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力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9章 如何正确地思考(4)

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曾经有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的生意遍布全球,因此经常要到世界各地采购原料和销售商品。有一次,在长达数月的海外贸易结束后,他一上岸就马上朝家里奔去,因为家里有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当他来到家门口时,发现家里亮着灯,映出了室内的情景。他的妻子正在和一个他从未见过的男人共进晚餐,而他的妻子竟然还亲自把一块牛排喂到了男人嘴里。在这一瞬间,他认为妻子背叛了他。于是他转身离去,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都没有再回家。等他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心里仍然记挂着这件事。他决定去找他的妻子问个明白,解开这个心结。当他回到故乡,发现妻子仍然住在他们的老房子里,见到他时十分激动,因为她以为丈夫早就已经死了。商人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没想到妻子号啕大哭。她说,那个男人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哥哥,凑巧在这里相认了。商人因为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而没有深入求证,竟然和妻子分离半生,不能不令人惋惜。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视觉独特的形成过程而发生的视错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大脑会被眼睛欺骗,造成眼见不为实的现象。视觉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光线会通过眼睛汇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感知到光影的信息,将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中,大脑随后做出反应,认为自己“看见”了某种东西。因为人眼的生理结构,当一个物体所处的位置无法在视网膜上形成投影,我们就说它处于眼睛的盲点。但是两只眼睛的盲点不同,所以一只眼睛看不见的东西,另一只眼睛还能够看到。

视网膜还存在一种暂留现象,也就是说,投影到视网膜上的信息,要过上一小会儿才会消失。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就是利用人眼的暂留现象而发明的。因为每张底片都会形成暂留,而当它们运动的速度足够快时,在我们看来,影片就变成了连贯的。或许我们小时候也曾经做过这样的游戏,在一个本子的每一页上都画一个小人,但是他的动作是不同的。当你快速翻动本子时,小人看起来就会动了,动画片就是这样产生的。

除了暂留现象,我们的眼睛在分辨事物的色彩时,也会形成错觉。不同颜色的光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白光。两种颜色的光如果能合成白光,就被称为互补色。当眼睛里只接收到一种颜色的光时,往往会自动给其他地方上色,使用的就是它的互补色。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阳光十分强烈时,迎着太阳看上一小会儿,再看向其他地方,就会明显偏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被眼睛所欺骗,在科学领域这种情况也无法完全避免。虽然利用科学知识和精密的仪器,科学家们可以尽量减少人眼带来的误差,但是主观意识会让科学也受到影响。这一点在对光的认识上有充分的体现。人对光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设计了很多关于光的实验。通过光电效应实验,很多科学家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但是持另一种观点的科学家通过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认为光是一种波。两种理论僵持不下,持续了很多年。现在我们都知道,光既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同时也具有波的特征,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在主观意愿的局限下,看待事物就难免以偏概全。

通过这两种情况,可以总结出,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是大脑接收到的经过处理的信息再受到主观影响的产物,因此不能说它们就是真的。有很多事物实际上非常复杂,但是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局部,甚至是一种假象。这时我们就要仔细地加以分辨,不要被假象蒙蔽了双眼。

但是,视觉上的错觉带来的并不都是坏处。我们在了解了错觉形成的原理之后,就可以利用这种错觉来做些有用的事情。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电影和动画,还有很多领域也应用到了视错觉。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视觉装置来训练飞行员,锻炼他们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这一点来看,错觉虽然可怕,但是被掌控的错觉也能做出有益的贡献。我们也要明白错觉或者主观感受带来的误判会时有发生,因此不能总是心怀疑虑,对眼前所见的每件事都不敢相信,那样未免有些极端了。

最后我们要来思考一下,怎样才能够分辨出哪些是真实的,哪些又是错觉或者误判呢?首先,我们在观察事物时不能盲目地下结论,要从各个角度多看、多分析,避免错觉。其次,要尽量排除主观意愿的影响,用客观的标准来看问题,通过逻辑思维来做出判断。当你不再急于发表结论,平和而理性地思考问题,就能够避免很多错误的认识。有时我们会说:真的不好意思,这实在是一个误会。眼见未必实,如果能多听多看,做到不急不躁,很多误会就会消弭于无形中。

9 当思考成为空气

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容易解决,于是我们会一直思考下去。这个过程经常会让人感到疲倦,因此有人会中途放弃,之前所做的工作也都被浪费了。我们要培养好的思维习惯,就要在结果出现之前,一直保持思考。即便这种思考不是完全开动大脑全速运转,至少也要保持一个思考的状态。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这种随时思考的状态不但不会让人感觉累,反而会提高反应能力和思考效率,长期坚持下去,就会让思考变得更加轻松。

那些能够轻松应付的工作,通常都是非常容易的,甚至不需要动脑,只需要机械地完成就可以了。这些工作虽然也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却难以称作真正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上花费的思考,也不是真正的思考。在做这些工作时,我们的头脑只有负责记忆的部分在工作,而完全不必去想为什么和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因此,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要让思考发挥作用。

能引人思考的工作,才是能让人进步的工作。它们包含的内容并不是固定的,和上面所说的重复劳动完全不同。这些工作并非一次性或者短时间就能解决,而是需要制订计划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持续改进,最后才能实现完美的结果。这个过程的时间取决于问题本身的难度,还取决于执行的效率。例如在创意工作领域,首先要明确需求方的意愿和诉求,随后要搜集素材和资料,接下来要开动脑筋,才能得到最基本的创意。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与需求方随时保持沟通,了解他们的意愿。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创意的产生是最重要的。当一个好的创意诞生之后,如果要把它变成直观的结果,是另外一个问题。创意,归根结底在于思考。这种思考不只局限于工作时间,而是随时随地都在进行。只有这样,好点子才会在不经意间跃入脑海。

以此类推,不只是在创意行业,在很多领域中,工作带来的思考都是时刻进行着的,在结果出现之前不会停止。虽然我们工作的时间是有规定的,但是思考的时间是没有规定的。当你在认真思考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时候,那么不仅吃饭时会思考,走路时会思考,连躺在床上之后到入睡之前的这段时间,也会拿来思考。当随时思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你就会发现,工作在不经意间就被完成了。你的好主意和好点子总是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会让你显得毫不费力。

在一个工作团队中,如果你只会完成分配下来的任务,不去积极思考,那么就总是会被安排到那些相对低级的工作环境中去。做这些工作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动手就可以了。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不但不会提高自己,甚至在长期的简单重复劳动中,把原本已经具备的能力也忘掉了。你或许会被人经常夸奖,说你真是勤劳肯干,工作态度端正,但是领导却不会给你升职。如果不做出改变,你就只能从事这样的简单工作。你无法决定自己做什么,只能服从分配,而那些真正动脑子思考的人,才是制定工作流程的人。

在大规模机械化和自动化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力被机器取代,但是思考的人不会被取代。他们仍然会为机器设置程序,指导它们如何工作。因此,如果不能随时思考,就只能麻木地工作。懂得思考就不同了,这样可以让人随时得到新的结论,提出新的想法。所以,要始终保持积极的思考,直到最后一刻。或者说,只要是在清醒的时间里,我们都要保持思考的惯性。

一个总是在思考的人,不但会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在生活中也会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有些人的生活只是在简单地重复,每天过得都十分相似。生活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波澜,平静得像是无风时的湖面。而那些思考的人会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丰富多彩,总有新奇的发现,给生活增添趣味。

对于一个集体来说,会思考的人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永远都不缺少操作机器的人,但是设计机器的人不常有。因此,一旦你学会了思考,就在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价值。越是在逆风时,越能体现出会思考的人的重要性。通常来说,一个企业如果为了渡过难关而裁员,裁掉的不会是那些一直保持积极思考的人。因此,思考无论是给个人还是团队或企业,都能带来正向的结果。这些人无论在哪里,都会成为核心。所有工作都由他们设计,并通过他们得以实行。

任何时候,都不要停止思考。不管你面对的是一份需要全情投入的工作,还是每一天都想要不一样的精彩生活,思考都会带给你最好的回报。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也不能只在乎他的工作态度是否认真,而是要看他是只完成了一项理应完成的工作,还是带着思考去做一件事情,得出自己的经验并提出想法。让思考像空气一样自然流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再解决下一个问题。

我们对自己的爱人抱有怎样的一种感情呢?会随时都想着对方,这种想法即便不表露出来,也会在内心一直持续着。在工作和生活中,思考也是同样重要的。你并不一定要随时表现出冥思苦想的样子,但是你的脑海中要时刻保持对问题的敏感。让思考自然而然地发生,就会带来不期而遇的成果。我们的耕种不一定会带来收获,但是如果没有付出,就一定不会有收获。当你在头脑中播下思考的种子,它就会成长起来,在某一天为你带来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