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说话九“不”(4)
可以看出,孟非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所说的话都非常简练而到位,有时候甚至比记者提问时所说的话还要少。当然,我们提倡说话不磨叽,注重说话效率,既为自己也为他人节约社交时间,并不意味着一刀切地鼓励大家少说话,而是说,当你可以用几句话清楚表达意思的时候,尽量不要因为各种没必要的因素而考虑过多,致使自己的话语太烦琐而显得累赘不堪。
从本质上来说,说话不磨叽与话语的多少是两个层面的概念。有的人因为性格使然,可能相对比较沉默,而他在与人交流时,又因为不经常锻炼说话水平而使得口头表达能力相对欠缺,于是在表达观点和陈述事实时,虽然说不了几句话,但是句句都似乎拖泥带水,一点儿都不干脆清爽。有的人可能会根据不同的问题与社交场合,说不同数量和分量的话,但无论话多话少都不影响他的说话效率:话多的时候必定是需要表达较多的意思,话少的时候也一定是说清楚了想表达的意思。我们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片段,就能够深深体会到。
当诸葛亮到江东游说东吴联合抗曹时,初来乍到就受到了群儒围攻。其中面对东吴资深名士张昭的讥讽时,诸葛亮结合蜀国以往诸多国情实例,详细做了对答:“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尪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与张昭等几人辩论完之后,面对薛综所说的曹操已经天下归心的言论,诸葛亮“厉声”反驳,虽然话语不多,但句句掷地有声,对东吴群儒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当诸葛亮说完后,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诸葛亮与张昭和薛综的辩解,仅从话语多少上来看,差别的确很大;但如果仅从话语多少来判定诸葛亮说话是否啰唆,显然是错误的。诸葛亮对于张昭的讥讽之所以能够有理有据地细致辩解,是因为张昭针对的是诸葛亮本人自比管仲和乐毅这些古代大贤,但却在一开始并没有为蜀国取得明显的治国和打仗成效的事,所以诸葛亮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讲述清楚,如果少了哪怕一个要点,都可能打不开东吴儒士的眼界,影响到未来孙刘双方的结盟计划。因此诸葛亮虽然说了很多话,但却没有一句不该说的话。同时,在对待薛综的问题时,诸葛亮草草几句了事,并且在最后直接告诫对方不要继续说下去,是因为薛综所说的内容直接违背了当时甚至整个历史事实该具有的现实原则。因此,诸葛亮虽然只说了短短几句,但他一针见血地反驳,已经表明了立场,起到了效果。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话语的多少与说话效率的高低并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如果在需要大力论证或者解释的时候,你放弃了机会和权利,这并不叫说话讲求效率,只是呆板地败给了“效率”这个生硬的概念;同样,如果在几句话就能理清或者需要点到为止的时候,你偏揪住“远交近攻”不放,摆出不吐不快的架势,那更与说话效率没半点儿关系了。无论哪种情况,不管你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举,都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尊重听众、浪费听众时间的事实。
因此,在现实中应多注意说话效率方面的主动自我提升,使自己传达给别人的信息既准确又快捷,节省自己表达的时间,节约他人倾听的时间,不纠缠、不磨叽,才是创建良好、和谐、高效的话语环境的基础。
不浮夸:倒一杯水使人看到一桶水
汪涵:上天抛给你的东西,用自己的双肩去承受,不管抛给多少,你先扛着,扛着的目的是让你的身体更加坚强、双臂更加有力。
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有想得到他人和社会认可的心思与愿望,这无可厚非。于是无数人在一生当中的绝大多数岁月里从来没有放弃过积极努力的态度,没有停止过向上奋斗的步伐。不过,也正因为此,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在行走人生路的过程中,偶尔出现急于求成的心态。
人的思想一旦出现歪斜,就难免会做出些出格的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于日常生活中就难免浮夸。清朝著名学者刘大櫆在《渔溪巴君墓志铭》中写过一句话:“平生朴实自守,最厌浮夸之习。”一个表现浮夸的人,也就是一个不懂得朴实自守的人。
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是最正常的心理表现,但一定要在朴实自守的前提下不断使自己变得强大。浮夸的人,不但会使别人对他的品行产生质疑,而且这种心理也不利于他的长期成长与发展。只有踏实奋进才是正途,真正成为“功夫了得的高手”时,根本不用以浮夸的姿态处处吹嘘,自然就会得到认可。也就是说,到了那种时候,即使你向别人倒出的只是一杯水,大家也能从中看出你其实拥有一桶水,而不是一个浮夸出来一吹即破的气泡。
真正的高手虽然喜欢深藏不露,可是金子总难掩发光的自然属性,著名主持人汪涵就是这样一块真金。他本质上是个朴实自守的人,但只要有他在,他的光芒总会掩不住地散发出来。与他接触的人,甚至仅仅通过屏幕知晓他的亿万观众,都能够通过他展示的那“一小杯水”深深感觉到他所具备的丰富内涵和知识。
2014年3月,汪涵在央视《开讲啦》栏目中做了一次精彩的演讲,向现场300位大学生分享了一个重要话题——“不要轻视行动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汪涵,来自湖南电视台的一位节目主持人。我主持了十八年的节目,像这样的舞台、这样的灯光、这样的摄像师、这样的观众、这样的氛围,我应该特别地熟。但今天,一个人站在这个舞台上的感觉非常奇妙,甚至说奇怪,还好有你们,有现场诸位亲爱的观众朋友。
主持人待在舞台上,应该像春风一样,他能够让舞台上所有的一切变得那么自然、那么妥帖,就像顾城诗写的一样:“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我有时候特别希望,我站在舞台上什么都不说,就十分美好。
其实,我在这里特别希望跟年轻朋友分享的是,不要轻视行动的力量,也不要轻视个人的力量,用心地去做你认为该做的每一件事情。
我是1996年中专毕业,紧接着,读的是湖南电视播音专科学校。后来我去了湖南经视,到目前为止,我的人事关系依然在那个电视台。我在这个电视台,开始是做剧务。当时我们剧务组有两个人:我和李维嘉。做剧务的时候,我们俩是最快乐的剧务,每天往这个演播厅扛椅子。扛椅子的时候,我就说:“今天我扛的椅子,有可能会是毛宁坐的。”维嘉说:“那我这个椅子还有可能是林依轮坐的呢。”那个时候现场有256个观众,给每个来看节目的观众都发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里面有五十多件礼品:卤蛋粉、电灯泡、水龙头、面条、酱油……我们每天就往塑料袋里放礼品,做得特别快乐。
后来我当了现场导演,给现场的观众讲一些笑话,活跃现场的气氛,带领全场的朋友鼓掌。我记得,在当现场导演的时候,我是每期鼓掌鼓得最厉害的。有一次,我们台长到现场来看节目,就问身边的人:“这哪儿来的现场导演?”然后对我说:“小伙子,你过来。”我就过去了,说:“台长,你好!”“把俩手伸出来。”台长说。我说:“啊,怎么做节目还检查指甲盖洗没洗干净?”我一伸手,手拍得特别红。他说:“你们看,这个现场导演多么投入,鼓掌鼓得多么卖力。”
后来,我又当导演,可以让我特别欣赏的节目主持人按照我的想法去做节目,还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呢?没过多久,台里面做内部的晚会,台长说,汪涵是学播音主持的,让他去试试吧。可以在全台同事的面前主持节目,开心得不得了。后来做了一个节目叫《真情》,台长就问当时的一个节目主持人:“汪涵当搭档可以吗?”那个主持人说:“可以。”然后台长还问了一个灯光师:“小廖,你觉得汪涵可以吗?”灯光师说:“不错,暖场的时候,全场观众都乐成那样,让他去吧。”太开心了,我可以当主持人。
所有的事情,我都特别开心地去做。不管是什么情况,我都接受;再尴尬或者再难堪的局面,我都一定要扛过去。因为面对困难无非三点:渡过困难,你有渡过困难的智慧;面对困难,你有面对困难的勇气;绕过困难,你有绕过困难的狡猾。多好,你还要生命教你什么?你还要这个舞台教你什么?就像塞内加曾经说过的这样一句话:“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的人生都让人潸然泪下。”但是,我想他所呈现的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情绪:既然我们都知道最终的归宿是那样,我们何不开开心心地、欢声雀跃地、一蹦一跳地朝着那样的一个归宿去?
叔本华好像也说过同样类型的话:如果你的眼神关注的是整体,而非一己的生命的话,那么你的行为举止看起来会更像一个智者,而不是一个受难者。所以我特意在这里花这么长时间所要跟所有的朋友分享的是,不管怎么样,我们还这么健康;不管怎么样,我们还能够这么自由地呼吸也好、鼓掌也好、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也好,你什么都不会失去。就算你有一天经历了所有的东西,你会觉得:“哇,生命有太多苦难了!”恭喜你!你知道生命有苦难了。很多哲学家穷其一生,他们有可能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其实生命有太多的苦难,我们应该用微笑去面对它。
“舍得”这个词,我去查了一下。最开始,有两个人,说要投胎到人间去;有两种人生,一种是“舍”的人生,一种是“得”的人生。然后阎王爷问两个人:“你们两个分别选什么样的人生?”其中一个说:“我要过‘得’的人生。”另一个人说:“行吧,那我就过‘舍’的人生吧。”于是乎两个人来到人间,过“得”的人生的那个人,最终成了一个乞丐,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别人给他的,他得到的是别人的资助、别人的怜悯。而说要过“舍”的人生的那个人,成了一个特别富有的人,他把自己的财富、自己的知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一点一点地给了别人。但是,我想,今天这么多年轻的朋友,“80后”“90后”,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在脑子里,建立这个“舍”和“得”的概念?后来一想,不应该,与其在这里跟大家强调“舍”和“得”,还不如去考虑“舍得”背后的另外一个词——接受。
上天抛给你的东西,用自己的双肩去承受,不管抛给多少,你先扛着,扛着的目的是让你的身体更加坚强、双臂更加有力。这样的话,有一天它馈赠给你更大礼物的时候,你能接得住。在一生当中,如果你希望有一天回过头的时候,你或往前,或往后,或停下来的每一个脚印,都成为诗句的话,你就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有删减)
我们来认真分析一下汪涵的这段演讲。
首先,话语朴实是这段没有运用多少技巧的演讲最高的技巧。所谓无招胜有招,如果你通过电视观看过汪涵的这段演讲,就一定会为他表面上漫不经心、形式上朴实无华、气质上从容大气的演讲风格所折服。他并没有运用什么高超的工具性的演讲技巧,只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结合自身经历娓娓道来,中间穿插了几段或与自己有关或与主旨有关的小故事而已;短短十多分钟的演讲,他的语气、表情和手势都显得自然大方,没有过于浮华和有意渲染的成分。但是身为听众,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朴实与“平淡”,明显感受到一种源于话语本身的吸附力一直在牢牢地粘着所有人,这正是自然朴实所产生的力量。
其次,思想深刻是这段演讲的精髓。朴实并不代表肤浅,很多哲理深刻的话语,都是通过朴实的表达流传开来的。汪涵的话语虽然朴实无华,但却承载着深刻的思想,有关人生,有关奋斗,有关成功,有关付出,有关事业,有关快乐……通篇来看,它处处隐含着演讲者自己对人生很多方面的深入理解与思索,是个人思想的有力展现。正因为这份深刻,汪涵的演讲并不因话语朴实而只适合没有多少人生经历的莘莘学子或者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百姓来听,它也对那些喜欢“思考人生”的知识分子或人生经历特别丰富的人有积极的交流与探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