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如何正确地思考(2)
美国著名的投资专家沃伦·巴菲特被称为股神,他掌管的公司凭借各个领域的投资,在世界500强中名列前茅。巴菲特始终认为,要坚持自己的判断。他投资的股票都是靠当时的判断决定的,而不是股票书籍或者证券专家推荐的。巴菲特有自己的道理,他认为市场形势千变万化,不是哪个专家能够准确预测的。他曾举过一个例子,有人手里拿着10张照片,让人挑选他觉得最漂亮的一张,然后看看哪个人选出来的照片被公认为是最漂亮的。结果为了赢得他人的肯定,所有人都抛弃了自己的审美,而是考虑大众最接受哪种风格。
通过这个故事,巴菲特想要表达的意思是,那些预测股票市场的专家给出的意见,就像是被选出的公认最漂亮的照片,只是迎合了大众的需要,并非对每个人都是最适合的。专家做出预测时根据的也不是自己的好恶,而是综合了市场上的信息和评价得出的观点。因此,这些观点只能反映出市场当前的形势,无法给予投资者具体的指导。要想知道哪只股票值得投资,要靠自己分析,并且相信自己的判断。
巴菲特嘲笑那些声称自己能够准确预测市场形势的专家说,如果谁能真正具有预测市场的能力,那么他只需要拥有1美元,就能让整个市场翻天覆地。投资者在分析股票时要专注于自己的分析,而不是听从各方面的意见。如果只顾着听其他人怎么说,就会迷失自己,无法获得良好的收益。巴菲特认为他的判断是不会被其他专家左右的,还认为所有投资者都应该这样。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人,就要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
无独有偶,在科学领域也有类似的例子。我们都知道,牛顿在物理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不但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在光学领域也有深入的研究。牛顿认为,光是由粒子组成的,这就是光的微粒说。这个理论能够解释许多现象,因此被认为是正确的。但是科学家发现,还有很多现象是这种理论无法解释的,因此有人提出,光是一种波,这就是光的波动说。两种学说各有很多拥趸,争执不休。但是因为牛顿是这方面的权威,光的微粒说还是占据了更高的地位。
到了19世纪,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用光的干涉实验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大大提高了波动说的威望。他曾经表示,虽然他十分敬仰牛顿,但是在科学领域没有人能够绝对不犯错误。通过实验,他遗憾地发现牛顿是错的,而且正是由于牛顿的权威才阻碍了正确理论的发展。
因为不再迷信牛顿,托马斯·杨有了突破性的发现,也成为一个专家和权威,但是他的理论中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爱因斯坦认为光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在空间中以量子的形式运动。他虽然重新提出了光的微粒说,但不是简单地重复这个理论,而是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一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光学现象。
在科学领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世界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在不断向前发展。人们总会有更多发现,提出更多新的观点。旧观点如果是错误的,那么哪怕它是由专家提出的权威理论,也要勇敢地去质疑。只有这样,科学才能继续进步。由此扩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哪个领域,我们都不应盲从专家,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良好的分辨力。只有实践才能证明什么是正确的,专家也不一定对。
4 真理就是真的吗
所谓的真理,就是那些著名人物做出的论断或者发现的定理。我们作为后来者,通常认为真理是经过验证的,所以就是正确的,从不会去怀疑它。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也是一样,把老师传授的东西直接当作真理接受,不会质疑老师。但是从世界发展的规律来看,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物本身的变化,真理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独特思想和规范。只有符合现实的结论才能被称作真理。每个阶段的真理不应该成为束缚人们的枷锁,而是应该鼓励人们继续探索新的真理。因此,我们也不能对真理盲目崇拜,而是要敢于质疑,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判断。
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两个物体同时从高空坠落,那么重量大的那个物体要坠落得更快。如果用常识来考虑,人们会认为确实是这样,并且由于亚里士多德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所以很多年来都没有人对此产生怀疑。直到伽利略对此提出疑问,他通过一些实验发现,亚里士多德说得并不正确。物体坠落时受到的是空气的阻力,如果阻力相同,那么无论轻重,落下的速度都应该是一样的。为了证明这一点,伽利略来到了比萨斜塔上,把两个大小相同但是重量不同的球同时扔下去,两个球同时落地。这个发现让围观的人惊呆了,因为他们发现真理竟然被证明是错的。
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经过了1000多年的时间。但是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所有科学家都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并且不加怀疑地接受。他们认为,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就是真理,而真理一定是正确的。带着这种态度来学习,除了在大脑中塞进很多不明所以的知识之外,没有任何益处。
有人说,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真理虽然是被一两个人发现或总结的,但是绝不是靠他们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只有经过大多数人的实践,才能印证一条真理是否正确。而且有些真理只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经验,随着科学的发展,真理也会变化。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思考,要带着疑问去看待所谓的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突破。
人类社会在不可阻挡地向前迈进,社会中的指导思想也不断推陈出新。人们眼前的世界越来越大,遇到的新事物越来越多,新的思想和理论也就变得越来越有必要。要通过科学得到新理论,用新理论指导新生活。旧时代的思想会逐渐变得蒙昧,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也要随时掌握新知识,摆脱旧见识。如今的社会中也有很多被打上了标签或者烙印的所谓定论。如果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无疑是错误的。要敢于挑战权威,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符合逻辑的判断才是正确的。不要惧怕失败,如果事实证明我们的想法是错的,更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前面说过,专家不一定对。很多知识的更新都是从质疑权威开始的。在牛顿之前,已经有很多物理学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牛顿挑战权威,将经典物理学带上一个新的高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着地球转动的。哥白尼大胆地提出了日心说,让我们对宇宙的了解更近了一步。因此,对权威和真理的挑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助力。
很多时候,质疑真理并不是为了否定真理,而是越来越接近真理的本质,验证真理是否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无论是我们从书上读到的理论,还是老师或专家传授的知识,我们都要经过思考才能更好地吸收。不要把质疑真理当成一件很严重的事,不敢去做。只要你经过了完整而富有逻辑的思考,就可以对真理提出挑战。
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物,就是因为从诞生之日起就对遇到的所有新事物充满好奇,并且敢于去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真理不断被发现,也不断被更新和完善。那些最开始发现真理的人,也是因为有自己的思想才做出了判断。要大胆发挥想象力,才能取得进步。如果只是守着前人留下的知识,不向更深处探索,就无法取得进步。要敢于打破常规,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生而不平凡,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那些经过思考而证明了是正确的真理,我们要继续坚守,同时对一切保持质疑。我们人类要生存,身体就要进行新陈代谢,世界的发展也是如此,科学和真理的发展也是如此。总是要出现新的理论代替旧的理论,而发现新理论的任务,则要由我们来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停止,生命就将结束。真理的交替如果停止,人类社会也将走向终点。因此,我们要有远大的目标,除了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还要向更广阔的世界进发。还有很多未知的事物等着我们去发现,对于整个宇宙,人类依然是如此渺小和无知,所以要永远保持学习的渴望。
在这个世界上,最平等的莫过于人的思想。只有让思想自由驰骋,让大脑得到充分开发,才能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除了简单的生活,我们要的更是自由而无畏的人生征途。要敢于面对真理并且挑战真理,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当思维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提高之后,我们对很多问题的思考过程都会变得更加轻松。
5 直觉未必靠得住
我们在面对一件未知事物的时候,在做出逻辑判断之前,通常会有一个第一感觉,这就是直觉。直觉就像是猜谜一样,答案并不一定正确。但是从人的感官角度来说,很多感觉都和猜有关,都未必靠得住。
首先,如果事物是有形的,那么你会先看到它的外表,视觉在此时开始起作用。视觉是指光从物体表面反射进入眼睛,在视网膜上形成的信息。这些信息反馈到大脑中,由大脑进行分析和判断,形成对物体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猜的过程,因为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做出判断,而经验有时并不准确,会造成一些典型的视错觉。特别是在面对一个巨大的物体时,因为无法看到全貌,不能得出结论。有时观察对象十分微小,需要借助其他设备再进行分析,这样得到的答案既是通过大脑想象出来的,又是科学机器计算出来的。把大脑分析出来的结论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得出一个结论的过程,就是抽象逻辑思维。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都是通过直觉进行的,因此都不完全符合实际,只是接近实际情况。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用直觉来做判断,是一种相对简单和原始的手段。与通过更为细致的推理过程得出答案相比,直觉产生的结论不一定准确,但是这并不代表直觉反应都是错的。这样一来,如果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直觉能够给出更多答案,那么它的偏差率似乎也能被容忍,因为效率提高了。
通过推理得到的答案虽然准确,但是当工作量较大时,容易因为大脑的疲劳而造成认知错误。一句话如果表述不清或者词汇出现错误,通过直觉就很容易发现,因为它与日常表述不符。但是如果直觉能力差,还要通过推理才能得到答案,那么发现问题的时间就会滞后。用直觉来观察事物,会为大脑节省很多精力,同时更容易发现表象上的不同。除了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具有直觉之外,在思维过程中也存在直觉。如果我们的头脑中储存着很多知识,那么一些知识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很容易做出判断。当我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足够熟悉的时候,直觉也将变得更加准确。在思维方面,能够培养直觉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能够更快地浏览知识,通过直觉获得启发。但是直觉终归是最简单层面的反应,如果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就需要用更高级的推理模式得出答案。
因此,直觉与分析各有利弊。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因为直觉更容易出错,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就更大一些。有时候,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不够充分,这时可能需要直觉来做出初步的判断。但是在具备进一步分析的条件之后,直觉就需要让位了。还有一些直觉中,想象的成分占了绝大多数,这种直觉更加虚无缥缈,与现实通常没有什么关系。
对于一个生物——包括人类个体——在内,直觉有时是判断环境是否危险的重要依据。例如,我们在夜晚出门,看到一座房子后面有一个阴影,虽然无法马上认出这个阴影是什么东西,但是直觉告诉我们,那里有一个东西。如果凑巧这个阴影的形状和我们记忆中某种巨大动物或者可能带来危险的事物接近,我们就会躲得远远的,甚至从另一条路走。虽然这个判断并不一定准确,但是能够让我们避免可能受到的伤害。这是生物在漫长的进化中得出的经验,那就是: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在面对可能的危险的时候,直觉会让我们逃离危险。这时无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判断,因为直接离开不会造成损失。相反,如果花费时间来分析,那么如果真的是危险来临,就会失去宝贵的逃生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用直觉判断是成本最低的方法。就像是在赛车的时候,赛道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就更依赖直觉,而不是逻辑思维。因为逻辑思维是更高级的思考过程,需要调用很多大脑资源,花费的时间更长。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直觉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在有充足的反应时间的时候,逻辑思维会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直觉相对于逻辑思维的显著弱点是,利用直觉只能做出简单的判断,但是面对复杂问题就无法得出具体的结论。应用直觉的范围很窄,而且通常与经验和知识的累积呈现明显的相关。我们总说,有些技能是学会之后就忘不了的,例如游泳和骑自行车。这些技能都是通过直觉达成的,因此学会之后下次再接触马上就能应用。但是如果面对的是从未见过的新问题或者复杂问题,直觉就无所适从了。可以这样比喻,你可以通过直觉得出简单的加减答案,但是在复杂的代数问题面前,只有一步步地解题,直觉只能带给你解题思路,却不能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