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话百年:师生回忆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忆母校忆恩师

1957届 王淑敏

 

1957年离开十九中后,只要得到十九中的一点信息,我心中就激动不已,因为十九中是我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啊!在这六年里,学校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给了我母亲般的爱,不只是教给我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我如何做人,指导我如何走人生之路,也锻炼了我学习、生活、工作的能力。如今我已年近古稀,一生中有很多难忘的时刻,但任何事情也没有在十九中六年的校园生活更让我怀念。

1951年走进蓝靛厂中学班,见到的第一位老师是高云教导主任,他热情地给我介绍了情况,并且说学校新建,条件较差,老师和职工还没有到齐,你来得较早又是团员,学校的一些工作你们学生也要帮着做。从此,我们许多同学带头担起了总务处、教导处、学生会的部分工作。出黑板报、墙报,帮助教导处发书,帮助食堂买菜做饭,帮助总务处搬桌椅、搬床搭铺,整理宿舍、教室等。很长一段时间,我负责组织出板报,除了宣传老师布置的中心工作外,还介绍学习方法,表扬好人好事,内容很丰富,同学们投稿也很热情。每当看到同学们站在板报前阅读文章或有好的反映时,一种成功的喜悦涌上心头。

在蓝靛厂中学班时,生活是艰苦的。回忆这段生活并不是赞美它的艰苦,而是怀念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奋斗、如何创造条件、如何愉快地面对学习与生活。中学班的校舍是由“立马关帝庙”改建的,说改建实际上没做任何工程,只是把各房间内的神像搬走,集中起来用布盖上,再打扫干净分别作为教室和宿舍。所以,教室和宿舍里经常有老鼠和蛇爬出来,开始时住宿是通铺,一个房间住很多人。伙食费每个月只有六元,大部分时间吃窝头,很少吃肉。每个星期改善一次伙食,有时吃饺子,有时吃面条。吃饺子时大家一块儿包,第一次包饺子时大伙儿都不会,包出来的饺子也各式各样。我包了一只小老鼠,有同学包出来像猫耳朵,真是千姿百态,好玩极了。煮到锅里很多都破了,但大家仍然吃得很香。

学习生活环境艰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师资力量不足。开学不久,外语教学即出现了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学习的是俄语,由于师资水平的原因,大家的俄语学习出现了一些困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高主任一方面亲自到各班听课,了解教学效果,有时还直接到讲台上帮助纠正发音;一方面千方百计寻找外语教师,很快调来了俄专的杨星若老师。为了增加练习机会,同学们互帮互学,记得早晨课前在院内到处能听到发卷舌音“p”的声音,有的同学还含一口水练习。学习气氛是很浓的,俄语学习很快提高了。有些同学入学时年龄较大,学习有些困难,高主任让我们组织学习小组,帮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我记得考试前都是几个人一起复习功课,使大家都考了好成绩,没有一个掉队的。

高主任在创建蓝靛厂中学班及十九中建校过程中,做了许多艰苦的工作,从一座破败的“立马关帝庙”到建成一所中学谈何容易!既要抓教学又要抓建校,还要抓师生的思想工作,而且是在教职员工配备不齐的情况下,可以想象工作的繁忙与艰辛。高云主任经常外出,除了为调入教师东奔西跑外,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建校工作,例如,选择十九中的校址、审阅建筑图纸、督促施工等方面的工作,经常看见他很晚回校一身疲劳的样子。他家住在市区,星期天也很少回去,他爱人只好到蓝靛厂来看他,给他洗洗衣服搞搞卫生。有一次我们很多同学晚自习前在长河边散步,高主任骑自行车回学校,一下车就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十九中的校址已经定了,就在万泉庄。要盖教室楼、食堂,还会修大操场。”对我们这群在小庙里上课的孩子来说这是多么大的喜讯!从此高主任带着我们边上课边建校,经常在下午课后到万泉庄梁家花园搬砖、挖坑、捡尸骨。开始,我们女孩子捡尸骨很害怕,看到男生无所谓的样子,我们也就不怕了。所以当后来搬进新校舍时,我们也为自己是十九中的建设者而无比自豪。

高主任很注意培养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李瑞冬等几个同学喜欢无线电,在高主任的热情支持下,成立了无线电课外活动小组,并且发展得很快,他们的作品还在后来举办的北京市中学生科技作品展览会上得了奖。

在高主任病重时我们去看他,他说他很怀念在十九中时的那段生活,虽很艰苦,但和同学们在一起很真诚、很愉快。高主任离开我们快20年了,但他为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自从我担任学生会副主席以后,每年都要参与“五一”“十一”到天安门参加庆祝活动的组织工作。每次清晨三四点钟从学校出发,步行几个小时到东长安街集合,到下午检阅完毕才能走出会场。一部分同学返回学校,一部分同学留在天安门参加晚上的狂欢活动,到深夜两点多钟才能结束,再回到十九中已是次日清晨。到高二时我身体不太好,但这些活动的组织工作又需要我参加,为了照顾我的身体,学校安排我在狂欢会后,到罗玉馥老师家休息,次日再回校。当深夜我走到罗老师家门口时,心里很不安,这么晚了还要打扰老师,但还没等我前去敲门,门就开了,罗老师和她年迈的老母亲都还没睡,等我回来,并且立即打开热水让我洗脸,端出热腾腾的饭菜让我吃,然后让我睡在罗老师的床上,罗老师与老母亲挤在一起。我这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又一次感到了母亲般的爱。

后来我身体仍然不好,接连两次动手术住院,以我当时的经济条件是没有能力支付医疗费的。宁泽校长知道后,想办法给我解决了医疗费。出院后身体仍很虚弱,学校安排我在教工食堂吃饭半年多,身体才逐渐恢复。

在十九中学习生活的这6年,我是连寒假和暑假都住在学校的,学校是我真正的家。虽说6年时间在人的一生中是短暂的,但学校和老师胜过父母的关怀爱护使我永生难忘。离开母校已经快50年了,这动人的情景仍如在眼前,每当回忆起这感人的情景,我激动的心难以平静。生我的是父母,教育培养我成长的是党,是人民,是十九中的领导和各位恩师。

 

【作者简介】

王淑敏,女,1937年8月7日生,1951—1957年就读于十九中,后考入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解放军总参第52研究所任高级工程师。获得过军队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一次、四等奖一次、五等奖两次,还曾被评为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