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幸福的方法
由第一章我们了解到,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现实社会中的很多人,感觉自己很不幸,有些甚至觉得“不幸”到无法活下去。其实,他们的所有不幸,归根结底都是情绪问题带来的。
本章我们将开始直面情绪,并提出有趣的测试工具,以测算自己或者周围的人是“情绪几年级”,从而找到快速上升的阶梯。《开解》中的“情智管理实验室”章节将会进一步指导你如何对自己和对他人内心的认知观念、情绪能力及行为态度等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矫正。
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提到某个人在“闹情绪”,这个人就会本能地反驳说:“我看你才在闹情绪。”因为他们马上就联想到了许多“令人生厌”的情景——某某大发雷霆、某某今天与某某大打出手……总之,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闹情绪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是一种不能容忍的“错误”。
反观现实生活,我们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人们对一些情绪的态度不但不反感,反而比较欣赏,甚至怀着某种强烈的期待。比如,电视节目中某位名人因为触到了伤心事而泪如雨下、看到恋人受伤害而大动肝火的小伙子、在单位里一向态度温和的领导私下训导一位他重点培养的下属等。
这样的矛盾现象还往往表现在,人们常常对别人的情绪表现摆出一脸鄙夷和不屑的样子,但是只要有条件,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会不自觉地身体力行某些“情绪失控”的行为,当然很多人事后对此不会承认(或者常常真的忘记了)。例如,骂过别人的人,过后自己不记得,但是被骂者却很难忘记。
这看起来是一种奇异的现象,但在生活中却非常普遍,而且,人们对待它的态度又如此矛盾,口头与实际、观点与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背离。对于这样一种现象,我们如果简单地以虚伪、陋习等概括,自然是不准确的,回避它则更不明智。因此,面对情绪问题,我们应该坦然面对,正视它的存在,然后,试着搞清楚它,把它从我们的话语禁忌和认识蒙蔽中解放出来,这才是一件有意义并充满挑战的事情。
情绪管理不能只靠忍
唐高宗李治在位时,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较好地管理朝政,当时很多大臣都认为只有靠严格的法令才能真正约束百姓,但是唐高宗并不认同。
有一年,他去泰山封禅时,听说山东郓州有个张家庄,号称九代同居,族长张公艺都一百多岁了。全庄人和和睦睦、人财两旺,声名远播。这引起了皇帝的好奇——不靠管制,百姓也能遵纪守法、安居乐业吗?于是,唐高宗特地绕道郓州到张家庄查访。
张公艺得知后,连忙带领族人远远迎接,并陪同皇帝观看了他们家庭的生活环境。只见整个庄子紧密团结、邻里互助、老有所依、幼有所托,展现了上下仁和的良好家风。做工时,大家争前恐后;受奖时,大家你谦我让;吃饭时,大家严守秩序——这一切让皇帝暗为叹服,他忍不住向张公艺请教治家方法,张公艺在纸上挥毫,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并详细解释“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唐高宗听后深为感动,不禁感慨:“治国之道,理当如此!”当即给张公艺封侯,并赏赐了全庄许多缣帛。
这个故事说明,忍在生活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靠外在压力办不到的事情,它能够办到。历史中也有许多弘扬忍道的例子,忍当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它毕竟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古往今来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靠忍可以压住情绪的波动,但那只是一时的,如果事后自己仍然不能重新反思,那么情绪依然还会波动,有些人甚至在一忍再忍之后突然失控爆发,做出难以想象的可怕事情。所以,光靠忍是远远不够的。
(一)情绪控制的难度
一直以来,长辈常常教导我们“凡事要多多忍耐”,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我们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受到屈辱时,有的高人忍一忍就离开现场,这样的确是不会马上闯祸,但事后还是要冷静并且真正想开才能不出问题,否则,虽然暂时能用自制力去忍耐、去压制所受的委屈,但不平的屈辱还记在心中。当我们再次遇到相同的屈辱时,就需要更大的自制力、更强的忍耐力才能不生气,而第三次积累的委屈更深,需要再强一些的忍耐力……最后终究会忍耐不住,直到爆发出来。
有一个女孩,被老师多次批评,还要写检讨,同学为此也嘲笑她。这些事情一次次积累后,她一忍再忍,半年后崩溃自杀。幸亏被人解救,但是却落下终身残疾,这实在是令人心痛不已。因此,我们必须明白情绪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控制的,有的人忍过头了真的会爆炸!
(二)情绪受潜意识控制
人们的情绪意识包含两大类:一类是显意识,另一类是隐意识(即潜意识)。而通常的情绪行为不是由显意识控制的,而是由潜意识产生的。所以,大家的情绪往往不是我们自己想要高兴就能高兴,说不生气就能不生气的,因为它受潜意识左右。
所以,通常情况下,如果心中有喜就会喜形于色,心中苦闷产生出来的则是忧愁的情绪……各种神态,一言一行皆为内心的自然流露,即情绪由心生。
情绪年龄测试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那么,你知道自己的情绪商数有多少吗?明白自己的EQ是几年级吗?知道自己的情绪年龄有多少岁吗?是30岁的成熟情绪,40岁的稳重情绪,还是依然停留在20岁以前的任性、冲动的幼稚情绪水平?
(一)情绪商数尺
长期以来,关于人们情绪商数的高低水平一直没有一个可参照的“测量标准”,使得人们很难用某种有形的统一尺度来“丈量”自己的情绪有多长,也无法用秤来称他人的情绪有多重。
一般而言,我们每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由幼年的淘气、童年的天真、青年的血气方刚、壮年的坚持不懈逐步成长,直到中年、老年才渐渐学会稳重和追求圆满。但是也有些人,身体在成长、成熟,心灵却总不见成熟。因此,根据情绪商数发展的时间规律,为了方便起见,十多年来我尝试采用一种“按年龄大小进行情绪控制能力等级区分”的标准来衡量,并将其命名为“情绪商数尺”或“常人百岁尺”。结果,我在情绪教育训练工作中发现了很多衡量情绪行为的有趣现象。大家也可以采用这个尺子来对情绪商数进行区别,这样你会为自己的情绪管理平添不少乐趣。例如,如果对方无理取闹,你可以定义他为“情绪二年级”,你希望自己为“情绪五年级”,就不会再和“情绪二年级”的小朋友计较了。
1. 常人百岁尺
常人百岁尺
2. 神仙尺(也叫千岁尺)
神仙千岁尺
所谓神仙尺,是用来测试半仙和神仙的EQ水平的,人即使修炼到500岁,如果还有人间欲望,还有情绪,那他可能才修到半仙,修行到1000岁时,没有欲望,没有情绪了,才算是真正的神仙,这意味着只要是人都有情绪,只有神仙才没有人间情绪。
(二)简明情绪商数对照表
简明情绪商数对照表
这个情绪商数的区分,只是用来表示人生某个阶段情绪的控制能力或情绪年龄,但是事实上,其结果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也许我们情绪很稳定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是50岁的情绪控制能力或者说是EQ五年级,这时可以较理智地应用智慧来管理情绪,但是有些时候,特别是有异常行为出现时,我们却容易冲动、暴躁,情绪控制的能力会一下子跌落到不及格、不成熟的情绪年龄阶段。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清朝的鳌拜,性情暴躁,虽然年纪一大把,还是动不动就冲动。
如果你以前比较随意、任性、容易冲动,读过本书之后,你肯定能知道如何冷静、理智地应用智慧去处理情绪行为问题,那么,你的情绪能力,就会从20岁的任性冲动,提升到50岁的智慧管理级别,也就是说,读明白本书,可以增加30年的情绪功力。
积极寻找幸运的因子
了解了基本的情绪商数水平,我们就再也不要在无知的情绪行为驱使下,盲目地追求人生幸福了。要想得到人生幸福,就得寻找建立幸福人生的方法。
(一)幸与不幸的情感交替
通常,人们总以拥有健康为幸福,有了疾病为不幸;或者以获得成功为幸福,遭受失败为不幸;甚至简单地认为富有为幸福,贫穷为不幸……然而,世间本来就存在顺境和逆境,顺逆交替,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它。
1. 平等、客观地看待幸与不幸
正视顺境与逆境,就好像正视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等自然规律一样,不应该在顺境中就生起爱心,而在逆境中就产生憎恨,要平等、客观、辩证且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看待。
2. 痛苦使快乐更快乐,不幸使幸运变得幸福
世间的痛苦与快乐是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有些人只要快乐,不要痛苦;只要顺境,不要逆境。可是,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没有经历逆境,就无法认识到顺境的可贵。因此,长期处在顺境中的人,往往很难产生幸福感。有时候痛苦使快乐更快乐,不幸使幸运变得幸福,正如疾病使健康变得快乐,贫穷使富有变得幸福一样。
3. 幸与不幸的相互转换
幸与不幸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往往会相互转换。
幸运常常会因为人们的不良习惯转为不幸。比如,手握大权是幸运的,但出现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行为,造成不幸的结局;有父母疼爱的子女是幸运的,但在父母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走上社会难以独立却是不幸的;生在富有之家是幸运的,但纨绔子弟,不知珍惜财富,吃喝嫖赌,养成恶习却是不幸的。
同样地,不幸有时也会转为幸运,如逆境使人奋发向上,努力造就成功,将来能在社会上大有作为。顺境使人陶醉,忘乎所以;逆境使人清醒,引人反思,使人对人生的认识更有深度。塞翁失马,因祸得福,这都说明了幸运与不幸常常会相互转换。
4. 不幸中的幸福,幸福中的不幸
人往往因为执著于某一点,才觉得自己幸运或不幸。比如喜欢当官的人,一旦获得官位,就会觉得幸运,但是,假如他一旦没有机会当官或当官之后又退居二线,自然就认为这是不幸了;又如希望结婚成家的人,找到合适的对象时,觉得很甜蜜、很幸运,找不到理想的对象,就会觉得不幸运。
其实,在幸运中常常包含着不幸,比如财富多,担心被偷、被抢;社会地位高,反而失去了自由;事业做得大,闲工夫就没有了……
同样地,在不幸中也往往包含着幸运,比如没有地位、名誉,我们就不会被地位、名誉所烦恼;没有事业,就不会为事业而忙碌;没有家庭,就不会被家庭所拖累。
(二)消除不幸的因素
我们要想建立幸福的人生,就要消除各种不幸的因素。
(1)错误的认识、颠倒的观念。如不分是非、胡作非为等。
(2)强烈的固执。过多地以自我为中心,并以此去面对世间的一切,或执著于自己拥有的一切,如名利、财富等。
(3)贪、嗔、痴。我不知道电视剧《风云雄霸天下》中的那柄绝世好剑如今是否尚在人间,但是,剑贪、段浪、步惊云以血祭剑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假如我们总是让这些烦恼支配自己的人生,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害己害人。
(4)不善的行为,即不好的习惯。种不善因,必将招来苦果。
(三)无功不受禄
面对同样的环境,人们痛苦的程度却不一样。人世间的不幸,往往是因为你在意了,才会对你构成伤害;假如你对某一件事根本不在乎,你会感觉到天大的不幸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就好比一个人的情绪商数变化,当我们能够正确认清生活的现实、凭心做事、无功不受禄时,就能坦然地面对人生的不幸,摆脱低落情绪。
(四)广行善事,多种福田
从佛教的角度而言,幸与不幸,都有它的因缘因果。幸福人生的获得,需要多行善事,广种福田。凡事讲求分寸,绝不过多强求。因为,幸福的本源是各种不幸之因,也就是摆脱各种造成人生不幸的因缘。
从世俗的角度而言,多行善事,如助人为乐、修桥补路等,开发生命中幸福快乐的源泉,就能得到无穷无尽的幸福。
因此,应该确定积极的人生使命,追求更大的人生成就,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五)思想单纯,生活平凡
身体的疲惫,睡上一觉就能解决,如果思想太复杂,想睡也睡不着,几乎无法解脱。人们的痛苦有身苦与心苦,身体有痛苦的人只是少数,而心理上存在痛苦的人却非常普遍。感觉社会太复杂了、生活太复杂了,心理上也因此变复杂了。
(六)知足常乐
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感觉,很主观的一种感觉而已。只有当我们自己真正觉得幸福的时候,那才是幸福的;相反,如果你自己觉得不幸福,谁说你幸福也不算真正的幸福。
要想获得幸福的感觉,知足是一种最简单的方式。贪得无厌的人,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社会地位,也绝对不会满足,更无法产生幸福感;而知足者,却能在极为简单的物质条件中,得到满足和快乐。真心地希望每一位朋友努力培育幸福人生的因缘,最后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