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还是粮食吗
——给你另外一个角度
玉米其实已经不是传统的粮食作物概念了,而是一种重要的饲料工业和化工工业原料,其价格的形成机制也远远超出农业范畴。这时的玉米真的已经不是传统的玉米了!
提出这个问题,我自己也吓了一跳,这不是找拍吗?玉米可是世界五大粮食作物之一。然而,我还是想冒着被拍砖的危险探讨一下。
我对玉米“耿耿于怀”已经不是一时半会了。玉米作为人们印象中的“粗粮”,价格竟然与小麦并驾齐驱,甚至有时还要高于小麦,这正常吗?如果从生产成本角度看,自然有人工、机械、生产资料投入成本的增长因素,但每个粮食作物均如此,玉米价格不应独秀于粮。如果从食用消费角度看,除过还吃点鲜棒子、熬点稀饭等少量用途外,玉米的直接食用已经很少。如果从饲料角度看,则畜牧业消耗玉米的主要是粮饲型家畜如猪、鸡等,牛、羊是食草的,但近年生猪的存栏并未大幅增长,有时还在下滑,并不能推动玉米价格上涨。
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主要是玉米的非粮加工和粮食市场的国际化。2012年的美国干旱被炒得纷纷扬扬,说美国玉米要减产,国际粮价要涨,将通过进口导致中国粮价上涨,再推高畜牧养殖成本和物价指数。但这样的新闻却忽略了玉米不够用的真相。2012年,美国畜牧业、饲料业19个组织联名上书,要求美国放松玉米加工乙醇的相关强制性法令,临时减少乙醇的燃料加工比例,减轻饲料与畜牧行业的压力。因为,美国乙醇的生产原料97%是玉米,消耗的玉米量已经从1981—1982年度的8600万蒲式耳(合218万吨)增长到2011—2012年度的50亿蒲式耳(合1.27亿吨),占到美国玉米产量的40.9%。这个数字无疑是惊人的,这才是玉米价格上涨的真正推手。
与美国的情况类似,国内的玉米加工量也在迅速增长。2006年中国玉米深加工消耗量达近360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1/4,且加工能力增长速度数倍于玉米产量增速。当时就有专家就指出,中国玉米淀粉和乙醇加工能力已经是2030年以后的玉米生产所能够支撑的加工能力;在3—4年内,中国就要进口玉米,10年内,中国需要进口1500万吨以上;且生产农业生物质能源,国家需要大量的财政补贴,生产越多,国家财政负担越多;因而,中国不能走美国式的玉米乙醇加工路线,而要从木薯等其他原料上想办法。
如此这般,玉米其实已经不是传统的粮食作物概念了,而是一种重要的饲料工业和化工工业原料,其价格的形成机制也远远超出农业范畴。这时的玉米真的已经不是传统的玉米了。
可为什么非要玉米来承担燃料作物的角色?这完全是美国新能源政策的结果。为了应对国际的高油价,美国公布了生物燃料添加份额法令,等于以补贴的低价格生物燃料来补贴高油价。如今,美国生物燃料日供应达80万桶,占整个燃油消费的5%,而且还是世界第一乙醇出口大国。美国政府乐观地算计到:生物燃料产业不仅带动了玉米生产,而且增加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缓解了对石化能源的过度依赖,加快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然而,当新能源政策成为法令,其执行不免僵化。面对严重的干旱,燃料依旧要消耗美国2012年1/3以上的玉米。这一年美国正值选举关键之时,分析家指出,为了讨好玉米带的农民,奥巴马政府可能不会调整新能源政策。这样的局面,怎能不让畜牧饲料行业忧心忡忡?
然而,美国感冒了,中国却被迫吃药。因为玉米定价权掌握在美国手里,尽管中国玉米进口量并不大,但市场却与国际连为一体,最终涨价的成本可能要中国买单。那么,国内的乙醇产业又将在可能到来的玉米价格上涨中如何表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