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现代人健康状况恶化的原因
0.2.1 现代生活方式病
0.2.1.1 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在空气污浊和工业废气、废水肆意排放及噪声很大的环境中生活,对人的健康不利。受污染的水见图0-1。
图0-1 受污染的水
近年来,室内污染尤其是装修污染对人体造成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并呈现增多趋势。例如,儿童白血病和成人肺癌的大幅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室内空气污染。如何减轻装修带来的巨大危害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装修污染为何屡禁不止?原因有:a.大量不合格的装潢材料充斥市场;“绿色”“环保”泛滥成灾,装修装饰材料多数假冒环保材料。据中国建材市场协会对北京市场的暗查结果表明,很多产品没有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检测,漏检产品达40%以上,国家抽检的产品少之又少,委托检测的产品达70%以上。许多自称“绿色”“环保”的产品却根本无相关检验报告书。委托检测是当前建材产品质量检测方式之一。委托检测也是造假的手段之一。另外,很多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或技术落后、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的建材还在大力生产,例如明令禁止生产的107胶仍是室内装修用胶的主力品种。b.大约80%的业主只重视主材的选购,辅料往往由装修公司自行购买。而装修公司往往购买便宜的胶黏剂等不起眼的辅料和一些便宜的劣质材料。c.虽然因装修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十分普遍,而鲜有受到伤害的消费者打赢与装潢公司、建材厂家的官司。
当前一个特别需要强调的现象是专家和民众对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污染的认识远远赶不上污染增加的速度。也许大家会问:祖祖辈辈都这样过来了,我也活了几十岁,过去怎么没说室内空气污染?其原因有三个方面。
①室内装修材料及家具所造成的污染只是最近十几年才开始大幅度增加。a.5年前,远一点10年前,家庭一般不装修,即使装修,用的板材都是天然木材而不是人造板材,用的油漆都是土漆(天然植物提取炼制)而不是化工合成漆。人造板材和化工合成漆的大量使用也就是近几年的事。b.很多家具、日用品、家电、装饰品只是最近十几年才开始大幅度增加的。例如,地毯、艺术品、彩电、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空调等等。
②建筑材料自身产生的污染也在最近十几年突然加重,主要原因有大量使用假冒伪劣原料和回收原料。
③室外大气污染也只是最近十几年才开始大幅度增加。例如,汽车尾气污染。
室内环境污染按照污染物的性质分为三大类。a.化学污染:主要来自装修、家具、玩具、燃气热水器、杀虫喷雾剂、化妆品、香烟、厨房的油烟等。化学污染物按存在状态可分为可吸入颗粒物(粉尘、烟雾、花粉等)和气体污染物。b.物理污染:主要来自室外及室内的电器设备产生的噪声、光和建筑装饰材料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等。c.生物污染:主要来自寄生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生活用品和空调中产生的螨虫及其他细菌、病毒等。
化学污染是室内的主要污染,主要有毒有害气体是甲醛、苯及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气体及氨气、氡气。在公共建筑中,氡气污染很严重,尤以大理石装饰的大堂尤为突出;办公室中,甲醛气体污染严重,同时由于补充空气新风量不足而造成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污染严重;居室中的主要污染物有甲醛、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二异氰酸甲苯酯等气体;在局部建筑物中,因冬季施工而造成的氨气污染也十分突出。
近年来,肺癌发病率快速上升,其中女性肺癌患者人数增速远远高于男性,其原因主要有厨房油烟、吸烟、空气污染等。考虑到以前全世界都使用天然生物质燃料,而且近年来人们对厨房油烟比以前重视,很多地方燃煤改成燃气,抽油烟机发展也很快,因此肺癌高发的原因还应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0.2.1.2 饮食问题
(1)食品不安全
不少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近几年的西瓜不甜了,蔬菜没有味道了,猪肉、鸡肉不香了,鱼肉也没有那么鲜美了,于是一些模样不怎么好看的土鸡、土猪,农民自种的农家菜等等就成了城市人餐桌上的“珍品”……科技发达带来了食品的多样化,而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导致各类激素、化肥的滥用,也宣告“低营养食品时代”的来临。那么,消费者应如何进行选购呢?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如表0-1所列。
表0-1 食物中毒致病因素
(2)喝不健康饮料和吃不健康食物,使用有毒餐具
例如,喝碳酸类饮料,吃西式快餐;用油漆筷子吃饭;餐桌上铺塑料布。
(3)饮食结构不合理(图0-2)
图0-2 偏食(不吃蔬菜和偏爱高热量、高蛋白食品)
例如,饮食结构西化,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素食品;饮水不足、喝咖啡过量、喝茶过多或过浓;暴饮暴食、酗酒,偏食;喜食熏烤腌炸、高脂、高糖食品。
0.2.1.3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图0-3)
图0-3 生活方式不合理(不吃早饭和久坐)
晚上不睡、早晨不起、不吃早餐、晚餐过量、长期上网、昼夜打牌、缺乏运动、劳逸失调等。
空腹跑步(增加心脏负担,极易出现心律不齐,甚至导致猝死)、睡前不漱口、睡前不洗脸(化妆品和污垢会刺激皮肤,特别是看电视时因辐射产生的灰尘颗粒极易附着在脸上,堵塞腺体或毛孔,损害皮肤健康)、药片掰开后服用(药片掰开后容易出现棱角不利于吞咽,极易损伤食管和肠胃)。
睡眠质量不高(成年人一般需要8h以上睡眠,并且保证高质量),蒙头睡觉(棉被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短时间吸进污浊空气对大脑有危害),滥用药物。
0.2.1.4 其他日常生活方式的巨变
现代人穿着打扮引起的高跟鞋病、隐形眼镜角膜炎、太阳眼镜病以及各种美容整形增高和激光治疗眼睛引起的后遗症等在男女青年中较常见。由于缺乏美容化妆的卫生知识,接触性皮炎、染发剂过敏性皮炎、戴耳环引起的感染等发病率在女青年中明显增加。
在脑力劳动者中间,由于久坐和过度用眼、用脑等,造成脑力疲劳、眼睛疲乏、颈椎病、前列腺炎、痔疮和肛瘘等病较常见。
鸟、猫、狗等宠物的种类和数量大增导致动物传染的疾病增多,尤其是狂犬病已在许多地区呈散发性流行。
人们在广泛使用化学洗涤剂洗头发、洗碗筷、洗衣服、洗澡的同时,化学毒素就从皮肤渗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导致人体的各种病变。
吸烟人数大增。吸毒人范围扩大。
0.2.1.5 精神疾病增加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观念增强,失恋离婚,独生子女,失独家庭,留守老人儿童及离退休职工增多,道德滑坡、心理情绪紧张、刺激增加,引起了一些心理情绪反应性疾病,如爱情婚姻恐惧症和生孩子恐惧症、临考紧张综合征、离退休生活不适应、情绪性腹泻、失独综合征等。
0.2.2 普通民众对食品安全和毒物普遍存在大量错误认识
绝大多数公民都没有系统性地学习过食品、营养、毒物等相关知识,大多数都是道听途说或者看过一些报刊书籍和网络文章,对食品、营养、毒物等相关知识理解不深,不能正确指导自身。
(1)不死论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吃了只要不立即死就是安全的。
凡是食品材料中使用的原辅材料,不是仅做一个急性试验得出一个LD50(半数致死剂量)或MTD(最大耐受剂量)数据就够了的,因为急性毒性试验只知道在短期引起急性中毒导致死亡的剂量,却无法知道长期的慢性中毒情况,无法知道潜在的致畸、致癌、致突变情况,无法知道潜在的遗传缺陷和基因变异的情况,也无法知道潜在的血液学、生化学、组织学和解剖学上的变化情况。所以,凡是食品材料中使用的原辅材料,必须按GB 15193—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去进行全面、严格的检测,确认为“实际无毒”或更安全的“无毒”级物质后,再用到食品药品之中来为好。食品的原辅材料安全性评价的简单流程如表0-2所列。
表0-2 食品的原辅材料安全性评价的简单流程
在所有毒物中,最可怕的是定时炸弹式的毒物——致死率随着时间(还不一定是剂量)增加而增加,达到突变点后突然间将所有动物杀死。二英和某些转基因毒物就可能是“定时炸弹”。随着剂量的增加,三种类型化合物的剂量与在机体内所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增强的相关关系示于图0-4。不同人群对环境因素变化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见图0-5。
图0-4 三种类型化合物的剂量-有害生物学效应关系曲线
图0-5 不同人群对环境因素变化的剂量-反应关系
(姚志群主编.环境卫生学.1994)
(2)适应论
适应论认为人是可以适应各种毒物的。其实人类适应毒物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就是为什么重金属与人类及人类祖先共存了几亿年也没被适应?几千年来那么多毒物与细菌病毒都没有被适应?如果可以适应,那人干脆适应树叶和杂草好了,这样随便抓把东西就可以吃了,这不就变成牛羊了吗?这样一来又有问题了,牛羊也不是什么草都能吃的啊?如果真有那么容易适应,直接吃土岂不更好?
(3)感觉论
感觉论认为感觉不到有害即是无害。
我国很多民众甚至很多化学、生物、食品之类的专家(有些还很在乎健康)往往喜欢从自身的感受出发推出“没听说有什么危害”“没感觉到”“没那么严重吧”。如果人的感觉可靠,那么按自身的喜好饮食好了,还需要学习营养学吗?病人自己没感觉就没病,那么医生岂不是要失业了?其实人类的感觉是非常有限的,下面列举几个例子:
①毒物的检测。在有毒有害气体中,有的是有味的,如苯,芳香味;甲醛、氨,刺鼻。但也有无色无味的,如CO、NO气体。即便是有气味的有害气体往往因为含量较少而不能凭人的直观感觉来判断,而且各种化学物质的混合气味是很难辨别的。因此凭气味来判断是什么污染是不准确的。另外,除非食物变味或者外观有明显改变,否则人类是很难察觉到食物变质的。
②自古以来有很多毒性很大的物质都是开始没意识到,后来经过几十年才发现的。很多毒物都有漫长的潜伏期,例如铅中毒的潜伏期有20年之久,人类疯牛病的潜伏期更长达39年!致畸和致突变更是只能在下一代中看到。
③在医学中,一般情况下,高血压至少潜伏10年,心脏病、糖尿病潜伏15年,癌症的潜伏期则是20年。少数不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要到35岁才会有明显感觉!
④很多人看着塑料垃圾袋就不舒服,然而焚烧后产生的二英可比塑料袋可怕得多!
⑤“装修后晾三个月就没事”的说法是错误的。污染物的释放开始时浓度大,慢慢地浓度会变小。装修初期,污染是最厉害的,之后是一个长期的释放过程,一般为3~15年。因此,“装修后晾三个月就没事”的说法是错误的。通风、晾两三个月只是装修材料表面的有害气体得到暂时性挥发,而装修材料深层的有毒物质还在源源不断地缓慢释放。缓慢释放时由于刺眼呛鼻的味道比较轻,容易被人们忽视。购买新房、新家具和装饰新居后,一般要半年后才能入住。特别是家中有老人、孕妇、儿童和过敏性体质成员的家庭。
(4)突变论
在通常的污染毒素安全概念中,都有一个“不得超过量或者比例”的提法。也就是说,只要这些毒素和污染物质少了,就安全了。真的是这样吗?
①毒物的作用通常不会从安全瞬间突变到不安全,而且绝大多数毒物的作用阈值是估计的,不是真正的阈值。
毒物的作用并不是从所谓安全值之前的0突变到安全值之后的可观数值。假定最高限制为1,那么摄入0.9一样有害,只不过差距很大罢了。例如0.9时是10000个人死1个人,1时可能就是10000个人死2个人。
②有时小剂量的毒物的长期毒性作用比稍大剂量的危害还要大。
在美洲有一种豹蛙,因为除草剂导致的变异而濒临灭绝,但是,当除草剂浓度过高时,反而不会引起变异,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浓度高时,豹蛙本身的免疫保护系统可以及时察觉这种毒素而进行抵抗;但是浓度低时,因为无法引起免疫保护系统的反应,反而给身体造成了危害。这表明目前人类关于食品污染安全的整个观念存在重大偏差。没错,就在不知不觉中,可怕的变异就在发生,直到某一天发展到一切不可挽回。
毒物的作用还和所有毒物的总量有关。例如很多毒物都是在肝脏中代谢,那么摄入的毒物种类多了以后,所有毒物的总量必然多,肝脏就无法承受了。还有存在A微毒、B微毒,但是A+B剧毒的情况。
0.2.3 某些保健讲座带来养生误区
一个一向健康的大学老师短时间变得极度消瘦,四肢无力,面带菜色——营养不良!原因是老人突然对养生感兴趣,无论是报纸、电视以及各种健康讲座他都非常认真地收听、收看,严格参照执行,他的老伴更是严格控制老师的饮食。
保健讲座往往存在言过其实的嫌疑,夸大一点而不及其余。常见的有过分强调酸奶的营养价值、过分夸大绿茶的防病效果、过分神化卵磷脂的功能、过分吹嘘螺旋藻等。例如,一位至今仍声名远扬的所谓保健专家,在北京某次上万人的讲座上,竟然如此地赞誉螺旋藻:“螺旋藻是20世纪人类保健领域的划时代的伟大发现,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那么,这螺旋藻到底神奇到何等地步呢?它1g所含的营养素便等于1000g各种蔬菜的总和,8g螺旋藻可以维持生命40天……”。世界上哪有如此的东西!夸大某种食物的作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兴致所至,夸大了个人的好恶;信息资料掌握不够全面;也可能就是想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很多健康保健讲座的主讲人喜欢“旁征博引”,基本特征是:“美国某某学院或某某研究所最新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人类学家经过近二十年跟踪研究发现……”“据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最近公布的资料证实……”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是谁晓得他们是否真的看过那个资料,并对照自己的研究作过认真的思考?又有谁能保证,他们的所谓旁征博引不是迷幻剂呢?以后,再遇到有人打出这样的招牌,你不妨问他一下出处和进一步的情况,如科学家的背景和其他成就等,主讲人很可能会出洋相。
另外还要注意两点:
①营养健康专家的讲座很多是有经济利益的,往往是一些公司聘请的。销售人员或者专家试图把自己的产品描述成与众不同、里面富含某种营养物质的食品。久而久之,提到钙就让人想到牛奶和奶酪,铁变成了牛肉的同义词,而蛋类则以“高质量蛋白质的最佳来源”著称。突出单一营养素的丰富是一种误导人的营销方式。它把消费者,有时甚至是营养学家的注意力,从长期消费某些单一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方面转移开来。
②很多讲座往往请一些一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头或者气质高雅的中老年教授讲营养与保健,其实水平与外形无关,也与其自身健康水平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