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引介城市历史美学的好书
徐裕健
华梵大学建筑系教授、古迹保存建筑师
城市里面的古迹,过去一直被当成博物馆里的古文物,并且被官方和保存学术界视为历史的证物,具有重大意义。但对市民而言,艰涩的、学究式的介绍文字,形成一道深沟高垒的知识大墙,阻挡了人们对历史空间的认知;而博物馆式、正经八百的再利用模式,无法亲近市民的生活,再加上大家对古迹的陌生感,反而让人不知如何欣赏。久而久之,市民把古迹当作值得敬重的伟人,而不是邻家会说故事的三叔公。走在古迹中,只有景仰,却少了点贴心和自在。古迹对市民而言,只是学习历史的圣殿,充满了距离感。
鸿纬的古迹导览,从庶民(喻指非古迹专业者)的阅读角度着眼,以活泼热情的互联网世代文字,把古迹专业和庶民体验的距离感缩小了,难得的是,他的诠释中隐藏了建筑专业的深度,散布在字里行间。在不经意间,软化了艰涩难解的学术名词,破解了学院的围篱。他娓娓道来、浅白易懂的述说,有如山谷中氤氲的云气,不着痕迹地沁入人们的呼吸之中,在心旷神怡之际,又蒙受到有如森林芬多精的奇妙疗效,读后回味,更有一种“开卷有益”的回甘之感。
鸿纬有时自称“工头”,有点自谦自抑,但却很传神地描绘出他从事古迹学习之路的身份。他在华梵大学建筑研究所学习的过程中,因缘际会参与了我的古迹保存工作;毕业后,又鬼使神差、身历其境地踏入古迹修护专业技术领域。由此可知,他对古迹的认知和对修复、再利用的评论,其实是“从做中学习”而来,是不折不扣的专家论点。
他的论点,有如相机的伸缩镜头,在放大效果的长镜头下,贴近古迹匠艺、构造细节和材料质感的美学细致观点,尽入目中;在标准镜头下,建筑形式风格、比例层次和诗情的文学性譬喻相互辉映;更难得的是,他还有一颗广角镜头的视野,从宏观批判的角度,再附加一片柔和的柔焦镜片,滤掉了一针见血的锐利,不失中肯地传达出他对某些缺憾的意见,痛快淋漓。
如果严格挑剔的话,鸿纬的某些说法是以自己的观点来描述,文间充满鸿纬认为“或许就是”的推测和臆想字眼,但这不也正是从学术论述框架中解放、“脱轨”(此处喻指“脱出常轨”)的自由思考和任情发想的契机吗?
总之,这是本值得推荐和引介城市历史美学的好书,在从事古迹修复的专业者鸿纬的深刻体验和观察下,文字浅显、寓意深入;在多重镜头下,体现出“近观远眺两相宜”的古迹感性美学和人文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