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实战心理学:老HR手把手教你HR心理策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通过简历检视心理问题

简历是求职者和企业之间的桥梁,每一份简历都是求职者的一个希望。求职者想借助这座桥梁从此岸走向彼岸,到达自己梦想的位置;HR想通过这座桥梁,筛选出适合企业的人才,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一则招聘启事发布后,随之而来的是各式各样的简历,HR怎样快速挑选出与企业要求相符合的简历呢?这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某知名企业的HR曾经说:“我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改文件名,一封封的简历邮件发来,标题很多都是‘我的文件’,我要打开一个个看,然后再帮他们改文件名,为什么不能直接标注为‘姓名+求职意向’呢?这样做既节省了我的时间,也会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关注细节的求职者,比起其他人,我一定会更加留意他的。”

通过这样一个小的举动,HR可以从中看出求职者平时的习惯,那些以“姓名+求职意向”来命名的人,日常生活中也一定是个关注细节的人,而且考虑到HR会阅读大量的简历,这样的命名可以让HR一目了然,真是聪明之举。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HR想要通过一个人的简历大概了解求职者的心理,也并非不可能。

从简历中最基础的个人基本情况的填写,可以看出一个人做事是否踏实认真。比如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政治面貌、学校、专业、婚姻状况、健康状况、身高、爱好与兴趣、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信息的填写,有些人草草了事,写了这一栏不写那一栏,这种人可以初步判断为求职意愿并不强烈,做事马虎,如果企业招聘的是会计、审计等需要为人细心严谨的职位,那这类人在基本信息的填写中就已经暴露了性格的缺陷,由此可以判断此类人并不符合企业的招人标准。还有些人的联系方式号码多一位或者少一位,或者简历中出现错别字,HR可以推断出此类人在填写简历时没有用心,完成简历后也没有再检查一遍,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为人马虎,做事不够专心。

有位应届毕业生在简历中这样写道:“曾负责公司××项目,成功做成××项目。”很多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描述个人资历和展现自己实力的简历中经常用到这样的语句。但人事部门清楚,一个实习生不可能独立承担公司的项目。所以,这些“负责”之类的词有些夸大,用“参与”或“协调”更合适。由此,可以看出这类求职者年轻气盛,不大懂得谦卑,而且措辞也欠考虑,甚至有夸大个人经历、简历注水的嫌疑。

关于简历中至关重要的薪资要求,员工的薪水反映了他的价值,当然前提是这个薪水是合理的。求职者对薪水的期望其实也就是对其个人价值的判定。有些求职者所列出的数字与应聘职位和其自身的条件出入太大,那么可以推断出此人好高骛远,而且也不大了解所应聘职位的市场行情,信息滞后。过高的薪资要求只是表达了他心中美好的愿望,但失掉了对个人价值的客观判断。另外一些求职者所列出的数字过低,和前一份工作的薪酬相比较低得太多,要么是迫切需要一份新的工作,要么是以此来吸引HR,以求得面试的机会。这种情况需要HR酌情考虑,对“自降身价”的求职者,他可能暂时遇到了困难,只是把现在的这份工作当成一个过渡,这种人让企业没有“安全感”;另一种情况是这种人进入企业后,以之前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为筹码,不断要求企业为之加薪。求职者的这几种心态,还需要HR酌情把握。

关于工作经验方面,也可以从中揣测出求职者的心理。“频繁跳槽的人一定是一位不稳定、做事没有规划的人”,这是很多人的思维定势。其实,HR在对待频繁跳槽这件事上,还是要多考量考量。如果求职者在几年内换了好几份工作,可以先看下他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如果开始做的是销售,跳槽后做的是组长,之后是业务主管,“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职位呈上升趋势,说明这种人还是很有能力的。至于跳槽的原因,HR可以留到面试时询问。而有些人前年是在销售行业工作,去年又去做技术类的工作,今年又来应聘文员类的工作,工作没有连续性,几年了都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有很多人初入职场对职业是没有规划的,这点可以原谅,但是三四年的时间内,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这种人的心理就是“我也不知道我喜欢什么,这份工作我也能干,但是不能保证会做到什么时候。”“我工作经验丰富,虽然对什么都不太精通,但这家企业说不定就要我了呢。”如果求职者“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企业所需的岗位没有关联性,那这份简历HR是可以pass掉的。

从有些人的简历上可以看出其没有多大特色,做事能力一般,也没有做过具有含金量的项目,之前所处的也不是核心岗位,但工作一直比较稳定,属于踏踏实实、埋头做事的类型。如果企业强调的是要有创新能力的人,那这种类型的求职者可能不是首选,但企业招的若是非创新型人才,那这种踏实的求职者日后在企业里能实实在在地做事,不钩心斗角,也不玩办公室政治,是非常让人放心的人选。

还有一类人的简历非常特殊,那就是应届毕业生。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群体,因为他们几乎没有工作经验。但所有的职场牛人都是从第一份工作做起来的,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要给大学生机会,但并不是说什么样的大学生都要。从简历上看,如果一个大学生的简历中显示出他在校期间参与的社会活动比较丰富,比如做过超市促销或者做过义工,参与策划过校园活动,等等,可以看出这类学生的心态阳光向上,接受能力强,喜欢不断挑战新的事物,这样的人招来后就像为企业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对职场“老人”来说也是一种良性刺激。

很多人都说HR手握“生杀大权”,他们决定了让谁进入面试环节。其实只有HR自己知道,筛选简历的过程是艰苦的。懂点心理学,可以在翻看简历时读懂求职者的内心诉求,不仅为面试环节打下基础,也能增加工作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