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创意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在困境中审视,摆脱思维定式

思维是一件极其奇怪的事情,它可以海阔天空地浮想联翩、创意不断,也可以钻进牛角尖里。很多人在创意的过程中,如同头上有个摆脱不了的紧箍;而这种紧箍中对创意最形成局限的一种即是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思维走向了自闭、陷入了经验与习惯的泥潭之中,无法跳脱出来;思维跳不出来,创意自然也见不到阳光。

 

哈佛心理学家迈克尔·皮尔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从天花板上悬下两根绳子,两根绳子间的距离超过了人的两臂长度。若你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那么,另一只手无论如何也抓不到另一根。在这种情况下,皮尔斯要求一个人将两根绳子系在一起,不过,他在离绳子不远的地方放了一个滑轮,其原意是为系绳的人提供帮助。然而虽然有多人参与了实验,且他们早就看到了这个滑轮,却没有一个人想到它的用处,更没有人想到滑轮会与系绳活动相关。

实际上,这一问题并不难,若系绳者将滑轮系到一根绳子的末端,用力使它荡起来,然后再抓住另一根绳子的末端,待滑轮荡到他面前时再抓住它,便可以将两根绳子系在一起——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当人们的思维被困时,便会连如此简单的问题都无法解决。皮尔斯指出,在解决常规性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定式的确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可以加快人们的办事速度,使个人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但在需要创新思维的工作中,一旦思维受困,便会使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思维定式源于长期养成的经验路径

有这样一句话:“孩子永远比大人想出的方法多。”这句话指出了成人在思维上的困境:知识与经验越多,便越有可能在头脑中形成更多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会束缚人的思维,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

一般来说,思维定式拥有强大惯性:一旦定式形成,它便可以支配人们的思维过程、心理态度乃至实践行为,因此,它也被称为创意萌发过程中的“顽症”。

思维定式之所以会对创意形成破坏性的力量,源于它的特定走向:在惯性中生活得过久,见不到新鲜的人,容易内心烦躁、身心疲惫、精神沮丧。比如,现在使用电脑的人越来越多,通常的电脑操作大多是采用会话形式,只要对电脑下达指令后,电脑便会言听计从。习惯了与电脑交流的人,往往很难体谅身边的朋友,他们要么对自己的观点执意坚持,要么全盘放弃,陷入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之中。长期如此,现实交友中自然会常常碰壁,并最终对社交失去信心。

·从三方面入手,改善思维定式

跳出思维定式与其他任何技能一样,都是可以通过练习慢慢培养的。

◆ 重新定义问题

许多有创意的点子都来源于对问题的再次审视:有时候,换一种思路来看问题,你便会产生平日里产生不了的创意。想要重新定义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哈佛的“再定义两方法”。

①颠倒过来想

如果你感觉一幅画很难画,不妨将它倒过来,这时,你的大脑便会跳出原来对构图的认识,而更加注意具体的每一个细节,这会使你画起来更容易一些。如果你正在写一本书,但又不知道主角何时出场才最恰当,那么,你不妨这样想:已确定的此人必须要成为主角吗?换一个人做主角会怎样?可不可以有多个主角?

②反方向想

有时候,我们需要逆向思考问题:假如你所在的广告设计部因为广告质量太差而面临被撤的危险,那么,你就可以从最理想的结果出发:“如何才能让广告部成为公司最重视的部门?”其答案自然是做出优质的广告。如此一来,你便一目了然:接下来自己要做的,无非是寻找能够做出优质广告的人才。

◆ 告别“书本即是一切”的想法

知识就是力量,但若死读书,只限于从书中教授的观点与立场出发,去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话,不仅无法给人以力量,反而会使我们的创新能力被抹杀。所以,学习知识的同时,应保持思想的灵活性,注重学习的基本原理,而不是死记一些规则,唯有如此,知识才会有用。

面对经验也同样如此。在科学史上有重大突破者,几乎都不是当时的名家,而是那些学问不见得多么深厚且经验不足的年轻人,而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出现,也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大脑拥有无限想象力、创造力,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愿意尝试。

◆ 突破原有视角

法国著名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拥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经常有人私自进入其中搞破坏。管家想尽办法却无济于事。玛迪梅普莱得知后,在林园入口处树立了一些大牌子,上面醒目地写着:“请注意!园内有毒蛇!若被咬伤,请立即送往15公里远的医院中,驾车半小时即可到达!”此后,再也没有人进入这片林园了——变换视角,便能变堵塞为疏导,可更轻易地达到目的。

 

个人的思考陷入某种思维定式,大多都是不自觉的;而跳出一种思维定式,则常常需要主动的努力。因此,在进行创新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当自我思考陷入了困境时,便有必要回头去检查一下,看自己是否被某种思维定式捆住了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