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感冒,病在肺,根在脾
医院里的小病号,多半是来看感冒的
我每周在特需门诊出诊,看得最多的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而是最普通,最常见的感冒。很多人觉得,感冒是再小不过的小病,还犯得上跑特需门诊?要说这感冒还真不能算什么大病。咱们大人要是得了感冒,一般就在家休息休息,或者上药店买点药,扛一扛也就过去了,很少有人上医院的。可小孩感冒说起来病不大,但有时候高热、咳嗽,来势挺吓人的,一般都到医院就诊。还有一些小孩成了医院的“常客”,反反复复感冒,而且别的孩子感冒1周就好了,他们感冒2周,甚至3周还没好利索。孩子的家长也被折腾得心力交瘁,这时候,总想找个中医“调一调”,就到特需门诊来了。
孩子呼吸系统娇嫩,容易被外邪侵犯
小孩为什么易患感冒,因为小儿脏腑娇嫩,肺本身又是娇脏,因此更加娇嫩了,肌肤藩篱不密,卫外功能不固,加上寒暖不知自调,当气候骤变、寒暖失常的时候,就容易受到外邪侵袭,伤风感冒。西医认为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善,鼻腔短,鼻毛少,咽喉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免疫力较差,容易被病毒感染,引起感冒。听着好像是两套说辞,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说小孩的呼吸系统还没发育好,特别娇气,抵抗力不强,如果再遇上变天、寒冷等诱发因素,就容易感受外邪(西医说的病毒)而感冒。
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变部位在肺卫,明代医家鲁伯嗣在《婴童百问》中说“小儿感于风寒客于皮肤,入伤肺经”。鼻为肺之窍,咽喉为肺之门户,如果外邪经口鼻侵入,卫阳被遏,就会出现鼻塞、流鼻涕、咽喉肿痛等一系列感冒症状。如果外邪直接侵犯肺,还会咳嗽、咳痰。
对于感冒的病因,中医认为是“风邪”,无论“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打头的都是这个“风”。风为百病之长,还常常夹带寒、热、暑、湿等其他外邪,共同侵犯人体。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不好理解,那就打个比方。
如果把人体比喻成一个国家,那风邪就是侵略者的首领,带着手下寒邪、热邪、暑邪、湿邪等,要来攻打人体这个国家。肺又是什么呢?肺是将军,肺主一身之气,它负责宣发卫气,卫气是专门抵御外邪的,就像是守城的士兵,而肺是指挥这些士兵的。但肺这个将军不太坚强,比较软弱,所以经常城门失守。一旦肺卫被打破,侵略者就长驱直入,在人体内“烧杀抢掠”大做坏事,使人发热、咳嗽、流鼻涕,这就是感冒。
脾虚的孩子爱感冒
说到这儿,我想起前几天在门诊看到的一个孩子。孩子刚满6岁,还没上学,他妈妈带着他来看病。
母子俩坐下来,我循例先问:“孩子怎么不好啊?”
孩子妈妈就说:“前天刮风,估计是着凉了,昨天有点流鼻涕,今天就发热了,还咳嗽得厉害。”
要问起孩子为什么感冒,一般都会归结于受凉、冻着了,就像这个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感冒的原因就是“刮风,着凉了”。但往深处想一想,刮风天气冷,大家都冷,一个幼儿园里有那么多小朋友,怎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没生病呀?
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因有两方面,一是外感因素,二是正虚因素。外感因素就是前面说的邪,我们经常听到外感风寒、外感风热,这些都是引起感冒的原因,很好理解。而外感风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受凉”。但并不是说有了外感因素就一定会感冒,也不是所有人都会感冒,那什么人什么时候会感冒呢?这就牵扯到正虚因素。
外邪侵犯人体,生病不生病,关键还要看正气的强弱。如果孩子身体好,正气足,一般外邪奈何不了他,也就很少感冒。而经常感冒的孩子一般都体质较差,正气虚弱。
就像刚才提到的那个孩子,他妈妈说他总是感冒,一感冒就高热、咳嗽,总去医院输液,每次都要折腾半个多月才好。有时刚好没几天,就又感冒了。我看孩子的舌苔水滑白腻,再切孩子的脉,判断出孩子体内有疳,体表又感染风寒,所以感冒咳嗽。
我问孩子的妈妈:“小孩吃饭怎么样啊?”
不出所料,孩子妈妈开始大倒苦水:“不好!老没胃口,什么都不爱吃。这不老生病嘛,一病就吃不下去东西,病好了也不爱吃饭,吃特少。”
我从他们一进门就观察这孩子,可不止是瘦,更重要的是,孩子没精神,一点都没有小孩朝气蓬勃的样子。当然,孩子病了是一方面原因,但更多的是孩子的体质因素。孩子小脸发黄又干,头发也发黄发干,身上不单瘦,摸摸四肢,肉软塌塌的,一点不“瓷实”。
我就跟孩子妈妈说:“孩子脾虚,身体素质太差,所以老感冒,还不容易康复。”孩子妈妈听了,眉头微微皱了皱,显然有些不明白。
刚才说人体好比国家,风邪是侵略者,肺是守城的将军,顺着这个思路再往下想想,两军交战,最重要的是将军指挥得当,士兵勇猛。没错,肺这个将军虽然软弱一些,但指挥还是很有一套的,这时候,就得看士兵(卫气)是不是勇猛了。要士兵奋勇杀敌,首先得吃饱了。这时候,脾就出场了,脾主运化,它是负责押运粮草的。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脾必须把粮草(营养物质)准备足了,士兵上阵杀敌才有力气。也就是说,正气充足,人就不容易感冒。中医有句话叫“四季脾旺不受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治小儿感冒,肺和脾都得顾着
孩子感冒,表面上是肺脏的病,深层次却牵连着脾。临床上,因为脾虚导致积食,遇上外感风寒就感冒的孩子太多了。这种孩子脾虚、肺虚,治疗时除了常规的疏风解表,往往还需要健脾消积、益气固表。就好像刚才提到的那个孩子,我给他开的药方,除了治疗风寒感冒咳嗽常用的“杏苏散”,还加上了大枣、山楂等几位消食化积的药。
吃了三副药之后,这个孩子的病情好多了,咳嗽明显减轻,孩子妈妈又带着孩子来了,这回她的面部表情愉快了许多:“大夫,您上次开的药太管用了,孩子吃了好多了,您再给他开几副药,再给调调。”
我又看了看孩子的舌苔,号了号脉,问孩子妈妈:“孩子现在吃饭怎么样啊?”
“好多了,终于知道饿了。”
听到孩子“知道饿了”,我也很欣慰,对孩子妈妈说:“孩子知道饿,说明脾胃功能逐渐恢复了,这就是最好的现象。别老想着给孩子吃药了。没有孩子身体好是靠吃药的。之前孩子的状态走偏了,我用点药,点拨一下,给他拉回正路上,现在孩子已经走在大路上了,我们小心点,护着他,他自然就会越走越好的。”
“那您说,就不用吃药了,就没事了?”孩子妈妈显然不放心。
“不是没事了,回去要引导孩子好好吃饭,这是最重要的。做家长的,多在做饭上下功夫,这孩子脾胃弱一些,饭菜弄得可口点,易消化点。小孩吃得多了,慢慢身体壮实了,以后就不会老感冒了。”
上面这番话不只是对这一位家长说的。对于小孩,一定要重视饮食,家长好好做饭,让孩子好好吃饭,千万别图省事,老给孩子吃外面买的饭菜。外面的饭菜油大、盐多,不好消化,久而久之就把孩子的脾胃弄坏了,孩子脾虚,身体就虚,就容易感冒。
发热原因多,离不开脾虚和肺虚
孩子发热是对家长的考验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最让他们紧张和头痛的就是孩子发热。如果孩子感冒了,仅仅是流鼻涕、咳嗽,可能很多家长会采取在家护理的方式,不会带孩子上医院。一旦孩子发热,尤其是高热,就算是看了再多育儿书的家长,也会火急火燎地带孩子来看急诊。
我在临床中接触到的小患者,很多都是被家长带来看“发热”的,不管孩子得的什么病,因为什么引起的发热,家长都紧紧盯着体温计上的刻度,就希望医生的回春妙手能让孩子的温度赶快降下来。
其实,在大夫看来,发热只是一种现象,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发热都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病。在发热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种可能性。
做家长的都知道,孩子特别容易发热,甚至有的孩子动不动就发热,而且还是高热。从西医的观念来看,这是因为孩子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不能很好地调节体温,所以,一遇到诱发因素,就很容易发热,并且容易高热。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不耐火邪,所以容易发热,并且容易高热,甚至引发惊风、抽搐等。
一般来说,腋下温度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热,39.1~40℃为高热,超过41℃则为超高热。家长在孩子体温较低时通常还比较镇定,一旦体温超过39℃,大部分家长都着急起来,要是超过40℃,绝大部分家长都慌了神。
我在这里要和家长朋友说一句,既然孩子的体质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发热,那么发热本身,或者体温的高低并不能决定病情的轻重,反而是寻找引起发热的原因更重要。带孩子上医院,眼睛不要只盯着怎么把体温降下来,而应该仔细听听医生对病情的分析,了解孩子到底患了什么病。
多数孩子得的都不是什么大病,医生对症治疗,家长在家对症护理,体温自然会降下来,即使是发热几天,只要精神状态良好,大部分孩子是可以耐受发热的。
孩子发热多是肺系疾病引起的
在中医看来,引起发热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即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对应西医的说法,应该就是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引起外感发热的疾病,如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绝大多数都在肺系。这是因为邪气无论从口鼻还是皮肤、毛孔侵入,都会郁闭肺气,孩子的肺脏尤其娇嫩,肺气更容易郁闭,这时人体的正气会奋起反抗。肺气郁闭会引起发热,正邪相争也会引起发热,这是实证,在很短的时间内体温就能升得很高。
对于这种外感发热,在临床上,除了积极处理原发病,指导家长正确为孩子降温,防止惊风、抽搐以外,一般会开一些宣肺的药,使郁闭的肺气宣散,这样,往往体温能很快降下来。
脾虚积食是孩子发热的重要原因
有时候,家长会说自己的孩子无缘无故就发热了。其实,哪有没有原因就生病的呢。家长所谓的“无缘无故”,是指孩子并没有明显的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感冒症状,而以发热为突出表现。这种没有明显外感致病因素的孩子,多半属于内伤发热。
引起内伤发热的原因有哪些呢?总结起来大概有饮食积滞、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等,但小孩哪有那么多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呢?归根结底,孩子内伤发热,还是吃出来的。
临床上这种小患者太多了。前几天遇到的一个孩子就特别典型。小孩五六岁,上幼儿园,但是因为总发热,三天两头请假。妈妈带他来的时候,特别苦恼,跟我说“这孩子怎么又发热了,这2个月时间都发热3次了,医院去了好几趟了,打针输液,才好了没几天,又热起来了。”
我拉过孩子的手,一摸,手心发烫,手背却不怎么热。看看孩子的舌苔,特厚,黄腻腻的。
我问孩子妈妈:“孩子吃饭怎么样啊?”
“不好好吃,不爱吃菜。”
“妈妈做得不好吃。”孩子嘴里嘟囔着。
“那你爱吃什么呀?”
“汉堡包,薯条!”
我为孩子诊了脉,又摸摸孩子的肚子,问孩子妈妈:“孩子大便好吗?”
“不好,好几天一次,特干。”
我点点头,说:“这孩子脾虚,有积食,体内气机不顺,所以就爱发热。他手心是热的,手背却不热,小肚子也很热,这都是积食发热的表现。”
“那您说他是吃多了?”家长有些疑惑。
“有些孩子积食是吃多了,你这孩子是瞎吃,把脾胃吃坏了,吃了消化不了,所以积食。汉堡包、薯条、可乐这些东西,大人吃了都不好消化,何况他一个孩子。”
“那您说这怎么办啊?”
“回去喝几天白米粥,给孩子揉揉肚子,再开点消食化积的药,积食消了,发热自然就好了。”
对于脾虚引起食积发热的孩子,我一般会开点山楂丸,酸酸甜甜的,小孩都喜欢吃。山楂是开胃消食的,尤其擅消肉食。现在的孩子,家里条件都不错,经常大鱼大肉,很容易积滞,吃点山楂丸效果很好。
揉肚子是很好的健脾方法。家长如果不具备小儿推拿按摩的知识,或者临时抱佛脚,都可以试试给孩子揉肚子。手法要轻柔、缓慢,但要有一些压力,顺一定方向转圈按摩,孩子会觉得很舒服。
咳嗽老不好,肺失肃降,脾失健运
咳嗽让很多孩子成了老病号
在儿科,发病率最高的疾病非感冒莫属,持续时间最长的症状就是咳嗽。的确,在临床中,经常能听到家长抱怨,孩子咳嗽了几周,甚至几个月了,还是不见好。
有些孩子,可能一开始生病是因为感冒,时间长了,最初头痛、发热、鼻塞、流鼻涕的症状全都消失了,就剩下咳嗽,绵延不断,经久不愈。所以,虽然与发热一样,咳嗽只是一个症状,但临床中也有不少家长,就是带孩子来看咳嗽的。
虽然孩子一声一声的咳嗽让家长很揪心,特别是夜里,孩子小脸通红,“吭吭”地咳嗽,更是让家长着急上火,恨不得有个法子马上把咳嗽镇压下去。但在这里我要说一下,一般情况下,咳嗽是人体一种保护机制,是为了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分泌物。孩子患上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炎症,分泌物会增加,自然会咳嗽,希望把这些让他难受的东西咳出去。这个时候,给孩子喂一些止咳药,强行把咳嗽镇住,是不利于病情恢复的,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
那这恼人的咳嗽该怎么办呢?这还要从引起咳嗽的原因入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咳嗽,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咳嗽总也不好。
咳因虽多,无非肺病
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但病位都在肺。《黄帝内经》中说“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意思是说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发生的病变,心气失调则嗳气,肺气失调则咳嗽,肝气失调则多言,脾气失调则吞酸……说明咳嗽是肺病的主要表现。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中又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外邪犯肺或者痰湿壅肺,都会导致咳嗽。
小孩身体稚嫩,抵抗力差,容易被外邪侵犯,而肺脏尤其娇嫩,特别容易被外邪所伤,所以小儿咳嗽,初起多为外感咳嗽。风寒、风热之邪从口鼻侵入肺脏,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就会引发咳嗽。有些孩子,平时体质较差,肺气虚弱,就比别的孩子更容易咳嗽,咳嗽得也更厉害。
因为外邪有寒、热之分,所以咳嗽也可分为寒咳和热咳,而且寒咳、热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孩子外感风寒感冒,出现咳嗽,这时是寒咳,但孩子是纯阳之体,寒咳只是暂时的,很快会化热入里,痰热蕴肺,变成经久不愈的热咳。
长时间慢性咳嗽不只是外感咳嗽,多为内伤因素所致。那种感冒之后迁延不愈的咳嗽,多是肺阴虚所致。
有一个找我看病的孩子,一坐下就开始干咳,咳得我都难受了。她自己有点不好意思,想说话,一说又咳起来了。
我跟她的家长说:“带水了吗,先给孩子点水喝。”
她妈妈赶紧递给她一瓶水,然后跟我说:“大夫,这孩子就这么咳嗽,有一个多月了。”
“那怎么现在才来看啊?”
“孩子不愿意来,怕耽误学习。开始只是有点感冒,这孩子学习好,也好强,不愿意请假,就这么坚持,后来感冒好了,就落下这咳嗽,总也不好。”
“咳嗽有痰吗?”
小姑娘喝了口水,清了清嗓子,说:“没有,有时候早起有一点,就像一个小疙瘩。”
“你还有什么不舒服啊?”
“没什么,就是老咳嗽,嗓子痒,口干。”
“大小便怎么样?”
这回小姑娘没开口,家长说:“大便还行,尿黄,喝水少。”
“不爱喝水吗?”我问小姑娘。
“太忙了,没时间喝。”
这种理由我真是没少听,尤其是一些学习好的孩子,还真是不少“忙到没工夫喝水的”。
一边问诊,一边给孩子进行了舌诊和脉诊,之后我对孩子家长说:“这孩子最初就是感冒,没重视,再加上平时学习压力大,休息不好,又不爱喝水,现在有点肺阴不足的表现。”
“肺阴不足”小姑娘重复了一下这四个字。
“我打个比方,就好像有人找了劈柴,点了把火,烤着你的肺,它本来应该很湿润的,现在不够湿润了,所以你就觉得干,想咳嗽。”
“那您说这怎么办啊?”孩子家长问。
“这孩子的病属于肺阴虚,所以应润肺养肺。另外,得让孩子多休息,这也是我开的方子,与吃药一样重要。”
临床上,这种肺阴不足导致的小儿慢性咳嗽很常见,那种一咳几个月不好的,多数是肺阴虚的孩子。
脾为生痰之源
《黄帝内经》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不单是外邪直接犯肺会引起咳嗽,其他脏腑疾病也会影响肺脏,造成咳嗽。比如饮食不当,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痰浊内生,也会导致咳嗽,同时有痰。再比如,肝火亢盛,木火刑金,伤于肺脏,也会出现咳嗽。
对于小儿来说,脾失健运引起的咳嗽最为常见。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说的就是这回事。孩子脾常不足,如果乳食积滞,水湿内停,就会酿湿成痰,而痰浊上渍于肺,必然会导致咳嗽。
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总结:“因痰而嗽者痰为主,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
临床上,食积咳嗽也占了很大的比例。一般来说,这种孩子都先有积食的表现,如厌食、腹胀、口臭、便秘等,然后出现咳嗽,进食后或者黎明时咳嗽得最厉害。为什么黎明时咳嗽得厉害,《丹溪治法心要》中解释:“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流入肺经。”
对于这种有痰的食积咳嗽,单纯的镇咳反而会加重病情,而仅仅宣肺化痰也往往收效不大,反而是吃些健脾消积的药,很快积滞消了,咳嗽也就好了。
肺阴虚,扁桃体反复发炎
扁桃体肿,让孩子很受罪
我们这一辈子,多多少少总有过扁桃体发炎的经历,咽喉红肿,甚至溃烂,连喝口水都痛得要命。小孩子尤其容易患扁桃体炎。
记得有一次,在门诊接待了一个来看感冒的孩子,孩子的妈妈跟我说:“大夫,孩子可能是着凉、感冒了,不停地哭。”
这孩子才1岁,不会说话,哭得时间长了,都没力气了,断断续续地抽泣。进行了简单的查体,整个咽喉全肿了,两侧扁桃体上还布满了白色的糜烂点。
我跟孩子的妈妈说:“孩子不光是感冒,还有烂乳蛾,就是化脓性扁桃体炎。孩子难受,又说不出来,所以就哭得厉害。”
临床上,扁桃体发炎的孩子很多,有些孩子扁桃体反复发炎,甚至需要接受扁桃体摘除术,受罪不说,对孩子的免疫力也有一定影响。
外邪犯肺,扁桃体发炎
西医认为,扁桃体炎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可单侧或双侧发病,轻者只有红肿,重的则糜烂化脓。因为正常人体咽喉部本来就存在一些致病菌,所以当有受寒、劳累等诱因使免疫力下降时,扁桃体就会发炎。
在中医学中,扁桃体炎被称为乳蛾,单侧发炎称单乳蛾,双侧发炎称双乳蛾,化脓溃烂的则称为烂乳蛾。中医认为,当外感风热,侵犯肺脏时,邪毒循经上逆,搏结于咽喉,就会导致喉核(扁桃体)红肿疼痛。如果此时不加以妥善治疗,热毒炽盛,就会导致喉核溃烂化脓,形成化脓性扁桃体炎。
养阴润肺,可免挨一刀
有些孩子扁桃体反复发炎,或者迁延不愈,成为慢性扁桃体炎。患上扁桃体炎,因为嗓子痛,会影响进食,小一点的孩子甚至会拒食,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而学龄期孩子,扁桃体发炎十分痛苦,反复发炎还会影响学习。
无论是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还是学习,都是最让家长着急的问题,所以临床上经常能见到焦急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就诊。
“大夫,这孩子扁桃体总是发炎,一有点风吹草动,嗓子就肿了。这个月都请两回假了,太耽误孩子学习了。大夫您说,是不是非要把扁桃体摘除才行啊?”
“您先别着急,我先给孩子看看。”我一边安抚孩子妈妈,一边示意孩子张开嘴。
男孩10岁了,让张嘴就配合地张开嘴。一张嘴,先闻到口气很大,我看见他两侧的扁桃体都发红、肿大,咽喉部很干燥,舌面很红,舌苔却很少。
“除了嗓子痛,还有什么不舒服?”我问男孩。
“嗓子痒,想咳嗽。”
“发热吗?”
“不发热。”
“大便怎么样啊?”我一边切脉,一边问病情。
“干燥”多余的话一句也没有,因为嗓子难受,不愿说话。
通过一系列对话与观察,看出这孩子是很典型的肺阴虚,我问孩子的妈妈“你平时都给孩子吃什么药啊?”
“就吃点含片,厉害了就吃阿莫西林。”
“这些药都是对症的,去不了根。这孩子的病不是一天两天了,之前有内热,就没好利索,把肺都伤了,现在肺阴虚,有虚火,这虚火往上拱,所以扁桃体总发炎。只吃点含片不行,得吃点清热滋阴的药,把肺养滋润了,虚火撤下来,病才能好。”
“那您赶紧给开点药吧。”
“吃上这药之后,注意看看孩子什么时候不咳嗽了,大便不干了,病就差不多好了,扁桃体就不会总发炎了。”
“那您说就没必要做手术了吧?”
“要是好了干吗还做手术,要是没好,再调药,实在不行再动手术。”
我给孩子开的就是养阴清肺汤,用生地黄、麦冬、川贝母养阴,薄荷解毒。为什么要让家长观察孩子咳嗽和大便呢?因为肺阴虚,不滋润,影响宣发功能,就会干咳;而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阴不足也会累及大肠,造成大肠蠕动减慢,出现便秘、大便干燥。这样一来,很抽象的肺阴虚就有了具体观察指标,通过观察咳嗽、便秘的改善,就知道肺脏的改善情况了。
平素肺虚,肺炎找上门
小感冒烧成肺炎
听亲戚朋友们聊天,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话:感冒也一定要重视,谁家的孩子因感冒没治好,发热成了肺炎。这句话的前半句自然很对,感冒是需要引起重视,不能认为是小病就坐视不理,但后半句就有问题了,肺炎真的是烧出来的吗?
其实,发热与肺炎的关系,很多人都弄反了。并不是发热不退导致肺炎,而是肺炎引起发热。儿科病房住着一个小患者,开始也是感冒,家里人也没当回事,给吃了点感冒冲剂,发热就吃点“退热药”。过几天感冒好像是好多了,鼻涕不流了,咳嗽却越来越厉害,发热也严重了,体温超过了39℃,呼吸也急促起来。家里人觉得不对劲,到医院摄X线片,肺炎。
有些孩子受到传染,一开始发病就是肺炎。而有些孩子,开始的确是感冒,后来怎么转成肺炎呢?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作感冒继发肺部感染,当然不是发热烧出来的,与孩子本身体质有关系。
肺炎喜欢招惹脾肺虚弱的孩子
很多肺炎患儿的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都在一个幼儿园,怎么别的孩子好好的,我家孩子就被传染了呢?”“别的孩子感冒几天就好了,我家孩子不但没好,怎么反而转成肺炎了呢?”
任何疾病的形成,都有内外两方面因素。肺炎也不例外,外因在中医讲是风邪,在西医讲是细菌、病毒。当外邪势力强大(比如周围有患病的人,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浓度很高时),身体抵御不住,就会患病。
那么内因,就是身体的抵抗力弱。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得肺炎?一是年龄小的孩子。身体还非常稚嫩,免疫系统没有发育好,从母体中带来的保护抗体耗尽了,容易受到外邪(病原体)的侵犯而发病。二是患有一些慢性病的孩子,比如贫血、先天性心脏病,这些孩子往往免疫力低下,特别容易患包括肺炎在内的各种感染性疾病。
还有一些孩子,3岁以上了,并没有什么疾病,却是肺炎的“易感人群”,那就是脾肺虚弱的孩子,这种孩子往往身体素质很差,别人不生病他生病,别人生小病他生大病。
对于脾虚的孩子,前文已经反复说过,这类孩子有吃饭问题,没食欲,吃得少,吸收差,时间长了就是慢性营养不良。身体没有营养供应,哪来的抵抗力。如果患上感冒,本就岌岌可危的免疫力再次受创,肺炎球菌乘虚而入。而肺虚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宣发卫气,保护机体,同样不能很好地抵御外邪。这样一来,当有风邪入侵的时候,只有缴械投降。
脾肺虚弱的孩子得了肺炎更难愈
在儿科,肺炎是比较严重的疾病,但一般情况下,经过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多能顺利痊愈,没有什么后遗症。少数情况下,小儿肺炎会导致呼吸困难、发绀,甚至抽搐、昏迷,严重的会危及生命。也有一些孩子,正规抗生素治疗后,大部分症状消失了,咳嗽却迁延不愈。
这些孩子,多半是脾肺虚弱。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营养吸收才好,免疫力才强。虽然大家都知道,得了肺炎及时用上抗生素就会好,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抗生素再厉害也只是个帮手,真正把体内的细菌消灭掉的,是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统。如果孩子脾虚,免疫功能差,抗生素这个帮手再厉害,打起仗来还是很吃力,也就迟迟不能痊愈。而且,肺炎和抗生素都容易损伤肺阴,加上孩子平素肺虚,很容易导致肺气阴两虚,所以咳嗽症状迁延不愈,总是口干舌燥,干咳无痰,孩子的精神状态也不好。
有些孩子可能天生体质不好,但大部分孩子是哺喂不当导致的。即使是先天不足,通过后天的精心养育,也能调整得很好。什么是精心养育,不是什么贵给孩子吃什么、什么贵给孩子用什么就是精心。做家长的应该多了解孩子,多了解孩子的身体,尤其要重视孩子的吃和玩。给孩子吃的东西要适合他娇嫩的五脏,多带孩子玩,尤其是户外运动。本书后面的章节也会介绍对孩子有益的食物和生活调养方法,不妨多借鉴。
肺、脾不足,容易患哮喘
哮喘是小儿健康一大杀手
年幼的婴儿生病了,家长一般很紧张,因为没经历过,而大一些的孩子生病,往往很多家长的心态会比较平和,因为见多了。但有两种情况,家长都没法淡定。一种就是病情危重,如孩子患心肌炎、肺炎这类比较严重的疾病,家长一般都非常焦虑,生怕治不好威胁孩子的生命。另一种就是慢性病,“断不了根”,比如哮喘,家长的焦虑程度也非常高,而且是日复一日地焦虑。孩子每发作一次,家长的焦虑就增加一分。
哮喘可以说是个文明病,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1990年儿童哮喘的患病率不足1%,到了2000年,已经达到1.5%,现在仍在持续上升。
哮喘发作时,喘息、呼吸困难,甚至会危及生命。并且,哮喘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有的甚至会持续到成年。如果控制不佳,哮喘反复发作,会影响孩子呼吸系统的发育,使呼吸功能受损,从而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临床常见到家长专门带孩子来看中医,就是为了“断根”。
孩子为什么会患上哮喘?
花粉、灰尘、海鲜……这些只是哮喘的诱因
说起孩子为什么会哮喘,很多家长会说,孩子过敏,甚至直接把哮喘的原因归罪于花粉、灰尘、海鲜等。其实,这些常见引起过敏的东西,西医叫作致敏原;中医中叫作发物。接触发物,只能说是哮喘的诱因。要不然,这些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东西,别的孩子也经常接触,怎么不哮喘呢。
中医认为,哮喘是因为引动体内伏痰而发生的。当接触某些特定的诱发因素,有些孩子是吸入花粉,有些孩子是吃了牛奶、鸡蛋、海鲜,还有些孩子甚至是吸入冷空气,或者孩子情绪不佳、过度劳累等,这些都有可能引动体内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交阻,阻塞气道,就会发生哮喘。
肺、脾不足,才是产生伏痰的根本原因
引起哮喘的主要因素不在于发物或者外邪,而是体内的伏痰,这才是“病根”。那伏痰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要好好问一问孩子的肺和脾了。
痰来源于人体内的津液,如果体内津液调节失常,就会成为痰。而体内津液的调节又与肺和脾的关系十分密切。前面介绍过,肺主行水,具有宣肃功能,负责通调水道。孩子肺功能正常,津液才能散布全身,如果肺气不足,津液就会留滞在经络,成为痰饮。“脾为生痰之源”,如果脾气不足,不能很好地运化水湿,就会聚湿成痰。脾、肺功能不足,津液调节失常,水湿停聚,痰饮内伏,这就是哮喘反复发作的祸根。
正确治疗,大部分孩子都能治愈
对于儿童哮喘的治疗,西医已经有非常经典的治疗方法,并且行之有效。家长们千万不要因为担心所谓激素的副作用而不给孩子治疗,或者一见症状好转,就自行停止治疗。治疗哮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有长期治疗和调理的心理准备。坚持正规治疗,绝大部分孩子的哮喘症状会慢慢消失,在青春期前能够痊愈。
这里奉劝家长朋友,千万不要迷信什么偏方,不顾医生的劝阻,耽误孩子的正规治疗。那些偏方不但不能让孩子的病“断根”,反而会贻误病情,使孩子成年之后仍不能摆脱哮喘的困扰。
带孩子看中医是明智的选择,虽然中西医的理念不尽相同,但并不矛盾。通过中医中药的调养,补肺健脾,祛除体内伏痰,配合西医正规治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患哮喘的10岁男孩,患病4年了,一感冒就发作。家长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希望能“断根”。来找我时,这孩子很白净,但有些过于白净了,没血色,很瘦弱,天气不热,出汗却很厉害,舌苔很薄,一搭脉,很细很弱。家长告诉我,吃饭也不好,大便也稀。这是典型的肺气虚、脾气虚的表现。
我问:“这些年你都带孩子去哪看病了?”
家长说了一堆,中医院西医院都有。
我说:“你不是去市儿童医院看了吗,那是最权威的医院,按照人家说的治疗。另外,这孩子肺虚、脾虚,我开点药调一调,配合西药,会好得快些。”
家长一听好得快,面露喜色。
我又赶紧说:“好得快也不是一副药两副药的事,先别着急,应把孩子身体调理好,等孩子身体壮实了,慢慢病自然会好的。”
孩子家长领着孩子将信将疑地走了,过了一阵又来找我,说:“上次吃了您开的药,孩子胃口好多了,吃饭比以前多了,您再给调理调理吧!”
我看孩子小脸圆了一些,自汗也好了很多,依据他现在的情况开了药方,又嘱咐家长说:“孩子现在身体好多了,再调理就不用总吃中药了,多在饮食上下功夫。西医治疗还是听大夫的,不能见好就收,一定要坚持治疗。”
后来在医院又碰到这个孩子来看其他的病,那时孩子已经上中学了,家长非常高兴,说孩子的哮喘完全好了,现在什么药都不用了,已经2年没犯哮喘了。
长口疮,病在脾上
小口疮,影响吃饭大问题
经常有家长着急地来找我,说孩子不吃饭,一喂就哭。一般都是还不大会说话的幼儿,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家长的心也快给哭碎了。一方面是孩子的哭声实在可怜,另一方面是拒绝吃饭更让家长着急。
遇到这种情况,我都首先会检查孩子的口腔,往往能发现牙龈、上腭等处有白色的糜烂点,有的孩子甚至全口满布糜烂点,这是口疮,西医称为口腔溃疡。
口疮一般发生在牙龈、舌、上腭、两颊等处,为淡黄色或灰白色的溃疡,非常痛,有烧灼感。发生在口角的口角炎,也属于口疮的范畴。有些孩子伴有发热,下颌淋巴结肿大。
心脾内热,实火引发口疮
提起口疮,很多人认为是上火了,的确是这样。有的孩子外感风热,邪毒由肌表侵入,内应于脾胃,引起心脾两经内热,心开窍于舌,就会发于口腔黏膜,引起口疮。还有的孩子平时喂养不当,吃了过多肥甘厚味或者油炸煎烤的食物,导致内火偏盛,邪热积聚在心脾,就会外发为口疮。而且,孩子尤其是婴幼儿,口腔黏膜娇嫩,不能耐受邪热熏蒸,比成人更容易长口疮。
如果孩子发病很急,短时间内出现多个溃疡,疼痛非常剧烈,似乎说话都费劲,或伴有发热,这都是实火造成口疮的表现。这些孩子往往还有口臭、流口水、腹胀、便秘的表现,舌质红,舌苔黄厚,说明病位在脾。
脾胃不足,虚火上炎,反复长口疮
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因为反复口腔溃疡来看病的小孩。
强强妈妈带孩子来看病时,一进门就和我诉苦:“大夫,这孩子三天两头长口疮,一长口疮就不好好吃饭,您看,这么瘦,个头也比他同学矮,可愁死我了。”
我看看强强,小脸很白,嘴唇也没什么血色,看起来有点瘦,精神也不好,好像没睡醒似的。
我让强强张嘴看看,口腔里有散在分布的灰白色溃烂点,舌红,苔少。
我问强强:“长口疮多长时间了?痛吗?”
“这次是3天前长出来的,总反复长口疮,不怎么痛,就是感觉嘴里有点别扭。”
我又问强强妈妈:“以前看过吗?给孩子吃什么药?”
“吃了,比如牛黄解毒、牛黄清火,可是不管用。”
我说:“你给孩子吃这些药,孩子的病不但好不了,还会越来越重的。”
“啊?”强强妈妈有点意外“长口疮不就是上火了吗?不该吃去火药吗?”
“别人家的孩子可能该吃,你家孩子不该吃。”我看了看一脸不解的强强妈妈,接着说:“别人是实火,这孩子是虚火。”
“虚火是怎么回事呢?”
“这孩子脾虚,你看他面色发白,没有血色。”说着我握住孩子的手“手也是冰凉的。这都是脾胃虚寒的表现。本来孩子身体就不好,你还总给他吃那些清火的凉药,身体不就更差了吗?”
“那怎么还会上火呢?”
“是虚火,孩子脾胃不足,无根的虚火上炎,所以总长口疮。”
强强妈妈恍然大悟:“我从来没想过孩子长口疮是脾虚的问题,那您说该怎么办呢?”
“我给他开点温中健脾的药,脾好了,就能把虚火给引下来,以后就不会总长口疮了。”
临床上像强强妈妈这样随便给孩子吃“去火”药的家长不在少数。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要知道,孩子的脾胃非常娇嫩,饮食稍有不慎都可能损伤脾胃,何况是药,是药三分毒,“去火”药也不例外。不论“火”有没有“去掉”,把孩子的脾胃伤了都是得不偿失的。就算孩子真的有实火,需要吃一些清热解毒的药,也一定要请医生辨证论治。因为医生会根据孩子的体质与病情全面考虑,给出最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不但要治好病,更重要的是不能损害孩子的身体。
脾胃虚弱,总是拉肚子
经常腹泻,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对于大人来说,偶尔吃坏了东西拉肚子,似乎不是什么大事。但对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拉肚子可是一件大事,病情严重的可能会危及生命;如果迁延不愈,则会影响生长发育。
小儿体液容量比较少,如果腹泻严重,尤其是水泻,会从胃肠道丢失大量水分,造成脱水,进而造成血液中电解质紊乱。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孩子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即使是轻度腹泻,虽不至危及生命,但如果长期腹泻,无法正常吸收营养,会导致孩子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异常。
乳食不节,损伤脾胃是孩子腹泻的主要原因
前不久,我的朋友带他的宝贝孙子来找我,一进门就说“这几天我孙子拉肚子,不好好吃东西。”说完,就把一片用过的纸尿裤举到我面前。
我一看,上面都是孩子的大便,深绿色,很稀,夹杂着不消化的菜叶子和西瓜残渣,泛着一股酸臭味。
小孩只有2岁,小脸红扑扑的,凑近了,嘴里却有异味。舌头淡红色,舌苔很黄很厚。
我对朋友说:“孩子一天大便几次?拉肚子时哭吗?”
“每天三四次,拉肚子时哭,拉完了能好点。”
“睡觉好吗?”
“不好,夜里醒几次,一醒了就使劲哭,平时也老发脾气。”
“你家孩子这是伤食了,你平时肯定给他吃不少东西吧。”
“那当然,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
“你给吃得太多了。你看这大便,都不消化,孩子小,有时候遇到喜欢吃的水果会贪吃,但是他的脾胃很娇嫩,受不了这么多食物,久而久之,脾胃就被损伤了,脾胃受损就更消化不了这么多食物。所以未消化的食物就都拉出来了。积食还会产生内热,扰动心神,所以孩子晚上也睡不踏实。”
“那怎么办?”
“我给他开点消食健脾药,积食消了,脾功能好了,就不拉肚子了。不过,以后饮食还是要注意,不能随便给孩子吃,要注意度。”
朋友的孙子病情并不严重,相信很快就会康复。临床上因为伤食而腹泻的孩子很多。家长都以为孩子伤食就会表现为厌食、吃不下饭,很少会想到腹泻也是伤食引起的。
其实,整个消化过程都有赖于脾胃的正常运作,如果平时不注意小儿脾胃的养护,就很容易造成脾胃虚弱,饮食稍有不慎,就会生病,有的孩子表现为厌食,有的孩子表现为腹泻。
冷热都会伤脾,导致腹泻
临床上还会见到这样的现象,同样是感冒,有些孩子只是打喷嚏、流鼻涕、咳嗽,但有些孩子却会拉肚子。这是因为,无论是感受风寒,还是感受湿热,邪毒都会侵犯脾胃,如果孩子本身脾胃就比较虚弱,就很容易使运化失常,导致腹泻。
这种腹泻往往大便非常稀,像水一样,很容易引起孩子脱水,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发热、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并且有水样腹泻,尤其是口渴、精神状态差的时候,一定不要耽误,赶紧去医院就诊。
脾虚的孩子总拉肚子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腹泻是一种病态,但有一些孩子,拉肚子却成了“常态”,经常腹泻,甚至家长很注意饮食,也不让孩子着凉,还是会莫名其妙地拉肚子。
这种孩子往往面色发黄,很瘦,肌肉也松,不结实,手脚冰凉,精神状态不好。腹泻多发生在吃饭之后,拉的就是吃的食物,而且并不十分臭。拉肚子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也没什么明显的诱因,这种“莫名其妙”的腹泻就是脾虚造成的。
因为孩子脾虚,运化不好,所以吃完就会“原样”拉出去。这样,营养物质也不能被消化吸收,孩子的生长发育会受到很大影响,不但瘦弱,面色不好,个头也矮,智力也赶不上同龄人。
一旦把脾胃调理好,孩子的变化是惊人的,不仅腹泻次数会明显减少,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爱吃饭了,而且变得精神多了,机灵多了。
孩子肚子痛,病多在脾胃
儿科大夫最怕肚子痛
要问儿科大夫,最怕什么病,多一半会说“最怕孩子肚子痛”。几乎所有的小孩都曾经喊过肚子痛,因为肚子痛去看病的孩子也不在少数。但要明确腹痛的原因,往往比较困难。
不少孩子只会说肚子痛,具体哪痛,怎么个痛法却说不清楚,有没有其他不舒服也说不清楚。
对于医生来说,小儿腹痛,尤其是不会说话的婴幼儿腹痛,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从婴儿肠绞痛到需要马上处理的肠套叠,从腹胀到阑尾炎,很多疾病都能导致腹痛。
脾阳不足,腹部寒痛
对于小儿腹痛,家长可能怀疑“是不是着凉了?”的确,受凉是引起腹痛的一个重要原因。腹部受凉,会使寒邪凝结在胃肠,使气机凝滞,不通则痛。很多孩子晚上睡觉时吹空调,第二天就会出现肚子痛的情况,如果用暖宝敷一敷,肚子暖和过来,疼痛会大为缓解。可是民间也有俗语“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生活中也能见到很多孩子很“皮实”,即使偶尔受凉,也没大事,第二天照样活蹦乱跳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两类小孩的区别就在于脾功能的强弱。“皮实”的孩子脾功能好,对凉气的抵御能力强,不会动不动就生病;而经常受寒腹痛的孩子,一般脾阳不足,不能克制寒气,这种孩子不但经常腹痛,也容易呕吐、腹泻。并且因为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全身,手脚也常常是冰凉的。
脾虚积食也会引起腹痛
积食是小儿常见病,积食又会引起其他病症。我曾经接诊过一个腹痛的孩子,非常烦躁,哼哼着肚子痛。
我摸一摸他的小肚子,很鼓,这一碰不要紧,孩子哇一声就哭了。
孩子妈妈解释说:“孩子的肚子不让碰,他说肚子痛,我本来说给他揉揉肚子能舒服点,谁知道一碰就哭,说痛得更厉害了。”
我见这种情况,就问:“孩子食欲怎么样?大便如何?”
“平时吃得比较少,大便倒还正常,就是特臭。”
“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肚子痛的,一直这么痛吗,中间有缓解吗?”
“今天早晨就开始了,刚才吐了,吐的都是昨天晚上吃的东西,吐完反而好点了。”
“昨天给他吃什么了?”
“饺子,他特爱吃,吃了好多。”
我又看看孩子的舌头,摸摸脉,对孩子妈妈说:“我看这孩子多半是吃撑了。”
“吃撑了?”
“对,这孩子平时脾胃不太好,有积滞,所以一直吃不多。昨天遇见爱吃的东西,一下子吃太多了,胃肠负担太重,消化不良。食物就在胃内腐化,堵在那儿了,气机不通,所以孩子肚子痛,肚子胀,不让碰。”
“那怎么办呢?”
“我给他开点消食的药,回去大便拉出来,肚子空了,就不痛了。但这只是对症治疗的办法。孩子腹痛缓解了。再来诊治。从根上说,孩子肚子痛是因为积食,积食又是因为脾虚,最终还是要把脾调养好,以后才能少得病。”
脾阳虚的孩子经常腹痛
对于一般孩子来说,腹痛都是一种突然出现的病症,但有些孩子却时常会有腹痛发生,他们甚至都已经习惯了肚子痛,不当回事了。
朋友的孩子乐乐就经常喊肚子痛,家长要带他上医院,孩子又说不痛了。
朋友那天带乐乐来找我,不是因为腹痛,而是因为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乐乐看起来很弱,精神不好,很疲倦的样子。
我问他:“你平时有什么不舒服吗?”
“没有,就是有时候肚子痛。”
我摸了摸乐乐的肚子,也很胀,但乐乐并没有反对我碰他的肚子。
我按了按,问:“这样痛吗?”
“不痛”乐乐说“现在不痛,痛的时候按着舒服。”
“哦,还有怎么能舒服啊?”
“喝热水。”
“你平时吃得多吗?”
“不多,不好好吃饭”朋友抢着说。
“还有什么不好啊?”
“有时候拉稀。”朋友说。
经检查,乐乐舌淡苔白,脉很缓,我对朋友说:“乐乐是脾阳虚,就是阳气不足,所以寒气凝结在脏腑里,就会肚子痛。喝点热水,揉一揉,暂时温暖一点,可能就缓解了,但过不了多长时间还得犯,所以他老说肚子痛。”
“哦”朋友说“那他注意力不集中也与脾虚有关系吗?”
“有啊,他脾不好,吃饭就不好,营养跟不上,精神自然不济,注意力怎么会集中?”
“哟,那怎么办啊?”
“要好好调理,补补脾,把体内的阳气养一养。”
如果孩子经常腹痛,千万不要因为腹痛不剧烈,或者能够自行缓解就掉以轻心。这很可能是脾阳虚的表现,需要尽快调理,否则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甚至智力发育。
脾胃不和,孩子不爱吃饭
孩子吃饭问题是家里的头等大事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中医擅长治慢病,擅长调理。所以,临床上除了能遇到因为某种疾病就诊的患者,也经常遇到感觉孩子身体不好,但也不能算生病了,需要中医帮忙“调一调”的情况。
在需要调理的患儿中,“吃饭问题”占压倒性优势。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似乎再没有什么比吃饭更重要的了。要想聪明、健壮、个子高,都必须以好好吃饭为根本,而厌食、偏食的孩子,不仅经常生病,身体和智力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毫不夸张地说,孩子的吃饭问题就是家里的头等大事,为了孩子能好好吃饭,家长可是操碎了心。很多家长无奈之下,都会求助于中医。
与吃饭关系最密切的两个脏腑——脾和胃
大家都知道,负责消化的脏腑,是脾和胃。如果孩子不爱吃饭,家长也多少知道是孩子的脾胃出了问题。但细问一下,究竟脾胃在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脾和胃的作用又有什么区别呢?相信大部分家长就说不出个所以然。
其实,脾和胃虽然总是放到一起说,但它们的功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在消化功能的区分上,胃主纳腐,脾主运化,就是说胃收纳腐熟食物,脾将食物中的水谷精微输布到全身各处。可以简单地理解,胃的主要作用是消化,而脾是负责吸收的。脾胃在功能细分上虽然有所区别,但两者都是负责为人体获取营养的,所以密不可分。
另外,胃主降浊而脾主升清,就是说食物经过胃腐熟之后,通过胃气的通降,下行至小肠,由小肠负责泌别清浊,清者就交由脾,通过脾气的升发,输送到全身各处;浊者则下注大肠或膀胱,通过大小便排出。可以说,脾和胃的一升一降,完成了食物从消化到排泄的全过程。
胃和脾的特性也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胃喜润恶燥,而脾喜燥恶湿。类似异性相吸的原理,脾为阴脏,所以喜燥恶湿;而胃为阳腑,所以喜润恶燥。脾胃相互协调,脾能够为胃受燥,胃也能够为脾受湿。脾可以输布津液滋养胃,胃又可以利用通降作用为脾除湿。
脾胃功能旺盛的孩子食欲佳、吃饭香、消化吸收功能良好,身体也长得结实,很少生病。
孩子厌食,往往是脾胃不和
王肯堂在其补订的《明医指掌》中说:“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厌食、消化不良的病因和脏腑基础。在临床上,面对厌食的孩子,医生经常给出脾胃不和的诊断,甚至很多家长都把“脾胃不和”挂在嘴边。那脾胃不和是什么意思呢?是脾胃打架了吗?
不和就是不调和的意思,脾胃不和是指脾胃功能失常,两者之间失去相互协调。前面说了,胃喜润恶燥,而脾喜燥恶湿,脾能为胃受燥,胃也能为脾受湿,如果脾胃之间失去协调,那么脾就会受到湿的影响,而胃也会受到燥的危害,脾胃功能就会减弱,人的健康必然会受到影响。
一般来说,脾胃不和的孩子都比较瘦,脸色也不太好,但总的来说,症状还是比较轻的,除了不思饮食、饭后腹胀外,没什么特别的表现,精神看起来也还好。如果这时候家长能注意对孩子的脾胃多加养护,孩子很快就能恢复食欲,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是,如果家长不当回事,脾胃不和进一步发展,就有可能造成脾胃虚弱,这时候病情就比较重了。
脾胃虚弱,孩子吃不下,身体弱,精神差
前面说了,发现孩子脾胃不和,家长应及时为孩子调养,很快就能恢复食欲,不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但如果任由孩子的脾胃功能不断下降,不仅会造成更严重的消化问题,孩子也会变得体弱多病。
脾胃虚弱的孩子,除了吃不下饭以外,消化也很成问题,大便中往往会夹杂着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在临床上经常见到脾胃虚弱的孩子,有些并不是来看厌食的,而是其他疾病,但一问都有厌食现象。吃不好,身体差,爱得病。得了病,更吃不下,形成恶性循环。
脾胃虚弱的孩子,一般都给人没有精神的感觉,孩子不活泼,自诉乏力,也不爱说话,好不容易开口说话声音还特小。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一定要带他上医院,好好调养一下脾胃,千万别因为吃饭问题耽误了孩子的身体发育。
脾胃虚弱,容易积食
百病积为先,孩子的很多疾病都与积食有关
积食是指乳食停聚在中脘,积而不化,由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脾胃病。《景岳全书·小儿则总论》指出:“盖小儿这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充分说明“积食”在小儿疾病中的地位。
临床上,孩子的很多病看似种类各异,但往深里探究,都与积食有关,比如咳嗽、发热、反复感冒、肺炎、咽炎、头痛、便秘、腹泻、盗汗、贫血、夜啼、荨麻疹等,都有可能是由积食引起的。
陈复正在《幼幼集成·哮喘证治》中说:“因宿食而得者,必痰涎壅盛,喘息有声。”讲的就是小儿积食与咳嗽的关系。而《脉经》中有“小儿有宿食,尝暮发热,明日复止,此宿食热也”的说法,说明了积食也可以引起发热。
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家长能明白,积食不是简单的吃多了,不是一件小事,要引起重视,如果对孩子积食不闻不问,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脾胃虚弱的孩子常积食
孩子为什么会积食呢?因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弱的孩子都厌食、不爱吃饭。为什么会厌食,是因为乳食内积,克化不动。
脾胃虚弱的孩子,基本都很瘦,看着弱不禁风,小脸黄黄的,特别没精神,什么都不爱吃,也懒得动,喜欢趴着睡觉,大便一般比较稀,夹着不消化的食物,舌苔白腻。
因为小儿脾常不足,所以特别需要精心养护,如果家长疏于照顾,喂养不当,很容易损伤小孩的脾胃功能。如果这时候还是不管不顾,就会导致脾胃虚弱。
孩子脾胃虚弱,多半是家长造成的
我经常对患儿的家长说:“你没把孩子照顾好,他的脾胃功能太差了,所以体质才这么差。”
一般家长都会说:“我把他捧在手心上,还说没好好照顾孩子。”
前几天就有一个患儿小涵,妈妈陪着进诊室,门口还有爷爷、奶奶和爸爸。我看这阵势,以为孩子一定是得了什么大病,或者疑难杂症。一问才知道,孩子来看病,就是因为经常咳嗽。
小涵走进诊室的时候,手里还握着蛋黄派。
经过一番望闻问切,断定孩子的咳嗽就是积食引起的,于是给孩子开了些消食导滞、宣肺化痰的药,然后嘱咐他妈妈:“这孩子脾胃功能比较弱,你一定要好好照顾他。”
小涵妈妈说:“我们一家子净围着他转,好吃好喝的供着他,怎么还脾胃虚弱呢?大夫,是不是得给他吃点什么补补?”
我说:“看得出来,你们一家人都非常爱孩子,但爱孩子也得讲究个方式,不能溺爱。你看,他手里这零食,又多油又多糖,这么多油和糖在身体里,他那小脾胃哪受得了啊。”
小涵妈妈说“我也知道吃这些零食不好,但是没办法。”
“没办法就想办法,零食戒不了先少吃。”
“是,您说得对,那您说饮食上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三餐要有规律,好好吃主食,多吃蔬菜,适当吃点杂粮。那些油炸食品、饼干、蛋糕,在中医看来都属于肥甘厚味,最伤脾胃,尽量少吃。”
很多家长都以为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就是爱孩子,就是好好照顾孩子了。其实,这还远远不够。孩子不懂事,选择食物时只会凭着自己的喜好,而家长如果一味地纵容他,其实是害了他。
很多脾胃虚弱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位甚至几位溺爱他的家长。这些家长要么任由孩子随意吃那些“垃圾”零食,要么以零食作为奖励,哄骗孩子。这样做的后果,不仅零食占了肚子,孩子吃不下正餐,不能很好地吸收营养,还会影响孩子的脾胃功能,使孩子更不愿意吃饭,形成恶性循环。
说到这,您可能会问,爱吃零食是孩子的天性,怎么办?零食也分很多种,尽量给孩子选择健康的零食,如水果、小坚果、酸奶都是很好的有营养的零食。还是要注意,不是说水果、酸奶有营养,就能随便吃,“垃圾食品”就一口不能吃。凡事都有个度,水果、酸奶这类健康零食,在不影响正餐的情况下,可以尽量多吃点;而“垃圾食品”则要尽可能少吃。孩子不知节制,需要家长为他们把关,这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小胖墩和豆芽菜,都是脾胃虚弱
胖孩子和瘦孩子的家长,各有各的忧愁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我家孩子太瘦了,怎么也喂不胖,可愁死人了。”这些家长往往还会羡慕家有小胖子的父母:“你瞧人家孩子,圆乎乎的,多可爱,身体多结实”。
殊不知小胖墩的家长也是一肚子苦水:“孩子胖,可是不结实,身体也不好,老生病。而且这胖也妨碍运动,长大了也不好看”。
我在临床上见到的小患者,瘦弱的是多一些,胖乎的也不少,除了少数是来减肥的,大部分也是因为发热、感冒来就诊的。
脾胃虚弱,胖孩子和瘦孩子都不健康
为什么现在孩子胖的胖,瘦的瘦,身材匀称、形体结实的却少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因也有内因,这内因多半是因为孩子脾胃虚弱。
瘦弱的孩子,就像“豆芽菜”,我们说这种孩子脾胃虚弱,比较容易理解。孩子脾胃功能不好,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自然胖不了。不仅如此,这种孩子脸色也不好,睡眠也不好,所以上课总是没精神,体育运动也不愿意参加。
如果这时候还不注意调养脾胃,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营养不良,也就是中医说的“疳病”。这种孩子就瘦得非常明显,肚子却鼓鼓的,很胀,孩子的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
至于小胖墩,大家可能觉得这种孩子很能吃,为什么还是脾胃虚弱?光能吃不行,还得看看他吃进去能不能消化得了。
我邻居家有个小胖妞,叫贝贝,有一天在小区里碰见贝贝的姥姥带着贝贝,我就问她:“贝贝今天怎么没上幼儿园啊?”
“又发热啦!”贝贝姥姥叹口气。
“哦,今天空气好,带出来晒晒太阳挺好的。”
“是啊,我也说是出来活动活动多好,可贝贝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爱动。”贝贝姥姥跟我抱怨“您说她能吃能睡的,怎么还老生病啊?”
贝贝虽然胖乎乎的,但不结实,属于老百姓讲的虚胖。就问她姥姥:“贝贝平时吃饭多吗?爱吃什么呀?”
“多,能吃,就爱吃肉,一个鸡腿一会儿就吃下去了。”
“那贝贝大便好吗?”
“还行,倒是天天拉,但特臭。”
“有听说孩子抱怨肚子痛,或者哪不舒服吗?”
“没听说肚子痛,倒是有时候说肚子胀,爱趴着。有时候还能见到孩子打嗝。”
“我看啊,这孩子是吃多了,不消化。很可能体内有积,所以才爱生病。”
“我还说贝贝胖乎乎的,应该挺健康的呢。”
“咱们老人啊,都喜欢胖孩子,觉得健康,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孩子体质好不好和胖瘦可没关系。”
“可不是嘛,我就生怕给孩子饿瘦了,看她吃得多就开心。”
“贝贝还那么小,给她吃那么多,怎么消化得了?食物积滞在身体里,特别容易生内热,上火,这时候再着凉,可不就容易感冒发热。”
“还真是那么回事,我以后可得多注意孩子的饮食。”
顺着脾胃的脾气吃,孩子才能真正健康
了解了脾胃功能对孩子健康的重要性,那怎样才是对脾胃好呢?关键还是吃对。
吃得对就是吃好一日三餐。《黄帝内经》中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说法,把主食、果蔬、肉蛋奶合理搭配好,不偏食不挑食,适当多吃蔬菜,这就是最顺着脾胃脾气的吃法。
平时,可以适当多给孩子吃点具有健脾消食作用的食物,如山药、山楂、大枣等,具体做法和功效,后面的章节还会专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