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领与衣袖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立领裁剪基本方法

立领可以看成是由领口沿颈部向上延伸的圆柱结构所形成的。无论是直接由衣身领口向上平移延伸的连身立领,还是将延伸部分作为衣领单独设计再配装于衣身领口的立领,都是以圆柱形表面展开的矩形结构作为领型变化的基础。

一、立领裁剪原则

矩形宽a为领高,b为领围。由于人体的颈部呈下粗上细的锥形轮廓。因此,圆柱形的立领结构在上领口处与颈部之间并不贴合,而是略有松度,这种立领又称为中性立领,成为基本型的立领结构,如图3-10所示。

图3-10 立领基本形

立领的变化取决于领高及上领口松度的设计。领高可以在前颈点至眼睛之间的范围内变化,但出于对立领造型美观的需要,领高a应该大于2cm。通常内衣及套装的立领实用高度仅限于脖颈长度范围,一般在2~8cm。而外套的立领实用高度可达到15cm左右。此时,领口围度必须增大甚至接近于头围尺寸,才能遮挡面部并保持颈部活动自如。立领领子形状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领底口线的形态,在领底口线长度与立领内角不变的条件下,领底口线向上弯曲。领上口围度变小,呈锥形立领结构。领底口线的弯曲曲率越大,立领高度越大,领上口围度越小。在设计锥形立领结构时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领上口围度大于或等于颈围(领口位置处颈围);领底口线尺寸等于衣身领口尺寸。当设计贴颈的高立领时,如领底口线的上弯弧度不变,可适当开大衣身领口来满足贴颈设计。当领底口线向下弯曲时,领上口变大,呈倒锥形立领结构。这种领型实际上已经演变为翻领结构,而且领底口线弯曲的曲率越大,领面越容易翻折。为保持倒锥形立领造型稳定性,应借助于厚挺的面料或硬挺度较高的树脂衬等辅料的支撑作用,一旦领底口线弯度与衣身领口相吻合,则立领就完全转变为平领而失去立领的造型特征。立领构成如图3-11所示。

图3-11 立领构成

二、立领裁剪基本方法

(一)确定起翘量法

(1)起翘量的作用 立领裁剪的基本方法是基于最基本的立领领型,即以等长的上领口线和装领线的尺寸做成长方形领子缝制到领口线。如前所述此时立领呈圆柱形,但领口线与颈部的空隙较大,不伏贴。这就需要对这种直条的立领领口进行调整,使其和颈部更好地贴合在一起。调整方法就是将立领和颈部之间的空隙进行部分折叠,外领圈随之缩短,领子呈向上弯曲状,立领向上翘起的量称为起翘量。起翘量是立领裁剪制图的关键结构参数。起翘量的作用如图3-12所示。

图3-12 起翘量的作用

(2)起翘量的确定 起翘量过大,上领口会过紧;反之,起翘量太小,上领口又与人体颈部空隙过大,不伏贴。如果在原型的领口弧线上设计立领,领起翘量一般为1.5~2.5cm,然后依据领起翘量绘制与领口弧长相等的装领线。

立领在裁剪时需要注意的是领底线的确定。当起翘量为0时,如果装领线为直线,以倾斜角=90°时立领的力度为最好,但与颈部有一定的空隙;当起翘量为1~2cm,倾斜角>90°时颈部最合体;当起翘量为负值时,装领线向下弯曲,倾斜角<90°时立领的力度不好,与颈部的空隙较大,一般不采用负值。起翘量的确定如图3-13所示。

图3-13 起翘量的确定

(二)立领角度制图法

除了利用起翘量制图方法外,有时也可以使用角度制图法来绘制立领。

立领领型中使用最多的为锥形抱脖式立领,可设计成单层结构,也可以制成两层翻折式样。它与人体颈部的配合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领下口弧线起翘度为7°,领上口弧线的起翘曲度为5°。这样领下口弧线长大约比领上口弧线要长3cm左右。立领角度制图如图3-14所示。

图3-14 立领角度制图

(三)弹性面料立领裁剪

对于针织面料立领而言,由于面料柔软,横向延伸变形较大且容易脱散,因此,衣领结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要利用面料特点进行合理的纸样修正:一是领面与领里在领口处连裁,以便对折后形成的立领领口平整美观,不易脱散;二是在满足领口为直线结构条件下,仅在领底口线侧增减领高来完成不同造型的需要;三是针织面料可以使领围有较大的调节范围。若使领口贴颈度好,只要使领底口线的延伸长度与衣身领口相符即可。若使领上口宽松,则可以增加领上口尺寸,同时开大衣身领口,就形成了如图3-15所示的领型。

图3-15 针织面料立领裁剪

利用针织面料的柔性特点,如增加立领高度,使之达到实用高度的2~3倍时,就会产生新的领型,圆锥形高立领可卷折成为翻折立领;圆柱形高立领可堆下来成为双翻领,又称为海龟领;阔领口的高立领可坠下来成为垂坠领,如图3-16所示。

图3-16 针织面料立领变化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