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医:长寿有“药”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长寿翁养出来(5)

冬天的膳食切忌黏硬、生冷的食物。冬天人体主要的任务就是贮存阳气,而生冷、黏硬的食物属阴,要是吃了,很容易使脾胃受损,不利于阳气的保存。不过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吃些冷食,像是脏腑热盛上火或者发热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地进食冷食清热降火。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吃冷食不宜过多、过量,不然会损伤脾胃。

水果和蔬菜很大一部分是性味甘寒的食物,像是白萝卜、大白菜、雪里红等。白菜,是“百菜之王”,在过去,老北京人会储存它,专门等到冬天的时候吃。冬季偏重补阳,补阳的食物大多含热量偏高,吃了之后体内很容易积热,常吃会导致肺火旺盛,所以最好选择一些“甘寒”的食品来中和一下,比如说在进补的热性食物中添加“心里美”,既清热又去火。

冬季很多人喜欢吃炖牛肉,牛肉和羊肉都属于热性食品,在吃牛羊肉的时候,最好配着豆腐、青菜吃会比较好。炖牛肉的时候,最好加一些白萝卜。萝卜味辛甘,性平,有下气消积化痰的功效,正好和牛肉的“温燥”中和一下,没有那么燥热了,不仅补气,而且还能帮助消化,一举两得。

冬天,是养精蓄锐、休养生息的季节,自然万物都是如此,别看冬眠的小动物们很懒,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它们在用特别的方式养精蓄锐、贮存能量,这样才能度过漫长的冬天,等待春暖花开的时候。大自然中不论植物还是动物,都符合这样的生长规律,这也是人类重要的一条养生原则。

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特点,最好的养生要跟着季节的规律来,所以每个季节养生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只要把握住了其中的规律,以及各个季节的注意事项,那么长寿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多关注养生方面的知识,对身体健康很有益处。掌握了很多养生知识,就可以知道春天吃什么好,夏天吃什么好,秋天吃什么好,还有冬天应该怎么吃。身体出现了小病小痛,自己也知道吃什么,怎样去调理,很多小病小痛就被遏止了。而我是药行出身的人,膳食懂一点,医药也懂一点,未病先防,每天都健康一点点,一步一步走向长寿。

医药不分家,未病先防

想要进鹤年堂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我父亲托人把我送过去,但这并不是说有了关系就保准儿能够进去,还要通过面试和笔试。介绍人把我带到经理面前,我给经理鞠了一躬,经理仔细地打量我,到现在我还能感受到那时候紧张的心情。后来我听人家说,原来经理是要看五官端不端正。然后经理备好笔墨纸砚,要我在条案上写上我自己的姓名、年龄、地址,也是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想看看我字写得怎么样。

到这里,面试还没完呢,经理问我读过什么书?我把读过的书一本一本列举出来。开蒙三小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读过《弟子规》《名贤集》《千家诗》《六言杂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我读了半本,还读过“尺牍”。听到我读过“尺牍”,经理还挺意外的,问我怎么读起“尺牍”来了,“因为我要给老家写信。”经理继续问:“你给父母写信抬头结尾怎么写呀?”我说:“开头就是‘父母亲二位大人尊前敬禀者,儿雨霖叩禀’。”经理哈哈一笑,说:“这小孩行呀,还会写信呢!”然后就让我回去听信儿,过两天就来信说录取我了。

在鹤年堂,学了不少的中医药知识。我是鹤年堂第105名弟子,卢经理负责给我们培训,要我们读药书、写字,提高文化水平,并给了我们三本书:《药性赋》《四百味》《汤头歌》,三年学徒期间这些书得背下来,光看不行,得念出来,掌柜也要求我们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要我们像在学堂或私塾里念书一样,摇头晃脑,大声朗读。丸药目录必须阅读,熟知分门别类,这是药店的基础知识。还有“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必须熟知牢记。每天晚上都有二三十人的琅琅读书声,真似一个学校的大教室。经理经常会过来检查你有没有认真在念书,会不时地在旁边督促。

丸药目录,又称北平西鹤年堂参茸醪醴丸散膏丹价目表。这本价目表共有六百多种,分门别类,品名、主治、价格,不要求背诵,因为全背下来太难啦,只要看数十遍记住主要门类,如:风寒门、伤寒门(合并为风寒门)、瘟疫门、暑湿门、燥火门、补益门、脾胃门、眼目门、妇科门、痰嗽门、疮科门、小儿门、咽喉口齿门、各种药酒门,等等。多记主治,治什么病的,必须说出主要内容,常用药品必须要知道价钱。

除了会看会读之外,掌柜的也很注重我们写,每天都要交作业,要三行小楷和一篇临帖,掌柜的给批改,好字画圈,坏字打叉,还在下面写批语,进步了的话,掌柜会在下面写继续努力,写不好,他也不会骂你,会在批语里边鼓励你。掌柜很负责任,经常会抽查。就是在这三年间,我学到了很基础的医理知识,为以后在药行业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自己本人觉得很受益,学徒期满后,自己选读什么《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医书,好多师兄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读不一样的书,后来从药行业转到追求医学方面的师兄弟也挺多的。药行的人以药为主,也要懂医,因为医药是一家,一般人管药店里的人叫半个大夫。在药店学习念药书是自愿的,为的是将来在社会上求生。

我好多师兄都当了大夫,他们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我自己是深有体会,经常看到师兄弟们业余时间在念药书、医书。我自己呢,也看了几本医书,通过耳闻目睹,也长了许多知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份想学的心,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直到现在我90多岁了,还是坚持不断学习,学多了又没有坏处,所谓技多不压身,何况也算是给自己更多的机会。

1949年调动工作,我跟经理说我要上前面抓药。当时我的想法是前面抓药工资高一些。我年轻,手脚快,药方子抓得很快,又是根据“占字”拿提成,工资跟以前相比,翻了一倍呢。我为什么要说这件事呢,就是想说明学得多,机会也就多了。上前柜给人抓药,并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给人家抓药的,得对来抓药的人负责,只有懂得一定的医理知识,别人的方子一拿来,心里有一定的底气,如果有用药不对的地方,能够一眼看出来,然后提醒来抓药的人。假如是任何医理知识都不懂的人怎么能够看出来呢,别说一眼了,就算是十眼,也看不出药方里边不对的地方,且有些人直接来问病吃药,不懂医理的话就不能准确给人家发药。

不论是学徒时候,还是在丸药房当丸药头的时候,我都利用空闲时间一直看医书,对医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当我向经理毛遂自荐的时候,经理一口就答应下来了。人呐,是艺多不压身,多学多读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用上。

我想起我当学徒还没出师那会儿,年终盘点,要打盘点表,我还没进鹤年堂那会儿就已经学会打算盘了,是我父亲特意找人在家里面点着煤油灯,让我在灯光下学打算盘,一个冬天就学会了“九归”,算盘打得倍儿熟。当时学的时候也没有想过是不是用得上,学了总是对的。知道我会打算盘,掌柜的就让我上柜房打算盘,师兄们大多挺羡慕我。柜房上仨算盘,一个人念钱数,三个算盘打,就我一个是小徒弟儿,人家都是老先生,每次一打完都是我先报数,我那时候的心情是骄傲的,也由此明白了多学一点总是有用的。

《四百味》是本药书,名字是四百,实际上有720种药,主治功效四个字就概括出来了。千金子解毒行水,南百合润肺止嗽,金银花清火败毒……

我读《六言杂字》,这本书头一句就是:“自古人生在世,俱秉五行阴阳。”当时我不了解里面的深意,到药店才知道中医学讲究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民间顺口说金木水火土,医学上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脏与五行的关系: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肾主水。我不能说我已经参透了里面的深意,中国五行学说历来博大精深,又有何人能参透呢?但我以前做学徒时念这些觉得非常有趣,而且五行能跟人体的五脏六腑牵扯上,太神奇了。

念完了药书,也知道大概药用了,然后学“认斗子”。拉开药斗子,里面有一小票,小票上有产地、品名、别名、功用,见到当归,“当归补阴而养血”,一味一味地认药、认斗子(现在的药斗子里没小票,以前就是干了活也学到了知识)。一种一种药和念的药书上面对照,当归也分当归头、当归尾,功效不同。至少得认一个月,稀奇古怪的什么都入药,海里面的海星、海马、海胆。指甲草籽儿,叫急性子,花打籽儿之后,太阳一晒“啪”就开了,籽儿就蹦出来,所以叫急性子。抽葫芦就是葫芦瓢,冬瓜皮、浮小麦这些都入药。核桃中间的叫分心木,补肾养精止汗,肾虚的人泡水喝,时间长了就有补益作用,很多家里扔的都可入药。当学徒的时候800多种药,现在1000多种,又加上200多种新草药,这些药都得认识,还得知道别名儿,比如金银花,也叫忍冬花、二宝花、双花。

人说,先生,我家里有人感冒了。你必须得问男女年纪、是否有孕,根据这些给人发药。一种病最少要掌握三种药,一种人吃了不管事儿还有下一种可以换。我年轻时候抓药,人问:“我小孩脱肛,”少见,把我问住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道不能瞎说,问闸柜的(柜台经理),说吃混元丹。一种病三种药,要是都不管事,再问大闸柜。一般病可以自己发药,重病就都要推了,对患者要负责任。

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去抓药。先得学,老先生在旁边看着。过去抓药是单摆服搁,按方子顺序,一味药一味药单摆着,一味药一包,都是单包。药斗子里有小票,抓药先把小票搁纸上,再倒药,顺序按方子上写的。拿过方子,先审方,看有没有反药、畏药、禁药,方子用“鉴方子”(木头棍儿)压着,抓完药让大闸柜的检查,查过盖戳。一小包一小包包好再包大包,包成一口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还做了宣传,我穿长袍给抓过药,现在也没人知道怎么包一口印了。在柜台里抓药的好多术语现在也几乎没人知道,小包的纸,叫一钱、二钱、三钱、一两,门票叫官纸,再大叫中联儿,最大叫四联儿。沥药的药篦子,也有叫小笊篱儿的,几服药给人几药篦子。抓鲜药,纸上得搁蜡纸,免得洇湿了。贵重药搁红棉纸,如冬虫夏草、沉香之类。鹤年堂药最全。

我正式抓药3年,年轻爱干活,抓药经常得状元,拿了奖金请大伙听戏看电影。后来工作常调动,但47年的工龄,没离开过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