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和谐信息生态环境研究概述(1)
和谐信息生态环境是人们对信息生态环境构建的一种理想追求。当信息生态趋于和谐时,就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并进一步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及人际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当信息生态趋于失衡时,它就会导致社会和人际心理的不和谐,甚至导致两者的对抗,引起社会信息环境的紊乱、失序。“目前信息管理实践领域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惑是信息供需失衡及信息污染问题。各信息群落的信息供需不平衡主要表现是信息冗余、虚假信息、信息安全存在隐患、信息垄断等问题;信息污染的主要表现是虚假信息、不道德信息、计算机病毒等问题。对于信息管理领域来说,要从信息生态理论出发,构建和谐的信息生态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新思维带动新进步,信息管理研究领域的学者应将信息科学方法、生态学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结合起来,发展信息生态理论,使信息相关学科得到融合,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可以肯定,信息生态学研究既是对传统信息管理研究的深化与发展从而能够助推信息学本身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信息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还能够襄助整个社会和谐环境的构建,从而具有超越学科自身的价值。
第一节 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环境的理论背景
和谐信息生态环境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保障,对它的诉求既取决于信息学自身(内部)发展的内在逻辑,也跟对社会和谐(外部)的认识有关。
一、从信息管理到信息生态的学科逻辑变化
和谐信息生态环境诉求的内部逻辑是从信息管理到信息生态的变化。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和能量鼎足而立的、直接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信息的发展又表现出明显的“俱分进化”(章太炎语)的特点,它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福音,直接导致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众多新问题,诸如信息爆炸、信息超载、信息垄断、信息侵犯、信息霸权、信息污染、信息焦虑、信息强迫等,不一而足。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对人类社会文化信息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新的挑战”【2】。
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类自身、信息环境和社会组织乃至天人关系等各种“关系”——信息生态——的“宏大”思考。作为一种“生态”,信息生态强调从系统论和整体观的高度来分析、解决信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息生态学,实为信息科学与生态学相结合而生成的、与传统信息管理研究同中有异的研究范式。
诚然,信息学的最初形态是信息管理学,信息生态学是以信息管理学为基础、充分借鉴生态学的一般理论、方法和原则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一个从信息管理到信息生态的变化过程。具体而言,这个变化过程又可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信息管理取代数据处理,成为提高生产力和组织运作效率的一门学科和实践行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信息管理又被知识管理所取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信息生态研究取代了前三者,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它除了包含数据处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部分研究内容外,又吸取了其他许多相关学科的精华,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3】。
总体而言,信息管理学与信息生态学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一)信息管理学与信息生态学之间的联系
信息管理学与信息生态学之间存在着从前者发展到后者的承继和交叉关系。信息管理为组织存贮并提供结构化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通过为组织提供信息价值从而助推组织的良性运作。信息生态学则为组织的信息管理理念和行为提供目的论意义上价值理性。换言之,信息管理是要为组织积累和补充有效信息,而信息生态学则是要生成具有指导意义的远景规划和理想目标。显见,信息管理将信息作为一个客观的事物予以“管理”;信息生态学则认为信息并不是独立的客体存在,而是与人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客体对象。相反,它是一个应时变化、与世偕行的发展过程。
信息生态学在理念上的这一“突破”,无疑正是以信息管理学的相关成就为前提和背景的。
(二)信息管理学与信息生态学之间的区别
信息生态是对信息管理的超越,它是指“存在于一个特定区域环境中的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所组成的一个系统,是整体系统中的知识存在”【4】。显然,信息生态不再像信息管理那样仅仅聚焦于信息之个别、孤立和单一的特征。
就信息生态对信息管理的超越而言,张福学具体分析了信息生态和信息管理之间的区别【5】,见下表:
【信息管理】
目的:为人们利用信息、认清机遇和将这些信息与机遇转化成为知识与行动增添必要的背景、协同和信心
研究重点:研究的重点是文化、信息培育、软系统、模式认知、建立模型以及信息的产生和应用
作用框架:以社区(community)为导向,使我们能够发现社区发展和维持联系网络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以及有效行为的信息能力是从何处产生的
兼容与合作:重点在于对有关政策的交流,这些政策能够确保所有员工对信息的解释达成共识,并对信息的内容含义有一个共同的理解,提倡合作,不进行硬性控制
本质特性:与智力能量有关,具有“波”的特性:信任、信息创造、信息、对话、意见、创新、创造性、含义诠释
【信息生态】
目的:为人们提供可资利用的信息和机遇
研究重点:研究的重点是信息对象、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结构、检查和改进信息流程、各种规则条例等
作用框架:以底线(bottomline)为导向,使我们能够发现自己在信息的评估、组织、描述和从信息中获益诸方面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兼容与合作:重点在于知识的分布和存取政策,以及保证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兼容的各种措施
本质特性:与智力物质有关,具有“粒子”特性:各种规则、信息传递工程、优秀实践、专利、文献建设、常见问题(FAQs)、计量学等
其中有两点值得特别强调:
第一,在信息生态学研究中,信息技术虽然依旧是追求的目标,但已不再具有唯一性,而是更多地考虑到技术与人的价值的有机整合。其核心是要强调,没有离开人而独立发挥作用的技术。“在一个信息生态中,最引人注意的并不是技术,而是利用技术的人类行为,引进信息生态这一概念的目的就是要跳出技术框架,将研究的中心放到工具、人及其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6】。
第二,效益不是唯一维度。信息管理意义上的研究是西方现代科学理性思维的产物,重视客观规律,强调信息技术的作用,追求信息资源生产与消费配置的效益;信息生态意义上的研究是西方后现代人本哲学的产物,重视主观价值,强调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心理等非技术因素的作用,追求信息资源生产与消费配置的公平。总体上,信息管理和信息生态分别回应有关信息的“是非”和“应否”问题,是迄今人类关于信息的两大主要认识成果。毕竟,对于人类的知性而言,存有(sein)和应当(sollen)之间的界限不可逾越。由于信息管理重视客观规律,否定人的价值,因而遭到了信息生态研究的颠覆【7】。
二、整个社会从效益原则向和谐追求的变化
和谐信息生态环境诉求的外部助力是整个社会从效益原则向和谐追求的变化。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组成因素的内部以及各组成因素之间处于一种彼此依存、相互协调和彼此促进的理想状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和合,也就是今天讲的“和谐”。无疑,这一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价值。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8】胡锦涛同志又说:“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9】
可以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追求目标,也是当今特定语境下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
(一)和谐是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然而,影响世界和平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如何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正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正如俄罗斯学者阿列克谢·马拉申科指出:“人们不愿看到冲突的存在,可世界总是处于冲突之中,而且冲突多半是在不同文明之间发生的。……如今,文明的两极化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这种趋势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还会加强。”【10】
可以肯定,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和谐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它适应并支持了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对于我国而言,这也是积极应对外来文化侵蚀、防范文化冲突的一种崭新的思维。“当前,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趋势日渐显现,和平、发展、合作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11】。因此,构建多元文明的共生、共存就显得格外迫在眉睫。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5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倡议世界各国努力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积极响应与广泛好评。
(二)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国内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尽管在总体上,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环境日趋和谐,但不容否认的是,仍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为此,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全面建设惠及十三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2】报告中,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教、人民生活等五项指标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目标之一。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决定》还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指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13】党的十八大也把“和谐”列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显见,社会和谐的理想诉求,一方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所在;另一方面,也是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性回归和认识深化。
众所周知,人类是在与多种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互动关系中生存的,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不仅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要达到人与信息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只有构建和谐的信息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信息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平衡,促进人、信息环境乃至人类社会的和谐相处,进而使整个信息生态系统向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环境,就是要构建一个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生态系统;就是要改变现实中的信息生态系统的失衡及社会信息生态环境的不和谐的现状。诚然,“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发展问题的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人(社会)的协调,最终实现信息生态的可持续健康发展”【14】。
综上,随着时代的发展,那种以冲突为导向及以效益为导向的国内外大环境,正在以反思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谐”诉求正成为人类需要严肃面对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