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掌握自己独特的学习法 人生就会充满无限可能(1)
不擅长是因为“方法”不对
最近我开始学习大提琴。
虽然早已放弃演奏乐器,但如今年近半百,重拾乐器反而别有一番乐趣。因为我并不指望练得多好,只要能演奏自己喜欢的曲子,自得其乐就够了,所以我选择的上课方式也很自由。
我是那种去教室上课嫌麻烦的人,于是索性请老师上门教学,而且三周才上一次。比起想马上见到效果,首先要保证自己能游刃有余地坚持下去。
学完最基础的知识后,老师问我:
“你是想从基础开始慢慢学习?还是想尽快学会演奏曲子呢?两种方式都可以选择。”
我马上回答:“我想尽快学会演奏自己喜欢的曲目。”
由于小时候练习拜厄受挫,我对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非常抵触,我最怕一点一点地从基础练习做起。这种必须按顺序把枯燥无味的练习曲逐一弹熟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很痛苦。因为在家提不起兴趣练习,所以上课时经常被老师要求重练。就这样,在我发现弹钢琴的乐趣之前,就因为讨厌上课而打了退堂鼓。
从那时起我就一直认为,只有耐得住枯燥练习的人,才能在演奏乐器这个独特的领域中生存下去。
然而在这次的老来尝试中,“兴趣所致”取代了“一成不变”。不需要每天一丝不苟地练习,只要抽空练习就好;不需要机械地重复无聊的基础训练,只要练自己喜欢的曲目就好。因为方式灵活,所以上课完全没有压力。
老师还夸奖我:“你进步得很快呢,已经可以读谱了。”这让我非常高兴,即使按弦的指尖已经有些刺痛,我还是坚持练习。不,是快乐地练习,没错,很快乐,然后翘首以待下一次上课。
其实仔细想想,曾让我感到害怕与痛苦的是练习拜厄时的“方法”,而非弹钢琴本身。我不是不适合弹钢琴,而是不适合练习拜厄。近年来,钢琴的教学方式也从“拜厄一边倒”的情形中脱离开来。如果当年的学习方法能有所不同,也许我会喜欢上弹钢琴。
就算你做不好,也不代表你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也许只是你的“方法”不对。就算这种方法不适合你,也不能说你没有这方面的才能。换一种方式,你也许就能成功。
这不单单局限于学某一种特长,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相通的。
现在是多样化的时代,学习的方法论也是百花齐放的。
不能因为学习不顺利,就消极断言“不适合自己”或“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告诉自己“只不过是方法不对”,就能避免陷入消极情绪。渐渐地,你会发现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
没有“不适合学习的人”,你只是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你为什么学不好英语
乐天和优衣库已经把公司的通用语言定为英语。今后肯定也会有很多公司相继效仿。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感受到掌握英语的迫切性。
现在,已经有不少人选择熟练掌握英语。各种教科书、语言教材、语言学校、出国留学、英语能力考试、托业考试等让人应接不暇。如果计算出日本全国在学习英语这件事上所花费的全部精力和费用,一定会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即使有这么多的人费尽心思学习英语,但真正做到学好英语并将之运用于工作上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可以预计今后英语学习所带来的不安与压力一定会愈演愈烈。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为什么日本人从中学开始每天都要学习英语,但还是说不好英语呢?
你之所以到现在都学不好英语,是因为你没有制定战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运动员必须在比赛中拿出他们的训练成果。这就要求他们不仅体能要好,思考方式也必须灵活多变、积极可行。
为了获得比赛胜利,他们通常会分析自己的优势与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拟定获胜战术、战略。
也许有人会在赛前采访中说:“虽然现在还没想好具体该怎么比,但我会拿出练习的成果,全力以赴参加比赛。”但其实不可能有运动员会在没有战略、不了解自己优势的情况下贸然参加比赛。他们一定已经精心拟定了作战计划。
棒球、足球等团体赛的选手也是如此。因为战绩会直接影响全队的成绩以及自己的去留,所以越是厉害的选手,就越清楚自己的武器是什么,怎么做最有成效。
光是一门心思地锻炼身体、苦练技巧是不行的。
学习亦是如此。
我应该采取什么方式进攻?在拟定作战方式之前,一定要仔细思考自己的武器是什么。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你要有所选择,确定自己势在必得的“制胜球”。
只要彻底地钻研好自己的制胜球,胜利女神就会朝你微笑。
高一的时候,我曾向一个托业考试考了九百分(满分九百九十分)的人询问英语学习方法。他回答我说:“购买原版真题、然后把觉得对自己有用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整理出生词和固定搭配的笔记。最后不断练习,直到倒背如流。”
他只是做了真题、做了笔记、最后坚持反复练习而已。这并不是什么新颖的方法,只是脚踏实地的学习法。做笔记和反复练习就是他的本领。
笔记是他的“制胜球”。根据真题整理出单词本、固定搭配本,加以反复练习是他万无一失的战术。不仅如此,他还做到了把这些方式统一起来,然后不断磨练自己的技术。
只要在学习中能认清自己的武器,并有效加以利用,就能获得成功。
可以预见到,只要他在以后的入学考试、资格考试中继续使用这个方法,就一定能轻松过关。也就是说,这会变成一个他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
所以,只要拥有“制胜球”和制定好战术,就等于是掌握了“必胜的法则”。
什么是适合你的学习法
反之,如果没有“制胜球”,就无法拟定战术。在没有制定计划的情况下就贸然走上赛场,只是有勇无谋的表现。
那么,该如何找到自己进攻的突破点呢?
请你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是如何学习的。努力回忆一下自己的学习习惯、行动模式以及思维倾向。
比如你是如何记忆的,用什么方法记得最快。
由于脑结构的特性不同,有人擅长瞬间记忆,有人擅长长期记忆。
记忆方法是因人而异的。
我觉得朗读能帮助记忆,但有人觉得出声会妨碍思考,记忆的时候喜欢默读。他们认为读书也会消耗体力,让大脑无法灵活运转,不能很好地理解内容。
有人喜欢坐着背书,有人喜欢边走边背。而我觉得坐在桌前难免令人心生烦闷,躺下放松反而有助于记忆,所以我最喜欢躺着背书。
还有人认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喜欢边抄边记忆,但也有人认为光顾着“抄”,反而记不住内容。
不只是背书,做笔记也是如此。有人通过做笔记来理清思路、加强记忆,也有人过于追求做个漂亮的笔记,而忽略了掌握笔记的内容。
有个高中朋友,她的笔记总是用彩笔写得五颜六色,但一到考试,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我问她是不是因为光顾着“做”笔记而忘了“记”笔记,她回答我说:“是啊,一开始做笔记,我就停不下来了。”
很多人都和她一样,因为享受做笔记的过程,所以一做完笔记就心满意足,以为完成了一个漂亮笔记,自己就全部掌握了。这种错觉很危险。
不过也有人只通过做笔记就能完全掌握其中的内容。大学时,有个同学看似木讷迟钝,却考上了东京大学,这让人不禁有些疑惑。再一看他的笔记,又让人大吃一惊。他的笔记不仅美观,而且清楚易懂。大家都说可以直接作为参考书出版了。他虽然不是头脑灵活的天才,但他写一遍就能记住的记忆力、整理笔记时的归纳吸收能力,却是高人一等的。
通过观察身边的朋友和熟人,我意识到东大学生并不都是聪明绝顶的天才,也有不少像他这样的人。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拥有一技之长且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他们的强大之处在于,在考大学时就已经先人一步找到了自己的武器并懂得灵活运用。
那我的“一技之长”和“制胜球”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多说”。很多人喜欢一个人准备考试,但我喜欢和朋友相约一起备考。因为我能在叙述脑中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并且检验对方所说的话。不停地说,不停地记,这就是我的方法。现在我上课、演讲时滔滔不绝、丝毫不觉得累,不仅是因为我本人喜欢说话,还归功于学生时代磨练“一技之长”的经历。
读书时,很多人喜欢把文字和它出现的地方一同记忆。比如某句话出现在书的中间页数的第二个自然段。我也有这个倾向,所以一遇到重点,我喜欢把它们圈起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或者在旁边打上表示重要的符号。这样做能让我的印象更加深刻。
记事情时,有人喜欢用“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了什么话”的方式帮助记忆。这些人大多是“比起知识,更看重经验”的务实派。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你在什么地方注意力更容易集中。
有喜欢独自待在家里学习的人,也有喜欢待在图书馆这样安静的氛围里学习的人。最近选择咖啡店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觉得店内播放的音乐和客人们的谈话声更容易让人专心。
我也经常在咖啡店里学习或者工作。要说为什么,大概是因为从小就没有正经地坐在桌前学习过。小时候我总是坐在客厅的茶几前,和家人一起,边看电视边学习。现在我也习惯坐在客厅里看校样、读书。周围虽然有人,但他们不会打搅我,这种环境会让我觉得很安心。
接下来,你需要考虑自己在什么时候最有干劲。
比如,虽然不喜欢去补习班上课,但喜欢在网络课堂上课。
虽然不喜欢上英语课,但喜欢记英文歌词。
又或者是在考级考证的过程中情绪更容易高涨。
“选A还是B?”你可以通过回答下列问题了解自己的倾向。
·“练琴会从基础的拜厄练起”或“会挑战自己喜欢的曲子”
·“喜欢去补习班”或“喜欢不停地写模拟题”或“喜欢请家教”
·“喜欢去图书馆学习”或“喜欢去咖啡店学习”或“喜欢去连锁餐厅学习”
·“擅长自习”或“一个人学习没什么效率”
·“喜欢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或“喜欢在客厅里学习”
·“喜欢朗读”或“喜欢默读”
·“喜欢反复练习”或“不喜欢反复练习”
·“喜欢把笔记做得很工整”或“做笔记时很随意”
·“喜欢用声音帮助记忆”或“喜欢通过抄写帮助记忆”
·“喜欢预习”或“喜欢复习”
·“喜欢长跑式学习法”或“喜欢短跑式学习法”
你可以把自己的特点写在纸上。适合你的学习法就藏在你更擅长的选项中。就算你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制胜球”,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学习也讲契合度
谁都有适合与不适合,如果无视个人的性格特点,往往会事倍功半。
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也许你的体质根本不适合早起,所以没必要因为“不能早起学习”就心情低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你只是不适合早起学习法,每个人的一天都有24个小时,只要在其他时间段努力就好。
我们使用的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的性格,是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问题。
日本人喜欢做性格测试,而且特别喜欢用血型和出生日期分析自己的运势与性格。但就算我们通过测试知道了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也很少去进一步思考“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适合这种方法”或“如果用这种方法,我也能做得到”。其实结果分析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我们如何将其与现实联系起来。
如果在遇到困难时选择妄自菲薄,觉得“做不好是天性使然”或“像我这种类型的人,绝对做不到”,就会限制自己的无限可能。
大家很容易误解学习,觉得它是与有趣无缘、与个性无关的修行之旅。
这么说不无道理,因为学习确实能培养一个人的耐性与毅力。但是,越是强迫自己就越容易心生厌恶,与其这样,还不如找一个自己不怎么排斥的学习方法,消除厌恶与抵触的情绪。
我们常说“天性使然”。真正适合你的,绝不会让你感到痛苦,持之以恒也不再是难事。
能否做到专心致志,契合度至关重要。
在制定具体的学习方法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冷静地判断该方法是否适合自己。
做好心理准备,开始相亲式学习
曾有一些大学生拿着各类参考书和练习册找到我,认为就是这些资料帮助自己突破了难关。
他们会掩饰不住兴奋地对我说:“就是这本书让我有了学习的欲望,所以我才会把它翻得如此破旧。”平常文静的学生表现得如此激动,也是十分有趣的。
这本书的什么地方最吸引你?以前我们往往没有机会对其进行分析,但今后你可以利用向他人介绍的机会,有意识地在大脑里进行梳理,进而了解隐藏在答案背后的自我倾向。
比如,有人会说这本参考书中老师的解析方法、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以及思考方式会让人觉得茅塞顿开。但与其说是受到了参考书的启示,不如说是受到了老师的“影响”。
有一本学习英语单词与固定搭配的书,名为《DUO》(铃木阳一,ICP)。它的例句新颖有趣,现在很受人喜爱。普通字典上的例句总给人一种“现实生活中绝对用不到吧,这个说法也太古老了”的感觉,但这本参考书里的例句既实用又有趣,让人在记单词和固定搭配的同时,把整个例句一起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