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
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
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
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
——胡雪岩
站对风口,就能发现风向,就能驭风而行,借风而飞;经营好“势”,就能四两拨千拆,事半功倍。怎样才能站对风口,发现“势”呢?靠眼光!
作为生意人,如果眼光仅局限在眼前的一切,而不知道扩大自己的眼界,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就会吃亏。眼光太短浅,思想太保守,那么即使现在经营的是一个商业帝国,也很快会被同行“吞食”掉。如果眼光能放得远一些,思路观念在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那么生意很快就能做强做大。
要成功,必须有审时度势的长远眼光。胡雪岩说过这样一句经典名言:“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
胡雪岩自己就拥有着很长远的眼光,所以他能成为一位站对风口、善于“借势”的高手。凭着好眼光,他总是能在风来之前、势起之初就看得准、跟得上,故而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回报与成就。
1、眼光好,才能成为赚钱高手
胡雪岩究竟是怎么通过经营眼光,发现风口与大势,从而来为自己占得先机的呢?不妨往下看。
胡雪岩认为,对善于观察市场的商人来说,到处都是资源,到处都是财富。事实证明,胡雪岩本人就是靠着善于观察市场的眼光,为自己迅速积累起了巨大的财富。
胡雪岩因做生丝生意而逗留上海,他在上海的基础是裕记丝栈。有一天,他到裕记丝栈处理生意业务,顺便在丝栈的客房稍歇了一会。
他躺在客房的藤椅上,原本是想考虑一下自己生意上的事情的,没想到却无意中听到了隔壁房间某两个人的一段有关上海地产的谈话。
这两个人对上海十里洋场的情况与上海地产开发的方式都非常熟悉,他们谈到的其中一个重要信息是,洋人的城市开发方式与中国人的完全不同。怎么个不同呢?
中国人一般是先开发市面,再修路。市面起来了,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但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市面的开发,有个极大的弱点,就是通常要等到修筑道路、扩充市面的时候,自然形成的路的两旁已被门市房与摊贩的摊子所挤占,没有办法再扩展了。
洋人的办法是先开路,有了路也就有了人,市面自然也就起来了。如今上海的市面开发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
聊到上面这些情况时,其中一个人又说道:“从上海滩的情形来看,大马路、二马路,如果这样开发下去,南北方面的热闹是能看得到的。事实上,往西一带更有可以做的。眼光远的,趁着这时,不管它水田、苇荡,全买下来,等洋人的路一开到那里,就等着坐在家里发财吧!”
这两个人说的确实都是实情。例如到21世纪的今天依旧是上海最繁华的地段的外滩,也就是老上海的标志,就是当年修路修出来的。
从1843年到1850年上海被迫开埠的初期,自黄浦江边泥滩到外国人聚居区西边界只有唯一的一条土路。这条长约500米的土路,主要是为外国人跑马溜缰而修筑的,故被简单地称为“马路”。这也是现在上海市南京东路外滩到河南中路的一段。
从1850年到1853年,这条土路开始往西延伸到了今天的浙江中路,路面也是由黄沙石子路面、黄土路面修筑成的煤渣石路面,并加宽到了7.5米,当时称为“大马路”或者“派克弄”。
1862年,这条“大马路”继续向西延伸到今天的西藏中路外。自此大体上完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南京路的修建规模。
更重要的是,随着这条路的不断延伸,以“大马路”为轴心,出现了南北向、东西向干道各13条,形成了直到今天依旧让上海人骄傲的外滩。
1864年初的《北华捷报》宣称:“新马路或已经开辟成功,或正在修建当中,外滩已出现了一种极为繁荣的外貌。”
两个不相干的人的谈话,让胡雪岩突然间就躺不住了。等他从湖州带到上海和自己学做生意的陈世龙回到裕记丝栈时,他立刻雇了一辆马车,拉上陈世龙,从泥成墙向西,去实地考察。
在勘查的路上,胡雪岩马上就拟出了两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其一,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也趁着地价便宜,先买下一片地,等地价上涨后再转手卖出去,这样就能赚到一笔钱;其二,用古应春的关系,先摸清楚洋人开发市面的计划,先买下洋人打算修路地界附近的地皮,转眼之间,就能发一笔财。
胡雪岩盯上了上海的房地产生意后,便迅速地实施了自己的进入计划,并最终为自己又挖掘出了一个发大财的财源。这启示我们,眼光好,才能成为赚钱高手。
2、眼光放得远,生意做得大
胡雪岩“进军”上海的时候,正是上海开埠、开始大发展之时。虽然当时太平军正沿长江东下,试图占领江浙一带的膏腴之地,但英、法等国为了自己在华的利益,满清朝廷为了借洋人的势力来对付太平军,他们之间早就定下了“东南互保”的策略,并联合起来派兵驻守于上海。
于是,当时的上海便成了没受多少太平军炮火影响的孤岛。也因为太平军的进攻,从东南各地逃亡到上海租界的人越来越多,上海市面也随之兴旺了起来。实际上,这时正是南京路不断延伸的时期。同时,也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次房地产生意高潮到来的前夕。
19世纪末期,上海每亩地价已经从几十两涨到了2700两。后来不到数年间,上海外滩地界的地价甚至达到了每亩36万两白银之多。这档子买卖,真可以说是一个一本万利的大财源!
胡雪岩说过:“眼光放得远,生意做得大。”他还认为,“凡事总要动脑筋。说到理财,到处都是财源。”这些应该都是他经商的经验之谈。
毫无疑问,做生意是离不开理财的。生意人的理财,大体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资金的合理管理和使用,目的是增加企业的盈利,提高经营的效率。如定期进行必要的财物审计以及财物分析、资金周转的情况、研究库存结构、精打细算减少开支、压缩非经营性资金的占用等等,都属于这方面的理财,这也是一个商人平常必须做的实际工作。
另一方面的理财,是指不断地为自己开拓财源。用现代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准确地发现投资的热点,扩大投资的范围。
只有财源不断,才会生意兴隆。作为商人,就应该时刻关注和思考这些问题,并使之成为自己时刻想着去做的工作。
胡雪岩正是时刻关注和思考着如何去开拓财源,发现新的投资热点,所以他的眼光总是能够胜过绝大多数人一筹。
当然,胡雪岩是因为看清楚了当时的政治形势,看明白了未来发展的趋势,所以才敢做出一些常人不敢尝试的决定。这些举措其实都源于他的锐利眼光与深谋远虑。没有锐利的眼光与深谋远虑的智慧,胡雪岩绝不会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
3、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
只要有大钱可赚,又不用埋没良心,那就什么样的钱都要赚,这是胡雪岩做生意的一贯原则。例如,他通过贩卖粮食,就挣了很多钱。
胡雪岩贩粮,是因为所处乱世,兵荒马乱,田地荒芜,粮食产量少。另外,战火纷飞,社会动荡阻碍了交通,眼看有米的地方运不出去、卖不掉。这还不算什么,有的人积存了很多粮食,但被战火全烧没了。或者秋收到了,战事逼近,老百姓四处避难,很多水稻在田里无人收割,结果被白白糟蹋了。为了不让粮食被战火毁掉而贩卖粮食,于公于私在当时都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
当胡雪岩和尤五说起联合贩粮的提议后,尤五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急忙问怎样具体地运作实施,才能保证生意的安全。
胡雪岩说:“这就应该注意时局的变化了。眼要明,手要快,看哪里在太平军的攻击下,清军快守不住了,我们就多调些船过去,把存粮先抢运出去。能割的水稻,也要抢着割下来。”他继续说:“这当然需要当地官府的帮忙,让他们或派兵来护送,或在关卡上格外通融。只要各个环节都疏通好了,五哥,你们将来是人和、地利都具备,是独门的生意。”
尤五和古应春把胡雪岩的话考虑了一会儿,都觉得这贩卖粮食是一项别人抢不去的能赚大钱的好生意,可是要做起来却颇有难度,关键是要有官府的支持。
“官场的情形,小爷叔晓得他们都是一些见钱眼开的主儿,不见得能帮我们的忙。”
官场上的事,胡雪岩早已分析得相当透彻,因此他信心十足地说:“肯,一定肯!这要看怎么说。其中还有个道理:打仗有两件事,一个是兵,一个是粮食,这叫足食足兵。粮食就这么多,太平军和清兵又在一个地方。我们替官府多运一份粮食,太平军就会少一份粮食。我们先抢到了粮食,那么清兵打仗就有了后盾。相反的,太平军缺少粮食就不会支持得太久。所以,我只要跟官府说破这层理,他们就一定会大力支持我们。”
说到这里,胡雪岩站立起来,十分自信地挥着手说:“做小生意要迁就局势,做大生意就要先帮公家把局势扭转过来。”也就是说,胡雪岩要利用“天时”、“地利”,为自己打开水路货运和粮食贩卖这两桩大生意的广阔前景。
从历史资料记载可以看出,上海之所以能成为近代最大的贸易口岸,是以河运、海运的大力发展为龙头的。当时中国商人和洋商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贸易之战,就发生在中国“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和英怡和、太吉轮船公司以及美国旗昌轮船公司之间,双方竞争的焦点就是争夺水运利润。由此可以看出,投资水运在当时有着丰厚的利润和巨大的前景。
胡雪岩能在短短几年内就成为了富可敌国的超级富商,是因为他并不限于只干一门一行,而是总能不断地为自己开创新的投资方向。一旦看准了能赚大钱的生意,他就会大胆地去投资,不会有丝毫的犹豫。
胡雪岩的钱庄刚刚起步时,实力非常单薄。但在这时候他就已经开始用有限的财力去筹划投资生丝业务了。生丝销洋庄正在起步发展的节骨眼儿上时,胡雪岩又抓住了上海向国际金融大都市发展的趋势,开始果断地买地建房,投资房地产。
后来,胡雪岩又根据时局的变化,投资药店、典当业……在胡雪岩事业鼎盛时期,他生意范围涉及到了所有赚钱的行当。显然,如果胡雪岩没有有了钱就想方设法用出去的大气,而是安于现状,只固守着钱庄的生意而不思进取,那么胡雪岩的事业绝不可能做得轰轰烈烈。
胡雪岩有这样一句名言:“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他认为,“做生意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这算不上什么!只要有独特的眼光。”
这话说出了眼光在做生意时的重要性。胡雪岩因为战争影响了粮食生产而看到贩粮的丰厚利润和前景,可见他生意眼光的独到与准确。
4、在别人看不到的“戏”中看出“戏”来
要经营好自己的眼光,就要懂得在别人看不到的“戏”中看出“戏”来。
胡雪岩的钱庄创办后不久,王有龄便顺利地外放到了湖州。当王有龄到湖州上任时,胡雪岩亲自送他到湖州就任。三吴之地,水路四通八达,从杭州到湖州,自然是水路要比陆路方便,因此这一行,胡雪岩又雇了阿珠家的客船。胡雪岩在阿珠家的客船上与阿珠谈了一夜,然后促成了他涉足生丝生意的决心。
江浙一带原本就是著名的生丝产地,清政府在苏杭专门设置了“织造衙门”。杭州下城一带,也是机坊林立。江苏、杭州一带的女子,在十一、二岁就学会了养蚕缫丝;养蚕人家一年的吃喝花销,还有婚丧嫁娶的大事开销,大多都来自于每年三、四月间一个“蚕忙”季节的辛苦。
缫丝织绸自然是很有讲究的。丝分三种:上等茧子缫成的是细丝,中等茧子缫成的是肥丝,剩下的是等外的粗丝。织绸必须以细丝为经,肥丝为纬,粗丝是不可以上织机的。王有龄外放的湖州就是江浙一带著名的蚕丝产地,产出的细丝号称“天下第一”。湖州南浔七里所产出的“七里丝”,据说与黄金等价,就连洋人也十分喜好。
之前,胡雪岩已经有过要做生丝生意的念头。他原本就是杭州人,不会不知道湖州生丝有什么好处,也不会不知道生丝生意有大钱可赚,只是以前他没有资本和条件来做这行生意。另外,他之前也的确是对这行的生意不太懂。
这次送王有龄到湖州上任,而湖州又正好是阿珠的家乡,阿珠虽然已跟随她爹经营一条客船十几年了,但从小耳濡目染,关于养蚕、缫丝甚至是茧、丝生意的事情也多少懂得一些。
在途中和阿珠的一席交谈,确实让胡雪岩大开眼界。他仔细地了解了一些有关养蚕缫丝方面的常识,如土法缫丝是怎么一回事;丝分哪三种等等,同时还知道了专做生丝生意的茧行、丝行的一些门道;再比如带来现银到产地去买丝的叫“丝客人”,在产地开丝行收购新丝从中获利的叫“丝主人”;在丝行之中当地买当地用的小户叫做“用户”,有一些专门做中间转手批发生意的叫做“划庄”,在这行中还有专门和洋人做丝生意的“洋庄”、“广行”。
除了这些,胡雪岩还知道了做丝生意其实也没什么窍门。想做好丝生意,一是要懂得丝的好坏,二是要了解丝的行情。
虽然丝价每年都有起落,但收新丝总是便宜而有赚头的。并且,丝价的行情,多半都是做出来的,往往都掌握在几个大户手里,由他们来操纵。如主要做蚕茧生意的茧行,同行有“茧业公所”。如果新茧上市,哪天开秤收茧,哪天封秤停收,还有蚕茧的价格,都是由同行来公议的,不可以私自更改。蚕农卖蚕茧,不管是在哪里都是一个价格,而且就是这个价,从不给人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过,在这方面胡雪岩却相信自己是个行家。
了解了丝这行的常识后,胡雪岩立即和阿珠商量,由他出资请她父亲出面来做“丝主人”,在湖州开一家丝行,自己就做“丝客人”,还要求他们这次一回到湖州就开始着手去办。
他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来王有龄已经做上了湖州知州的位置,自己要避嫌;二来他准备将来就用代理湖州公库的资金买丝,然后在杭州脱手解藩库。这样就等于做了一回无本买卖。
胡雪岩说过:“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这句话我们刚才已提到过。胡雪岩所说的眼光,从常理来看,不外乎是一要看得“准”,能在别人看不到的“戏”中看出“戏”来,比如胡雪岩从战事影响银价的起落中看出了钱庄的前景,就可以说得上准;二要看得“开”,不能只把眼睛盯在自己熟悉的行当上。就像胡雪岩在一边做钱庄生意时,却又在生丝这一行中看到了自己可以发展的天地,这就足以证明他的眼界是多么的开阔。
看得“准”需要眼光与见识,看得“开”需要胆略与气魄。在生意场上,胡雪岩既看得“准”又看得“开”,可见胡雪岩既具备了高人一筹的眼光与见识,又拥有着常人难及的胆略与气魄。
要成为一个巨富,仅看得“准”还不够,还要能看得“开”,如此才能在商界里开疆拓土,在不同的行业里都有一番作为。这一点在稍后的章节里会有详述,此处只先行提及。
胡雪岩的眼光、远见与眼界,都不是同时代的大多数人能比的,例如同样是做钱庄生意,信和钱庄的张胖子和胡雪岩都乘坐过阿珠家的客船,对湖州也同样熟悉,但张胖子就没有想到要去做丝生意。生意人与生意人的不同,从这点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了。
胡雪岩能成为“晚清首富”,肯定有其与众不同之处。这与众不同、优于常人之处,好眼光肯定是其中之一。
5、把商机变成自己的印钞机
经营眼光,除了要培养自己发现商机的能力,还要学会让自己紧紧抓住商机,把商机变成为自己的印钞机。能站对风口却不懂得驭风而行,能看见趋势却不能把握趋势,能发现商机却抓不住商机,则对成就自己一点用处也没有。
能为你所用的“风”“势”“商机”,才是“好风”“好势”“好商机”。能够发现它们,只是第一步,能够借助它们成就自己的事业,赚到自己的财富,是第二步。胡雪岩在这两点上都做得非常好。第一步前面已经说得够多了,这里只说他怎么做好第二步。
胡雪岩在眼光的经营上,不但能够发现常人发现不了的好商机,还能够想方设法迅速把握住商机,借“势”获厚利。所以,他才能使自己的财富迅速地积聚起来,成为巨富。
话说当年,正值冬日,杭州城一片冷清,阜康钱庄却呈现出了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十来名伙计不停地应酬着顾客,算盘声、报账声,此起彼伏。柜台前面,顾客如云,络绎不绝。经过胡雪岩几年来的苦心经营,阜康钱庄早已跻身于同行之首,生意好得超过了任何一家钱庄。
这时,一位顾客递给伙计一张银票,要取现银。伙计接过银票,愣了一会,忙满脸笑容地把客人请进了厅堂,让其入座稍候。胡雪岩见状,知道这个顾客一定非比寻常,便关切地上前去询问伙计。原来,这位顾客要取5万两现银,因为数额比较大,必须到库里搬运,还要耗费时间,所以先请他入座喝茶等候。
胡雪岩看到这位顾客面色匆忙,猜想定是远道而来,看他双目明亮,眉宇间有一股英气,定是见惯大场面的江湖人物。胡雪岩一边猜度着一边就想去试探这个顾客的底细,于是他右手端着茶,三指并拢,翘起大拇指,做出青帮询问的暗号:“来者是什么人?”并慢慢地踱了过去。
来客见状,迅速端起茶碗,三根手指散开,大拇指朝下,做出回答的暗号:“帮中兄弟。”
胡雪岩忙拱手道:“这位兄弟贵姓?”
“免贵姓高,弟兄们都叫我高老三。”
排行第三,明显是帮中管理钱财的执事者。胡雪岩立刻确定了他的身份,并和他亲切地交谈了起来。原来,高老三是苏南青帮“同福会”的管家,专门处理钱财往来。他这次到杭州支取银子,是为了一桩急事。
“银子多了扎眼,路上不安全,为什么一次取这么多。”胡雪岩问道。
高老三说:“胡老板说得对,但这笔钱是分给弟兄们做安家费的,不会有剩余。”
“哦,安家费?”胡雪岩有点惊讶。据他了解,青帮弟兄一般都是在要流血拼命时,才能发放安家费给家眷,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他又说:“同福会难道和人结仇,要开杀戒?”
“胡老板,看在你懂得帮规的份上,不妨告诉你,安福会要替太平军从上海护送一批军火到金陵,途中官府设防,避免不了冲突,所以会里选了一些敢死的兄弟,去完成任务。”
胡雪岩这才恍然大悟,青帮和太平军联手起来办事,是常有之事,估计太平军出价不菲,同福会才会冒险替对方护送军火。
高老三走后,胡雪岩在心里反复地琢磨着这条信息的价值。
太平军与清军对峙已经很多年,军火匮乏,如果青帮替太平军护送军火,双方都能得到好处。这本来是和胡雪岩无关的,但他却看出了这件事另有它情。
太平军在上海购买军火,一定是和洋人洽商,军火买卖向来都有巨额利润,这是人尽皆知的事。胡雪岩也垂涎军火生意很久了,但一直以来苦于无法着手,如今知道了这条消息,就可以捷足先登,把这笔生意抢来自己做了。想到此,胡雪岩立刻赶往王有龄的府中。
王有龄听完,高兴地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刚才黄大人召见我,商议让海运局拨一笔款子购买500条毛瑟枪,以加强浙江绿营军的装备,我正发愁让谁去办呢。既然你感兴趣,我就可以应承下来了。”
胡雪岩心里一算计,毛瑟枪每支要花50两银子,500支就需要25,000两银子,回扣一分以上,最后能获3000两银子,的确是一笔好买卖。于是胡雪岩立刻答应,并请王有龄开了一张3万两银子的官票,打算去上海花费。随即,胡雪岩连夜直奔上海。
胡雪岩这么匆忙,是因为他知道商场如战场这个道理,稍有松懈就会错失良机。胡雪岩算定太平军买军火的速度不会那么快,洋商一定会讨价还价,把太平军逼到最后的关头,从中敲一笔,才肯出货。如此一来就必定会耽误时日。
从高老三的口中,胡雪岩已经知道太平军想购置多少军火了。这些数目洋商不可能有现货,等从国外运来时,时间又过去一个月了。而胡雪岩则有十足的把握将这批军火半路拦截,为己所用。
胡雪岩用最短的时间来到上海,求见了上海青帮首领廖化生,说明了此行的意图。廖化生说:“生意人人做,就看是谁占先。凭胡先生的才能,这笔生意非你莫属了。”
胡雪岩谦虚地回答:“单靠我,万难成功,还要指望老哥的鼎力相助。如果事成,老哥可分到三成的利润,就算是合伙生意了。”
廖化生没料到胡雪岩会如此慷慨,便道:“需要我做什么,请尽管说,自家的兄弟随你调遣。”胡雪岩说:“我对洋商知道的不多,还请老哥派给我一个懂行情的兄弟。”
廖化生沉思片刻,说:“眼下就有一位兄弟,在洋行里面当通司,外国话说得也很流利,非常了解洋商的底细,就让他帮你如何?”
不到一会功夫,就进来了一名青年,戴着墨镜,身穿洋装,穿着皮鞋,脑后却拖着一根长辫子,显得不中不西,很是滑稽。
廖化生向胡雪岩做了介绍。这个人叫欧阳尚云,在洋行干了很多年,懂英吉利语和法兰西语,是上海洋商很看重的人物。
欧阳尚云用一口半生不熟的官话告诉胡雪岩,因为自己从小就在洋行里当小厮,所以学会了洋话,时间久了,反倒把中国话给生疏了。胡雪岩见他聪明伶俐,头脑灵敏,是个难得的人才,心里便想,今后要好好待他,以便将来和洋商打交道时能用得上。
第二天,欧阳尚云就陪着胡雪岩,去了一家洋酒馆会见负责军火生意的洋人麦得利。一路上,欧阳尚云不断地跟胡雪岩介绍洋人的礼节、规矩,不知不觉地就到了酒馆。
麦得利步出门厅来迎接。他身材瘦长,就像一根晾衣竿,鼻子尖细且弯,很容易让人想到鹰嘴。麦得利爽朗大笑,紧紧抱住了胡雪岩,几乎让他透不过气来。
在热烈欢迎之后,胡雪岩开门见山地和麦得利谈起了那笔军火交易。没想到麦得利却连连摇头,说自己已经和别人签约了,不能失信。胡雪岩说,我知道你和别人已经签约了,但那些人是和政府作对的乱民。
麦得利说自己是商人,只管做生意,不管对方是谁,即使是魔鬼,也不妨碍做生意。胡雪岩反问道,知道五口通商的条约吗?那就是外国政府和清政府签订的、保护外商在华利益的,现在你们反而和清政府的乱民做生意,无异于是在反对中国政府,这就不会受到任何的保护了。
这些话说得麦得利无言以对。胡雪岩抓住要害,又进一步说,如果朝廷知道了这笔交易,定会派兵截获,到那时候你不但会血本无归,还会被朝廷追究责任,利弊都摆在这里了,如何选择就由你了。
麦得利耸耸肩,两手一摊,表示无可奈何。他又狡辩道,枪已开始运了,很快就会到达上海,如果中途毁约,将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胡雪岩告诉他,自己能代表浙江地方当局买下这批军火,而且还可以提高价格。麦得利眼睛一亮,不断地点头,表示有考虑的必要。胡雪岩紧接着说,不是要考虑,而是必须,否则自己会不惜一切代价,破坏麦得利与太平军的交易。
麦得利半信半疑,转向欧阳尚云,询问胡雪岩在中国官场上的势力和影响究竟有多大。欧阳尚云告诉他,中国有句俗话,叫“有钱能使鬼推磨”,胡雪岩的钱财,能买下浙江半个省的地皮,等同于英伦三岛的其中一个。
麦得利惊得张开大嘴巴,连连伸出拇指。显然,金钱的力量降服了他。这时候,麦得利已经知道,跟胡雪岩这样的富商打交道,远要比跟太平军来往有利得多。
胡雪岩为确保军火生意能顺利成交,特意承诺麦得利把每支枪的价格都提高一两银子。最终从这笔军火生意中,胡雪岩轻轻松松就获得了5000多两银子的利润。
一个本来和自己没有关系的行业,一个在一般人眼中看似不经意的消息,却被胡雪岩看出了其中的财路。他通过对时局的分析,以及他商人的“精打细算”,一眼就看出来了其中潜在的不可估量的利润。
这就应了那句话:“生意人人做,就看谁先占。”可见,胡雪岩是一位会抓商机、借商机赚大钱的高手。而他能够成为高手,首要原因是,他有着绝大多数人无法匹敌的眼光。
想发财致富,就一定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商机,因为发现和抓住商机,就是发现和抓住了财富。无论在哪里,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学会经营你的眼光,因为商机随时都有可能来到你身边。
要经营好自己的眼光,就要把“嗅觉”练得非常敏锐。成功商人的“嗅觉”往往都练得极其敏锐,并能把“嗅”到的商业情报使用到极致。而那些“嗅觉”反应迟钝的商人是不会有什么大作为的。商人有国籍但是产品没国界,眼睛总盯在小口袋上的,是小商人;把眼光放在大市场上的,才是大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