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话百年:师生回忆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忆母校生活

1957届 刘宝源

 

1952年,我们海淀培元中学(只有初中三个班)和蓝靛厂中学班合并,在万泉庄梁家花园成立了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新落成的教学大楼,男、女宿舍楼,宽敞的大礼堂,明亮的理化实验室,音乐教室,特别是松林环抱的操场和教室楼东侧的大足球场,使我们这些从简陋的平房或从旧庙中(立马关帝庙)到来的同学兴奋不已。晚饭后,同学们在操场上伴着优美的乐曲跳起集体舞,更使我们这些刚从旧社会走出来的青少年,充分感受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温暖,感受到翻身得解放的幸福。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学校生活与现在相比还是相当艰苦的。学校没有暖气,冬天学生宿舍只在楼道中生两个煤炉,宿舍中只有烟,没有热气,早晨屋内脸盆里的剩水都结了冰。当时伙食费是一个月六元钱,而且几年不变。周末回家的同学还要退伙食费,这真难坏了负责总务的老师。一日三餐只有两毛钱,且又都是正长身体的中学生,饭量之大是可以想象的。每周还要改善伙食,所谓改善就是吃一餐馒头或白米饭,其余的全是吃窝头。当时学校学习苏联,上午五节课,全是主课,中午十二点多才下课,一进食堂总感到窝头特别香。主食差,副食更差,以汤菜为主。记得有的同学提意见,说大师傅做菜不放油,开饭时老师对大家说:“同学们提意见不实事求是,不是不放油,是油少。”引得大家笑起来。

从搬进万泉庄的十九中新校舍到高中毕业的五年,我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度过的。回想起来,当时我们并没有什么苦的感觉,似乎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好像没有人追求吃什么、穿什么,把精力都放在争取政治进步和刻苦学习上。1957年夏天,我们高中毕业,大学招生少了一半名额,然而到北医一报到,医疗系从全国21个省、市录取的60名新生中,十九中就占了三名。我真为十九中感到骄傲。

我们这些当年走进万泉庄的十九中新校园时刚上初二的孩子如今大都是古稀老人了,想起在万泉庄那几年的生活,真是一段难忘的幸福回忆。所谓幸福,它的含义是广泛的。青少年时期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会获得终身的免疫力,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会增强我们在逆境中战胜困难的本领,它会淡化我们对物质生活过分追求的欲望,它会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这校庆之际,老师邀我写点什么,其实最想说的还是感谢十九中老师们的教育之恩。

 

【作者简介】

刘宝源,男,1937年12月出生,1951—1957年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读书,大学就读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曾在海军四四一医院、邮电总医院、协和医院任副院长,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