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可怕的真相:拖延症害你有多深(2)
德威克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已经说明,失败恐惧症是固定心态的衍生品和外在表现,要想克服因失败恐惧而导致的拖延症,就必须要学会用发展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具体来说,你又能做些什么呢?
1.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人们之所以对失败无比恐惧,完全是因为过于看重结果。其实,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旅行,前方的目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别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如果你正在因失败恐惧症所导致的拖延苦恼不已,那么不妨试着改变自己的价值评价方式。
有些事情的结果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个人价值,而且结果本身也不应该是你关心的重点。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提升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这些才是重点,结果只不过是一块背景板而已。一旦成败的结果不再那么重要,你自然而然就不会再害怕失败,失败恐惧症也就不治自愈了。
2.能力是可以成长的
尽管每个人天生资历不同,但能力并不是完全由先天条件决定的,现代医学表明人的性格、能力、脾气等特质,一部分来自先天因素,一部分来自后天因素。虽然先天条件不能改变,但你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
韩愈笔下的仲永可谓天赋异禀,小小年纪就能吟诗作对,但由于没有后天的努力,到最后还是“泯然众人矣”,由此也不难看出,先天能力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能力是可以在你后天的学习中不断成长的,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变得更聪明,变得更擅长某件事。所以,失败不仅没有什么可怕,而且能激发你的学习能力和不服输的精神,从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3.转移情绪
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经验:整整一天你都不大开心,但突然有朋友对你说:“我们出去逛逛吧?”你的心情立即豁然开朗起来。改变思考方向,心情也会轻松起来。
现在就把自己的思考方向改变一下。你精神紧张是因为有项很难的工作必须在星期五完成,而你打算在星期六和朋友一起去买东西。那么就把自己的注意力由“星期五的工作”转为“星期六的寻乐”,这样你的兴奋点就转移了,身上似乎充满了干劲。
你应该学习这种方法,把各种不良的情绪转化为积极解决难题的态度。要是你开会时总怕自己会说错话,那么就在开会之前整理好思路或写篇草稿,专心听别人讲话,从他的语言中提取对你有利的信息,也可以抽空想一些能分散你紧张情绪的事情。
4.鼓起勇气
只要消极的想法一出现,你就应该想办法把它打消。但实际上做起来可并不那么简单,你必须坚毅果敢,才能做到。
林晓在一家大公司担任行政主管,工作勤奋,但林晓是一个缺乏勇气的人。
他很倾慕同部门的一位女同事,想和她约会。但他的疑虑使他踌躇不前:“跟同事约会是不大好的”或“要是她不答应,那多难为情”。
后来林晓遏止了内心的忧虑,鼓起勇气向她提出约会,她说:“林晓,为什么你等那么久才来约我?”
不言而喻,他成功了。
5.先搁一边
不知道你是否曾经有这样的体验: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总是睡不着:“我对孩子是不是太严苛?”“今天所有的电话我回了没有?”
最后,你实在忍受不住了,干脆不去想令人心烦的事,而是回想和孩子在动物园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刻。你记得她对着猩猩大笑的样子,不久你的脑海里全是些美丽回忆,你很快进入了梦乡。
生活中真正的成功者具有现实的自我控制力,他们客观地寻求着生活中的意义,珍惜每一分钟,把每一分钟看作是自己的最后时刻,从而经常地去寻求更为美好的东西,不会把一点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对付各种不良情绪上。
他们具有赢得别人爱戴和尊重的品质,关键在于他们总是坚强不屈,富有韧性。这就是他们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力的结果。
成功并不意味着胜利了就要把对手“踩在脚下”,而是战胜自己的消极,用积极的行动向前迈进,让自己拥有自信、进取的人生。
“再给我一个星期,我肯定能做得更好。”不要再用这样的借口来麻痹欺骗自己了。你只是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是一个资质平凡的人,这并没什么丢脸的,毕竟世界上真正的天才只是少数。
孙子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如果你连客观认识真实自己的勇气都没有,总是处处高估自己的实力,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碌碌无为:甘于平庸,一事无成
同样是一辈子,有些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无数个奇迹,而有些人则是浑浑噩噩地活了几十年;同样是一天24小时,有些人把每分每秒都充分用到了“刀刃”上,而有些人则把时间花费在了毫无意义的忙碌之上。
回想自己的学生年代,几乎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同学:他总是非常努力,笔记整整齐齐写了好几本,上课听讲也十分认真,更为难得的是几乎每天都坚持读书到深夜。然而这位同学每次的考试成绩却令人大跌眼镜,甚至有时候你都会替他感到上天不公。实际上,职场中的这类人也不少,他们几乎是办公室里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但奇怪的是他们依然是工作成绩最糟糕的。
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勤勤恳恳、忙忙碌碌的人不仅没有换来应有的回报,反而越忙越糟糕呢?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勤奋都会获得相应的回报,拉磨的驴子再勤劳也不过是在原地转圈,如果不能抓住事情的关键点,那么即便是一生都奔波不息,也难以做出什么成绩。
庞大的碌碌无为群体
在现实生活中,碌碌无为的群体是相当庞大的:没有目标,没有梦想,没有信仰,没有动力,没有思想……这几乎是绝大多数人的真实精神写照。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每一个带着梦想而来的人都会被现实、被日复一日的工作磨掉原有的个性与棱角,久而久之就成了“机器人”,整日都生活在麻痹中。
“努力工作?怎样才算是工作努力?我根本就不知道该从何做起。”
“换个工作又能怎样?还不是这样按部就班地工作,与其来回折腾,不如继续浑浑噩噩地干吧!在哪混日子不是混呢!”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熬过一天是一天,等到了要被开除的时候再说吧!”
正是因为没有目标,缺乏动力,没有机会,你才会逐渐成为碌碌无为大军中的一员。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道:“生命对每个人而言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如果你还在为自己偷懒的小聪明而沾沾自喜,还在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那么你的一生又将是怎样的呢?年老时坐在摇椅上回想自己的年轻岁月,面对曾经那个碌碌无为的你,你又会做何感想?
酸甜苦辣才是人生,该果断坚定的时候就快刀斩乱麻,而不是拖延了事;该把握机会的时候就抓住良机,而不是犹犹豫豫错过了最好时机。看着社会上那些大众所公认的成功者,有些人往往会酸溜溜地说道:“他们不过是因为运气好,碰到了好机会而已。”机会永远都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同样一个机会摆在不同人面前,碌碌无为者往往因埋头于毫无意义的工作中而丧失时机,到头来只会两手空空,一事无成;而那些目标明确者则可以迅速抓住机会,改变命运。
碌碌无为的工作状态尽管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拖延,但其危害却胜过拖延。它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消磨人的意志力,像迷雾一样模糊你原本灵敏的判断力,从而促使你变成一个没有感知、没有反应、没有思想的职场“机器人”。纵观古往今来各行各业中的成功者,无一不是拥有强烈事业心的人。一个没有“大脑”的“机器人”根本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要想摆脱这种糟糕的工作状态,就必须要时刻带着“脑子”和“思想”工作。
随波逐流风险大
面对价格高昂的别墅,有多少人会因瘪瘪的钱包而感到自卑或挫败,甚至因此而掉入自怨自艾的深渊:“为什么老天如此不公平,怎么就没有让我降生到巨富之家呢?”“反正这辈子再努力工作也买不起,那还有什么好努力的?索性混一天是一天,稀里糊涂地过吧!”“还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吧,我这一生也就这样了。”可是这样的自我安慰真的有用吗?
人生在于奋斗,出身无法改变,一味抱怨也没有意义。但只要你拒绝随波逐流,拒绝成为碌碌无为者,那么改变命运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阿兰和阿玉一起跟随同乡从大山里来到城市寻求发展,两个人都是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姑娘,都想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并在此扎根过上幸福的生活。两人在同乡的帮助下进入了同一家酒店做清洁工,为了省钱,她们还一起租了房子。尽管两个人的起点几乎完全相同,但后来的遭遇却是截然相反,5年后阿兰成为了宾馆服务部的经理,并与一名律师喜结连理,过上了曾经梦想的幸福生活,而阿玉却依旧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清洁工。
明明是条件差不多的姑娘,为什么短短几年后差距就如此之大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两人的工作态度。
阿兰从来不是随波逐流者,尽管她只是一个小小的清洁工,但她并没有像大家一样能偷懒就偷懒,能少干活就少干活,更不会因为少干活多拿了工资而暗地里沾沾自喜。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她不仅主动努力工作,而且还积极地为酒店发展和管理献计献策。考虑到学历和知识上的不足,阿兰还特地在业余时间研读了酒店管理的成人教育课程,并取得了相关学历。
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行为举止要求一向很严格,作为清洁工的阿兰虽不在这一行列,但她不想一辈子做清洁工,看到酒店的领导举止优雅,谈吐不凡,阿兰也开始有意识地矫正自己的家乡口音和不良行为习惯。
阿玉则恰恰相反,她整日沉溺在自己的梦想中,但在现实工作中却常常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为什么那些高层领导可以出入光鲜、收入不菲,而自己却只能在这里打扫卫生呢?越想越不平衡,越想越没有工作积极性,所以能凑合就凑合,能不做就不做。于是,阿玉便将自己完全沉浸在言情小说、电视剧等虚幻的世界中,白白浪费了无数时光。
实际上,像阿玉这样在现实中受挫却无力面对,只能选择自我麻痹、随波逐流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殊不知就是这种“鸵鸟”的逃避心理,让你逐渐养成了拖延不负责的工作习惯,以至于仿佛“衰神附体”,事事不顺。
不必抱怨生活中的不公,因为是在拖延和自我麻痹中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抓住机会,改变命运,选择权完全在你自己手中。在你有限的生命中,你做任何事情都会有风险,但是,如果什么都不做,安于平庸混日子,那才是最大的风险。
“打破”黑洞,敢于冒险
生活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面对多样的生活,如何取得成功呢?成功者的回答是:只要活着,就应该去创造和开拓。
如果你的生活总是四平八稳,千篇一律,这样生活一百年和生活一天有什么分别?每个人都希望长寿,希望过上好日子,希望不远的将来有全新的格局出现,这就需要打破陈规陋习。
你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至少应了解,未来存在着成功的可能性,也存在着不成功的可能性。未来就好像一个冥然无知的黑洞,靠你去“打破”它,让它充满阳光和希望。“打破”黑洞不容易,这需要有冒险的精神。康德说:“人的心中有一种追求无限和永恒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理性中的最直观表现就是冒险。”
不经过无数次的冒险,人类不可能从茹毛饮血的时代,进化到今天能够坐在中央空调的房子里品尝咖啡的时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郑和下西洋,诺贝尔发明炸药,哥白尼创立天体运动论,这些历史上的著名事件,都开始于冒险。没有冒险精神,人类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社会改革。只有具有风险意识,敢于怀疑并打破过去的秩序,通过冒险而取得胜利后,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你随时随地都要冒险。古代如果你想骑马赶路,就得抛开可能发生任何意外的想法。因为要避免从马背上摔下来跌断腿的危险,除非用两脚徒步,否则别无他法。
然而走路也有跌伤的时候,所以为了赶路,你只有冒险。有人认为,这种情形只是在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的时代所抱的乐观想法。殊不知,在现在这样发达的时代,出门仍旧存在风险。
假如你恐惧于交通事故的频繁而不敢出门的话,就只有终日沉闷地待在家里了。但是,待在家里,除了有粮食缺乏的危机之外,还是没有获得绝对的安全。
歌德年轻时希望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画家,为此他一直沉溺于那变幻无穷的世界中而难以自拔。40岁那年,歌德游历意大利,看到了真正的艺术杰作后,他终于如梦初醒,遂放弃绘画,转攻文学。虽然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一种冒险,但他认为自己已无退路。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摸索,歌德后来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
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成才史,大多数人都有过冒险的经历,马克思曾经是诗人,鲁迅曾去日本学医,安徒生曾是演员,但他们比常人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们不怕冒险,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方向。
从冒险到成功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痛苦的、付出了艰辛代价的探索过程。歌德曾感慨道:“要‘发现自己’很不容易,我差不多花了半生光阴。”他又说:“这需要极大的意志力,只有通过欢喜和苦痛,你才能学会什么应该追求和什么应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