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内外有关篮球职业联赛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研究进展评述
以“中职篮”“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运行机制”“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俱乐部”“NBA联赛”“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等为关键词,检索与中职篮运行和发展相关的较新的(注:主要为2000年至今)核心期刊、优秀硕博士论文和著作、文件等文献资料。
一、从管理系统的视角进行的研究
李元伟认为,“中国篮球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篮球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篮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将与世界篮球的发展息息相关,彼此促进,中国篮球将坚持“国际视野、本土洞察、中国道路”的发展理念,坚持“大目标、大开放、大整合、大协作”的工作原则,坚持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汲取一切先进的、有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开放、合作共赢的心态,与巨人们同行。李元伟在总结了举国体制得与失后,提出完善举国体制的总的思路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当代体育发展规律的新型组织管理体制、训练竞赛体制和社会化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使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在新世纪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赵国华在其博士论文《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发展战略研究》中认为,行政主导与市场行为的冲突与博弈、对国外职业篮球管理模式的过度模仿、资源配置对政府职能的过分依赖,是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竞赛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竞赛类型的开放与封闭缺少长远规划、竞赛阶段的赛季时段衔接不够、竞赛层次彼此脱节、竞赛规模相对偏小、竞赛方式单一、竞赛方式休克运行带来经济负担与赛训矛盾、竞赛方法稳定性不够等;而训练体系中训练系统的尴尬与困扰、训练目标的分化与冲突、不同训练层次脱节、职业化篮球训练理念的设计缺失等问题尤为突出。
师灿斌在其博士论文《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发展路径研究》中认为,影响和制约CBA职业联赛发展的重要原因,包括国内优秀球员数量不多及水平有限、教练员综合能力欠缺、优秀裁判员短缺、联赛高层次管理人才不足等多个方面,与球迷基础薄弱和消费习惯有关。同时,俱乐部的规范化建设和地区市场的开拓不力,也限制CBA职业联赛进一步发展。当前,CBA职业联赛的改革和发展,有利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体育环境,CBA职业联赛的发展有自己的优势,也面临很好的发展机会。在具体的合作上,NBA、盈方公司等境外资本可以共同成为CBA职业联赛的战略合作伙伴。CBA职业联赛将保障NBA的投资收益;同时NBA在联赛架构、赛事组织、运营模式、市场推广。
王郓、褚翔在论文《我国中职篮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与战略取向》中认为,我国中职篮的发展路径包括“渐进式”改革中职篮的组织管理体制;发挥后发优势,借鉴NBA成功运营模式;完善相关制度,突出中国篮球文化特色;拓宽职业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提升中职篮人力资源的素质。中职篮发展的战略取向主要包括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加强中职篮的管理与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中职篮品牌;加快中职篮组织的实体化进程,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加强俱乐部制度建设,做大做强职业篮球产业;扩展中职篮劳务要素市场,完善职业篮球人才链。王郓等在《CBA联赛市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认为,中职篮在市场结构、运行机制、市场行为和市场外部环境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其应对策略主要有加快市场体系和要素市场的培育与完善,完善CBA联赛组织结构、市场主体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马孝煜在其硕士论文《中国男子篮球联赛—中职篮—若干制度研究》中认为,产权不清是中职篮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厘清产权各要素的归属,建立完备的产权制度。可将“关键设施”理论和“相称性”要求作为标准,对中职篮准入制度进行修改。NBA联赛的选秀制度为联赛输送了新鲜血液,转会制度促成了球员流动与技术交流,薪金制度限制了优秀球员的垄断,三种制度共同作用,有效地均衡了球队间的实力。CBA联赛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制衡制度,选秀制度只针对外援,转会制度限制过大,薪金制度无俱乐部遵守。
杨扬在论文《我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竞争性平衡研究》中认为,中职篮竞争性平衡水平与NBA的差距比较悬殊的原因可能有:我国职业篮球联赛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联盟、俱乐部经济状况参差不齐、联赛限薪制度执行力度不强、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科学、选秀制度不完善、外援限制过多、球员转会不畅通,以及俱乐部准入制度的不健全。
郭晓捷、顾永军在论文《我国职业篮球产业组织主体优化的路径选择——兼论职业篮球俱乐部发展走势》中认为,我国的篮球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目前总的来看其发展有较大的不足之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不大、市场行为不成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等几大方面。为了促进篮球产业的积极发展,要注意广开门渠,积极应对挑战,优化产业发展路径。
孙义良等在论文《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现状与发展走向研究》中认为,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权不清、责权不明,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开发不足,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体育局与企业合资型俱乐部是篮球职业化的阶段性产物,企业独资型俱乐部将成为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的发展走向。
张瑜在其硕士论文《中美职业篮球俱乐部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中认为,NBA在组织管理、球队建制、市场运营、法规保障及后备队伍的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因此,此项运动也堪称世界职业体育的典范。NBA的组织机构是根据市场规律专门创办的,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投资合作形式多样,导致存在产权不清晰和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我国篮球市场的经营者不是管理者,管理者往往又没有经营经验,因此造成经营者得不到与篮球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政策,而管理层的权力和职能范围过大,使俱乐部与管理层存在诸多利益矛盾,从而影响并制约了CBA篮球市场的良性发展。在后备力量、教练员、裁判员方面,美国的中学生和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数量和水平远远超越我国。我国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专业技术和科学能力知识训练体系上。
崔鲁祥在其博士论文《中国职业体育利益相关者分析及协同治理——职业篮球、足球实证》中认为,中国职业体育利益相关者在重要性、主动性和紧急性三个维度上是存在差异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有俱乐部、项目协会、运动员和教练员;中间利益相关者有裁判员、赞助商、政府、媒体和观众;边缘利益相关者有项目运营公司、比赛场馆、广告商和中介等。因职业体育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存在差异,故彼此间存在利益和权力的博弈。博弈总会导致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围绕冲突会产生有利于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均衡解,但在职业体育改革中却不一定被博弈双方理性选择。欧美职业体育制度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逐渐发展完善,属于典型的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机制。我国职业体育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渐进性改革,对利益相关者利益需求的忽视、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制度建设的系统性缺失等导致利益相关者之间冲突频发。
张可在其硕士论文《CBA赛制变化对中国篮球运动职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中认为,中职篮内部的产权不明晰、管理体制不通畅、法规体系不健全、俱乐部之间竞技能力失衡、俱乐部经营状况不佳等因素,是中职篮赛制不稳定的根本原因。2009—2010赛季赛制变化,篮管中心认为中职篮巨额的亏损和球员的伤病是赛制变化的原因,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即缩短赛程和限薪。缩短赛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职篮的运行成本,而限薪制却因阴阳合同而失败。赛程的缩短也不利于球队年轻队员的锻炼。这种情况不利于CBA的可持续发展。联赛的亏损和球员的伤病,也应该从中职篮内部问题着手,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
张成云在论文《职业篮球俱乐部经营战略分析》中认为,由于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任何项目和俱乐部都要围绕为国争光的目标和任务行进。现行篮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给俱乐部更大的经营权限和经营空间,其机构设置、配置资源、制定制度和规则都出于政府角度考虑,而忽略了俱乐部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致使CBA在整体规模上、商业化运作水平、产品结构上与成熟的篮球市场差距加大。这些都不利于篮球市场的健康发展。
邓梅花、张成云在论文《中职篮体制之改与体制之困》中认为,中职篮赛制不确定,配套相关法律制度欠缺,准入门槛较低;在球员转会、外援管理及俱乐部经营等方面存在不足。作者建议完善联赛法规,严打假球、黑哨等现象;建立应联赛电视转播权制度和俱乐部盈利模式等体制,提高联赛的品牌效应、经济效应及规模效应。
刘卫东在其博士论文《竞技篮球运动制胜规律的研究》中提出,影响训练和比赛的主要主观因素包括教练员和运动员因素。教练员因素有教练员执教能力,包括篮球理念、训练方法与安排、与队员和裁判的关系、对规则的理解以及在比赛当中的临场指挥能力等;运动员因素有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其他队友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教练员和裁判的关系、球星和替补队员的作用等。训练和比赛的主要客观制胜因素主要包括对手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竞技状况、裁判因素、主客场的差异,以及对规则的理解和一些偶发因素等。
综上所述,当前中职篮职业化改革,有利的政治、经济、社会和体育环境条件已经成熟。但作为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产物,CBA职业联赛自身所具有的营利和公益二重性,很容易受到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制约。政府决定了联赛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资源的配置,制度和规则的制定也都是从政府角度出发的,联赛市场的投资经营者不是管理者,而联赛管理者却往往没有经营经验,加上管理层对联赛市场管理范围过大,使俱乐部经营权限和空间的极度受限,造成俱乐部与管理层存在诸多利益冲突,也导致中职篮在整体规模、商业化运作水平和产品结构等方面与成熟的篮球市场要求相差甚远。这些不利因素影响中职篮篮球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导致行政主导与市场行为之间的博弈与冲突。另外,联赛内部也存在产权不明、管理不顺、法规不全、俱乐部经营状况不良的现象。
竞赛体系虽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效应,但也存竞赛规模小、赛季时间短、竞赛缺乏长远规划和竞赛方式不稳定等带来的俱乐部经济负担。当前,联赛的竞赛方法不稳定、赛训矛盾和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滞后等,也导致了国内优秀球员的紧缺、教练员综合能力不足、俱乐部发展建设缓慢和地区市场开发受限等。
学者们也针对当前中职篮的发展困境,提出了具体的改革途径:借鉴NBA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逐步进行中职篮的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需要,研究联赛产权各要素的合理归属,建立系统的、完备的产权制度;拓宽职业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提升中职篮人力资源的素质。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氛围,不断扩大市场规模,树立良好的中职篮品牌,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做大和做强职业篮球产业,完善职业篮球人才链;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二、从系统不同主体视角进行的研究
孙民治等在《篮球运动高级教程》中认为,健全法规,依法治球,形成新的管理网络,理顺纵横管理职能关系;全面规划,采取非常措施,培养造就一批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队伍,这是振兴中国篮球事业的希望所在;应切实掌握优秀篮球运动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落实从学校抓起和从青少年着眼的方针,多途径地培养与储存篮球后备人才;积极倡导篮球运动的科学研究,建立起我国新颖的篮球理论体系和训练实践科学程式,促进科学化训练、竞赛、管理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朱磊在其硕士论文《中职篮运营方式的SWOT分析》中认为,中职篮运营的优势主要是联赛具有垄断性、联赛形象好;吸引NBA球员加盟,球员进入NBA联盟;为赞助商带来无形资产。劣势主要是联赛欣赏程度较低,管理人员缺乏经验,媒体利用不充分,衍生产品开发差,教练及球员文化素质不高,选秀及转会制度不健全。机会主要是篮球人口众多,篮管中心保障,体育发展环境好,群众对高水平比赛有需求,很多城市有举办比赛的能力。威胁主要是国外大体育公司冲击,NBA抢占市场,其他竞技表演活动分割市场,国家队训练比赛影响联赛,赞助商更替频繁,俱乐部和篮协利益有时存在冲突。
叶红明在硕士论文《中职篮产权的结构研究》中认为,中职篮产权的产生是自上而下的,是通过国家行政权力而产生的,直接对产权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产权的效率;中职篮产权主体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各主体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使他们产生了许多利益上的矛盾;而权力束结构不够完整,缺少电视转播权、球员转会权等,使联赛产权利益非最大化;中职篮产权与NBA联赛产权的主要区别源于两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与经济体制上的差别。中职篮还年轻,其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借助于NBA的优点来弥补其发展中的不足。
孟涛在其硕士论文《中职篮产业发展现状与模式研究》中对我国CBA职业篮球联赛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他通过对CBA的品牌定位、CBA的整体化运作模式、CBA的多元化经营模式、CBA人才引进与赛事开发模式、CBA产业的公关模式、CBA球星管理、CBA门票营销价格等各个方面的研究,总结出CBA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篮球产业发展的实际,以美国NBA职业联赛的产业发展模式为借鉴,提出了CBA体育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李剑在论文《对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系统结构剖析》中认为,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的构建是提高联赛比赛水平、有效遏制球场暴力的发生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到现场观看比赛的重要手段。我国CBA赛场文化系统结构应包括竞技文化、观众文化、产业文化、娱乐文化和建筑文化五个子系统。竞技文化、观众文化、产业文化、娱乐文化和建筑文化在发展度(数量维度)、协调度(质量维度)和持续度(时间维度)三个维度上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了我国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发展的系统。
李晓蕊在其硕士论文《NBA与CBA主场文化比较研究》中认为,NBA主场文化与CBA场文化特征的相同点体现在二者都具有体质性、地域性、时代性、产业性、教育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不同点是,二者的全球性与本土性、娱乐性与功利性、商业运作性与政府企业赞助性差异。NBA与CBA主场文化的价值相同点,体现在二者都为联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都将各自联赛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都成功地打造了各自联赛的品牌效应,并切实扩大了各自联赛的发展空间;都增强了主场城市群众的社会凝聚力;特殊价值具体体现在,主场文化对各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两方面的贡献有所不同。
陈鹏在其硕士论文《中职篮官方网站项目中的沟通及风险管理》中,对中篮盈方公司与SOHU公司合作开发建设中职篮官方网站,运用沟通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理论应用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其中,沟通管理主要分析论述了项目启动和实施阶段的沟通方法、沟通问题、原因及解决办法。风险管理主要根据项目总体情况和在线视频版块内容进行了风险的规划、识别、分析、应对和监控的应用和分析。
李晓宇在其硕士论文《NBA与CBA品牌形象传播策略的比较研究》中经过深入分析,找出了一些品牌传播应该使用的方法策略:①要注重品牌形象的亲和力,国外品牌发展海外市场要格外注意本土化,本土品牌更要善加利用特有的亲和力以贴近受众。②合理化运用媒体宣传,预防负面消息传播。③做好互动交流,调查受众动机,一切运作都围绕受众来设置。④传播要做到全方位细致传播,要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全面渗透传播。⑤重视“去把关人”等新传播理念。
潘垌同在其硕士论文《影响CBA篮球联赛发展的大众传媒分析》中认为,应加强电视转播权的传播,提高转播技术、拓展传播范围;制定与完善联赛制度,保证大众传播的效果;打造篮球明星,塑造媒介形象,提升中职篮吸引力;强化多媒体合作,提升中职篮影响力;提高赛事质量,提升中职篮竞争力。
刘岗在其博士论文《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品牌管理研究》中认为,中职篮的品牌核心价值,建议从“进取”“进步”“成长”“提升”等词中确定。中职篮的品牌定位为“高性价比的现场体育赛事体验”,中职篮的品牌符号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识、品牌口号和品牌音乐。中职篮的品牌识别、品牌定位和品牌符号,共同构成了中职篮品牌的静态内涵。中职篮是典型的即时体验类产品,每一场比赛对消费者而言均是感官体验为主、情感体验和成就体验为辅的综合体验过程。中职篮的品牌提升是从品牌强化、品牌商业开发和品牌国际化等方面展开的。
刘杰虎在其硕士论文《中职篮品牌的构建》中认为,当前的经济环境、人口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为CBA联赛品牌的构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发展环境。CBA联赛本身在社会上的品牌形象、知名度就很高,市场开发逐步向纵深发展。CBA联赛品牌现状包括联赛品牌名称、品牌标识、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质量五个方面,CBA联赛品牌构建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俱乐部管理人员缺乏运营经验;教练员和球员的文化素质较低;NBA联赛进入中国市场形成对CBA联赛市场的强烈冲击;联赛赞助商的频繁更替。
董广强在其硕士论文《我国职业体育联赛形象塑造的研究——以中职篮为例》中认为:①中职篮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等原因,所以尚未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体系。②通过实施“北极星计划”,中职篮的品牌价值有所提高,联赛形象也有所改善,但与NBA联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③中职篮在形象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和把握信息的聚合性、媒介的多元性和受众的目标性等特点。④中职篮在形象塑造过程中,要避免陷入联赛形象无用论、联赛形象万能论、联赛形象趋同化和联赛形象盲目化这四种误区。
项飞在其硕士论文《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球队冠名现状研究》中认为,中职篮球队冠名权权属类型有两种:俱乐部投资公司冠名和第三方企业冠名。目前,中职篮球队冠名收入是各俱乐部经营收入的主要部分,各俱乐部在球队冠名收益方面存在较大差距。CBA俱乐部球队冠名变更频繁。冠名合同期限短,冠名企业不稳定且存在违约风险。中职篮的媒体参与逐年增加,电视转播次数也在增多。网络媒体的兴起,将大大增加对球队冠名企业的曝光度。中职篮赛程持续时间短,每支球队每赛季比赛场次明显偏低,不利于CBA俱乐部在球队冠名权的开发方面获取更大的利益。
吴乐在其硕士论文《中职篮体育美学特征研究》中认为:①中职篮的核心主体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与NBA球员相比普遍偏瘦,肌肉线条不明显。运动服饰色彩区别度不高,缺乏传统色彩的传承。本土球员缺乏能够调动观众热情的扣篮。队员的意志品质美与运动员的技战术相互联系是联赛核心美的重要特征,联赛各个球队的实力差距明显,缺乏一定的悬念美。②中职篮的各个体育场馆在功能上,全部基于实用主义功能设计风格,部分场馆建设具有美学象征意义。相比NBA联赛场馆,大部分场馆的建设规模不大,且缺少俱乐部篮球文化氛围。篮球宝贝在动作、造型、道具的选择上大多照搬NBA的模式,缺乏传统文化表演,且与现场的比赛氛围融合不佳。③中职篮的观众分为成熟型观众和非成熟型观众。联赛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体育美学特征,使观众从非成熟型向成熟型转变。
刘红建、孙庆祝、徐晨等在论文《NBA软实力建设经验及对CBA的启示》认为,NBA软实力是指存在于NBA主体发展过程中的,能够有助于NBA主体参与竞争,或对竞争结果产生直接影响的精神性力量。NBA软实力的构成因素主要有制度力、文化力、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等。NBA在这五个方面有丰富的建设经验,从而使自身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国际性职业运动组织结构之一。NBA软实力的建设经验,对于我国CBA联赛软实力的建设有重要的启示。
张宁在论文《中职篮外籍球员引进机制的嬗变与反思》认为,中职篮发展之症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利益失衡,篮协政绩苛求与俱乐部资本诉求的矛盾。②环境失稳,外援对联赛主导权的霸占严重破坏竞赛环境。③决策失效,外援制度变迁多为亡羊补牢而非未雨绸缪。④传播失畅,外援先进技战术理念的本土化传播遇阻。
马春林在论文《CBA联赛引援变迁与中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瓶颈》认为,家长式管理与职业化管理需求的矛盾,先进运动理念本土化遭遇梗阻,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环境的失衡等因素,成为阻碍中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只有完善竞技篮球运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管理体系,正确认识与把握欧美先进运动理念,培育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竞技环境,才能够突破中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瓶颈。
黄廷芳在其硕士论文《CBA引进外籍球员对本土球员影响的研究》中认为,外籍球员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欧美篮球文化理念,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带动了本土球员在比赛和训练中的积极性,增强了本土球员的自信心。但外籍球员的引进占据了本土球员大量的上场时间,影响本土球员,尤其是年轻球员的上场时间,不利于中国篮球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外籍球员语言交流上存在障碍,在球场上和训练中难以交流,形不成默契,从而影响比赛和训练的质量。大多数教练员青睐于使用外籍球员,为外籍球员设定战术,丧失了母队的原来形成的技战术风格,破坏了国内原有的战术体系,导致国家队实力下降。
王菲在其硕士论文《对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转会现状的研究》中认为:①目前,造成CBA运动员流通困难,主要原因就是其转会方式单一。制定转会制度时,过多地考虑了地方和俱乐部的利益,从而忽视运动员的自主转会的权力。②国内临时转会制度(倒摘牌制)如同虚设,没有任何大牌运动员是通过这种方式转会的。俱乐部为保存本队实力,只把球队的边缘人物挂出来,由于对其他球队的年轻运动员不熟悉,宁愿“摘回”自己球队的年轻运动员。③由于俱乐部高管更注重比赛成绩,因而过分依赖外援,使年轻运动员上场时间短暂,缺少比赛经验和实战锻炼的机会,忽略了锻炼年轻运动员和训练后备人才这一重要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④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思想陈旧,一直是“青少年业余体校——地方青少年体校——地方俱乐部二队——俱乐部一队”的传统培养模式。这样就导致参与篮球运动的青少年人数有限,培养的方式单一。
赵志强在其硕士论文《构建CBA仲裁机构的研究》中认为,CBA内部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仲裁途径欠缺,致使仲裁解决纠纷的优点无法在CBA中发挥,而且还常常造成中职篮内部的纠纷协商或调解不成当事人就直接提起诉讼的现象,而诉讼并不是解决CBA内部纠纷的最好方式。CBA目前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官员权力不愿外放等问题。
陈新键在《NBA与CBA职业联赛裁判制度对比研究》中认为,CBA职业联赛实施职业裁判制度是联赛发展的需要和改革的必然;CBA职业联赛进行裁判职业化改革应该采用“诱导性的制度变迁”;建议CBA采用“三位一体,分步到位”的裁判制度改革方法。这种方法是先诱导小部分具备职业裁判能力水平又有入职意向的作为职业裁判;其次,挑选一部分具备职业裁判能力水平但没有入职意向的作为兼职裁判;再挑选一部分基本具备职业裁判能力,执裁时时间和精力对联赛有保证的中青年裁判员作为专业裁判,共同构成CBA职业联赛裁判员,专门完成联赛执裁任务;最后,提高裁判员待遇,诱导兼职和专业裁判员转为职业裁判员,扩大联赛职业裁判员比例,逐步过渡到全部为职业裁判员,独立成立CBA职业裁判联合会。
张培峰、汪洋、张睿玺、张宁在《中国篮球裁判员体制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中认为,业余制的篮球裁判员成为制约我国篮球事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同时,业余制裁判在管理监督体制上存在弊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裁判员培训和管理机制不健全、裁判员执法报酬较低等弊端,制约着我国篮球裁判员的发展。此外,我国的业余制裁判与NBA职业制篮球裁判员相比,差距显著主要表现在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上。
柳建庆在其博士论文《中国篮球教练员职业地位获得研究》中认为,教练员的学历水平大幅度提高,而教练员非体育专业学历状况没有得到改善,CBA的教练员正处在不稳定、创造提高期,教练员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其中,60.8%的教练员有急性、慢性伤病。教练员的职业声望高于运动员职业,大学教师的职业声望高于教练员职业。教练员的学历、教练员的运动经历、执教成绩、执教经历和教练员推荐与教练员职业地位获得了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中国篮球教练员之间的强信任关系,导致了业缘关系、地缘关系形成。
舒刚民在其博士论文《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认为,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资源现状基础薄弱,资源幵发认识不足,管理体制僵化,机制运行不畅,进行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势在必行;开发与管理的核心在于教练员人才的培养和岗位培训,需要厘清“素质—知识—能力”的发展关系,坚持素质、知识、能力并重的价值取向;坚持“体教结合”“通专结合”全面发展,突出能力的培养理念;制度创新要求管办分离,政府机构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明确权责后,篮球运动中心逐渐向单项协会过渡,最终形成协会管理体制。
窦海波在其硕士论文《CBA职业俱乐部外籍教练执教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认为,俱乐部引进外籍教练的渠道比较混乱和多样化。一些俱乐部独立操作,擅自和盲目聘请外籍教练,给俱乐部造成利益损失。外籍教练的执教普遍存在短期行为。篮球理念、中西方文化和执教背景的差异,给外籍教练在中国职业篮球俱乐部中的执教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外籍教练与球员之间矛盾影响外籍教练的执教行为。总体来说,外籍教练敬业的职业精神、良好的职业素养、先进的训练方法和高超的临场指挥艺术,使本土球员和教练受益匪浅。
李成梁、崔鲁祥在《中职篮11年发展历程中我国国内球员的变化分析》中认为,中职篮11年的发展历程中,规则的变化使比赛节奏加快,比赛场次增多,整个比赛得分有所增加。2分投篮命中率下降,外线投篮命中率由所提升,犯规次数和篮板球增多。
唐建倦在其博士论文《中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研究》中认为,以“运行机制”作为审视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出发点,并以此建构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理想模式,可能是深化研究如何培养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的一个重要路径;并对中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建立及现状、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特质、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目标模式的重构,以及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完善进行了研究。
都娟在其博士论文《后发优势与我国优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中提出,我国在训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人数远远低于美国的同期水平。中国篮球后备人才的质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体能差及对抗能力差,基本技术不扎实,战术运用的灵活性差,对篮球缺乏热爱等几个方面。目前,造成我国后备人才培养落后局面的原因主要包括无材参选(有人才,但不愿从事篮球专业训练)、训练体制僵化、教练员训练观念落后、教练员理论知识缺乏、教练员执教技能差、篮球技战术落伍,缺乏借鉴和创新、虚报年龄参赛、摘要后发优势与我国优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退役运动员安置困难、“学训矛盾”突出、社会赞助少、科研设备缺乏等。
杨再淮、项贤林、倪伟、金赟、周战伟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市场的研究》中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还远远没有满足青少年运动员及家庭的需求。这篇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市场定位,一是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二是满足家庭(个人)的升学需求;三是满足择业需求。对市场认同率较高的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可以率先进入市场运作,其他项目短期内可不急于进入市场运作。
陈兰波在其博士论文《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中认为,我国开明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安定的社会秩序、人民群众对体育的喜爱,以及政府对体育事业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为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和历史机遇。家庭环境对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成才的发展过程是受外部和内部因素影响和制约的,从影响的权重来看,依次是训练学因素,遗传学因素,社会学因素和心理学因素。我国篮球科学选材研究工作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优秀篮球运动员成才规律的研究较少,对科学选材的基础理论研究较少,选育结合的理论研究不足。
蔡美燕等在论文《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研究》中认为,职业篮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是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的新途径和主渠道。影响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有政策与制度因子、社会经济因子、教练员因子、科技因子、观念因子。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没有比较完善的培养体制,没有较充足的资金保障,运动员的待遇不好,专业化训练程度不高,不能达到“举国体制”与“职业化”结合双赢的效果,但对后备人才的文化学习不够重视,教练员大多还是以经验进行选材和训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电子设备进行训练的监测控制方面的能力不够。
综上所述,当前运动员培养的“家长式”管理方式与职业化管理需求的矛盾,使先进的运动训练和培养理念本土化受阻,造成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人才培养环境失衡。引进联赛外籍球员虽然带来了先进的篮球技术理念,提高了联赛的观赏性,但由于外援对联赛主导权的霸占严重破坏竞赛环境,影响本土球员的上场时间,进而影响了中国优秀球员的培养。另外,由于语言交流不畅因素导致优秀外援先进的战术等理念本土化传播遇阻。教练员过多使用外援不但使球队原有技战术风格丧失殆尽,也破坏了国内所特有的战术体系。球员转会方式单一,转会制度(倒摘牌制)形同虚设,大牌球员很难通过该途径实现流动。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开明的社会民主制度与快速发展的综合国力,加上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政府对体育事业重视与投入,为优秀球员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但我国在训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人数远远低于美国的同期水平,后备人才培养质量与国外相比,显示出体能差、对抗能力差,基本技术不扎实,战术运用的灵活性差,对篮球缺乏热爱等几个方面。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呈现出训练体制僵化、理念落后、学训练矛盾突出、科研设备不足等现象。教练员还是以经验为主要手段进行球员选材和训练,普遍欠缺利用先进设备进行科学训练和监控的能力。国内训练界对科学选材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也比较少。因此,学者们认为,我国竞技篮球人才培养应该满足青少年的健康需求、升学需求和择业需求。
当前,中职篮存在教练员管理体制僵化、培养基础薄弱等问题。教练员普遍学历低、健康状况差,且教练员之间存在的强信任关系,导致了联赛教练员系统普遍存在业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外籍教练引进不规范,呈现出渠道多样化特征,很多外籍教练拥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先进的训练、竞赛理念,使国内球员和教练受益匪浅,但外籍教练普遍存在短期执教的行为特征。学者们建议应厘清素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坚持三者并重的原则,开展教练员人才培训、培养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部门权力集中、业余制裁判管理机制和裁判员执法报酬较低等,是当前联赛裁判员管理监督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职篮实施职业裁判制度是联赛发展的需要和改革的必然。CBA职业联赛进行裁判职业化改革应该采用“诱导性的制度变迁”。应CBA采用“三位一体,分步到位”的裁判制度改革方法。通过提高裁判员收入,诱导当前的裁判员群体转为职业裁判员,最终成立CBA职业裁判委员会。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人口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为CBA联赛品牌的构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发展环境。虽然联赛经过多年发展,在社会上也创造了一定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但当前管理人员的运营经验缺乏、教练和球员较低的文化素质、NBA对中职篮市场的冲击,以及赞助商的更替频繁等因素对其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赛程较短、比赛场次偏低是影响CBA俱乐部球队冠名权开发不佳的最主要因素,也导致由于冠名企业不稳定而造成的球队冠名变更频繁,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体系。中职篮的形象传播应该把握“受众的目标性、信息的聚合性和媒介的多元性”等多元特性,防止联赛形象走进无用论、万能论或趋同化、盲目化等误区。应该将联赛品牌定位为“高性价比的现场体育赛事体验”,以服务受众为中心展开工作,发挥本土品牌的亲和力功能重视媒体宣传的重要性和合理性,预防负面消息传播,并从强化品牌商业开发国际化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中职篮品牌的影响力。
另外,一些学者对中职篮的运营方式、产权结构、仲裁机构、赛场文化、大众传媒和体育美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对联赛利用SWOT进行的分析。中职篮运营优势是当前联赛的社会形象好,运营市场具有垄断性,可以为赞助商带来无形资产价值。其劣势是比赛欣赏的质量不高,管理人员专业化不够,媒体利用不充分,产品开发差等。我国喜爱篮球的人口众多,篮球管理中心有保障,体育发展环境好,群众对高水平比赛有需求等是开展联赛的机会。中职篮面临的威胁是NBA和其他竞技体育和文化表演活动分割市场等。
(2)对CBA产权的研究。中职篮产权的产生是自上而下的,其主体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各主体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使它们产生许多利益上的矛盾。同时,由于电视转播权的缺失,球员转会权的不足,使联赛产权收益不能实现最大化。
(3)构建CBA仲裁机构的研究。联赛法律法规不健全和管理者权力不下放等原因,使CBA纠纷解决机制长期得不到完善,也制约了仲裁解决纠纷的功能无以发挥。
(4)对中职篮赛场文化的研究。构建联赛赛场文化可以有效遏制球场暴力的发生和吸引更多球迷观众现场看球,进而提高联赛比赛水平。竞技文化系统、观众文化系统、产业文化系统、娱乐文化系统和建筑文化系统五个方面共同组成了CBA赛场文化大系统。这些子系统在数量与时空维度上均存在相互作用与联系。
(5)中职篮发展的大众传媒分析。学习NBA传媒策略发展经验,提高转播技术质量,扩大传播范围,强化多媒体共赢合作,提升中职篮品牌影响力。
(6)中职篮体育美学特征研究。CBA球员体型普遍偏瘦,肌肉线条美感不足;运动服饰色彩区别度不高,缺乏传统色彩的传承;球队比赛场馆规模普遍偏小,赛场各俱乐部特有篮球文化体现不足等。
综上所述,前期学者们对中职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权结构、市场运作、利益分配、品牌构建、赛制变化、文化环境、后备人才培养、裁判员、教练员、外援及教练引进等方面。同时,上述的相关研究均是从中职篮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角度运用线性的分析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而得出的成果,缺少对中职篮复杂系统组成部分的交互关系,以及产生的整体现象和行为原因的综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