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写作
1.8.1 坚持才有提升
2016年8月19日,我成功实现了连续100天在公众号发表自己写的文章。连续100天,每天下班都干同一件事情,每天的内容都不重样。100篇文章,洋洋洒洒16万字,连我自己也感到惊奇。虽然文章里经常会出现错字,或者有些文章的逻辑有问题,有些观点让人难以理解,但所有这些都无法阻止我写作,我要努力做好这件事。我在公众号发表文章的过程就是一个刻意练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不苛求完美,包容自己的错误,并在写错了改正内容后再发表。这就是我的写作训练。
15年前,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创立了火箭发射公司蓝色起源。这家公司的使命是大幅降低进入太空的门槛。要达成这个使命,贝佐斯说只需做到两点:可重复使用和大量实践。首先,如果精密的硬件用过就扔掉,成本永远降不下来。其次是大量实践,“人类就是这样,对于一年只做十几次的事,永远都做不好。现在最常用的运载火箭一年也就执行十几次发射任务,根本达不到纯熟的境界”。贝佐斯还以外科手术举例说明了该观点,比如,谁也不愿碰到一年只做十几台手术的医生,肯定希望找一周能动刀20~25次的医生。岂止发射火箭、选择医生是这样,我认为做任何事都需要大量的训练。因为只有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提升技巧和效率。
1.8.2 写作感悟
1.写作的投入资源分析
在开通公众号以来的这103天里,我平均每天用于写作的时间是3.16小时,共计是325小时。这段时间用于购买各类书籍的费用支出累计3082.90元。自从开始写作后,我以前每周看一部电影的习惯就被写作所取代。在写作过程中,我必须提高自己的时间使用效率,将阅读、思考与写作进行更高效的衔接。正如李笑来对稀缺资源所定义的:注意力>时间>金钱。我对写作倾注了大量的注意力,在此过程中也学会了合理分配资源,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2.写作的方法
前面说的阅读、学习与写作之间都需要有机结合。没有阅读量的增加,就没有写作素材的增加。而阅读的过程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获取信息后要对信息进行解码,这个过程就是学习。对解码后的内容用文字进行表述就是写作。刚开始我觉得写文章挺痛苦,于是运用了一些心理学上的技巧:将写作的过程想象成玩游戏通关。每写一篇文章就好像打败了一个BOSS,而公众号后台反馈的数据(每天阅读的人数、增加的粉丝等)就好像游戏经验值的积累一样。通过这种类比和自我激励,用可以量化、反馈的方法,我渐渐觉得这个事情也没想象中那么难了。
另外,在我的写作过程中也收获了一些惊喜。比如说连续写作90天时,微信给我的公众号增加了“评论”的功能。且在99天后又增加了“奖赏”功能。似乎是我用自己的坚持“感动”了腾讯(实际情况可能是:连续发布原创文章的行为触发了一些规则,算是给原创者的激励)。还有就是不少粉丝经常在我的公众号里给我留言,分享他们看完文章后的感悟。这些鼓励也成为我坚持写作的动力。
3.写作对于数据分析的帮助
数据分析需要多角度看数据,而写作也需要多角度审视问题。每一本书的每一个观点都是有前提的,但每一个观点也总有它的局限性。更多地阅读,对多种观点采取一种兼听则明的态度,这种方法同样也适用于数据分析。此外,写文章的思考过程与数据分析的分析过程同样是相似的。正如所有的学科知识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演化成具有共性的哲学问题一样。
在这103天的写作过程中,有人建议:“每周写一篇就可以了,有一定的积累后再汇总发表比每天发表更有质量。”我虚心地听了建议。柳传志曾分享过他做决策的原则:听多数人的意见,跟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因此,关于写作节奏我还是决定自己把握。我把写作当成刻意练习,用一种耐心来磨炼自己,相信自己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必定会有所精进。
凯利·麦格尼格尔(Kelly McGonigal)在《自控力》一书中阐述道:人脑像一个求知欲很强的学生,对经验有着超乎大家想象的反应。如果你每天都让大脑学数学,它就会越来越擅长数学。如果你让它忧虑,它就会越来越忧虑。如果你让它专注,它就会越来越专注。你的大脑会根据你的要求重新塑型。就像通过锻炼能增加肌肉一样,通过一定的训练,大脑中某些区域的密度会变大,会聚集更多的灰质。
总结自己的写作过程也是一种自我修炼。若我能够理解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分配好自己的时间,那么,学习的能力也就能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