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候补的股票经纪人
1.从沃顿商学院到哥伦比亚大学
1947年,17岁的巴菲特高中毕业,当时他觉得去大学念书是在浪费时间,就带着他积攒的6000美元准备创业。他这样打算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他阅读了大量的图书,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第二,他有了商业投资的经验——开过威尔森游戏公司,购买农场以及送了60万份报纸。
虽然儿子十分出色,但是霍华德却不认为放弃念大学是明智之举,在他的建议下,巴菲特改变了想法,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
沃顿商学院位于费城,费城是宾夕法尼亚州最大的城市,始建于1881年,创办者是知名企业家约瑟夫·沃顿。沃顿商学院是美国第一个商业学院,在世界范围内也极负盛名。
在巴菲特看来,上大学会耽误自己经商,他脑子里没有幻想大学生活是何种样子,想的都是怎样赚更多的钱。一天,巴菲特灵机一动竟然买来一辆灵车停在家门口,打算靠出租它赚钱,结果霍华德下班后看到了这辆车,顿时大骂是什么人将这丧气的车停在家门口的,巴菲特不敢惹父亲生气,只好将这辆车卖掉。后来,他的威尔森游戏公司也转让给其他人,一门心思进入大学学习。
霍华德对沃顿商学院还是非常满意的,他认为巴菲特能够在这里提升自己投资金融的能力,不过他对儿子的个人生活比较担心,他物色了一个成熟可靠的室友,名叫查特·皮特森。这孩子是霍华德朋友的儿子,比巴菲特年长五岁,虽然是一个纨绔子弟,但是曾经服役18个月,生活能力方面比较独立。皮特森一家也对巴菲特很满意,他们认为这个老实的孩子能够让儿子安稳下来,于是双方家长撮合他们成为室友。
霍华德驱车将儿子送到了大学,还将他的行李和书籍放进了壁柜。当时皮特森到外面约会去了。皮特森参加过二战,懂得人情世故,穿衣戴帽也比较讲究,皮鞋总是擦得锃亮,也喜欢抽烟和开玩笑,是非常社会化的早熟青年。相比之下,巴菲特像是来自另外的星球,他穿着破烂的网球鞋和肥大的衬衫,带着稚气未脱的脸。当他第一次见到皮特森时,那副邋遢的样子让对方大吃一惊,而更为吃惊的还在后面。
皮特森发现巴菲特自理能力极差,只要他洗过澡,浴室就会变成地狱一样:肥皂沫遍地,毛巾扔在地上,剃须刀和胡楂子泡在水盆里。皮特森实在无法忍受,他对巴菲特说:“沃伦,我喜欢干净,洗漱完以后,要把浴室收拾好,最重要的是把电动剃须刀的插头拔掉,不然我一不小心就会被电到。我不想每天都帮你收拾残局。”
虽然巴菲特很快向皮特森认了错并表示以后注意,然而第二天使用浴室后还是一如往常。皮特森愤怒至极,将剃须刀的插头拔掉扔在水里废了它,然而晚上巴菲特又买了一个新的剃须刀,浴室还是依旧脏乱差。皮特森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个室友。
巴菲特买的课本并不多,因为学校开设的不少科目他在上大学之前就学得很好了,此时他迷恋上了音乐,闲暇时间会在宿舍里唱歌,却再度骚扰到了皮特森,让对方无法安下心学习。当然,巴菲特不是有意惹室友生气,而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幼稚和不通世故。皮特森似乎也认命了:巴菲特就是一个尚处青春叛逆期的孩子。
大学时代的巴菲特,不像高中时代的人缘那么差,他学会了打桥牌并牌技出众,用他的话形容就是:“如果监狱里的一个房间已经有三个很优秀的桥牌手,我不介意自己也去坐牢。”由于他经常参加这种娱乐活动,认识了不少牌友,后来其中一些人成了金融界的大鳄。不过,桥牌在巴菲特眼里并非只是娱乐,还是一种训练大脑的游戏,他认为桥牌和股票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能帮助巴菲特训练判断输赢的能力。
不久,巴菲特成为共和党俱乐部的负责人,同时他又参加了一个名叫阿尔法·西格玛·斐的兄弟会,帮会的誓言是勇气、谦逊和热情。巴菲特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勇气,为了证明成员的勇气,帮会里制定了一个任务:去一个很大的百货商店购买一件大号的女式内衣。巴菲特从来没有去过那种地方,当他站在柜台前时,不断徘徊着,始终没有鼓起勇气询问售货员,那副窘迫万分的样子让售货员忍俊不禁。
每个星期日,学校的阿尔法·西格玛楼都会组织啤酒晚会,让平时像寺庙的房间中挤满了女生。巴菲特没有女朋友,然而还是会来到这里,只不过当别人挽着美女亲热秀恩爱的时候,他会坐在角落里谈金本位制,顺便活跃一下聚会气氛。
1948年,巴菲特竟然荣登一本名叫《宾大画报》的学生杂志的封面:巴菲特头戴圆顶礼帽,身穿浣熊皮外套,一只手挥舞着小旗子,另一只手将一瓶白兰地递给女友,满面笑容还叼着雪茄,拍照的背景是行进中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乐队和一个戴皮头盔的球员,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老牌的球迷。
后来人们才知道,出现在《宾大画报》上的封面照片只是恶作剧,当时该杂志的编辑杰里·奥兰斯是巴菲特的朋友,巴菲特和封面上的男孩完全不同,他是一个滴酒不沾的单身狗。
由于逐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巴菲特的朋友多了起来:查尔斯·彼得是最能容忍他缺点的人,他们成了死党;哈利·贝雅是能力不逊于巴菲特的人,他们也成了挚友;杰里·奥兰斯很崇拜巴菲特的投资天赋,他们也成了好友,并被巴菲特昵称为“可爱的怪兽”。
虽然巴菲特结识了不少朋友,但在恋爱方面还是一片空白,他从来没有和异性约会过。后来,丹利的女朋友诺玛打算将她的妹妹宾利介绍给巴菲特,于是一次尴尬的会面开始了。
当时正逢酷暑,巴菲特和美丽的宾利打算去音乐会,在路上他不断表现出一副活泼开朗的样子,却始终找不到突破口,情急之下就给宾利出了不少脑筋急转弯题和数字游戏,彻底破坏了原本应有的浪漫氛围,所以当巴菲特提出带着宾利去度假时,被女孩一口回绝了。
恋爱的失败让巴菲特有了更多的时间,他经常待在费城的股票交易所里,整天追踪股票行情并研究股票走势,不过只限于分析而没有投资,这不是巴菲特不敢出手,而是他认为自己还没有找到投资的秘诀,因为他的脑子里没有构建出系统的框架,只能画一画股票走势图,他也不想像其他散户那样盲目投资。时间一长,巴菲特对学校传授的知识表示不满,他认为这个商学院根本没有完整的投资理论,那些顶着一堆头衔的教授也不过是纸上谈兵。巴菲特愤恨地表示:“我追求的是实践投资,对于那些完美的理论,我并不缺少。”
事实的确如此,在进入沃顿商学院之前,巴菲特就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不比学校中的任何一位教授差,所以他平时不怎么努力读书,因为他在考试前认真看上几个小时就能拿到A。在会计课的考试中,导师还没有发完200张试卷,巴菲特竟然就交卷了。也正是求学不得的失落感,让巴菲特不想继续留在这里,他认为这是在浪费生命。
巴菲特大一结束后提出了退学,霍华德自然不同意,巴菲特只好继续念了一年,不过这完全是为了不惹父亲生气。很快,霍华德竞选失败,除了巴菲特以外的其他家人再度回到奥马哈,巴菲特趁机提出要转学,霍华德再三考虑最终同意了。
1949年,巴菲特转学进入了内布拉斯加大学的林肯商业管理学院,不过他只是一个挂名的学生,因为他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投资上,学校里传授的空洞教条的理论,对他来说毫无用处,他只需要花费一点时间就能在考试中得到A。
对巴菲特来说,内布拉斯加大学比沃顿商学院更让人留恋。毕竟,这里曾经是利拉和霍华德相知相爱的地方,或许让巴菲特多了亲近感。巴菲特的心情好转了不少,他可以一边上学一边做生意。
课余时间,巴菲特在考虑自己经营何种买卖,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又重操旧业,做起了报纸的生意,不过这一次他不是送报,而是当上了《林肯》报纸的营业部主任,负责六个农村的投递工作,他聘请了50个报童,自己则脱产,开着一辆破旧的福特汽车监督他们工作。其他时间里,巴菲特还去彭尼连锁店工作,销售男士衬衫,尽管工资不高但他工作起来十分卖力,并且了解了有关企业运营的知识。不久,巴菲特又贩卖高尔夫球,还聘用杰里·奥兰斯做自己的代理商,他对客户十分尽责,称假如出现质量问题全部由他来承担。在第一年巴菲特净赚了1200美元,个人资产达到了9800美元。
此时,巴菲特的姐姐多丽丝已经订婚,巴菲特跟他的准姐夫合租了一套房子,这段日子里他过着有规律的生活:早晨去报社,晚上回家看报纸,然后和准姐夫一起去附近的餐馆吃饭。到了1950年,巴菲特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将14门课程全部学完,最终拿到了优秀毕业生的证书。毕业之后,巴菲特向哈佛大学商学院提出研究生入学申请,这在一般人来看是不小的挑战,然而巴菲特充满自信,他以为自己功课优秀且精通股票,肯定会被入选。很快,巴菲特只身赶往芝加哥参加哈佛的面试。
19岁的巴菲特见到了面试官,然而只用了10分钟他就被拒收了。巴菲特原本想将他对股票的知识和见解展示出来,然而面试官却认为巴菲特只有16岁的面容和12岁的身体,让他再过几年应试。这个匪夷所思的拒绝理由让巴菲特十分意外,他说哈佛人十分狂妄。
被哈佛拒收对巴菲特的打击很大,就连霍华德也十分不解,他原本以为巴菲特能顺利得到这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却没想到失去了深造的机会。不过失望归失望,霍华德鼓励巴菲特去其他学校试一试。
巴菲特将当时感兴趣且有实力的名校全都罗列出来,无意中他看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介绍手册,上面写了这样一段话: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像这里一样提供这么多直接熟悉商业行为的机会。这段话并非自夸,哥伦比亚大学确实有很多商界精英到此任教、讲学和参加各类活动,学生们有很多机会接触这些金融大鳄,这一点连哈佛都望尘莫及。
在介绍手册中,有两个名字引起了巴菲特的注意,一个是多德,另一个是格雷厄姆。多德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金融系主任兼商学院副院长,而格雷厄姆是金融系教授,两个人都是大师级的学者,他们曾经在1934年共同撰写了《证券分析》,产生了巨大影响。1949年,格雷厄姆出版的《聪明的投资者》是巴菲特看过的最好的投资指导书籍。
巴菲特认为哥伦比亚大学完全是为他量身打造的学府,他立即向校方申请就读研究生,写申请是在当年的8月,距离开学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巴菲特在给负责招生的多德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离开学只有一个月了,而实际上我早该这样做了。大学手册告诉我您和格雷厄姆都是在贵校教授金融学,我认为你们是在山顶的最高点,微笑着俯视着我们这些人。如果我能有机会被录取并幸运地让你们带着看金融街的风景,我会非常高兴。”
多德看过这封信之后,对巴菲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和格雷厄姆看重的不是学生的在校成绩而是在商业和投资方面的兴趣,更与心理年龄是否成熟没关系。于是,巴菲特在连面试都不需要的情况下直接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
如果没有哈佛对巴菲特的拒之门外,就不会有他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结缘,从某个角度看,巴菲特是带着被拒绝的羞耻和挫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的,然而正是这种阴差阳错,让他发现命运的安排别有用心:哥伦比亚大学更适合巴菲特这种在商业领域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而且,巴菲特遇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格雷厄姆。
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之后,巴菲特马上写信给好友奥兰斯:“朋友,我真庆幸没有被哈佛录取而是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一所十分优秀的学院。我有幸成为学院里很有才能的教授——多德以及格雷厄姆的学生。他们教给了我很多知识,让我获益匪浅。”
2.师从格雷厄姆
在哥伦比亚大学,一个对巴菲特影响至深的人出现了,他就是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全名叫本杰明·格雷厄姆,犹太后裔,他于1894年在伦敦出生,不久随着父亲举家搬到纽约,父亲创办了一家公司从事对中国进口商品的生意,公司经营状况不错,家境殷实,给了格雷厄姆优渥的家庭环境。不过,在1903年,格雷厄姆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变故:父亲溘然去世,九岁的格雷厄姆无法承继父业,公司自然就垮掉了。当时美国的股票行情不错,投入一点钱往往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于是格雷厄姆的母亲学着炒股,由于形势很好就将全部家当投入进去,然而在1907年股市走低,导致大盘狂跌49%,格雷厄姆家的投入顿时损失惨重。对格雷厄姆来说,这是他人生的股市第一课,然而这笔“学费”相当昂贵。
遭受重创的格雷厄姆一家欠了不少债务,生活水平急速下降,不过格雷厄姆没有被灾难压垮,他一边努力学习一边赚钱养家,学习成绩依然名列前茅。和巴菲特相比,格雷厄姆是一个近乎全才式的学生,他有良好的文学和历史功底,也有突出的数学才能,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超乎常人,而这些特质正是一个优秀投资者必须具备的。不久,格雷厄姆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在开学之前参加了奖学金考试,原本稳操胜券的他却考砸了,让家人和朋友备感意外。1914年,成绩优秀的格雷厄姆毕业,哥伦比亚大学想要留他在学校任教,让他在哲学、英语和数学这三个科目里选择,可见格雷厄姆在这三个领域都是很出色的。
格雷厄姆刚开始任教时,拿到的薪水不高,但是传授知识给了他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满足感和愉悦感,饱受苦难的他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认识,他在校长的建议下去了美国的金融中心华尔街,那里对他来说是一个能创造奇迹的地方。
在校长的推荐下,格雷厄姆来到一个名叫纽伯格·亨德森罗博的公司面试,面试的岗位是推销员。他顺利通过面试,不过老板却给了他一条建议:如果你投机的话一定会赔钱。格雷厄姆意识到自己缺乏实践经验,于是在公司认真学习最基本的业务知识,后来被公司安排到证券部从事债券销售的工作。格雷厄姆的勤奋工作让老板十分赏识,他努力学习债券知识,将各种数据随时记录在一个记事本上,甚至将几百种债券信息默记在心里,包含了利率、到期日期等相当庞杂的信息。
离开公司之后,格雷厄姆来到一家股票经济所出任统计员,工作内容是将债券和股票的价格写在公司的黑板上。这是一份基础工作,周薪也少得可怜——只有两美元。不过,这恰恰成为格雷厄姆在华尔街创造奇迹的开始。不久,格雷厄姆升职,专门从事撰写研究报告的工作,他严密的逻辑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帮助他在华尔街很快崭露头角,迅速升职为证券分析师。在日积月累中,格雷厄姆凭借聪明的才智和扎实的基本功成为他所在经济所的合伙人,到1920年,他的年薪从之前的几十美元飙升到60万美元。
1923年,格雷厄姆拿出50万美元成立了格兰赫私人基金,到第二年回报率就高达100%,比同期股票价格的增长率高出21%。就在格雷厄姆准备大干一场时,他和股东关于分红产生了冲突,格兰赫私人基金最终解散。就在这一时期,格雷厄姆结识了一个名叫杰罗姆·纽曼的人,此人有着出众的管理能力,于是他们组成新的商业拍档。
1926年,格雷厄姆和纽曼成立了格雷厄姆·纽曼投资公司,格雷厄姆负责证券分析,纽曼负责公司管理,两个人配合得十分默契。格雷厄姆凭借他在投资方面的洞察力和分析力,第一笔股票投资就赚到250%的利润。公司迅速扩大,格雷厄姆也积攒了经验。格雷厄姆将这些投资经验和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股票投资知识体系。
在20世纪初的美国,金融市场虽然一片繁荣,但没有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很多被热炒的概念既模糊又不实用,格雷厄姆认为这是缺乏理性精神的表现,他将母亲投资股票失败看成是盲目投资的反例,他认为一个投资者首先要找到的不是一个能获得回报的项目,而是一个正确的投资理论。正是受到家庭变故的影响,格雷厄姆成为一个防御型的投资专家,他的“价值投资理论”十分著名,该理论的核心精髓是:投资不是为了让投资者获得最大收益而是尽可能地避免风险。
当时美国的金融界精通数学的从业者很少,他们甚至连基本的财务问题都弄不明白,而这恰好是格雷厄姆的强项。另外,格雷厄姆比大多数投资者更加冷静,他擅长从现象深入本质去发现问题,也逐渐意识到自己最适合的工作就是成为一名股票投资理论专家。虽然他曾经萌生过去大学当金融教授的念头,然而残酷的现实让他只能来到华尔街谋生养家。
当然,在20世纪初的华尔街,并非完全没有理论,也有一个被称为“道氏理论”的东西存在,它原本是用来预测经济形势的,后来不知被什么人强行搬到证券分析中。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股票市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股票的规律是由很多趋势构成的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其实道氏理论并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肤浅地研究股市表面,没有考虑那些上市公司的财务和发展情况,导致很多投资者在选购股票和预测大盘走势时,忽略了公司财务报告,因为股票在证券投资中被看成是低档次的债券种类。
格雷厄姆超越了同时代人的认知限制,他进入股市之后就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上,终于发现一些公司被市场低估或者隐瞒资产和利润的现象,而这些数据的掌握有利于他对投资方向的判断。然而在那个时代,美国公司的财务报告缺乏规范的格式,不少人钻这个空子造假逃税,而且报告中无法看出控股关系,对投资者来说就难以做出正确的预估,而格雷厄姆的工作就是将财务报告重新厘清和吃透。
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经营了长达30年之久,收益状况一直良好,到1929年,格雷厄姆的联合账户储蓄资金达到250万美元。就在这一年,美国的股市进入崩溃前的狂欢,股价被投机者们蓄意抬高,巨大的隐患由此埋下。格雷厄姆却没有看清形势,他认为股价虽然虚高,但不会引发灾难,不过出于一位防御型投资专家的本能,他还是实施了一些规避风险的策略,因此在1929年那场金融灾难中他的损失不是很大。不过糟糕的是他没有看清股灾的长期破坏性,竟然逆市操作,最终让他的联合账户损失了七成的资金,处于破产的边缘。
幸亏纽曼的岳父对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投入资金,才避免了公司破产的厄运,但对格雷厄姆而言,这场灾难对他的打击空前巨大。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始教授证券分析课程直到晚年。1934年,格雷厄姆出版了《证券分析》一书,很快引发了强烈关注,这本书汇集了他毕生的投资理论的精髓,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价值投资这个核心论点。
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股票的基本价值,即股价由实际价值决定,投资者不能只看股价的短期变化而是要锁定它的基本价值;另一个是投资者在锁定股票的基本价值以后,应当找出那些被市场低估的、价格低于实际价值的股票,对这些潜力股进行投资。
1949年,格雷厄姆出版了《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从内容上解读,它是《证券分析》的通俗版,主要面向一些专业知识不强的投资者,所以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证券市场进行阐述,而且花费了不少笔墨分析投资和投机的差别。在这本书问世之前,很多投资者分不清投资和投机的差别,以至于有人认为投资是成功的投机,投机是失败的投资。
格雷厄姆十分讨厌这种肤浅的论调,在他看来投资和投机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差别,具体到投资股市来说,投机者是从股价的波动中找寻利益,而投资者是通过合适的价格购买股票。格雷厄姆觉得证券投资者希望投资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并能长期存续,从而获得稳定的增长和利润,这种心态才是投资;反之,投资者如果只是想从股价的波动中获得回报就是投机。《聪明的投资者》建议人们选购有价值但股价低于实际价值的潜力股,只有这样才能受益。另外,格雷厄姆再三强调了一个概念:理性投资。
所谓理性投资,是指投资人在投资时不要被情感冲昏大脑,要理性做出投资决策。当然,由于格雷厄姆受到早年母亲投资失败的影响,他的观念趋向保守,比如他建议人们投资只考虑四个百分点的增长就可以,然而事实是每年股市的涨幅都达到十个百分点以上。
格雷厄姆虽然是一位投资理论大师,但他本人对金钱并不看重,他在华尔街积累了声望之后,并没有继续在这里捞金,而是在1956年正式离开了金融圈子。由于格雷厄姆没有发现能替代自己的人,就将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解散。从那一刻开始,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术研究和教学上。
格雷厄姆和华尔街的很多股票经纪人不同,他乐于和别人分享他的思想,也愿意和别人交流。对于他来说,华尔街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已,他对金钱并不过分执着,而且和其他从业者不同的是,他是一位满腹经纶、才能全面的智者,他对拉丁语和希腊语都有研究,在工作不忙时会翻译西班牙诗歌充作消遣娱乐,他甚至还在业余时间创作了一部话剧,在百老汇接连表演了四天,深受观众欢迎。此外,格雷厄姆还是一个发明家,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滑尺和家具。
格雷厄姆是美国金融界的投资大师,他的投资理论为金融界乃至美国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公认的证券分析和投资理论的奠基人。格雷厄姆的金融分析学说影响了他之后的很多投资大师。据说,华尔街的几十个金融巨头都自称为格雷厄姆的信徒,所以他也被人称为华尔街教父,就连纽约证券分析协会都承认,格雷厄姆对投资界的价值如同达尔文对进化论的价值一般重要。
《聪明的投资者》是巴菲特早年阅读过的书,从看到它的第一眼开始,巴菲特就知道这本书对自己未来人生的影响,他觉得要想成为成功的投资人必须读这本著作。当然对他来说,最幸运的不是读了《聪明的投资者》,而是成为这本书作者的学生。
一位理论知识深厚、多才多艺的教授,一名天赋异禀、勤于思考的学生,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注定是教学相长模式中的最佳典范。没有格雷厄姆的教授和引导,巴菲特很难获得日后的成功,或者说他的成功之路会更加曲折和艰难,他们的相遇将会碰撞出投资界最闪耀的火花。
3.积累重要的人脉资源
巴菲特认为格雷厄姆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和之前教过他的老师完全不同:格雷厄姆十分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的授课风格幽默风趣且深入浅出,不会强行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常是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随后逐步解开谜团,因此,格雷厄姆被学生称为苏格拉底。
在班上,巴菲特的年龄比别人都小,而且很多人都在华尔街历练过,不过巴菲特的经商经验却是很多人比不了的,而且他还掌握着深厚的理论知识,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得很积极。有一次,格雷厄姆向大家展示两张资产负债图,然后问学生会投资哪一家,第一张图显示A公司业绩突出,第二张图显示B公司处于困境,很多学生选择A公司——这正是格雷厄姆事先预想到的。
格雷厄姆对学生们说,你们的选择没有问题,然而A和B其实是同一家公司,负债图只是属于不同的两个时期。听了老师的解释后,学生们都惭愧地摇了摇头。这时格雷厄姆解释说,股市行情瞬息万变,作为一名投资者不应该将精力只放在股票行情上,而是应该多关注企业的发展状况,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股票的实际价值。
这时,巴菲特突然向格雷厄姆提了一个问题:投资的秘诀是要投资实际价值高于市场价格的股票吗?对于这个问题,格雷厄姆很是赞赏,他肯定了巴菲特的说法,另外还指出选择股票要看该上市公司的上升状态,而且估算出一只股票的价值很难。最后,格雷厄姆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自己在未来的投资中应该怎样寻找有潜力的股票呢?未等其他人回答,巴菲特就说:“寻找那些内在价值高于市场价格的股票!”这个回答得到了格雷厄姆的赞许,他也由此记住了“巴菲特”这个名字。
格雷厄姆是一个有着选择记忆能力的人,如果是那些他认为很重要的事或人,他能够迅速记在脑中,不过其他时候会表现得十分健忘。有一次,格雷厄姆带孩子去溜冰场玩,回来的时候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开车过来的,带着孩子坐地铁回了家。由于巴菲特的提问和回答有别于其他学生,格雷厄姆记住了他的容貌和名字,并认为巴菲特是一个聪明睿智的学生,发展潜力很大。
相对地,巴菲特也十分尊敬格雷厄姆,他认为自己很快就能成为老师的得意门生,还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投资界做出巨大成就。师生二人互相欣赏,彼此信赖,每次上课时都会在课堂上充分互动,课后巴菲特还会找格雷厄姆探讨课外问题。格雷厄姆对巴菲特毫无保留,将他毕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都传授给巴菲特。
格雷厄姆曾经对巴菲特说过一句话:投资中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如果要成为成功的投资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很难获得成功。此外,格雷厄姆还说,想要预测股价波动的想法并不明智,为此还打了个比方:如果某人花费1000美元购买了一家私人企业的股票,那么不管他愿不愿意,市场都会自动成为他的合作伙伴,每天都会报出不同的价格让他卖出所持有的股票或者买入其他股票。虽然这家私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但市场始终是不稳定的,会在心情好的时候将投资的股票开出高价,也会在心情不好时将股价定得很低,让股价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如果某人只看重股价的波动而忽视企业的发展潜力,那只能一直陷于被动状态。
由于格雷厄姆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他不仅传授巴菲特理论知识,还将粉饰财务报表的技巧教授给他,并指导他如何发现报表作弊的技巧。在格雷厄姆的教授和点拨下,巴菲特进步飞快,逐渐掌握了作为一名投资者所必需的知识。巴菲特在校成绩也十分优异,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去格雷厄姆的公司参与投资并获得成功。
在巴菲特眼中,格雷厄姆简直如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尽管这位老师很多时候沉默寡言,但他对学生的教导和关爱超出了对亲生子女,这让巴菲特铭记终生。
格雷厄姆的家庭生活并不像他的事业那样一帆风顺,他对子女不太关心,为了一个年轻的模特抛弃了结发妻子,在巴菲特成为他的学生时,他已经离了两次婚,和他的上一任秘书爱斯戴尔在一起。可以说,格雷厄姆的私生活有些风流。一天早上,一个已婚女人拜访他,当时他正和爱斯戴尔在床上亲热,听到敲门声之后,格雷厄姆竟然邀请那个已婚妇女一起上床玩玩。
私生活的放荡只是格雷厄姆的一个侧面,在失去了一个九岁的儿子后,他变得严肃刻板起来。一次,格雷厄姆的小儿子本杰明问他一个高中拉丁语课上的简单问题,他不仅没有回答反而背诵了一篇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的演说,这个表现不像是一个父亲倒像是一个老师。而且,格雷厄姆在和家人朋友聊天时,基本上没有任何耐心,甚至在他组织的宴会上,经常在进行到中途时他就偷偷看起书来,不再搭理任何人。
瑕不掩瑜,在20世纪50年代,无论谁成为格雷厄姆的学生,简直就是命运的转折。当时华尔街到处都是“烟蒂型”(低价格)的低价值股票,一个有头脑的投资者只要找到合理的评估方法,就能挖掘出这些被低估的股票,而格雷厄姆恰恰是掌握了这种方法的人。因此在外界看来,拥有格雷厄姆和多德的哥伦比亚大学简直就是金融投资者的天堂,能够和这两位大师产生交集,即意味着财富、荣誉和幸运人生的降临。
虽然巴菲特喜欢看书,但他并不盲从书本上的理论,而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认为只有被检验过的理论才能为己所用。每当他产生了新的想法时都会向格雷厄姆请教,无论这些想法是否可行,而格雷厄姆总会幽默地说:“这非常有意思,可是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当巴菲特解释完毕之后,格雷厄姆才和他一起讨论,而不会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
在格雷厄姆的众多学生中,巴菲特是年龄较小的一个,然而他的专业知识基础却比任何人都扎实,而且对投资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经常是格雷厄姆提问后第一个回答问题的人,两个人在课堂上默契的互动仿佛事先演练过一样,让其他学生成了围观群众。一位同学这样评价巴菲特:他怀有无比的热情,总是比其他人有更强烈的欲望表达更多的东西。
1951年,巴菲特拿到了经济学硕士学位,得到了格雷厄姆“A+”的成绩评定,这是格雷厄姆20多年教学生涯中给出的第一个“A+”。此外,格雷厄姆还对巴菲特进行了预测:他将成为最伟大的投资金融家。
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不仅遇到了格雷厄姆这样的恩师,还认识了一些意气相投的挚友,他们很多人在巴菲特日后的投资生涯中再度出现,给予他很大帮助,有些人还成为他的合作伙伴。
能够广交朋友,也得益于巴菲特的心机,他深知在格雷厄姆的影响下,会有很多学生在未来成为金融界的翘楚,特别是那些对格雷厄姆崇拜的同学,他们和巴菲特总有很多共同语言,课余时间经常聚在一起讨论经济学的问题。
威廉·瑞恩来自哈佛大学,原本巴菲特对来自哈佛的学生怀有偏见,认为他们都是刚愎自用的人,然而瑞恩却是一个和善谦逊的人,他经常向巴菲特讨教有关投资方面的知识,两个人很快成为朋友并在日后结成商业搭档。
汤姆·克纳普来自长岛,是一个性情温和、阳光开朗的大男孩,他是在华尔街俱乐部认识的巴菲特,虽然他的专业是化学,但后来出于对金融的热爱选修了多德教授的经济课程,从此开始对投资的狂热迷恋,以至放弃了他的本专业而主攻投资。
比尔·克瑞斯泰森来自内布拉斯加大学,他是巴菲特的同乡,两个人一见如故,甚至同时爱上了一个女孩,连约会都是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然而当巴菲特得知以后主动退出,他认为自己应当为克瑞斯泰森“让路”。后来,那个女孩预言巴菲特会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家,遗憾的是她并没有嫁给克瑞斯泰森。
比尔·鲁安也是来自哈佛的学生,他由于喜欢多德的课程慕名转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同时还选修了格雷厄姆的课程,由此成为巴菲特的同学。他经常自嘲自己的智商和巴菲特相差很多,说自己像大多数同学那样默默听讲,只有巴菲特才能和格雷厄姆无障碍地交流。后来,鲁安成为一家投资管理公司的总裁,当巴菲特出任《华盛顿邮报》的董事时,鲁安也成为其中一分子。
弗雷德·斯坦贝尔来自北卡罗来纳州,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他像巴菲特一样对投资充满兴趣,尽管在格雷厄姆的课上他几乎没有发过言,然而他的领悟能力很强,总是能够快速理解格雷厄姆传授的深刻理论。斯坦贝尔对巴菲特非常欣赏,然而在他们刚认识的时候,巴菲特眼中的斯坦贝尔是一个反应迟钝的学生,后来随着深入接触他才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斯坦贝尔不仅掌握了丰富的投资知识,而且对投资学的认知不低于巴菲特,二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斯坦贝尔不如巴菲特那样会表现自己。在巴菲特看来,斯坦贝尔是一个沉默的智者,不会轻易发表意见,然而一旦决定做某事,就有极高的胜算。此外,两个人在生活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属于那种不拘小节的人,所以很快成为好朋友。一次,斯坦贝尔邀请巴菲特去自己家,竟然对母亲说,巴菲特只爱吃汉堡和百事可乐,简单做一点就可以了。
巴菲特的朋友虽然性格各异,特长也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紧紧围绕在格雷厄姆身边,他们经常集体打球或者组织别的活动,抽空还会讨论格雷厄姆的许多理论,在这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渐渐吸收了格雷厄姆投资理论的精髓:以最少的投入购买最有价值的股票。不过当这些学生真正领悟这一理论时,华尔街的很多投资者却还在黑暗中摸索,甚至继续沉浸在道氏理论中无法自拔,延续着上一代的盲目投资行为。
在这群金融骄子当中,巴菲特好像一个圆圈的辐射中心,他出众的投资天赋让他的被关注度极高,越来越多的人是因为他才被吸引到这个社交圈子中,而巴菲特的很多思想也得到大家的认同。虽然这一时期巴菲特的性格没有明显变化,然而他的社交圈子比大学时代要扩展得更大,尤其是身边这些像他一样热爱投资的人,他们在当时并未察觉到,在日后走出校园之后,他们将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能量流体,以惊人的气势席卷美国的金融界。
4.人生第一次恋爱的到来
巴菲特在学生时代,几乎没有和女生有过密切的联系,尽管他成绩出色,头脑聪明,但在和异性打交道方面始终能力欠缺,加上他因为跳过级而比同学年龄小,所以在很多女同学眼中他就像一个小弟弟,没什么吸引力。上高中时,巴菲特曾经和一个面包店店主的女儿约会,然而两个人性格都很内向,走在大马路上谁也不说话,他们无法忍受这种尴尬情景最后不再见面。
进入沃顿商学院之后,学校里确实有很多美丽动人的女孩子,然而都被那些富家子弟追到手了,他们幽默成熟的谈吐和得体的打扮,总是能获得女孩子们的芳心,相比之下,打扮土气的巴菲特毫无竞争力。不过,在他心里还是渴望着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
巴菲特曾经暗恋过一个名叫卡洛琳的高中女同学,在他眼里,那个女生有一种特殊的气质,然而一直到毕业他都始终没勇气表白。后来上大学时巴菲特又喜欢上一个女孩,却因为好友克瑞斯泰森也对她一见倾心而主动让位。巴菲特在内布拉斯加也尝试和异性接触,然而他在这方面的表现实在差劲,最后干脆将全部注意力放在投资上。
巴菲特空白的情感生活在1951年彻底改变,从此影响着他的一生。
1951年,巴菲特的妹妹罗贝塔在西北大学读书,这年夏天,巴菲特到学校探望她,正巧当时学校举办了一场舞会,罗贝塔让巴菲特参加,然而他并不喜欢这种场合,更不会跳舞,但是在妹妹的强烈要求下还是参加了。
到了舞会现场,巴菲特打算找个角落坐下来喝可乐,不过当音乐响起来之后,他的目光被舞池中一个女孩子吸引了,她有着娇小的身材和甜美的长相,褐色的头发更是引人注意,而且她的嗓音圆润优美,舞姿更是美妙,巴菲特立即被这个女孩子吸引住了。随后,他向罗贝塔打听这个女孩子的情况。
女孩名叫苏珊·汤普森,和巴菲特是老乡。苏珊的父亲汤普森医生是奥马哈大学艺术科学院院长,主修心理学,住在距离巴菲特家不到500米远的街区,和霍华德是老相识,而且巴菲特之前见过汤普森医生,当然对巴菲特最有利的情况是罗贝塔和苏珊是室友。
在巴菲特回到奥马哈之后,一向对女孩子羞涩的他竟然对苏珊发起了猛烈的追求攻势。为了避免显得太鲁莽,他就打着拜访汤普森医生的旗号来到苏珊家中。汤普森对巴菲特的印象很好,特别欣赏他在投资方面的学识,认为这个年轻人将来必有成就。巴菲特也很欣赏汤普森医生的睿智和幽默,两个人跨越了年龄的代沟聊了很久,最后巴菲特委婉地提出想要和苏珊约会。
虽然巴菲特打开了接近苏珊的大门,然而到了约会时他又变得无助了,因为他根本不懂得谈恋爱的技巧,不懂得女孩子的罗曼蒂克情结,他的才华都是一些与数字相关的投资理论,无法用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情景。这有时候让苏珊觉得很烦闷。巴菲特无奈之下,只好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一类的智力题,虽然多少有些趣味,但对女孩子来说还是不如甜蜜的情话更有吸引力。终于,苏珊的耐心被巴菲特的猜谜语游戏消耗殆尽,后来巴菲特拜访汤普森家时,苏珊看见他就立即从后门溜走。
实际上,苏珊在和巴菲特交往之前,已经爱上了一个名叫弥尔顿·布朗的男生,他们在高中时代就开始约会。布朗和巴菲特相比显得有些瘦弱,不过家庭环境有很大不同。布朗的父亲是一个邮件搬运工,工资很低,母亲没有正式工作,只能通过做一些零活儿来贴补家用,所以布朗参加联谊会的时候总是很窘迫:他没有高档的西服和时尚的皮鞋,只能穿着一双破旧的跑鞋和T恤衫。然而正是这种阶级差别,让家境较好的苏珊觉得他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不过苏珊的父亲却极力反对两个人交往,他认为家境的差异不会让这对年轻人幸福。
巴菲特在被苏珊开始讨厌之后,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不过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琢磨着其他突破口。经过一段时间的察言观色,巴菲特发现苏珊对父亲十分敬重,于是他制定了新的求爱攻略:先让汤普森医生认同自己,然后再俘获苏珊的芳心!
巴菲特发现汤普森医生喜欢音乐,而他的尤克里里弹得很好,于是借助这个共同爱好加强了他和汤普森医生的联络频率,以至他每次去苏珊家的首要目标都是汤普森医生,两个人一个弹奏尤克里里,一个弹奏曼德琳,搭配得十分默契。然而巴菲特没有想到的是,在他逐步获得苏珊父亲好感的同时,苏珊却和布朗陷入热恋当中。所幸这个状态没有持续很久,最终苏珊和布朗迫于阶层差异分手了。这样一来,巴菲特得到一个绝好的上位机会。
与此同时,汤普森医生也为巴菲特创造机会,他建议苏珊再给巴菲特一次机会,并声称巴菲特是一个很优秀的年轻人。很快,苏珊抛却了对巴菲特的成见,和他重新开始约会。
巴菲特每天都是在苏珊家刚吃过晚餐之后造访,在苏珊清洗杯盘碗碟的时候,他就坐在旁边弹奏尤克里里,弹到兴奋时还会轻声吟唱。渐渐地,苏珊发现了巴菲特之前被遮盖的一些优点,而巴菲特也越来越喜欢苏珊,他认为她是一个性格外向且善解人意的好女孩。
当时,很多人觉得不拘小节的苏珊是一个被惯坏的孩子,缺乏涵养且有些任性,不过事实并非如此。苏珊的童年一直饱受病痛的折磨,她曾经多次耳膜穿孔,还患上过风湿病长期卧床,家人对她很是照顾,她时而显现的张扬个性只是表象,本质上依然是一个懂礼数、有爱心的女孩。
虽然巴菲特比苏珊年龄大一些,但苏珊的阅历并不比巴菲特少,尤其是她博爱的个性和敏锐的洞察力,都显示出极高的情商。巴菲特也深知,苏珊是他认识的人当中共情能力最强的,她能够一眼看穿掩盖在表象之下的人性阴暗面,也能察觉到隐藏在人们心中的伤痕。巴菲特童年时代的压抑和孤独,很快被苏珊感知到,她竭尽所能让巴菲特驱逐这些灰暗的记忆和负面的情绪。
当巴菲特和苏珊热恋了一段时间之后,巴菲特认为是他们修成正果的时刻了。1952年,他准备向苏珊求婚。为了提高成功率,他没有单刀直入跟苏珊提起这件事,而是用了一个假设的方式,让苏珊陷入对美妙婚后生活的向往之中,巴菲特郑重承诺一定会给她一个美好的未来。正是在这种甜蜜的假设中,苏珊不知不觉踏入了巴菲特的“圈套”,1952年4月19日,二人在双方父母的祝福下正式订婚。
为了准备婚礼,巴菲特和苏珊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向亲朋好友发去请帖,还要去婚纱店挑选婚纱,去珠宝店选购戒指。就在这时,奥马哈一带接连下起了大雨,密苏里河暴发了洪水,导致河岸两边的居民受到洪水的威胁。不过巴菲特并没有在意,他迫切想要娶到心爱的姑娘。
婚礼当天,苏珊早早起床,母亲和姐妹们帮助她化妆。同样,巴菲特也兴奋异常地看着心上人精心打扮。就在婚礼即将开始时,巴菲特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他们的婚礼差一点因此取消。
打电话的人自称甄·沃伦·伍德,是国民警卫队34支队的指挥官,他告诉巴菲特,现在出现了紧急情况,必须在下午5点之前去集合。原来,密苏里河的水位越来越高,国民警卫队全部投入抗洪抢险的任务中,身为警卫队一分子的巴菲特自然不能推辞,然而下午就要举办婚礼,一大堆亲朋好友即将到场,巴菲特该如何向他们交代呢?
出于无奈,巴菲特只好向伍德说明了自己即将结婚的事情,伍德竟然允许巴菲特不用参加这次行动,并送上了真诚的祝福。下午3点,在奥马哈敦提长老会教堂,巴菲特和苏珊走进婚姻的礼堂。苏珊打扮得美艳动人,当巴菲特掀起她的面纱去吻她的脸颊时,在场的亲朋好友一起鼓掌祝福他们。
虽然苏珊身材娇小,看似一个柔弱的女子,但是她给予巴菲特无尽的勇气和力量,更给了他敢于直面压抑童年的温暖,他们深爱着彼此,也保护着彼此。而且,他们的婚礼过程被刊载在《奥马哈先驱报》上,报纸对他们进行了祝福,同时记录了伍德上尉特许巴菲特不去执行任务的事情,最后写出了“一切都是为了爱”这样感人至深的文字。
婚礼结束后,巴菲特和苏珊去度蜜月,他们去了风景优美的地方,同时还拜访了苏珊的亲朋好友。苏珊有个叔叔在聋哑学校出任校长,他们顺便参观了这所学校。有趣的是,巴菲特在蜜月期间也手不释卷,利用零散的时间阅读了《证券分析》第一版。
度完蜜月,巴菲特和苏珊开始了新婚生活。此时巴菲特已经积攒了一万美元的存款,可以买下一所精美的房子,不过他却对苏珊说,他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立即买一套房子,这样就失去了原始资本;另一个就是暂时租房子住,将剩下的钱留作投资,但是他保证在不久之后能换来一套更大的房子。
善解人意的苏珊选择了租房居住,因为她相信巴菲特的投资能力,于是他们搬到一套公寓里,每个月支付65美元的租金。这套公寓比较破旧,墙壁脱皮,玻璃发黄,地板残缺。一天晚上,巴菲特正在看书的时候,苏珊忽然发出尖叫,巴菲特急忙跑到卧室,看到一只老鼠在苏珊的拖鞋里乱窜。苏珊非常害怕老鼠,然而老鼠却成了他们家的常客,无论是厨房还是衣柜里、书架上,总能看到它们跳来跳去的身影,晚上睡觉之后,还能听到它们吱吱的叫声。
最糟糕的还不是这些,结婚之后,巴菲特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缺陷显露无遗。他不会整理衣服,也从来不注意自己的仪表,只能靠苏珊整理衣物并帮助他打领带、梳头发等。而且巴菲特对家居环境的变化反应慢半拍。一天,巴菲特突然问苏珊书房的壁纸为什么没有了,苏珊哭笑不得地告诉他:我们很早以前就将壁纸清除了。
在苏珊眼里,巴菲特完全是一个需要照顾的孩子。如果苏珊有几天不在家,家里就会被巴菲特弄得一团糟:脏衣服扔得到处都是,报纸凌乱地盘踞在书房的地板和书桌上……苏珊像是一个贴心的保姆,做饭、洗衣、收拾家务、买东西……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巴菲特。而且,她不会要求巴菲特帮忙,即便巴菲特在书房待上一整天,她也从不抱怨什么。
对于巴菲特来说,能够娶到苏珊是他的幸运,因此他不断努力赚钱,希望给她更好的生活,然而他自己却过着省吃俭用的生活,经常去低档餐厅里吃汉堡。他曾经说:“金钱多少对于我来说没有多大的区别,也不会改变我什么,但更多的金钱能让我的妻子生活得更好。”
1953年,巴菲特和苏珊的第一个孩子小苏珊诞生了。由于当时巴菲特的生意并没有开展起来,他们依然住在满是老鼠的公寓里,连一张婴儿床都买不起。苏珊只好将梳妆台的抽屉铺上褥子当作临时的婴儿床,小苏珊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开始了童年生活。
巴菲特曾说,苏珊如同一道温暖的阳光,将他性格中沉埋的阴暗一层层驱散;她又像是一位恪守职责的医生将他的心灵创伤抹平。就这样,两个年轻人的感情迅速升温,他们对彼此的需求和爱显得格外狂热和深沉,甚至会不分场合地接吻。
巴菲特在写给姑姑爱丽丝的信中说,他被一个美丽的少女吸引住了,除了不懂股票之外,这个女孩简直就是一件完美无缺的艺术品。的确,苏珊唤醒了巴菲特心底潜藏的爱情火焰,并让它剧烈地燃烧和蔓延,照亮了他长期被阴霾笼罩的孤寂心灵,他们相濡以沫地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