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地主 【“地主”原来指土地神】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术语中,“地主阶级”是剥削阶级的一种,“地主”的定义沿袭了毛泽东写于1933年10月的《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一文:“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农民为生的,叫作地主。”“地主”被附加上政治色彩,从而成为剥削阶级的代名词。
在古代中国,“地主”这个称谓可不是这个意思;恰恰相反,“地主”最早的语义竟然是指一尊神,而且还是一尊极为重要的神。
中国第一部国别体著作《国语·越语》篇中记载:越国灭掉吴国后,范蠡“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但是越王勾践并没有忘记范蠡的功劳:“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浃日而令大夫朝之,环会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曰:‘后世子孙,有敢侵蠡之地者,使无终没于越国,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
浃(jiā)日,古代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纪日、纪年,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循环一周称“浃日”,也就是十天。越王勾践命工匠用良金铸成范蠡的雕像,自己亲自参拜,还命大夫们十天朝拜一次。
“皇天”指天或天神,“后土”指地或地神。“四乡地主正之”,三国时期吴国学者韦昭注解说:“乡,方也。天神地祇、四方神主当征讨之,正其封疆也。”子孙后代如果有敢于侵犯范蠡的封地的,天神地祇、四方神主都要来征讨。韦昭称“地主”即神主。
我们再来看《史记·封禅书》中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羡门”指墓门,秦始皇巡游到东方的海边,祠祭名山大川和八神,寻找仙人的墓门,以求长生不死之道。
何谓“八神”?司马迁接着写道:“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
第一神名“天主”,要在临淄南郊山下的天齐泉祠祭,祠祭的祭坛命名为“畤(zhì)”。
第二神名“地主”,要在泰山下一座叫梁父的小山祠祭,地贵阳,因此必须在泽中的圆丘之上祭祀。
第三神名“兵主”,也就是祠祭战神蚩尤,在齐国的西境。
第四神名“阴主”,祠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
第五神名“阳主”,祠祭芝罘(fú)山。
第六神名“月主”,祠祭莱山。以上三神皆在齐国的北境,渤海之滨。
第七神名“日主”,祠祭成山。“斗”通“陡”,形容成山陡峭入海,居于齐国的东北境,日出之地。
第八神名“四时主”,祠祭琅邪山,居于齐国的东境,一年的起始,主四时。
有读者朋友可能会问:“八神”为什么都在齐国境内呢?司马迁解答了这个疑问:“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太公指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姜太公,封地为齐国,“八神”既为姜太公所命名,当然都位于齐国境内了。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称“封禅”。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封”是增高祭天,故筑土堆成祭坛;“禅”是加广祭地,故除草整治土地。合为祭天地之礼。
由此可知,“八神”之二、在梁父山祠祭的“地主”其实就是土地神,因此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社,地主也。”“社”也是土地神。
这就是“地主”一词的本义。土地神管理土地,因此顺理成章地引申而将本地、当地的主人称为“地主”。《左传·哀公十二年》记载了诸侯会盟的礼节:“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饩(xì)”指活的牲口。诸侯会盟已毕,要由诸侯之长的侯伯为宾致礼,所会盟的当地主人向宾馈赠活的牲口,然后互相以礼辞让。这里的“地主”即指主人,“地主归饩”的行为就是后世所称的“尽地主之谊”。
称田地的主人为“地主”也是由此引申而来,但只是一个中性词,并没有今天的贬义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