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黑箱:通过36部经典电影解密脑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问大脑什么是爱情

电影《多巴胺》

爱情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和头脑中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美国影片《多巴胺》在淡淡的文艺气息中告诉我们。因为父母之间爱情的消逝,男主角蓝德觉得爱情就是一种化学反应,多巴胺和性激素的释放引起对对方的渴望。虽然他喜欢女主角莎拉,但是从不上纲上线到“爱”的层面。莎拉非常困惑,如果异性之间的吸引仅仅是化学反应,天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停下来?再说,人岂不是堕落成动物?

莎拉离开了蓝德,然而阴差阳错的,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并未停止。在分分合合之后,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享受自由的新生活和多巴胺带来的快乐。莎拉说:“也许爱情就是一种化学反应,不过我相信它一定是另有原因的。”蓝德则是在莎拉的鼓励下,第一次表达出“爱”的心声。

爱情是人类最强烈的感情,为了爱情,多少人抛开金钱、权力,甚至生命。当然,也有很多人为了金钱、权力、生命抛开爱情,可能是爱情给予他们的幸福感没那么强烈吧。如果爱情是一种化学反应,应该可以分成很多形式,有的如熊熊大火,有燃烧宇宙的狂热;有的如溪水潺湲,有白首同心的淡远;有的如一阵风过,三下两下就消歇了。可惜不能拿人来做实验,否则,我们一定可以找到爱情的秘方和解药,让薄情之人变得情根深种,让痴男怨女获得瞬间解脱。

且慢,不是有多巴胺吗?它常被用来解释一见钟情的现象,当它被爱人的眼神瞬间激活,会引发一连串的化学变化,令人无法遏制地陷入情网。多巴胺,如同《仲夏夜之梦》中的精灵的魔液,拥有让仙后爱上毛驴的神奇魔力。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多巴胺(Dopamine,DA)。多巴胺是脑中一种作用非常广泛的神经递质。释放这种神经递质的神经元在中脑红核、黑质、第三脑室周围和嗅球等部位都有分布,而接受这种神经递质的神经元更是广泛分布在纹状体、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DA神经元最主要的功能是调节运动。中脑DA神经元的损伤和丧失,会使纹状体内DA缺乏,从而引起多种运动障碍,如帕金森病、亨廷顿病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影片《多巴胺》中男主角的母亲,就因帕金森病而出现手抖、运动迟缓等症状。

中脑向大脑皮质投射的DA神经元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参与情感、认知、思维、理解和推理等脑的高级功能。有研究发现,各种成瘾物质均可促进DA的释放,并将信息传递到前额叶皮质,引发欣快感。在这种欣快感的吸引下,人和动物会不断寻求成瘾物质的刺激,从而对成瘾物质有越来越深的依赖。

DA还有调节心血管、胃肠道、眼压等功能,这些大家想必此刻不甚关心。大家想的是:呀!原来爱情就是一种成瘾,而成瘾的原因就是所爱之人刺激自己的中脑大量地释放DA。那么,我们只要偷偷给对方一点DA,就能让对方爱上自己;只要早早地补充DA,就会在失恋过程中全身而退,再也不受爱情的折磨了。

答案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医生给帕金森病患者服用DA,只能缓解他们的运动系统症状,丝毫无助于他们产生恋爱时特有的情绪变化。对于失恋的人群,医生也最多是开一些抗抑郁药,不会补充DA,因为它的效果乏善可陈。

我们有一个无比复杂的大脑,这个大脑中神经通路的形成和信号的传递,由各种因素共同参与。DA就像一封美妙的情书,这封情书被寄到哪里去,受先天体质、后天环境、认知推理、地心引力等无数种因素的驱使,差了其中任何一条,情书就可能石沉大海、断无消息。盲目补充DA,就像傻乎乎地写了很多情书,却找不到邮递员来传信。

诸位也许会想,我们通过脑成像看看恋爱时哪些脑区在兴奋不就行了,然后直接往里面注射DA,或者插一根电极激活它。这个办法也许有用,不过和恋爱相关的化学物质不只是DA,还有性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催产素、加压素等,涉及的范围遍及全脑和周身,我们总不能全身注药品、全脑插电极吧!

退一万步说,即便我们有办法通过科学手段使人处于虚幻的爱情体验之中,这和吸毒又有什么分别?一个人如果还有理智,一定不愿意从依赖爱情变成依赖药物,从一个具有自由意志的人变成一个完全由别人操纵的玩偶。

看来,要想从脑科学的角度对爱情做出合理的操控,真有点勉为其难。即便有效,也是把人退化成了机器。16世纪以来,现代生理学的突飞猛进,离不开把人作为机器来研究的实验,使用了大量数学、物理、化学的方法来揭开人体之谜。这种做法对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倒也非常合适,但是对于我们神奇的大脑显得颇有局限性。

人们尝试另辟蹊径,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解释什么是爱情。现代心理学日益分化成两大阵营,一个是在科技浪潮的席卷下,越来越热衷于和生理学结合,通过动物或人体实验来寻找答案。它和“脑科学”一样,更倾向于把人脑看作一个器官而不是灵魂之所。现代心理学的另一个阵营,依然沿袭传统的研究方法,根据大量的案例、精神分析、研究者个人的内心体验等来寻找答案,这似乎有点“唯心”,但是更尊重人的个性,也竭力地从思想层面而不是物质层面来改造人的心灵。我们且看后者通过“将心比心”的方法获得的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对异性之爱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爱情和其他形式的爱一样,源于对孤独感的抗拒。当男女双方坠入情网时,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隔阂突然崩塌了,代之以相互融合的亲密体验。爱情的独特之处在于具有排他性,恋爱中双方似乎与世隔绝,生活在只有两个人的伊甸园里。因为上述特点,爱情注定是一种短命的感情,当激情过去,男女双方会发现他们原本是两个有差异的个体,会再次感觉到孤独和疏离。现实生活也迟早会使他们从爱的伊甸园里走出来,面对并不罗曼蒂克的各种问题。

弗洛姆不排斥异性之爱,但他认为,成熟的异性之爱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我从我存在的本质去爱,并且去体验对方存在的本质”。换句话说,我爱对方不是因为他(她)对我好,能够满足我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她)是一个人,一个和我一样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我之所以爱这个人,是因为这份爱能让我发挥出人性中最美好的潜质,也就是使我拥有爱的力量。

弗洛姆的理论非常温暖,在国内国外都不乏拥趸。不过,连他自己都承认,倾心修行爱的艺术是一场华丽的冒险。因为,“如果不尽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去发展自己的整个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倾向,那么所有爱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如果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如果没有真正的谦恭、真正的勇敢、真正的信心和真正的自制的话,那么人们在个人的爱中也就永远得不到成功”。

另一位对爱情深入解析的心理学家是美国的斯科特·派克博士。他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代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仿佛体验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坠入情网,与人的“里比多”(性的需要和原动力)有关,或与受基因支配的生物交配本能有关,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若非原始基因在起作用,不知有多少恋人或者配偶(包括幸福和不幸福的)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就会因想到婚后要面对的现实,而感到张皇失措、只想落荒而逃。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爱呢?派克博士说: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它意味着持续努力,超越自我界限。它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我们爱某人或某种事物,就不可能坐享其成,而是要持续地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获得成长。当浪漫爱情的神话破灭之后,真正的爱可能才刚刚开始……

从两位大师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爱情既包含着化学反应,也蕴含着更深刻的人性。爱情和爱也不是一回事。虽然两者有时如此相似、容易混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问大脑什么是爱情已经够难了,问大脑什么是爱——我不奢求找到答案。我不奢求从多巴胺、激素、杏仁核、快感这些专业名词中找到答案。如果我能找到答案,一定是从我自己的大脑中找到答案。

我没有放弃思考,就像没有放弃生而为人的权利一样。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可能被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他们以行动给出了各自的答案,没有一个是完全标准的,正因为如此,构成了繁复浩瀚的人生。

也许,有一天我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爱。

也许,有一天我会发现,不,爱不仅仅是这样。

它在我的脑海里明明灭灭,犹如阳光渗透进每一个黑暗的裂缝。

我思故我在,我在爱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