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中国公益创业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府部门、市场部门、非营利组织三者边界越来越模糊,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部门逐步引入了商业化运作模式,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开始迈向公共产品市场。Dennis R.(2001)指出,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三者之间界限的消失标志着“解决社会问题迫切需要新的方式”。市场能有效地调节配置资源,但并不必然促进社会公益增长。政府通过公共政策可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福利,但资源有限,难免顾此失彼。非营利组织利用捐助资源“输血”,却不能“造血”,后继乏力。在此背景下,公益创业应运而生。

1.3.1 兴起缘由

中国公益创业主要是在政府、传统商业企业、非营利组织及社会公众的推动下发展而来,具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体制改革及政府职能转变使得在社会福利领域出现民营化和市场化行为,社会组织活动带来社会环境的改变使政府更加重视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领域的作用。政府开始逐渐采取行动为公益创业谋求体制和政策上的空间,如政府采购、税收减免等,极大地促进了公益创业萌芽的产生。

第二,在社会责任运动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商业企业逐步意识到社会责任的履行能为其带来公众认同并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而开始更自觉地投入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为公益创业的主要组织——社会企业的产生创造了支持条件。

第三,公益创业的创新模式为非营利组织通过商业手段开展经营活动以提高组织效能、解决资金困境提供了借鉴,非营利组织将其视为一种组织变革的新途径,也逐步向公益创业组织转型。

中国公益创业的兴起是必然的。随着公民的公益慈善理念增强,基金会、公益创投的出现,政府支持体系的逐渐形成,以及各种类型社会企业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公益创业的发展。市场因素的引入、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效率与公正的追求等多方面因素也在不断推动中国公益创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创新和社会进步。

1.3.2 发展概况

中国民间公益事业的历史源远流长。富有仁爱之心,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老助孤、济困扶贫、救险赈灾、布施修福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优良道德规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贫困群体需要救济。为此,我国新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应运而生。1987年广州诞生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1990年深圳诞生全国第一个合法注册志愿者社团;1994年共青团中央成立第一个全国性志愿者社团——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这都是吸引公民力量创新社会参与、创新社会服务的有效形式。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标志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走上了正轨。此后,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各级各地先后成立了许多公益慈善机构,积极开展扶贫、救灾、助老、助残、助孤、助学、助医等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益创业以及社会企业作为有效的社会创新,在全球迅速发展。中国的公益创业以及社会企业实践也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不断发展。兔王旭平兔业集团创始人任旭平1980年起步,已经坚持三十多年,探索了非营利组织、企业、志愿公益活动以及研究机构等社会创新形式。2006年,湖南大学率先创建中国第一个“公益创业”为命名的大学生社团——滴水恩公益创业协会。恩派公益孵化器成立于2006年,在2010年年底,公益组织孵化器的基金已达到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约合800万美元)。2007年,湖南大学率先举行大学公益创业节,创建中国公益创业网门户网站。同年,联想集团成立了联想公益创投基金,成为首个公益创投基金。

2007年,环球协力社组织中国的社会企业家赴英访问;友成社会创业基金会以及公益组织孵化器成立。2008年,友成基金会与英国议会合作建立了中国首个社会企业家能力训练营。2009年,公益组织孵化器组织了首次上海地区公益创投比赛,首次得到中国政府支持。2010年,中国社会企业家基金会与英国议会以及爱创家(Ashoka)合作举行了首届“大中国企业家论坛”。

2013年,中国社会企业和社会创业出现迅猛的发展趋势。英国大使馆文化协会(BC)主导的社会企业家技能项目及其“社会企业家技能项目”社会投资平台,提供了900万元人民币的社会投资及辅导机会。2013年11月,友成基金会等发起设立第一支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股权投资基金——社会价值投资基金(The Impact Fund),首轮计划募资额为5亿元人民币,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参加了启动仪式。2013年12月,“中英社会企业及社会投资高端对话”举行。2014年1月由团中央等组织发起的“创青春”公益创业竞赛覆盖了全国2200所普通高校。

中国公益创业教育教学发端于2005年。2005年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成立,致力于公益创业和社会企业的教育。2008年10月,湖南大学开设国内高校首门公益创业课程。2008年9月,中国第一部公益创业学教材在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10月,中国第二部公益创业学教材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相关组织与英国大使馆文化协会(BC)合作的社会企业家训练项目致力于培养中国公益创业者,从2009到2013年培养了近1000名中国公益创业者。友成基金会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合作开设公益创业课,覆盖人数超过11000人。

中国公益创业研究开始于2004年。2004年1月,北大刘纪同教授所著的《社会企业》一文,是首篇关于该主题的文章。2006年3月,《比较经济和社会制度》发表了《何为社会企业》一文,作者是杜克大学胡星。2006年4月,David Bornstein的著作《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在中国上市。2006年9月,Charles Leadbeater的《社会企业家的崛起》中文译版发行。2007年10月,《比较经济和社会制度》发表了名为《社会企业概观:英国视角与中国视角》的特刊。2009年,《比较经济和社会制度》发表了关于“社会企业”的特刊。2010年在中国发表了首期关于美国和欧洲的公益创投的期刊。在著作、期刊文章以及学术论文对社会企业理念进行传播的同时,社会企业相关的成员组织、孵化器、研讨会议以及教学课程都在近年来不断出现。

2007年4月16日,我国首个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即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在湖南大学批准成立。2008年社会企业研究中心在上海财经大学成立。此后,中国社会企业和公益创业研究机构越来越多。

中国公益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湖南大学率先在国内高校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构建基于集群的“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公益创业(社会创业)教育模式。此外,英国大使馆文化协会(BC)、KAB中国项目、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友成基金会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国公益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探索。

在中国影响较大的公益创业活动有“KAB项目”和“青年恒好公益创业项目”。为适应创新创造的时代要求,满足青年就业的现实需要,培养青年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自2005年8月起在中国大学中开展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简称“KAB项目”)。这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通过国际合作推进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一项尝试,旨在吸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之路。这其实就是公益创业实践。2009年,首届“青年恒好”活动举行。“青年恒好”是由KAB全国推广办公室与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一个关心、关注青年成长、成才,服务、扶持青年(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的开放性公益实践平台。此后,恒源祥坚持开展类似活动,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意、创业实践,引导大学生用商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1.3.3 发展趋势

随着公益创业理念的普及和公益创业实践的推进,中国的公益创业发展趋势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公益创业者和组织将会侧重社会热点和社会关切。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服务需求将快速增加;大量失业农民涌入城市,外来人员的管理将更加困难;贫富差距的扩大,扶贫工作将面临新的形势;还有诸如环境污染、防癌治癌、抗灾救灾、特殊人群照顾等大量社会问题,单靠政府是无法全部解决的,而公益创业组织为解决社会问题,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公益创业组织要实现已有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商业化和可持续化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公益创业者和组织要明确发展方向,紧密关注社会热点,获取更多的政府、社会公众支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增长,创造更多价值。

第二,公益创业者和组织会更注重发展专业化的服务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微观管理层向宏观调控转变,因此公益创业组织将会成为提供社会服务的主体。

受资金、人力等资源的限制,公益创业组织很难面面俱到。只有专攻某一社会难点或热点,发展专业化的服务能力,公益创业组织才能更集中地帮助受助者,解决相关具体社会问题,才可能在有效利用资源中获取更大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发展较好的公益创业组织提供的多是针对某一特定群体的社会服务,如老人护理、青少年咨询、留守儿童关注等。公益创业组织应具有专业化的服务能力,保持并发挥这种专业化优势。

为了满足专业化服务的需求,社会各界应设计提供具有特色的专业化公益创业教育,培育专业化公益创业型人才。

第三,公益创业组织会构建去行政化的组织机构。在世界各地仍存在一些“官办”公益组织,也称“二政府”,行政色彩比较浓。这些组织享受着有关政策的优惠待遇,虽然提供一系列社会服务,解决了部分社会问题,但其日常运作的方式与行政部门无异,主要是完成上级主管部门部署、安排的事。就目前发展而言,中国公益创业组织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是,公益创业组织不能忘记其最终的社会使命,必须精简结构、不断完善,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和促进公共利益。

公益创业组织构建去行政化的组织机构,就要积极鼓励、扶持发展真正意义上具有自发性、志愿性、草根性、专业性、公益性等特点的公益创业组织,作为政府、市场、公众间的缓冲器,更好地弥补政府失灵、企业失灵、社会失灵的现象,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1.3.4 青年公益创业

公益创业是青年人发挥才智、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正成为全球青年的时尚追求。同样,公益创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投身其中。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益创业呼唤中国青年

首先,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希望,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决定着社会的未来走向。我国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及公益创业的实施,直接关系社会建设的进程。

其次,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是中国志愿者队伍中最大的群体。大学生公益创业在近些年公益创业领域中最为活跃,也最受关注。在一定意义上,关注大学生公益创业,即是关注公益创业主体和希望力量;孵化大学生公益创业,即是支持公益创业的最大群体崔金磊,徐兵.大学生公益创业小论,企业导报.2014(6):57.

最后,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是最富于激情,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在公益创业领域将大有可为。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创新时期,在公众提出越来越多公益需求的同时,也创造着越来越多的公益创业机遇。青年作为最活跃、最敏锐的年龄群体,善于发现和把握机遇,实现公益创业的目标。

在传统商业领域,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发现并获得没有开发的、可获利的、高增长的机会相对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在公益创业领域,社会需要和由此产生的创业的机会,往往超过传统商业领域。与商业创业相比,公益创业由于对解决社会问题,构建社会和谐有更为积极的意义,更容易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可,更容易享受到优惠政策的支持,资金筹集方面可以得到基金会和企业的资助。青年应把握公益创业潜在的独特优势,进行公益创业。

2)中国青年需要公益创业

公益领域不仅存在庞大的社会需求,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拓宽就业途径,缓解就业压力。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总数急剧增加,大大超过社会需求。201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自身的需要。

受社会和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不高,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创办的小企业要面对市场已存在的大量既有企业的竞争,不具有竞争优势。

公益创业创造社会价值,提供公共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不直接面向传统市场中的企业竞争,其成功率远高于传统商业企业。公益创业在倡导和收获社会效益的同时,运用商业化、现代化的管理和运营方式产生经济收益以满足自身的发展,在助人的同时也能够自助。公益创业为关注社会变革而又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提供新的思路。中国青年通过公益创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和创新创业的能力,有效促进自身的全面成长。公益创业让中国青年能够发挥才能、体现个人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