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养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
这本书,是由《婚姻与家庭》杂志《心理会客厅》栏目的文章结集而成的。
《婚姻与家庭》杂志作为“中国家庭情感帮助全媒体平台”,多年来关注国人情感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可读性又有实用性,文风清新活泼,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女性朋友的喜爱,是老百姓的情感危机顾问、幸福生活指南。
而《心理会客厅》是我们杂志的主打栏目,虽然开办的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的4年,相较杂志32年的历史来说,显得很年轻,但这个栏目却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名牌栏目之一。
开办这个栏目的初衷,是因为我们发现:伴随着每个人成长脚步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人生困惑,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自己艰难摸索。然而,有这样一个心理咨询师群体,他们有专业的知识,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拥有智慧和柔软的心。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每期邀请一位著名心理咨询师,聊聊他们经历过的事情,告诉我们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如何给别人带去幸福。
事实上,后来接受我们栏目采访的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师,更多的是心理学界的大家,比如:李中莹、蔡仲淮、刘华清、张怡筠等等。他们的讲述,将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读者听得懂、看得懂的内容,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处理问题的原则与方法。
现在,我们应中信出版社之邀,精选了其中19位心理学大师对于亲子关系问题的独特见解结集出版,每一篇文章读起来,都让人大有收获。
会在浩瀚的书海中注意到这本书,我想您也一定是为人父母者,带着一些对亲子教育的困惑与期待而来。
不久前,我和一位新妈妈聊天,她的宝宝一岁多,已经开始“不像小时候那么好带”了。尤其最近,总是在吃饭的时候,把碗和勺子往地上扔。你捡回来,他扔出去,大人越生气,他越高兴,一边扔一边咯咯咯地笑。
这位妈妈知道宝宝的行为是因为他喜欢听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在这个年龄段很正常,所以也没有训斥宝宝,反而和他一起玩儿。但家里的老人很生气,说她惯着孩子,这样孩子长大了,会没规矩。时间长了,这位妈妈觉得老人说的好像也有道理,便对自己的育儿方式产生了怀疑,不知道如何做才是对的。
类似的观念冲突与困惑,父母常常会遇到,比如,孩子哭的时候该不该马上抱?给孩子喂奶应该定时定点,还是孩子饿了就喂?何况,随着孩子长大,会有更多的问题冒出来。该不该帮孩子检查作业?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要不要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
我也是一个妈妈,也曾有过迷茫、焦虑和压力。那个时候的我对育儿类的书如饥似渴,但每本书上说的观点又常常相悖,让人无所适从;孩子身上出现一点小问题,我就开始贴标签,甚至担心她会不会一辈子就是这样了;我还常常用父母对待我们的错误方式教育孩子,试图改变却又无力挣脱。
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以及自己的学习与成长,我发现,与所有的育儿技巧比起来,妈妈心态的放松才是最最重要的。为人父母,不必要求自己完美,我们不可能做对每一件事情,有些事情,即使做错了,也不会对孩子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慢慢就没事了,反而是父母越关注,便可能越严重。
所以,我会建议那位新妈妈去学一点发展心理学。在现代社会,心理学其实应该成为为人父母者的标配了。否则,我们只会为孩子的行为问题苦恼,却不了解它们背后的心理原因。而这样的了解,是走进孩子内心的钥匙,也是解决问题的法宝。当我们了解了儿童发展成长的规律,了解了亲子教育的大原则,就不会在细枝末节上去纠结,自己的心态也可以更平和、更从容。
我们这本书,就是一本贴近父母需求的心理学普及读物,虽然不是专业的心理学著作,但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是很有挑战性的,接受起来需要一些勇气。
比如李雪说:父母是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爱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董燕说:比厌学更严重的,是父母对待厌学的态度。
许添盛说:一切“问题”都根源于,父母用控制代替尊重,用命令代替启发,用怀疑代替信任,让孩子的生命找不到出路,找不到爱。
林昆辉说:家长最该做的,是要让孩子能爱你,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想起父母。自杀者心中有父母时,他就不会选择死亡,只有心中已经没有人值得他留恋时,他才会失去生存的动力。
每一位专家的观点都如此精彩,如一粒粒光彩夺目的珍珠,而这本合集就像是一条珍珠项链。父母要为所有的亲子问题负起全部的责任,这一点是所有专家的共识,也是把这些珍珠穿在一起的那条主线。
是的,抚养孩子的过程其实是父母自我修行的过程,就像黄淑文老师说的:“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每个人都需要学习,需要把自己还原成一颗种子,重新长成自己。放下权威,和孩子平等相待;放下完美,和自己真实相处;放下指责,和自己的父母真心和解。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要不断地修剪自己生命的枝叶,最终圆满自己的人生,实现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刘萍
《婚姻与家庭》杂志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