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医食同源,防重于治(1)
【治已病,更要治未病】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名医扁鹊的一则故事,传说他医术高超,兄弟三人也都是从医的。有人问及他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更高超时,他却说自己不如两个哥哥:自己只是在发病严重时为人治病,而二哥却能在发病之初就将病情控制住,大哥医术最好,能在患者未发病时除去病根。形象地说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曾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治疗疾病总是在没有得病的时候就开始采取预防措施了。
这是非常重要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原则,明确告诉我们一方面要未病先防,另一方面要已病防变。它对日常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指导着中国医学数千年来对疾病防治的研究和实践。
“治未病”的重要性
“治未病”这一养生思想数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防治实践,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医食同源、防重于治”的养生方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天大约有1.5万人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占全部死亡人口的70%以上。调查研究表明,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导致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肥胖、肿瘤等。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合理的饮食习惯是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关键。
合理膳食预防“未病”
《素问·脏器法时论》中说过“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这个观点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现代医学所推崇的合理的金字塔形饮食结构就是与之相统一的,金字塔的底端是五谷类,第二层是蔬菜、水果类,第三层是肉食类和奶制品及豆类食品,第四层是油盐糖类。民以食为天,科学研究表明,膳食因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为13%,仅次于遗传因素,远大于医疗卫生条件因素的作用,后者仅为8%。因此,合理的膳食结构很重要,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提出了“4-4-4-3-3”制。即每天吃400克粮食,400克菜,40克豆,300克动物性食物,30克油。所以“均衡饮食”对养生保健尤为重要,不吃、少吃或多吃主食都是不正确的饮食习惯。
膳食不均衡的危害
膳食中糖类产生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65%,粮食中含丰富的糖类,约占70%以上。饮食中缺乏第一层的谷物类,人体所需能量就会不足。另外,糖类食物吃得太少还会导致葡萄糖来源缺乏,就会引起糖异生过多,从而产生酮症酸中毒。
相对而言,肉食摄入较多,体内脂肪、胆固醇则会增高,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将增加。过多进食水果、蔬菜,也可造成能量不足,造成某些微量元素摄入过少。对于糖尿病或肥胖、糖耐量低减的患者来说,无糖饮食尤其重要。但人们通常所说的“无糖饮食”只是不含蔗糖。由于它是粮食制作的,含有多糖类,经消化后仍可转化成葡萄糖、蔗糖被吸收,所以糖尿病或糖耐量低减的患者要走出“无糖食品=无糖”的误区,避免毫无顾忌地大吃特吃无糖食品。
推广有益健康的饮食文化
除了要“膳食均衡”,推广有益健康的饮食文化也是必不可缺的。比如,我们在聚餐时一般既不分餐也不喜欢用公勺、公筷,觉得那样显得生分,有碍感情交流。然而却不知幽门螺杆菌(HP)的传播途径恰恰是口口传播。现在研究发现,HP是引起慢性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癌的罪魁祸首。为了预防HP及其他传染病的传播,改变这类饮食习惯是关键。
中医学讲“五味调和,不可偏嗜”,说明酸苦甘辛咸,哪样也不能多。同样道理,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肥甘厚腻都是有害健康的。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平衡心理。这四项健康基本原则中饮食被排在了首位,足见其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有道是:“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五谷杂粮要吃够,人人都活九十九!”所以,我们应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治已病更要治未病。
【以人为本,重视食疗】
“医食同源”的思想是中华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相比医药而言,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这是我国中医学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选择食疗的最主要的标准。
食疗是什么
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食物通常被认为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这主要说的是食物的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典籍很早就记载了食物不仅能营养机体,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在《黄帝内经》中就强调了食物寒温、补泻、五味调和以养五脏的食疗作用。
食疗的指导原则
寒温调和以养五脏
寒温调和以养五脏的原则,对指导食疗有重要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表明了食物的寒温对调节内脏的重要作用。
补泻调和以养五脏
《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泄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泄之……”因此,在运用药膳时,必须根据药膳的性味、功效、补泻,调和而食之,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味调和以养五脏
对于如何调配食物的问题,《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作了原则性说明:“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谷肉果莱食养尽之。”这里说的“五谷为养”,是指人们主要靠谷物来养育机体;“五畜为益”是指以动物肉类荤食作为补益食品;“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是指以果品类食物作为辅助性食物,以蔬菜作为主食的补充。这样就达到五谷、五果、五畜、五菜配合调养,即是将五味调和在一起、荤素搭配、饮食多样、不偏食、不挑食,以提供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
常见的食疗方式
在这里,主要列举几类常见且简单易行的食疗方式。
粥类
粥即用米加水煮制而成。如加入药物同煮便称作药粥,也可将适量药汁兑入粥中供患者服用,兼具食疗和药疗的双重效果。如干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但无补养作用,只适用于里寒之症;粳米和糯米可以健脾益气,却没有驱寒力量。若用干姜与米合煮粥服食,就成为具有温补脾胃、治疗脾胃虚寒的食治良方。又如用糯米煮成粥,在煎煮时加入适量葱、姜,煮熟后兑入一小杯醋,既能治疗感冒,又能预防感冒。以谷米煮粥,加入药特别是补益性药制成药粥,可以作为正常早餐或点心食用,既可充饥,又当食疗。
酒类
酒类的食疗法即是人们常说的“药酒”,即用中药与酒相结合的一种液体剂型,可用浸泡法或酿制法制备。中医学认为,酒能通血脉,去寒气,行药势。常用的药酒有枸杞子酒、人参酒、鹿茸酒、健美酒等。但药酒的缺点是不能饮酒的人或肝肾功能差的人不宜用。
茶类
茶疗是指将含有茶叶或不含茶叶的药物,经粉碎混合而成的粗末制品(有些药物不经粉碎亦可)。一般不用峻猛或过苦的药材。药茶用开水沏好后或加水煮好后,即可像日常饮茶一样频频饮之。如治疗风寒感冒的姜糖茶,即由生姜、红糖组成。又如菊花茶,即是将菊花用水沏后频服,可治头晕、目眩,具有清热、明目之功。
羹类
羹又称汤,它是以肉、蛋、奶、海味等为主体原料制成的较稠厚的汤液。可作为正餐或佐餐食用。如百合银耳羹,用百合50克、莲子20克、银耳25克、冰糖50克,先将百合、莲子、银耳加水煮熟,用文火煨至汤汁稍黏,加入冰糖,冷后即可食用。具有安神健脑之功,每晚睡前服用,可治失眠、多梦、焦虑、健忘等症。
食疗的重要价值
机体所需要的许多营养来自于日常摄入的各类食物。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凭着食物价格与味道作为选用标准,其实这很不科学。判断食物的营养价值应该主要根据该食物中含有多少人体必需的维生素、铁、盐和纤维素等营养素,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越贵的食物营养价值就越高,口味诱人的营养价值就高。
中国历来强调食疗的重要性,甚至提出“药疗不如食疗”的观点,这是因为长期使用药物治病往往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和依赖性,而且还可能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而食疗相对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并且食疗使用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价格低廉,让我们在日常用餐中便可达到调理的目的,甚至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祛除病痛。
【辨清体质,助养给力】
中医学常说的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良好的体质是人体生命活动、工作和学习的基础。因此,加强人的体质建设,顺应体质来养生,对大众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谈到体质,很多人会说:“我又不是医生,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什么体质呢?”其实,“有诸内必形诸外”,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就会通过相应途径向外散发信息。比如你的体态、肤色,你说话的语气,你的精神状态,你的脾气秉性等,都是你内在素质作用于“形”的表现。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身体外形的自测,认清自己是什么体质,并顺应自己的体质来合理养生,防病治病。根据《黄帝内经》中的相关介绍,我们知道人的体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平和体质——恭喜你,这是最理想的体质。
2.气虚体质——养生重点在于补气。
3.湿热体质——又“湿”又“热”的体质。
4.阳虚体质——阳气是生命之本,要重视阳气。
5.阴虚体质——阴虚则内热。
6.痰湿体质——胖人多痰湿。
7.血瘀体质——痛则不通。
8.气郁体质——百病生于气。
9.特禀体质——非常需要“娇宠”的一族。
下面就对以上几种体质进行具体剖析,教会你如何辨清自己的体质来养生保健,防病治病。
平和体质
“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
平和体质者一般体形匀称、健壮。常表现为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味觉正常,唇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耐受寒热,睡眠安和,胃口良好,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
因而,平和体质是最稳定的、最健康的体质。拥有平和体质的人,一方面是先天禀赋良好,另一方面是后天调养得当。这种人不易生病,情绪稳定,生活规律,对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适应能力也比较强,即使生病了也很容易治愈。
目前,平和质在人群中所占比例约为32.75%,也就是1/3左右。通体质的人越少。对于平和体质的人来说,养生保健宜饮食调理而不宜药补,因为平和之人阴阳平和,不需要药物纠正阴阳之偏正盛衰,如果用药物补益反而容易破坏阴阳平衡。对于饮食调理,首先要“谨和五味”。饮食应清淡,不宜有偏嗜。因五味偏嗜,会常男性比女性多,且年龄越大,平和破坏身体的平衡状态。如过酸伤脾,过咸伤心,过辛伤肝,过甜伤肾,过苦伤肺。其次,在维持自身阴阳平衡的同时,平和质的人还应该注意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顺应此变化,以保持自身与自然界的整体阴阳平衡。再则,平和体质的人还可酌量选食具有缓补阴阳作用的食物,以增强体质。这类食物有粳米、薏苡仁、豇豆、红薯、韭菜、南瓜、白果、龙眼、莲子、核桃、鸡肉、牛肉、羊肉等。
平和体质的人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之品以发散,而不宜食酸收之味,如宜食韭菜、香菜、豆豉、枣、猪肉等;夏季心火当令,宜多食辛味助肺以制心,且饮食宜清淡而不宜食肥甘厚味,如宜食菠菜、冬瓜、黄瓜、丝瓜、桃、李、绿豆、鸡肉、鸭肉等;秋季干燥易伤津液,宜食性润之品以生津液,而不宜食辛散之品,如宜食银耳、梨、杏、白扁豆、蚕豆、鸭肉、猪肉等;冬季阳气衰微,故宜食温补之品以保护阳气,而不宜寒凉之品,如宜食大白菜、板栗、枣、黑豆、刀豆、羊肉、狗肉等。
气虚体质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气虚体质和阳虚体质比较相近,从性质上说,属于虚性体质。阳虚体质以热量不够、阳气虚、缺乏温煦、畏寒怕冷为主。气虚体质也有阳虚体质的这些倾向,但它最主要的反映是脏腑功能的低下。
气虚体质者一般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且动则尤甚;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脉虚弱,是其基本特征。若患病则诸症加重,或伴有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