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2 掌握烹饪刀工的目的
中国烹饪刀工方法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直刀法、平刀法、斜刀法、剞刀法。此外,还包括食品雕刻的一些特殊刀法(不在本书所论的范围之内)。每类刀法中又包含若干种子刀法。这么多刀工方法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呢?概略地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加热调味的需要
烹饪实践表明,完整的、形状较大的原料,无论是大改小、粗改细、整切碎,还是在原料上剞花纹,都要运用刀工技术,将其切割成块、片、丝、条、丁、粒、末、茸泥等各种不同的形状或在鸡、鸭、鱼、腰、肉、肚等原料上剞上刀纹,都可以此扩大原料受热面积,以便快速加热致熟,同时还可以使调味品的滋味渗透于原料内部,便于原料的入味。
二、造型美化的需要
中国菜除了用火、水、调味等几种因素改变原料形状以外,一块肉、一条鱼或某些内脏都可以用刀切成菊花形、麦穗形、松果形、梳子形和各种几何形,用茸泥又可制成花、鸟、虫、草等多种图案,使用各种“花刀法”并结合点缀镶嵌等工艺手法,还可以制成艺术与技术融为一体的多姿多彩的菜肴。所有这些,无不与刀工美化密切相关。
三、丰富菜肴品种的需要
烹饪刀工技术的发展,给中国菜肴的数量及品种的增加提供了广阔天地。运用各种刀工刀法,可以把各种不同质地的原料切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并辅之以拼摆、镶、嵌、叠、卷、排、扎、酿、包等工艺手法,制成各种式样、造型优美的菜肴。因此,菜肴数量、品种的增加是与刀工的运用和作用分不开的。
四、促进人体消化吸收的需要
在人类进入高度文明的今天,可以说烹饪刀工的本质意义,就是让人们通过食用美味可口的菜肴,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人的饮食,共有三化:一是火化,烹熟煮烂;二是口化,细嚼慢咽;三是胃化,蒸变传运。这是传统的说法。三化的前提条件就是刀工,通过刀工的切割,由整变碎,才能适宜于烹饪加工,方便人们的食用,进而促进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五、文明饮食的需要
自从“火”被发现之后,人们逐渐地由生食变为熟食,并把熟食变成固定的饮食方式。从此,人类脱离了“活剥生吞”的原始生活方式。筷子的出现,使中国饮食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了“筷竹”文明的时代,这就要求所有菜肴都要加工成一定的形状,以适应用筷子夹食。由此可见,刀工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正是反映了中国文明饮食的需要。
六、改进菜肴质感的需要
动物性原料肉质的嫩度是相对韧度而言的。使肉类菜肴软嫩适口、易于咀嚼和消化吸收,是厨师和食客共同追求的目标。肉中纤维的粗细、结缔组织的多少及含水量是嫩度的内在因素。提高菜肴的质感,除了依靠相应的烹调技法如挂糊、上浆等技法以外,也可通过机械力加以改变,即运用刀工技术对各种原料进行加工处理,如采用切、剞、捶、拍、剁等方法,使肌肉纤维组织断裂或解体,扩大肉的表面面积,从而使更多的蛋白质亲水基团暴露出来,增加肉的持水性,再行烹制,即可取得良好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