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胃肠病病证理论(1)
第一节 名老中医论治胃肠病
一、国医大师李玉奇
辽宁中医药大学李玉奇教授擅治脾胃病,在遣方用药方面颇具特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表现在善用黄芪治脾胃,重视脾胃升降,注重存津液保胃气,强调量效关系四个方面。
1.善用黄芪,随病巧投出新方
黄芪味甘性微温,能够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素有“补气诸药之最”的美称,善治肺脾气虚、卫表不固和中气下陷等证。李师对各种脾胃病,凡显脾胃气虚证者皆重用之,并针对不同胃病,予以巧妙配伍。如配伍柴胡、升麻、枳壳、苦参、黄连以益胃升阳,升清降浊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配伍天冬、莪术、桃仁、白花蛇舌草以益气养阴,祛腐生新可治疗萎缩性胃炎;配伍石斛、知母、桃仁、鳖甲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用以治疗浅表萎缩性胃炎;佐炮姜、小茴香、白及、海螵蛸、煅瓦楞以温胃弥疡,逐腐祛瘀则可治消化性溃疡。另治其他杂症,李师也喜用之。如治白塞病可伍鳖甲、牡蛎、柴胡、生地、丹参、地骨皮、胡黄连等;治疗虚寒泄泻可以重剂黄芪合龙、牡、五味、防风等;治痹证可配当归、生地、全蝎、附子、草乌、鸡血藤等;预防胃癌术后复发可辅莪术、白及、水牛角、山慈菇、白花蛇舌草等;治疗乳腺癌可与茄花、橘叶、柴胡、漏芦、鹿角霜等相合;对抗化疗毒副反应可配人参、当归、红枣、白术等;亦可在利尿通淋基础上参入大剂黄芪推动泌尿系结石以促其外排。
2.重视升降,调节枢轴顺气机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生命活动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它是从动态角度对脏腑特性、气化功能及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脾位居中央,禀气于胃,灌溉四旁,和济水火,升降金木,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五脏生理活动之中心。五脏本身及其之间的生克制化,皆以脾升胃降的正常为其前提。故而在治疗疾病时应重视气机的升降,尤其是脾胃气机。正如清·吴鞠通所倡导“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其理实本乎此也。
李师用药之精要在于诊治脾胃疾病时,重视调整脾胃的升降功能。如治浅表性胃炎时,可用清升浊降之法,进而“炎症随浊去而化”。升发脾阳多选用黄芪、升麻、柴胡等,苦降胃气则配以苦参、黄连、枳壳等。对反流性胃炎的治疗,采取以黄芪、山药、升麻、柴胡健脾升阳,配以枳壳、黄连苦降胃气,取调理脾胃升降而收功。而不能只认为病因为气虚不能约束幽门引起幽门失控,此正是异病同治的绝妙佳法,我侪当学而验之。
3.用药平和,首保胃气存津液
李师用药皆以平淡处出新奇,时时护胃气为要领。他提倡应用药平和,切勿辛热或苦寒太过,否则不利于保护胃气阴津。现代已故中医大家蒲辅周曰:“中气虚羸,纯进甘温峻补,则壅滞气机,反而增加脾胃负担,甚则壅滞脾胃之运化,使胃腑更难通降”,李师用药理念与蒲老不谋而合。他反对滥用附子理中丸、八宝瑞生丹等治浅表性胃炎,对消化性溃疡施治的宜忌亦与之相同。再如他反对峻下逐水及猛投滋腻壅补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均无一不体现出他“以平为期,以和为贵”,时刻顾护脾胃之气阴的用药思想,这是极为值得称道的,这正是他临证七十载的最可宝贵的临证经验之升华。此外,李师治疗健脾中不忘治胃,治胃必兼治脾,脾胃兼顾,升清降浊,补消适中的用药思想,亦为李师辨治脾胃病之精妙所在。
脾胃病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由于药物、饮食、情志等,均可伤及脾胃,故如何顾护脾胃,不仅为治疗脾胃病,亦为治疗其他脏腑病证成败之关键。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言:“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故对怎样选药,李师力求一“平”字,突出平补平泻。如脾胃郁热或湿热,每弃大黄、芒硝、黄芩、龙胆等以防峻下或苦寒太过,化燥伤阴,而喜用连翘、焦栀子、滑石、蒲公英、豆豉、百合、蚕沙、射干、胡黄连等甘苦微寒之品;补气慎用红参、野山参等温热峻补,而常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薏苡仁等;补阴恐熟地、龟板、沙参、麦冬等过于滋腻,而取石斛、知母、枸杞子、山茱萸等清凉平淡之品;即使寒甚,也慎用附子、干姜,虑其“壮火食气”,而每参入小茴香、炮姜等温而不燥之味,以图“少火生气”;便秘也喜用桃仁、杏仁、郁李仁、皂角子、黑芝麻之类润下药。此外,在补药中为达到补而不腻,常加炮姜、小茴香、枳壳、甘松、砂仁、蔻仁等以理气。正如李东垣所言:“若用辛甘之药佐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李师遵吴瑭“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治脾胃思想,在七十载临证中渐达出神入化之境并日臻完善,使其终成一代以治胃疾享誉海内外的国医大师。
4.重视量效,身躬践行斥陋习
药物剂量与疗效之间确有千丝万缕关联。日本汉方医学家丹波元简曾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而日医矢数道明与藤本健更明言:“汉方之秘不告人者,即在药量。”均一致反映出中药剂量与疗效有很大关系。民谚也谓:“是药三分毒,有病病当之,无病身当之。”这种药物疗效随剂量变化的关系,即现今所称之“量效关系”。中医方剂中存在君、臣、佐、使之分,李东垣说:“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使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又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李师亦认为,在分清疾病轻重缓急的基础上,临床适当增加用药剂量,每可获起效快,作用强,疗程短的效应。然而,当今很多中医师对于药物配伍、对君臣佐使的搭配理论漠然处之,常常无视病情轻重缓急,不辨患者职业、年龄、性别、喜恶与季节、地域等因素,或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而随意堆砌,方中分不出君臣佐使。对此现象李师均予以有理有据地批驳,他比喻说:“这诚如一辆马车套上四匹马牵动着车轮滚动,从车行的快慢中无法计算出哪匹马使出的力量大小,这怎能体现出药味君臣佐使的作用。应清醒地认识到处方药用量之多少,乃是辨证论治的首要环节……”(来源文献作者:王晓戎,马继松)
二、国医大师路志正
路志正教授认为便秘根在脾胃。治疗便秘重点在于调理脾胃升降,把握运、降、润、通几个方面,坚持运中有降,降中有通,通中有润的原则。临床采用健脾和胃、健脾祛湿、健脾益气养血、温中健脾、芳化湿浊、疏肝健脾等多种治法,总以调理脾胃为核心。
(一)路老治疗便秘的特点
肠道的功能正常与否,关键取决于脾胃的升降,临床上,或外感湿邪,或情志所伤,或“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恣饮酒浆,过食辛辣”(《医学正传》),或因“气血之亏,津液之耗”(《景岳全书》),令脾胃升降失司,均可导致“传导失常,渐成结燥之证”(《医学正传》)。究其原因,便秘之证总由肠道传导失常所致。路老认为便秘虽出自肠道,但根在脾胃,治疗应以“运”、“降”、“润”、“通”为主,调脾为先,不可图一时之快而妄用攻下。朱丹溪云:“如妄用峻利药逐之,则津液走,气血耗,虽暂通而即秘矣”。路老临床运用“运”、“降”、“润”、“通”之法,常相互结合而不是单一的,可概括为“运中有降,降中有通,通中有润”十二个字。
“运中有降、通中有润”,即对于脾虚失运,大肠传导无力而致便秘者,治以健脾助肠运,降腑气“以复肠道下行之机”。路老常用生白术30g,黄芪30g,炒枳实15g,紫苏梗、荷梗等,其中生白术一味,《本草备要》谓:“生白术补脾健运、利腰脐间血”。不同证型要给予不同的加减,如脾肾阳虚者,与肉苁蓉、川牛膝、巴戟天同温肾润肠之品同用,或佐半硫丸,以温肾助运;脾虚肠道津亏者,则与当归、火麻仁、黑芝麻、桃仁、郁李仁、松子仁等润肠之品同用,以健脾助运通便;肝郁脾虚者,与娑罗子、佛手、八月札同用,以疏肝解郁,健脾宽中;脾虚食滞者,与莱菔子、炒谷芽、炒麦芽同用,以消食导滞。
“降中有通、通中寓法”,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失和降,腑气不通,大便不行。降胃气则浊气下行,大便自通。路老常用姜半夏、刀豆、槟榔、厚朴花、旋覆花、广木香等和胃降逆,导浊下行。胃中积热者,与大黄、黄连、黄芩同用,以泻积热。胃寒气滞者,配伍九香虫、沉香、乌药、干姜、枳实等温胃散寒行气导滞;此外,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肃降,故路老治疗便秘常加宣肺、肃肺、清肺、润肺之品,如杏仁、紫菀、百部、瓜蒌、炒莱菔子等降肺气,如此则表里同治,相得益彰,便秘自通。通降之法非只用硝黄之类攻下,如《证治汇补》所云:“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泄之,阳结者清之,阴结者温之,气滞者疏导之,津少者滋润之。”由于便秘的病因病机不同,临证上应参酌病机,灵活运用,可分别以补为通,或以润为通,或以疏导为通,或祛湿导浊为通,或活血化瘀为通。如以补为通适用于气血不足者,可予西洋参、生黄芪、生白术、当归、白芍等;以润为通适用于阴津不足者,可予何首乌、生地、女贞子、火麻仁、玄参、沙参、玉竹等滋阴润通;补阳温通适用于阳虚者,可予肉苁蓉、补骨脂、升麻、胡桃肉等;理气通滞适用于气滞者,可予香附、沉香、青皮、佛手等;活血祛瘀适用于血瘀者,可予桃仁、姜黄、泽兰、水红花子等;祛湿导浊为通适用于湿热者或湿浊者,其中湿热者以虎杖、土茯苓、茵陈、土大黄、晚蚕沙、萆薢、六一散等清利湿热;湿浊者以藿香、藿梗、荷叶、荷梗、紫苏梗、佩兰、苍术、炙酥皂角子、晚蚕沙等芳化湿浊。
(二)路老从脾胃论治便秘六法
1.健脾和胃法
适用于脾胃虚弱,升降失司而致便秘者,患者常伴有胃脘胀满隐痛、纳差、舌淡苔白、脉虚等。《儒门事亲》所云:“胃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陈,一日一便,乃常度也”。饮食入胃,经胃之腐熟,脾之运化,吸收其精微之后,糟粕由大肠传送而出,是为大便。若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劳倦所伤,或情志失调,忧思伤脾,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脾失升清,胃失和降,大肠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形成便秘。此时,治宜健脾益气、和胃畅中。
2.健脾益气养血法
此类患者主要见于女性,因女子以血为本,其病机主要在于平素月经过多,或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不生血,至大肠失于濡润。患者多表现为虽有便意,但虚坐弩责,难以排出。《万氏妇人科》云:“人身之中,腐化糟粕,运动肠胃者,气也;滋养津液,溉沟渎者,血也……妇人产后老人体虚,糟粕壅滞而不行,沟渎干涩而不流,导致排便困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人体气血的化生、充养,全赖脾胃功能的强健。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失节,劳倦过度,忧思伤脾,老年体弱,或产后、失血后气血亏虚,脾虚肠道传送无力,血虚肠道失于润泽,腑气不行,可导致便秘。当治以健脾益气、养血润燥为主,通过益气养血,佐以行气,恢复肠道的传输功能。
3.健脾祛湿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司天,病阴痹,大便难。”李东垣《脾胃论》指出:“湿从下受之,脾为至阴,本乎地也。有形之土,下填九窍之源,使不能上通于天,故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又云“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降浊,脾升胃降,维持着肠道的传导功能。如素体脾湿内停,或感受湿邪,或过服寒凉药物,损伤脾胃,气化失司,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湿邪停留肠道,脾胃升降受困,大肠传导失职,可导致便秘。若脾虚湿阻肠道,气机不利,可表现为虽有便意,但排出不畅,黏滞不爽,伴胸闷腹胀,纳呆,口黏,舌苔白腻,脉濡等。治以健脾祛湿导滞法。
4.温中健脾法
此法患者多症见大便干或不干,但排出困难,腹中冷痛,畏寒肢冷,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沉细等。患者素来中阳不足,或食寒凉生冷,或苦寒药物损伤脾阳,阴寒内生,寒凝胃肠,阳虚不运,大肠传导失职,可引起便秘,又称之为冷秘。明·赵献可《医贯》记载:“冷秘者冷气横于肠胃,凝阴固结,津液不通,胃气闭塞,其人肠内气攻,喜热恶冷。”并采用“补中益气汤倍升麻送四神丸”治之。路老则常以温中健脾导滞为法以温中健脾,助阳通便。
5.疏肝健脾法
适用于肝郁脾虚的患者。因气机失调所致便秘称为气秘,症状可见便意少,排出不畅,伴腹胀,急躁,两胁胀满等。明·秦景明《症因脉治》指出:“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忧愁思虑,诸气怫郁,则气壅大肠,而大便乃结。”脾胃居中州,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土得木而达”,脾胃气机的升降,有赖肝气的疏泄,肝气郁结,疏泄不及,则可影响脾胃的正常升降,气机不能推动水谷糟粕运行,滞于肠道而致便秘。肝气郁结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情绪抑郁,心烦急躁,皆可致肝之疏泄失常,影响脾胃升降。治宜疏肝健脾,理气通便。
6.芳化湿浊法
外感湿邪,或平素饮冷,脾运不健,水湿内停,或思虑过度,“思虑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枢转不灵而成内湿”。(《医原》)内外湿合,困于脾胃,湿浊不化,气机壅滞,大肠腑气不利,传导失司,而致便秘。《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此为湿秘之证,治疗当健脾和中,芳化湿浊为法,滋润攻伐,清泻峻导均不适宜。路老常用藿香、藿梗、荷叶、荷梗、紫苏梗、厚朴花、薏苡仁、晚蚕沙、苍术、白术、佩兰、砂仁、防己、皂角子、车前子等补益中土,芳化湿浊,分消水气。(来源文献作者:苏凤哲,李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