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本草纲目健康食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医食同源,防重于治(3)

【五劳七伤与亚健康】 何谓“五劳”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中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中医学里特别忌“久”,强调任何事情不能淫,“淫”就是过度的意思,也就是说任何吃的东西都不能过多。

“久视伤血”,是指人长时间用眼视物,不仅会因双眼疲劳造成视觉能力下降,而且会损伤人体的“血”。古有“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心主血脉”之说,现代中医学理论认为肝主血,由于肝脏的经脉联系于目,人的视力又有赖于肝气疏泄和肝血滋养。若眼睛过度疲劳会伤肝,进而影响血的调节,比如说天天盯着电脑看,就会造成肝和心的损伤,这就是“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长时间躺着不运动,气脉就无法运行,就会伤人的肺气。

“久坐伤肉”,其实伤的是脾。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所谓的懒人,站着都觉得累的他自称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中医学认为这种人脾湿特别重,由于缺乏运动,脾的运化功能弱化,才会出现这种现象。现代人每天久坐办公室,这会对脾造成很大的伤害。脾主运化,如果运化不好,就带不动水谷精微,这样就造成了脾虚或者脾湿气太重,然后逐渐会感觉吃饭不香了,身体质量也慢慢下降。

“久立伤骨”,如果总站着的会伤到腰、腿、足这些部位,伤骨实际上是伤肾。

“久行伤筋”,伤筋就是伤了肝。如果人体过分劳动或锻炼就会伤肝。

由此可见,“五劳”发展到极致,并且长时间地不加以医治,渐渐地就成了“痨”病。

何谓“七伤”

《黄帝内经》中是这样描述“七伤”的:“太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过食冷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太饱伤脾”,这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应该加以注意的问题。吃得太饱会增加脾的运化负担,让它无形中又调出很多的精气来,从而对其造成伤害。

“大怒气逆伤肝”,发怒会伤肝,憋着、忍着也会伤肝,而又无法做到凡事都不动情。所以,人确实很难无怒无怨地活着,靠修养才可以化解这一切。

“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房劳过度就是说房事过多,久坐湿地是指长期坐着直到臀部都溻出汗,这些都会对肾造成伤害。

“过食冷饮伤肺”,炎夏,随处可见人们大口大口地喝冷饮,甚至冬天也有人贪食冷饮,殊不知,这对肺气的伤害很大,而且也伤胃。

“忧愁思虑伤心”是说过分忧愁思虑的话就会伤心神。

“风雨寒暑伤形”,如果在穿衣服方面不知道适时增减的话,就会把形体伤了。伤形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

“恐惧不节伤志”,如果一天到晚害怕,而且不知道调节,就会把志气给伤了,变得胆小懦弱。

五劳七伤与亚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五劳七伤”与我们目前所言的亚健康内容大体相似。

亚健康的常见症状

心烦不安,惊悸少眠: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憋气,心烦意乱,惶惶无措,夜寐不安,多梦纷纭;汗出津津,经常感冒;经常自汗、盗汗、出虚汗。

舌赤苔厚,口苦便燥:舌尖发红,舌苔厚腻,口苦、咽干,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

面色有滞,目围灰暗:面色无华,憔悴;双目周围,特别是眼下灰暗发青。

四肢发胀,目下卧蚕:有些中老年女性,晨起或劳累后足踝及小腿肿胀,下眼睑肿胀、下垂。

预防亚健康,饮食很重要

在预防亚健康方面,最重要的是保证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糖蛋白是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和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而维生素A能促进糖蛋白的合成。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铁等在我们体内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人体却不能合成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每天应适当地补充多种维生素;除此之外,微量元素锌、硒等多种元素都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关,我们也应适量补充。

补充维生素预防亚健康

1.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的人会患上精神不振、视物模糊等电脑综合征,这是因为体内维生素A消耗比较多,使得营养失衡。因此,最好每天服用一粒维生素A含片。

2.常吃香蕉能健全大脑功能。香蕉能帮助大脑制造一种化学成分——血清素,这种物质能刺激神经系统,对促进大脑的发育大有好处。

3.上班前吃水果。早餐吃1个水果可以补充大量的维生素,还可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但是吃水果也有讲究,饭前饭后最不应吃的水果是西瓜。

4.多喝茶。喝茶可以减轻电脑辐射。泡茶最好不要选用保温杯,把茶叶长时间浸泡在高温的水中,就如同用温水煎煮一样,会使茶叶中的维生素破坏殆尽。

5.疲劳后多吃碱性食物。疲劳时人体内酸性物质积聚,不宜大吃鸡、鱼、肉、蛋等酸性食物,否则会加重疲劳感。相反,新鲜蔬菜、水产品等碱性食物能使人迅速恢复体力。

6.精神紧张者可多吃鲜橙、猕猴桃等,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来舒缓情绪。

调节亚健康的饮食对策

1.筋疲力尽时:嚼些花生、杏仁、腰果、核桃仁等干果,因为它们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钙、铁以及植物性脂肪,能给人补充一定的能量。

2.大脑疲劳时:吃花生、瓜子、核桃、松子、榛子等坚果,有香榧(浙江特产)更好。它们对健脑、增强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

3.失眠烦躁健忘时:多吃大豆、菠菜、栗子、葡萄、马铃薯等富含钙、磷的食物能有效缓解这些症状。

4.心理压力过大时:尽可能多吃西蓝花、菠菜、嫩油菜、水果(柑、橘、橙、草莓、芒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提示:当一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往往会表现多种症状,所以若选2~3类食物互相搭配,对缓解症状会有更大的帮助。

【《黄帝内经》中的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组成的统一体,而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强调要把事物看成是统一的和完整的。《黄帝内经》中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黄帝内经》中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其“阴阳五行”观念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黄帝内经》提出了“形神一体”和“心身一体”的观念。它认为人体内部部分与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中,其生理、心理、躯体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人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组合为一体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也就是说,人一旦局部发生病变,会影响到其他部位,从而影响整个人的身体状况,所以平时生活中要注重每个系统的调控管理,以抑制其发生更严重的病变。

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上,要通过观察分析五官、形体、舌脉等,合理分析、求证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才能对患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对证施治。《黄帝内经》中有关脉诊、目诊、面诊等诊断方法的记载,正是这一整体观念的反映。在养生保健上,也要注重整体观念,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懂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

人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

《黄帝内经》中有“生气通天”的观点,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人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要从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联系中探究人体的生理、心理、病理状况,并找出规律,确定相应的治疗养生方法。

【辨证施治,药食同补】

辨证施治

辨证是运用“望、闻、问、切”四诊中所获得的疾病征象,用中医学理论知识分析归纳出病因、病位、病机等,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的中医学理论知识。

辨病因

《黄帝内经》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说法,这其实就是一种辨病因诊治的方法。病因其实是机体内,特别是脏腑内病理变化的综合反映。如血虚头晕,病位虽在头,病因却并不在头,而是因为人体血虚所致;如肿瘤的发生,就与阴阳失调、正气不足、饮食因素及情志不畅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辨病位

《黄帝内经》载“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因而截之,中者药泻之于内,……”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它相应的病因、病位,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到相应的病因病机。病位就有表与里、脏与腑、气与血、上焦与下焦、太阳与阳明等区别,这实际上已经道明了治病要辨病位,才能真正地看明白病。

辨病机

关于病机,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明确的论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归纳如下: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两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为了便于记忆,特为大家提供方便易记的口诀: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

药食同补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这一说法。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掌握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发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黄帝内经》对食疗有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但“药食同源”并不是吃啥补啥,而是应该辨清体质,对症治病。同时要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1:药食同源,什么食物都可以用作食疗

食物性质平和,含药性成分少,这正是可以作为日常食物的原因。如果一种食物吃几天就让人感觉明显变化,这种东西能成年累月地吃吗?越是“效用”明显的食物,越要小心对待,不能过量,敏感体质者更要注意。所谓饮食养生改善体质,通常都是长期食用才会见效。比如豆腐含大豆异黄酮,男女老少皆宜。而大豆异黄酮胶囊就不一样了,孩子和男人绝对不能随便吃,即便中老年女性也不可以随便大量食用。

误区2:慢性病可以用偏方治愈

糖尿病、高脂血症,在很大程度上是吃出来的,的确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的方法令其明显改善,不过这与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些“吃出来的病”,比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不可能指望用一种食物花上十天八天就能治好。也不能像从前那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仅凭着“偏方”不可能彻底消除病症。所以,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就要全面改善饮食习惯,平衡营养,增加运动。

误区3:只要是食疗就安全无毒

很多人之所以热衷于“食疗”,就是因为觉得食物安全,心理上容易接受用这种方式来治病。其实,那些所谓“药食两用”的食物之所以有治疗效果,正是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药效成分。无论是食物还是药物,只要其中的药效成分达到一定水平,就有毒性。也就是说剂量决定毒性大小。吃常量的食物是安全的,但吃的量太大,其中的药效成分达到一定水平,就变成了毒药。说生茄子能降脂,而生茄子中含少量的毒素——茄碱(也就是发芽马铃薯和生番茄所含的毒素),所以吃生茄子吃的量大了之后,就和吃发芽马铃薯一样危险。

误区4:什么人都可以用同样的食疗方子

很多缺乏专业知识的“大师”大谈传统养生和“食疗”。他们所说的那些“食疗”方子往往是自己的“独创”。其实,真正的中医学是要辨别体质之后才下药的,而且药物配伍也要非常仔细地调匀寒热,绝不可能像“大师”们那样给所有的人、所有的病都开一首方子。营养师也必须辨别清楚每个人的生理状况和营养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安排食谱。例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的人应把红肉量控制在每日50克以内;而贫血、缺锌的人则适宜多吃红肉且经常吃些肝、肾、心等动物内脏。食物的量也很重要,普通人每天喝1~2杯豆浆是养生;但如果每天喝1000毫升,就可能增加肾结石的危险。

误区5:营养学就是关于食疗的学问

营养学属于预防医学,它主要关心的是如何通过平衡的营养成分和保健成分来维持健康,并减少患各种疾病的风险。营养学也关心如何通过饮食和生活调整来控制慢性疾病,比如如何降血糖、降血脂等,营养学和医学一样,强调用证据说话。什么食物有什么作用,都要看研究证据。比如说,某些蔬菜的抗癌作用是通过调查和实验证明的。比如说,饲料里加大量西蓝花能使前列腺肿瘤缩小是通过小鼠实验证明的,但对人是否有同样的作用呢?只能说西蓝花“对预防癌症有益”而不能说“能治疗癌症”。多吃蔬菜、水果、杂粮和薯类,少吃油盐、精白粮食,长期来看有很好的降血压、降血脂效果。但这种饮食调整和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不属于“食疗”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