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学点儿中医 宝宝小病不求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

小儿体质特点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我们总能感受到孩子们的活力与生命力,这就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生机蓬勃。同时,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发育速度很快,尤其是婴儿时期,发育尤为迅猛。

当孩子庆祝周岁生日的时候,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的体重差不多是出生时的3倍,身高是出生时的1.5倍,头围是出生时的1.5倍;而且生下来除了哭什么都不会的新生儿,变成了会叫爸爸妈妈、会走路、会自己拿杯子喝水的小宝贝。他们具有不可思议的学习能力。

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著作《颅囟经》中,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用“纯阳”概括。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在中医学中,形指的是脏腑、四肢、筋骨、津液等有形的物质,而气指的是功能活动。小儿的身体,无论形质还是功能都没有发育完善,年龄越小,这种特点越显著。

婴儿囟门尚未闭合,不能站立,这是骨气未充的表现,而齿为骨之余,因为骨气未充,所以新生儿是没有牙齿的,也不会咀嚼食物。小儿,尤其是婴儿爱哭、怯弱、喜怒无常,这是脑髓未充的表现。儿童肌肤娇嫩,容易感冒,这是卫外未固的表现。小儿容易积食、消化不良,这是胃肠稚嫩的表现。

对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点,古代医家概括为“稚阴稚阳”。

纯阳之体,稚阴稚阳

古代医家称小儿,尤其是3岁以下小儿,无论男女,为纯阳之体。“纯阳”也就是说,在小儿时期,阳相对旺盛,而阴相对不足。所以,病邪容易从阳化热,化火动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热证居多,而且容易出现高热,甚至惊厥、抽搐。同时,小儿的脏腑修复能力又比成人强,容易康复。

在中医学中,“稚阴稚阳”就是指小儿的脏腑及其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因此,小儿更容易生病,并且往往病情发展迅速。

发病容易,易趋康复

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以抵抗力差,在相同条件下,比成人更容易患病,而所患疾病,以外感六淫、时邪的病症及肺系、脾胃系病症为主,比如感冒、肺炎、麻疹等。

小儿一旦患病,往往病情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实证、虚证往往转化迅速或出现虚实并见的状况。同样,寒热表现也错综复杂,易于相互转化。比如,小孩最容易感冒,感冒治疗不当会发展为肺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实热症状,而肺炎又容易变化,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气促等心阳虚衰的症状。

因为小儿生机蓬勃,脏腑修复能力强,而且小儿患病原因一般比较单纯,很少有顽疾,并且对药物反应好,所以虽然病情发展很快,病情好转往往也很快,容易彻底康复。

小儿五脏特点

肝常有余,高热易惊风

小儿是纯阳之体,就好像刚发芽的草木,肝木之气蓬勃旺盛,自然有余。所以,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同时,患病后,肝木之气旺盛易动风,容易出现惊风等病症。而在小儿疾病的治疗上,中医有“肝有泻无补”的观点。

脾常不足,容易积食

小儿脏腑尚未发育完善,脾胃还很嫩小,但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又相对较多,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脾胃发育不完善更加突出,即“脾常不足”。这里的“不足”是一种生理特点,并不是病态,不能理解为“虚”。

因为小儿脾常不足,所以稍有调护不当,就容易损伤脾胃而患病。所以小儿疾病中脾胃系疾病尤为多见,如积食、腹泻等,都是儿科常见病。脾胃患病,影响营养的吸收,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导致许多其他疾病,甚至影响其生长发育。

肾常虚,易致遗尿症

小儿肾阴肾阳都没有充盈、成熟,所以称为“肾常虚”,同样是一种生理特点,而不能理解为病态的“肾虚”。因为小儿“肾常虚”,所以尚不能控制排尿,而发生遗尿现象。中医学认为“肾无实证”,治疗上“有补无泻”,对于小儿肾脏要多加顾护,培育肾阴、肾阳使其逐渐成熟、充盈。

心有余,烦躁、夜啼

中医认为,心属火、属阳,小儿是纯阳之体,所以心火、心阳更是有余。孩子很容易出现烦躁、夜啼、口疮等,一旦患病,心火旺盛,热证非常明显。

肺尤娇,经常感冒、咳嗽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而小儿的肺脏更为娇嫩。同时,脾为肺之母,小儿脾常不足,也使得肺更加娇嫩。所以,小儿的肺易受损伤,也很难调护。

小儿肺系病症非常常见,如感冒、咳嗽、肺炎等。饮食、气候、生活起居等诸多方面,稍有不慎,都可能诱发小儿肺系病症。

年龄不同,养育重点不同

新生儿期适应能力差,养护很重要

新生儿期是指出生28天以内的小儿。这个时期的小儿刚刚脱离母体,经历了外界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适应环境,机体内部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生儿十分娇弱,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差,需要非常精心的护理。

新生儿新陈代谢旺盛,每天尿便次数较多,应每天或隔天洗澡,大便后清洗小屁屁。洗澡后应用酒精消毒脐部,直到脐带干燥脱落。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要注意保暖,但不要穿过多的衣服,应根据环境温度及时增减衣服。新生儿抵抗力差,家居环境应清洁卫生。

母乳是最适合新生儿的食物,应尽早让孩子吸吮,多吸吮、勤吸吮。刚出生的新生儿胃非常小,只有玻璃球大小,1周后有杏大小,1个月后有鸡蛋大小。应根据小儿的实际情况哺喂,不要生搬硬套任何“标准”。

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营养要跟上

婴儿期是指出生后28天至1年的小儿。婴儿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在这一年中,体重增长了2~3倍,身高增长了1.5倍,乳牙开始萌出,从只吃奶变成吃各种食物,从只会哭到会说简单的话。

由于婴儿生长发育很快,所以对营养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婴儿的脾胃还很稚嫩,稍有养护不当,就容易损伤脾胃,导致小儿生病。

对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来说,母乳可以满足一切营养需求,可不额外添加任何食物。对于母乳喂养的孩子,应每天添加维生素D;混合喂养的孩子,隔天添加即可。婴儿满4~6个月,可以逐渐添加辅食,提倡从含铁米糊开始,逐一添加,逐渐习惯每种食物。

家长应每月测量孩子的身高、体重,做好生长发育记录。婴儿从出生开始,应按时接受免疫接种。大些的婴儿应多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但6个月后,从母体中获得的免疫力已耗尽,应注意卫生,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幼儿期与外界接触增多,注意预防外感疾病

幼儿期是指1~3周岁的小儿。这一时期的小儿生长发育比婴儿期慢,但随着与成人接触增多,动作、语言、智力都获得很大发展。同时,小儿囟门闭合、乳牙出齐,食物逐渐过渡到与成人相同,并且逐步学会控制大小便。

幼儿期外界活动进一步增多,最常见的疾病是感受外邪所致的感冒、咳嗽等肺系疾病,以及积食、腹泻等脾胃系疾病。

在幼儿期,应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偏食、挑食。作为家长,应尽量丰富孩子的餐桌,做出可口美味的饭菜,使孩子乐于接受各种食物。幼儿时期,应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合理午睡。

学龄前期好动活泼,小心中毒与意外损伤

学龄前期是指3~7周岁的小儿。这一时期的小儿体重增长较慢,而身高增长较快。随着与成人及同龄人的接触增多,语言、行为发育都有了飞跃。

随着学龄前期孩子活动范围的加大,除了幼儿期常见的外感疾病和脾胃系疾病外,外伤甚至中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家长应教会孩子适当识别与防范危险的常识,同时,应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

学龄前期儿童的饮食已经十分接近成人,基本与成人同时进餐。为了孩子的健康,应养成少盐、多维生素与矿物质的饮食习惯,食物应多样化,定时定量进餐。

学龄前期应教会孩子正确刷牙,保护视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龄期器官发育接近成人,注重心理发育

学龄期是指7~12周岁的小儿。此时的小儿脏腑发育逐渐完善,接近成人。乳牙脱落,恒牙萌出,大脑发育基本完成。

这一时期儿童所患疾病的特点也与成人接近,治疗与用药也更接近成人。学龄期儿童每天除完成学业外,保证睡眠、积极进行体育运动也十分重要。不要一味强调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性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这一时期应注重孩子的心理发育,注重孩子身心两方面的健康。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古代医家有育儿警语“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因为小儿“纯阳”的体质特点,二是老百姓育儿,总是怕小儿饿着冻着,因而总是给小儿吃得过饱,穿得过暖。

“三分饥与寒”是不是就是让小儿饿着、冻着呢?当然不是,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饥为调节饮食;寒为适应寒温。也就是说,不要让小儿吃得太饱,穿着应该与外界温度相适应。

因为小儿脾常不足,如果吃得过饱,会损伤稚嫩的胃肠,而导致很多疾病的产生。如果“捂着”小儿,会使“纯阳”之体阳气更盛,损耗阴液,导致小儿爱出汗,容易着凉感冒。如果捂着小儿的头部,更是使得小儿的阳热不能外蒸,会引起很多疾病。因此,头部过暖是育儿的一大忌!

对于小儿的衣着,古代医家均强调“当以故絮著衣,莫用新棉”“皆勿用新帛为善”“童子不裘裳”,意思是说婴儿的衣服应该用旧衣服改做,不要用新棉和粗布。一是为了避免刺激婴儿娇嫩的肌肤,二是为了避免过度保暖。

对于小儿饮食,有一些禁忌。一忌太饱,不能小儿不吃还硬喂给小儿吃。二忌生冷肥甘,冷饮、性寒的食物、油炸食品、不易消化的食物都不适合小儿吃。三忌五味太过,过酸、过甜、过咸的食物都不适合给小儿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