承受不住心理的煎熬,只好主动提出要将徐州让给吕布。
刘备说:“陶府君新近归天,无人管领徐州,因此让我权摄州事。今天幸好将军来此,我本无德之人,情愿将大印让给将军您来执掌。”
吕布没想到自己一番诉苦,竟然有如此之威力。他是一个从来不知退让的家伙,眼见刘备有意相让,竟然脱口就要答应。
如果吕布答应了,刘备就很尴尬了。刘备认为,陶谦三次真心相让徐州,自己这才接受。按此推理,自己向吕布推让一番,谅必吕布也不敢接受。但既然自己已经让过一次,也就和吕布此前攻曹救徐扯平了,刘备也就不用再受内心的受惠必报的煎熬了。
站在刘备背后的关张二人,听了刘备的这番话,不禁大惊,心中责怪刘备口不择言,眼见吕布满面欢欣,有坦然接受之意,当即横眉立目,按剑欲拔。
吕布这才醒悟过来,自己不过是个兵败来投的客将,怎么能一来就鸠占鹊巢、喧宾夺主呢?吕布反应甚快,当即一阵佯笑:“我不过是一勇之夫,哪里能当一州之牧?”
刘备一看吕布还懂套路,放心大胆再度谦让。陈宫明白他的心思,讨饶般地说:“强宾安敢压主乎?请刘使君不要再有疑心了。”
陈宫的这句话和当年刘备第一次推让时几乎一致。刘备会心,也就不再推让。
刘备设宴款待吕布,并安排吕布驻兵小沛,与徐州成掎角之势。
再说曹操立了大功后,朝廷加封其为建德将军、费亭侯。此时的朝政,还是把持在李傕郭汜之手,这两人一个自任大司马,一个自任大将军,肆无忌惮,无人敢言。但这两人自己却闹了矛盾,相互残杀,长安又再度陷入大乱。李将天子劫持,离开长安,半路上被杨奉、董承救了天子,还都洛阳。
此时的洛阳,经过董卓迁都的摧残,已经十室九空,荒无人烟。天子也只能住在颓墙断壁之中,在满目蒿草中接受随行百官朝拜。汉室衰落,一至如斯,其凄凉惨状,目不忍睹。这一年又值大荒,无以为食,连尚书侍郎也只能靠剥树皮、挖草根度日。饿死之人,不计其数。
在辉煌荣盛的时刻,显官贵族并不需要能力,只需要有一根裙带,就能占据最好的舞台。而只有在这种危难的时刻,才是背景微薄的英雄们的出头之日。
机会就摆在那里,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得见,比如袁绍。而有的人虽然看得见,却没有实力去把握,比如刘备。
而这样的机会,政治嗅觉敏锐的曹操怎么会放过呢?曹操立即聚集帐下谋士,共议如何利用献帝还都洛阳这个机会。
荀彧说:“当年晋文公接纳了周襄王,诸侯云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天下归心。现在天子蒙尘落难,如果将军能够首倡义兵,奉主秉公以服天下,则四方虽有逆节之臣,又何足多虑呢?”
曹操顿时想起了当年矫诏天下的事情。汉献帝虽然形同行尸走肉,先后受制于董卓、李傕杨奉等人,但是只要他的肉身还存在一天,就有一天的价值。用天子的命令来号令天下,比自己辛辛苦苦、处心积虑四处张罗要轻松得多。曹操立即表示同意,正准备发兵之际,皇帝宣召曹操入京的诏书却已经到了。
真是想啥来啥。本来曹操未受征召就挥师入京,于理不合,在正常的情况下,会被认为有逆篡之心。曹操为了不错失拥护天子的良机,才不顾可能的负面舆论要入京。现在有了皇帝的诏书,就可以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入京了。
皇帝为什么会宣召曹操入京呢?这是因为曹操的名头已经很响亮了。而且,他当年刺董的“壮举”,经过时间的发酵,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也就是说,这个人一定是忠于汉室,可以放心任用的。当第一印象形成后,人们就会固守于这个印象,除非有强悍百倍的相反事实才可以粉碎这先前的印象。所以,太尉杨彪向汉帝启奏,曹操目前在山东屯兵数十万,忠诚可靠,可以宣召入朝,辅佐王室。献帝感念此人曾经有刺董之举,当即表示同意,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迎来了一个比董卓还要厉害百倍的角色……
心理感悟:过多的控诉会让人以为你是在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