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岡遺譜》的出處
嶺南琴學的起源,現在流行說法是源於《古岡遺譜》。所以《古岡遺譜》在嶺南琴學史上地位重要。但其出處與內容卻不無神秘感覺:
“《古岡遺譜》對嶺南琴學至爲重要,但其蹤跡則有似洛神,若隱若現,如花隔雲。”(《宋文》)
其中爲人不解的,第一是《古岡遺譜》的出處與產生年代;第二是《古岡遺譜》到底有多少曲目,已知的曲目是否就是《古岡遺譜》的內容。
《古岡遺譜》據說是南宋遺民隨宋帝昺南徙時帶到到廣東的琴曲,後來刻刊而成,一九五五年招鑒芬先生鈔贈查阜西先生的《古岡遺譜》中所附之手札。其中記道:
“古岡即今之新會,宋爲岡州……金、元擾亂中原,文物幾盡殆。宋室再南徙,輾轉而至古岡,當時侍從學者多有隨行,故老傳稱正始之音由是而南,由是得以保存於十一。故一時琴學稱盛,遺琴亦夥。是邑陳白沙憲章與南海陳秋濤子壯、鄺海雪露其尤著者也。究竟《古岡遺譜》刊行於何時,已無從考據,僅知清末伍太史叔葆傳瑞藏有刊本僅二冊,今太史已早歸道山,老卒(筆者按:招鑒芬別號“郵亭老卒”)曾赴其故里新會訪求,已渺不可得。”
此說對《古岡遺譜》如何出現交代模糊,而所說的伍叔葆所藏刊本兩冊也無從稽考。衹較清楚的說出了廣東藏琴人物。
其後莫尚德在敘述《古岡遺譜》時交代得較爲清楚:
“當時扈隨宋室南下遺臣、遺老學者名流,遺留在新會一帶之琴與譜均不少,以新會古稱岡州,亦曰古岡,遂稱其譜爲《古岡遺譜》。爾後流傳於南海、番禺、順德、中山一帶,一時琴學稱盛。故老傳稱,正始之音,由是而南,得以保存於十一,豈其然耶?”(《莫文》)
《莫文》裏明確的說明《古岡遺譜》是宋室遺臣遺老遺留在新會的琴譜。
陳占標則謂:
“宋亡,而生還的宋室遺臣,士族名流,隱於各地,移下琴譜、琴音,輾轉傳鈔,在珠江三角洲一帶落土生根。這些中原文化遺產,與當地民間琴藝結合,成爲具有嶺南特色的琴曲。而遺落在民間的琴譜,其中不少是宋室宮廷的秘本。直到百年後,才有嗜琴者把他搜集、鈔錄、輯成一部《古岡遺譜》,這位鈔錄人,據說就是明代學者、詩人陳獻章,世稱白沙先生。”(《陳文》)
《陳文》又更清楚的說明《古岡遺譜》的流傳過程,及琴譜“不少是宋室宮廷的秘本”,更明言《古岡遺譜》就是由明代廣東學者陳白沙所搜集、鈔錄、輯成的。
李瑞對《古岡遺譜》有更肯定的說法:
“後來流傳於新會地區的《古岡遺譜》,據說就是當時宋王室留下的秘本。因新會古稱岡州,所以叫作《古岡遺譜》。”(《李文》)
《李文》更認爲《古岡遺譜》就是“宋王室留下的秘本”,是直接由宋王室帶到廣東的秘本琴譜。
許海帆又具體而微的描述《古岡遺譜》:
“自宋亡已之後,宋室遺臣及士族名流便隱居於珠江三角洲。從中原帶來的文物亦大量散落民間。其中就有琴器與琴譜。元初宋遺民爲追憶前朝,在新會搜集宋室遺留的琴譜曲,輯成《古岡遺譜》四冊共二十四曲,該譜收錄有浙譜、徽譜、閩譜與閣譜的部分曲目。”(《許文》)
《許文》將更將《古岡遺譜》的編輯年代提早到元代初年,並完整的說明《古岡遺譜》的冊數、曲數與琴曲來源。
由以上的資料可見,《古岡遺譜》的來源與面貌,從最初的含糊其辭,經過多人的轉述後,慢慢的變得清晰而具體,包括其琴譜來源:宋王室留下的秘本;編者:元初宋遺民或明代學者陳獻章;琴譜規模:四冊二十四曲;曲目出處:收錄有浙譜、徽譜、閩譜與閣譜的部分曲目。一本流傳有序,內容完整的琴譜就是今天我們對《古岡遺譜》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