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透过佛法看世界(3)
一般人布施乞丐,多用的是零钱,纵使被骗被利用吧,又能损失到哪儿去?再说人生何处不受骗,何必要跟一个笑脸相向比你弱势的人较量。当我们在伸过来的空手中放下钱物,我们所做的不是布施就是供养,无论哪一种,都是自他安乐之因。
问:现在有些人利用人们的善心,拐卖儿童进行乞讨,从中获利。布施乞丐岂不是在纵容犯罪吗?
答:我们做事是好是坏主要看发心,否则能做的事情真不多。布施乞丐就是在纵容犯罪,按照这个逻辑来说,大家平时吃饭、消费不就是在纵容造假吗?因为大家如果都不吃穿用度买东西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人挖空心思去制造毒大米、地沟油、假币之类从中牟利。
你不能要求大家都不去买米买油,以让那些造假者没有骗人的机会。很显然,这没有道理。吃饭是正当的,就像乐善好施一样,没错,有些人迫于穷困出来乞讨,也没错,错的是造假造恶的人,真正应该阻止和指责的是这些人。
在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的情况下,很多事情我们要根据个人有限的知识和信息去做判断,的确很难,但是善行还是要继续。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一切的不善,而内心清净则能减少伤害。
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
问:现代儿童教育是鼓励竞争攀比,鼓励自我表扬和凡事争第一,不然就是弱者、失败者,长大了也没出息,而佛教却恰恰相反,鼓励人低调,吃亏了也不去争论,处处让着别人,凡事与世无争,那么请问这样孩子长大了之后又该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
答:鼓励竞争攀比、以输赢来衡量人生价值只是部分社会、部分人的做法,远不能代表现代儿童教育的全貌。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其顺应天性地快乐成长仍然是主流。我希望为人父母者能够开阔眼界,看到这一点。
父母们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观和对教育的态度。你自己把人生看作是一场竞争,时常处于紧张、对抗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当中。这种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到底给你自己带来了多少快乐?又让你真正有多成功呢?如果自己并没有因汲汲于得失胜负而获得更多的幸福,凭什么相信让孩子这样做他就能幸福?
讲到教育,其实现在部分孩子缺少的是最基本的教养,像诚实、关爱、有礼貌、举止得体等等。没有这些做基石,仅仅强调技能、知识、功利心,孩子长大后有可能成为一个只知道生存而无力感受幸福的人,既没有多少能力让自己快乐,也没有什么意识让别人快乐,就算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也不知道怎样过上真正有品质的生活。
说到底,父母不都是希望孩子有一份安稳快乐的人生么?而安稳、快乐更主要是来自一颗坚韧、乐观、包容的心。你们有没有教过孩子要坚强、包容,不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心怀希望和友善呢?
家教和父母的身教是儿童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有多少父母想到要为孩子做榜样,并为此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有的父母自己没什么自制力,简单粗暴,懦弱懒惰,也不爱学习,却要求孩子成为跟他们完全相反的人,这也太难为孩子们了。
你也许会说:不是父母要孩子去比去争,是社会环境所迫。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份苦乐去经历,一段人生去感悟,是好是坏、是悲伤是幸福,都是自己的,没有必要跟别人去比较,根本也没有什么可比性。
就算退一步说,处在竞争攀比的大环境中身不由己,你也要搞清楚:争强好胜、自我表现欲,凡事不压过别人心里就不舒服,喜欢给自己和别人贴上赢家、输家的标签,这都是竞争心的表现,却不代表你就有竞争的实力。长远地说,一个人要在世间立足,靠的是学识、修养、才干;要得人敬服,靠的是道德、人品。这些不是耍小聪明或一味地争强好胜就能有,也不会因为待人宽容、处事低调就减少。
我总认为对小孩子最重要是培养他快乐的能力,这样他以后不管走到哪儿,不管遇到什么,都知道怎样自得其乐。要快乐,就得学会宽容,会说:没什么大不了。能容纳别人的不好,也能容纳自己的失败,容纳生活的挫折和苦涩,这样的一个人是懂得与己与人与世界愉快相处的。
生病了
问:很多气功大师用所谓的特异功能给人治病,简单地摸一下就治好了,请问这是真的吗?这和请高僧大德或者藏地的活佛加持一下道理是一样的吗?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就能治病的话,医院岂不是成了摆设了?
答:大体上,罹患疾病有三种原因:一是外感,外受风、寒、暑、湿之患;二是内伤,用心过度或沉湎于酒、色、财、气;三是宿业,往昔的恶业、因缘现前。
有的病是一种原因引起的,有的是两种或三种原因共同引发,医治的方法根据病因而定。如果是宿业现前,则发菩提心,念佛超度,可以化解。如果是内伤,则要调整心态,断恶行善,同时配合医药治疗。如果是外感,则注意起居饮食合理有度,断恶行善,兼用医药。
佛法并没有教人生病了不去医院。佛法建议的是大家在医药治疗的同时,端正心态,调整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两相配合,病才容易痊愈。
至于气功治病,我不懂,无法告诉你其中的虚实真假。
若是亲近真正的高僧大德,的确能得到殊胜的加持。圣者的悲心愿力、功德妙用是不可思议的。
无限的未知
问:不起疑,我认为不足信。疑了,然后求证,体证了,然后才能信。但是佛家又讲,不起信,不能得证。疑和信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答:关于疑与信的关系,以自然科学为例来说,现代人应该都相信科学,从小就接受科学教育,但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你心里不可避免地会提出很多疑问。有疑问不说明你认为科学不可信,信科学也不代表你对科学所有门类的知识完全通达,没有丝毫不理解之处,或者你对自然界种种现象不再有疑惑。提出疑问并努力寻找到答案,是学习中重要的一环,这一求索的过程会增强你对科学的信仰,而对科学的信仰也会激励你不断去提问、求证和发现。在这里,疑与信不但不构成矛盾,反而是互为促进的。当然,前提条件是你相信科学,如果你根本就排斥科学,认为科学是骗人的把戏,你就不会去学科学,更不会为了获得知识而提出疑问,你可能只会出于成见提出质疑批评,不为澄清问题,只为证明自己的封闭和排斥是对的。
对佛法的信和疑,与此类似。信,首先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愿意放下成见,换个角度看问题,才能有新的见识和理解。佛教说,唯信能入。其实不仅信佛如此,学什么都是这样。不揭开杯盖或者杯子是满的,都装不进水去。抱着开放和接受的心态,才能学到东西。
你相信佛陀的法教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并不等于你立即就能理解并见到这个真相,你需要通过反复的闻思、提问、辨析、验证去启发自性智慧,使之流露显发出来。
问:佛教里的天人住在天上,以前古人没有条件上天,而现在有了宇宙飞船能够飞离地球了,为何没有发现佛经里面记载的所谓神仙天人呢?
答:据说人类目前可以看到的物质不到宇宙总物质量的百分之十,而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物质含量是人类还没有认识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我并不是说天界是某种暗物质、暗能量。我只是想说,有了宇宙飞船以后的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了解仍然是很有限的,所以要保持谦卑以及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而不必急于用有限的已知去否定无限的未知。
唯信能入
问:对三宝的信心与迷信有什么分别?我的信心没有其他人那么坚定,通过自己的修行能提升吗?
答:我不是很清楚所谓“迷信”具体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只能讲一讲对三宝的信心是怎么一回事。至于它与迷信的区别,请你自己判断吧。
对三宝的信心一般可分为三种: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或者说是信心的三个层次。
有的人天生就对佛教有好感、有亲切感,见到佛像、经书、寺庙、僧侣、僧衣等,或者听到佛陀、大德的生平事迹,或者听人讲解佛法,心里就欢喜、感动、仰慕,自然而然就相信三宝的功德和加持。他们对佛法或许还知之甚少,却对三宝怀着发自内心的爱敬。这种信心建立在单纯、清净的情感基础之上,所以称为清净信。
欲乐信是指自己也想成为像佛陀、菩萨或倾慕的上师那样具有种种功德、庄严,或者听闻到佛法而愿意按照教导去做,从而获得正法的功德,比如听到轮回恶趣的痛苦之后,生起想摆脱远离的心;听到善趣、解脱的安乐,生起希求的心;听闻善恶取舍的道理后,生起想行持善法、断除恶业的心,等等。这时,对三宝的信心不只是欢喜、爱敬,而且还进一步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三宝那样的功德。
胜解信是在深入了解了三宝的不共功德和加持之后,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确信三宝是自己走出三界迷途唯一的依怙。此信心不可动摇,不会因情绪、时间、地点、经历的变化而退转。这时,三宝不再是存在于外部、供仰慕的对象,而是越来越与我们的自心融合,成为自心中的安乐和力量之源,并将最终与我们的心无二无别。
从清净信到胜解信,我们对三宝的信心越来越富有理性。普通人的心是如此易变,基于纯感性的信心虽然也很好,却不够坚韧、深广,不足以持续地激励我们采取行动去实践佛法,为解脱轮回而奋力修行。佛陀也曾开示说不要让情绪、偏好主导对佛法的信心,而应通过闻思修去检验佛陀的教言,由闻思而了解教法,由实修而获得证法功德,在闻思修的基础上建立起对三宝的坚定信心。
信心是开启修行之门的钥匙,修行也是不断增上信心的过程。大多数人刚开始对三宝的信心都会比较偏于感性,这没关系,实际上能对三宝自然生起欢喜之心,是往昔积累了巨大善根的结果。若自己或他人有这种清净的信心,我们应当真诚随喜。以后随着闻思修行的深入,再不断巩固信心,使清净信增上为胜解信。就像聚光镜把阳光聚于一点使稻草燃烧一样,无伪的信心能把三宝无处不在的加持在我们心中聚焦,点燃我们内心智慧与慈悲的灯火。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使痛苦的彻底止息、智慧的圆满显发成为可能。
如果心愿没有达成
问:当一个虔诚的信徒殷殷许下的心愿没有达成,可能会对佛法生起失望和退心,怎样来说服他们坚定对佛法的信心呢?
答:闭上眼睛许个愿,然后希望再次睁开眼时,梦想就成真了,孩子们会这么想;而如果一个成年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愿望都必须实现,并且要无条件,马上,实现,否则就觉得自己被亏待了,这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生活中哪能总是称心如意,求而不得是常态。学佛,首先是要认识这一点。
佛法为什么可贵?不仅是因为它能帮助你实现愿望,更是因为当你的愿望落空时,它能引导你放下失望、恐惧和执著,教你透过不圆满、不稳定的流转的现象,感受到喜悦清净。
愿望的达成,就像所有的现象的生起,需要因缘具足。甚至连孩子都知道,许愿之后,自己要努力做个好孩子,愿望才可能实现。
我们需要以自己行持善法的功德回向,以此作为达成心愿的缘起。比如,我发愿磕一万大头,以此功德回向,希望某人的病痊愈。那么,我的发愿和实际磕一万大头的行为,是缘起,是助缘,会有助于病人的痊愈,但真正是否痊愈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医药治疗、护理、病人自身的心态、身体状况等。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只是像说“芝麻开门”一样在佛前说“让某人的病好起来吧”,希望他应声就好,是不现实的。那扇“芝麻门”只在童话故事中打开。
愿望的达成,除了现在的努力外,还要有往昔的因缘。以前,有一位住山的修行人非常贫穷,一无所有,于是他开始观修单坚护法神,结果真的修成了,他能像跟普通人交谈一样同护法神交谈,但他仍然很穷。单坚护法神对他说:“因为你往昔没有种下多少布施的因,现在就很难有受用丰足的果报,我也没办法。”一天,他在乞丐的行列中得到一碗稀粥,回来后单坚护法神问他:“今天我给你悉地(祈祷的成果)了,你知道吗?”“我只得到了一碗稀粥,不仅是我,所有的乞丐都得到了,不知您所赐的悉地是什么?”“盛粥时,你的碗底落了一大块油脂便是我赐给你的悉地。”如果自己没有通过布施积累福报,就算是修财神法也不能遣除贫穷。佛门有求必应,而你需要有足够的福德才能感受到加持。
祈祷,发愿……这些都是在创造缘起,是在种下新的因的同时,创造积极的条件去引发往昔的因,使之结出积极的果。佛法不是魔术。
如果你能放下傲慢和猜疑,放下跟佛菩萨做交易的心态,以及这样那样的小算盘、小心思,真正心悦诚服地祈祷三宝,这份诚敬信心的福德一定有助于你心愿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