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话百年:师生回忆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回忆我的母校

1957届 耿承之

 

在我的中学时代,最使我难忘的是在十九中的前身蓝靛厂中学班时的许多往事。

记得1951年八九月间,在海淀区成立了第一个公办初中班。据说当初有七百多人报考,最后录取120名学生组成三个教学班。其中有两个男生班、一个女生班。我是当时录取榜上的第一名学生。我家境困难,能考上公立学校并住校,我是再高兴不过的了。因此我很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虽然当时的学习、吃、住条件都很差,但这恰恰培养了我后半生的吃苦耐劳的品德。我很怀念当时教过我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老同学。

在我的记忆中,校舍设在蓝靛厂关帝庙的小院内。原来上课的教室里面全摆着佛像,因作为教室使用,就推倒了中央的泥像,靠墙的临时用泥封上了。

我记得在前小院南屋正中央大桌上站着一匹很大的马,马上骑着龇牙瞪眼的大武官,当时不让打掉,我们就在这间屋里吃饭,每次吃饭时,我都很害怕,总是低着头,不敢抬头看。

我们当时每个月伙食费是6元钱。平时一日三餐都吃窝头、咸菜、白菜汤或葱花盐水汤。周六中午吃一顿大米饭,白菜里有几块肥肉就是改善伙食了。各班选出伙食委员,参加伙食管理,轮流外出购粮、买菜和在食堂帮厨。

有一段时间我们没有床铺板,就睡在供佛烧香用的大红长桌上。桌子很高,我们初一学生个子又矮,每次睡觉往上爬都很费劲。宿舍房子高,冬天透风,夏天潮湿。我记得1952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们睡午觉,总听着屋里有嘶嘶的声音,下床一看,床下靠墙角处有四五条粉色小蛇,吓得我们几个女生赶快把女老师叫来。老师说是毒蛇,让我用小木棍慢慢夹出去处死了。当时年龄小,也没多想还会不会有大毒蛇跑出来。冬天屋里很冷,有时生个煤球炉也不暖和。我们经常在睡时先钻进被子里大口大口地吹热气,使被窝内稍暖和点,卷曲着腿,才能睡着。当时教导我们的高云主任和教我们课的老师们都很负责任。除了认真搞好教学工作外,还组织了不少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们三个班的少先队员组成一个中队部。我当时担任中队长,下设三个小队。每班一个小队。总辅导员是教外语的刘淑兰老师,后来改为杨星若老师,我们经常举办少先队活动。

记得在1952年的五一劳动节,学校组织我们少先队员在天安门前广场后观礼台观看首都观众的庆祝游行。游行结束时,我们每个队员手捧鲜花快速跑步拥向天安门城楼前的白玉桥上,看着毛主席和国家领导人频频向我们招手,这是我看见我们的领袖最清楚、最近的一次,我们都高兴地跳着喊着,兴奋极了。在返校的路上我们集体在西单一个照相馆里照了相,作为永久的纪念。

1951年寒假前,我们组织同学到动物园搞“抓特务”爬山活动。每个队员都执行着各自的任务。经各个岗哨的关卡迂回上山,到达山顶。最后把特务抓到了,大家玩得很开心。

还有一次是到西山搞夜行军。锻炼大家“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其中郭俊美同学不小心在行军中一条腿陷进了蓄粪池的坑内。当时是冬天,天气很冷,但大家都抢着脱掉自己的衣服换给她。这种团结友爱的精神给每个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抗美援朝时期,队部组织同学给在朝鲜的志愿军叔叔写慰问信和决心书相互鼓励。我们当时还排演了小话剧《美帝必败》。剧中我演一个老师,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支援志愿军。话剧表演完后,当时教我语文的宋纪瑞老师鼓励我说:“演得不错,你的性格挺适合当老师的。”这句话深深记在我心里。后来我真的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一生从事教育工作。

在初一期末,中学班在关帝庙小院内召开了发展第一批新团员大会。当时入学时只有王淑敏和郝春莲是团员,这次又发展了叶雅华、李政文和我三名新团员。初二第一学期开始成立团支部。团支部书记是吕自敏老师,我是支部委员,负责少先队工作。

1952年,中学班改为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新建教学楼和宿舍楼,为防止坏人破坏,组织我们团员护校。当时十九中的校园原是一片玉米地和大片荒凉的坟地。我们团员干部排班在晚上轮流护校。有一天晚上,我和一个女生正站在小树林里值班,突然听到有嚓嚓的响声,我们紧张地以为有什么人来了,回头用手电筒一照,原来是只白兔子,我们看着很好玩,想抓住它,折腾半天也没逮到。

在十九中6年的生活中,在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中,同学们在同学习、同锻炼、同吃、同住的朝夕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当时在十九中任教的老师都很负责,对学生亲切和蔼、严格要求,其中杨星若老师教俄语并做我们的班主任。我是班长兼团支部书记,杨老师经常指导我如何做工作。我们班经常搞一些活动,杨老师也常常拿自己的钱给同学买门票和支付活动经费,后来我毕业了,杨老师也调到武汉工作了。1988年,杨老师与家人来北京旅游,还特意打听到我现在的地址,到我家来看我。我们已分别30多年了,老师已是满头白发近80岁的老人了。我们见面特别亲切。杨老师把全家福相片赠送给我留作纪念。我也把自己和家人的照片送给了敬爱的杨老师。

回忆我的母校,我深深地感谢母校老师对我的培育,祝愿母校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作者简介】

耿承之,男,1936年6月13日出生,1951—1957年就读于蓝靛厂中学班,后合并入北京市第十九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在海淀育红学校任教。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