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得大”与“兼小”
(2013年5月12日)
近段时间,北宋欧阳修“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一语成为媒体和学者讨论的热点。看到新闻报道后,我的第一反应并不只是沿着媒体导引去感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就会好”的道理,而是追问自己:这句话本意为何?出自哪里?上下文背景怎样?我想,这也应是同学们在大学阶段观察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经由媒体宣传的“火爆”话题时,一种追本溯源、独立和理性思考的方法。经过搜索整理,我基本了解到,这句话出自欧阳修《居士集卷十八》中《易或问三首》(景四年)一文,原句如下——
或问:“大衍之数,《易》之乎?学者莫不尽心焉。”曰:“大衍,《易》之末也,何必尽心焉也。《易》者,文王之作也,其书则六经也,其文则圣人之言也,其事则天地万物、君臣父子夫妇人伦之大端也。大衍,筮占之一法耳,非文王之事也。”“然则不足学乎?”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知此然后知学《易》矣。”
这段话是在讨论学习《易》的方法,大意是应从《易》的大道理着手,而不能只看《易》某一卦(即“大衍”)的道理,因为只要学会了《易》的大道理,由此就可以获得《易》中卦的小道理。
探究清楚“得大”与“兼小”的出处、本意以及相互关系后,我们就可以结合总书记的引用,将富有辩证思想的文字应用于当前大学学习和生活中,转化为个人智慧。在我看来,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来“迁移”:
首先,是在必修课的学习上,每一道题目、每一个案例都属于“小”的范畴,而这门课程甚至是学科的知识体系、发展脉络、主要观点以及给你带来的思维方式、智慧启迪,统一起来就是“大”的概念。因此,同学们尤其是在面对高等数学、数据库等较“难”科目时,一定要有“跳出题目解题目”的意识,先给自己搭建知识点、公式的框架,再去琢磨具体题目。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预习和复习的最关键环节,希望同学们有所领悟,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和习惯。
其次,是在平日参与的各类活动中,拉横幅、搬桌椅、设计环节,这都是“小”的范畴;而一次比赛、一场讲座,其举办意义、应涵盖主题、预期效果、传承与创新,组合起来就成为“大”的概念。本学期同学们常讲“各种忙”,我想在忙碌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抓住“大”,站在主席、部长的角度去思考整场活动安排与自己手中任务的关系,如此你才会不断“出力而长力”,真正收获“能力”,否则很容易只做义务“体力工”。
最后,是在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的关系上,随着气温的升高,同学们的情绪也容易出现“燥热”倾向,与宿舍、班级同学产生矛盾,出现争执。我想,无论是学校、学院,还是年级、班级甚至宿舍,相对于个人都为“大”,大的组织就有其文化与气场,只有把“小”自我有机融入“大”气场之中,你的内心才有定位,你才有被需要感、充实感和幸福感。因此,建议同学们出现误解和不快之后,多从“得其大”的道理出发,淡定些、包容些,把你身处的每一个集体建设得更和谐、更快乐,受益的终归还是你自己。
愿同学们都能得其大、兼其小。
(本文根据5月9日参加经济1202班期中班会发言和近期思考完善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