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天使的罪恶——未成年人犯罪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
未成年人从事犯罪,特别是恶性暴力犯罪,已经不是偶然,而已成为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避免恶性暴力犯罪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犯罪心理学家指出,未成年人犯罪大致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第一,贫穷和社会阶层的因素。诸多数据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贫穷都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这里的贫穷是指家庭的收入不足以满足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贫穷也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匮乏,更有随之而来的偏见、种族歧视、家庭分裂、安全的居住环境得不到保障、失业、社会疏离以及有限的社会支持系统,等等。最显而易见的是,贫穷影响了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贫穷的父母往往会选择粗暴式和专制式的教养方式。
比如,在下面介绍的“从儿童杀手到慈母——玛丽的救赎”、“天生犯罪人——日本第一个被判死刑的未成年人”以及“全英最年轻的杀人犯——男孩A和男孩B”这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英国女孩玛丽,日本少年福田孝行,还是英国男孩罗伯特和乔恩,他们的家庭都是非常贫穷的,玛丽家靠领取社会救助金生活,罗伯特和乔恩的家庭环境也非常差。
第二,同伴经验的影响。容易对未成年人产生影响的,一个是家庭,另一个是同伴。关乎经济、教育、未来规划的大问题,未成年人通常会求助于自己的家庭;但是在生活方面,比如穿着打扮、兴趣爱好、娱乐方式等,未成年人则受同伴影响较大。
相关数据表明,同伴交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最重要、最稳定的预测因素。一般来说,有行为不良朋友的青少年很有可能自己也存在行为不良的问题,尤其是吸毒行为和同伴关系之间的联系尤为密切。
比如,在“全英最年轻杀人犯——男孩A和男孩B”这个案例中,罗伯特和转学来的乔恩之所以会联手作案,就是因为两人志趣相投成了朋友,而且彼此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即使学校将他们分在了不同的班级,他们也能同时逃课出来作案。
第三,学校经验的影响。一般来说,那些放学之后大部分时间得不到父母监管的未成年儿童更容易出现越轨的行为,也正是因为没有人监管,这些未成年人会和一些行为不良的同伴进行交往。
犯罪心理专家研究发现,早年在学校的失败经验和未成年人反社会行为的发展以及犯罪行为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一项调查表明,被调查的学生普遍对在校留宿生持有负面评价,这些留宿生在日后更容易遭受其他同伴的拒绝和嘲笑。
第四,家庭背景因素以及父母的教养实践。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一个稳定的、安全的、相互支持的家庭能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单亲家庭以及矛盾重重的家庭都和未成年人的犯罪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在下面介绍的三个案例中,犯罪的四个少年儿童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他们要么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中,要么父母具有暴力倾向而从小就受虐待。在他们长大之后,他们往往会以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同时,和成年人犯罪相比较,未成年人犯罪普遍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第一,犯罪动机上的差异。未成年人的犯罪并不像成年人一样是有预谋和有计划的,他们犯罪往往属于临时起意,并无确切的动机(比如谋财、图色、报仇等),甚至可以说,未成年人的思维相当发散。
比如,英国男孩罗伯特和乔恩杀死小詹姆斯纯属娱乐自己,而英国女孩玛丽杀人也是为了追求快感,日本少年福田孝行最开始只是想要强奸本村弥生,在遭到对方的反抗之后,才下决心将其扼死。
对未成年人临时起意的这种犯罪动机,我们一方面可以解读为,这些未成年人漠视生命、冷血残忍;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这些未成年人作案的主观恶性不强,并没有强烈的反社会人格(当然,日本少年福田孝行除外,因为他在事后依然没有悔悟),这些未成年人还是有可能在日后改被造和教育成具备正常人格的人。
第二,成长环境中的塑造影响。犯重罪的这些未成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多次亮起了“红灯”,比如经常逃学、小偷小摸、欺凌或者殴打同伴或比自己更小的孩子、虐待小动物等。不幸的是,这些危险信号没有被周围人重视,进而导致他们的暴力行为一步步升级,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父母要切实负起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是最重要的角色,父母此刻的行为就是孩子日后的行为,所以,父母在做事的时候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对孩子实施暴力。
其次,让孩子远离不良同伴的影响。未成年人的是非观念还不明确,他们还分不清楚谁才是真正意义上对自己好的人,谁会害了自己。所以,作为父母,在孩子交朋友方面,要多为孩子把关,拒绝那些不良儿童接近孩子。
再次,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对待每一个未成年人。当下,由于课程压力的加大,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时远远大于在家里的时间,所以,作为除了家长之外的监管人,学校方面不仅要关注未成年人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多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动态,多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抚慰。尤其是长期住校的少年儿童,他们经常见不到父母,内心肯定更加孤独,老师们要多陪伴他们。
无数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预防一起未成年人犯罪,至少能拯救两个家庭,这对于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和家庭幸福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分力,力争使未成年人犯罪率降到最低。
第二节 天生犯罪人——日本第一个被判死刑的未成年人
案情回顾
1999年4月14日,这一天对其他人来说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可是对当时只有23岁的本村洋先生来说,这一天却是令他痛苦一生的噩梦。
那天晚上七点左右,本村洋先生跟往常一样下班回家。本村洋先生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妻子本村弥生是一个全职太太,她整天待在家里伺候着老公和女儿的吃穿住行,他们的女儿夕夏才十一个月大,十分漂亮可爱。
想着亲爱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本村洋先生不自觉地加快了回家的步伐。可是,进门的时候,本村洋发现家里的大门没有锁,妻子一直是一个很细心的人,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本村洋先生在心里嘀咕道。此时,他的内心深处似乎有些隐隐的不安。
推门进去之后,本村洋先生发现往常整洁的家里被翻得凌乱不堪,更重要的是,无论本村洋先生如何呼喊,始终得不到妻子和女儿的回应。
一阵紧张的寻找之后,本村洋先生最后在收纳棉被的柜子里发现了妻子半裸而且已经变得僵硬的尸体。这一幕把本村洋先生吓呆了,等他清醒过来之后,本村洋先生立马报了警。
警察到来之后,在安排人员对已经吓呆的本村洋先生进行安抚后,继续对现场进行详细搜查。这时候,警察在收纳柜最上层的地方,又发现了用塑胶袋包着,当时仅仅十一个月大的夕夏的尸体。
此时,面对两具冰冷的尸体,本村洋先生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仅仅一天时间,自己最挚爱的两位亲人就离开了自己?到底是谁干出这么丧尽天良的事情呢?
本村洋先生告诉警方,他早上离开家去上班的时候,妻子和女儿还好好的。而且他们做人本分,并不存在仇人。本村洋先生恳求警方务必要尽快破案,他要替死去的妻子和女儿讨回一个公道。
案发第四天,也就是1999年4月18日这天,警方根据相关线索逮捕了一个叫做福田孝行的少年,福田孝行当时刚刚满18岁(在日本,法律规定的成年岁数是20)。
据一位目击者称,福田孝行已经在本村洋先生的家附近溜达过很长一段时间了,只怪当初没怎么注意。事发的时候,福田孝行也曾经在本村洋先生的家附近出现过。
说起福田孝行,他也有着不幸的经历,福田孝行出生于一个破碎的家庭。福田孝行的父亲性格粗暴,经常动手打骂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福田孝行十分痛恨自己的父亲,他发誓长大之后要报复自己的父亲,保护自己的母亲。
可是,没有等福田孝行长大,福田孝行的母亲就因为忍受不了福田孝行父亲的暴行,在福田孝行十二岁的时候就自杀身亡了。母亲死后,福田孝行更加痛恨自己的父亲,并且充满了暴力倾向,经常跟着一些社会青年做坏事。
福田孝行被逮捕之后,他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福田孝行告诉警方,他已经连续观察本村弥生好长时间了,一般在本村洋先生上班离家之后,就只有本村弥生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女儿在家,面对娇小柔弱的本村弥生,福田孝行有了邪念。
1999年4月14日下午,福田孝行乔装成一名和善的检查排水管的工人,以检查本村弥生家的排水管为借口骗取了本村弥生的信任,然后顺利进入本村弥生的家中。
可是,当进入本村弥生家之后,福田孝行的嘴脸立马变了,他一步步将本村弥生逼到了墙脚。起初,福田孝行只想趁着本村弥生家里没有其他人而强奸她,可是,没有想到,柔弱的本村弥生竟然激烈地反抗起来。
无奈,福田孝行一直没有得逞,这时,十分气愤的福田孝行竟动手掐死了本村弥生。在将本村弥生掐死之后,福田孝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胶带将本村弥生的手脚给捆绑住,以免本村弥生万一“苏醒”过来,福田孝行又在本村弥生的口鼻处粘上了胶带。
将本村弥生的尸体处理好之后,兽性大发的福田孝行对本村弥生的尸体进行了强奸,而这一切的罪恶统统被只有十一个月大的夕夏看在眼里。
看着妈妈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刚刚会爬的夕夏哭闹着爬向自己的妈妈。可是,毫无人性的福田孝行一点也没有怜惜这个小孩子。为了不破坏自己的好事,他屡屡将夕夏推向旁边,并从高处将夕夏重重摔下。
因为得不到妈妈的回应,又看到陌生人的闯入,夕夏的哭声越来越大。心虚的福田孝行害怕夕夏的哭闹声引起周围邻居的注意,他最后竟找来一根绳索,将夕夏活活给勒死了。
此案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考虑到案情重大残忍,这起案件由山口地检署进行审理。第一次开庭审理的时候,悲痛欲绝的本村洋先生准备抱着妻女的遗照出庭,但是考虑到嫌疑犯的心理和情绪,本村洋先生的行为被阻止了。
可是,福田孝行似乎显得很随意,他在进入法庭的时候,是趿拉着一双拖鞋进来的。他甚至对受害者本村洋先生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愧疚之情。
最后,在律师的示意下,福田孝行才对本村洋先生鞠了一躬和说了一句“对不起”,而福田孝行的这一动作被当时的律师说成是“真心悔过”。
在法庭上,福田孝行的律师将福田孝行犯罪的起因归结为福田孝行不幸家庭的影响以及福田孝行的年轻,加之福田孝行的“真心悔过”,他希望法庭可以轻判福田孝行。
果然,福田孝行的律师所提到的这些情节起了作用,一审判决的结果是——福田孝行被判处无期徒刑。这个判决出来的时候,本村洋先生绝望地坐到了椅子上,而福田孝行的律师竟对着被害者的家属比了一个胜利的手势。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反应呢?因为在日本,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无期徒刑,所谓的无期徒刑实际上都是有期限的,罪犯在十几年之后都会因为表现良好而被放出来。
尤其是对于未成年的福田孝行来说,他虽然被判处了无期徒刑,可是因为他未成年,有少年保护法的保护,他很有可能被关上七八年就会被放出来。
“难道当一个人在残忍地杀害了两个人之后,他仅仅被关七八年就可以赎罪吗?我对司法很绝望,原来司法保护的是加害者的人权和权益,那么被害者的人权和权益又在哪里呢?”本村洋先生在判决之后大声地嚷道。
一审结束之后,本村洋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上诉。为了不让妻子和年幼女儿的生命白白被剥夺,本村洋先生决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变现今的司法,当时一审判决的检察官也坚定地支持着本村洋先生。
说干就干,一审判决之后,本村洋先生搭乘飞机到达了东京,他通过日本最热门的新闻节目向大众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次,本村洋先生极力压抑住自己的愤怒和痛苦,他以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分析着被害者在司法制度前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很快,本村洋的诉求就得到了正面的回应,日本国会全部通过了《犯罪被害者保护法》、《改正刑事诉讼法》、《改正检察审査会法》这三个法案。
而那位一审的检察官也不断地请求上诉,虽然两次上诉的请求都被驳回了,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这位检察官将此案件上诉到了最高裁判所。
就在此时,这名检察官得知,福田孝行在监狱的时候曾经给外面的朋友写过几封信,他迫切地想知道,福田孝行写给朋友的信中是否有对案情的描述,福田孝行是否对自己的罪行有所悔悟。这些也许都对日后的开庭有帮助。
最终,经过这名检察官的耐心说服,福田孝行的朋友将福田孝行写给他们的信交了出来。在这些信里,福田孝行不但没有对自己的罪行进行忏悔,相反,信里满是侮辱被害人以及被害人家属的言论,他甚至还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不过就是一只公狗走在路上,碰巧遇到一只可爱的母狗,公狗自然而然地就骑上去了……这样也有罪吗!?”
面对福田孝行如此充满着挑衅和得意意味的信,检察官和本村洋无比气愤,他们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原谅如此邪恶的一个人,法律自会给他们一个公道的审判。
果不其然,在最后审判的时候,尽管当时有一批立志废除死刑的律师竭力为福田孝行辩护,但是,福田孝行写给朋友的信却对其最终被判处死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福田孝行被认定是一个高度危险并且没有人性的恶魔。
2008年4月22日,在距离命案发生的九年之后,本村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妻子和年幼的女儿讨回了公道。福田孝行因为罪大恶极而被判处死刑,成为日本史上第一个被判死刑的未成年人(案发时)。
福田孝行被执行死刑之后,本村洋并没有感到丝毫喜悦,他平静地说,司法应该保留死刑,因为死刑存在的意义不是报复手段,而是让犯人可以诚实地面对自己所犯的恶行。
的确,正如本村洋所说,司法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报复那些犯罪者,而是让他们真心认识到自己的罪行和因为自己给别人造成的不可弥补的伤害。
犯罪心理分析
福田孝行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杀害两人,其中包括一名年幼的孩子,这种行为是令人发指的。犯罪心理学家指出,福田孝行的行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天生的反社会倾向。
犯罪心理学家指出,天生的犯罪人具有生物学上的犯罪倾向,他们对自己所犯的任何错误都缺乏罪恶感和悔恨,对辨别是非有一种特异性的学习无能。
从福田孝行所犯的恶行以及在出庭时趿拉着拖鞋的举动,还有事后给朋友的信中所写的内容上,我们都可以看出,尽管福田孝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是丝毫没有悔改的意思,甚至还为自己的恶行得意洋洋。由此可以看出:福田孝行是一个天生的犯罪者,他具有严重的反社会倾向。
其次,不良的家庭背景。
从福田孝行的家庭背景中,我们可以知道,福田孝行的爸爸脾气暴躁,经常动手打自己的妻子和福田孝行。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行为是模仿大人的行为而来的,在福田孝行父亲这种教养方式下,福田孝行自然而然会形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比如,在进入本村弥生家里的时候,福田孝行刚开始的打算是对本村弥生进行性侵犯,可是,他没有想到,本村弥生竟然会激烈地反抗。就在本村弥生反抗的时候,福田孝行被激怒了,他采取了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即将本村弥生掐死。对年幼夕夏的杀害也是因为他自身的暴力倾向,他不想夕夏的哭声给自己惹来麻烦,所以用暴力的手段解决自己的困扰。
在不良的家庭背景这个因素中,福田孝行妈妈的自杀也给福田孝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母爱缺失,福田孝行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福田孝行容易和不良同伴交往并且产生不良的行为。
最后,自身不成熟的心智。
福田孝行在犯罪的时候,是一个不满20岁的未成年人。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心智发展不充分,不具备成年人的理智,做事容易冲动和欠考虑。所以,福田孝行在没有顺利实施自己的强奸行为时,会残忍地向被害者举起屠刀。
第三节 全英最年轻的杀人犯——男孩A和男孩B
案情回顾
1993年2月12日下午,在英国利物浦,年仅两岁的詹姆斯·巴尔杰快乐地跟随自己的妈妈来到了布特尔的一家购物中心进行采购。
小詹姆斯是家中的独子,因为之前小詹姆斯的妈妈有过一次流产的经历,所以,小詹姆斯的妈妈倍加珍惜这个孩子,不管去哪里,她都会将儿子带在身边。
小詹姆斯长得非常可爱,他有一双大大的蓝眼睛和一头柔顺的棕色头发,走到哪里都会“咯咯咯”笑个不停。见到小詹姆斯的人都会喜欢这个小宝贝。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会是小詹姆斯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购物。
那天,购完物之后,詹姆斯的妈妈看儿子在玩具区玩得开心,就没有打扰他,自己先去结账了(估计这个决定让小詹姆斯的妈妈后悔了一生)。可就在结完账回来的时候,詹姆斯妈妈发现自己的儿子不见了。
心急如焚的詹姆斯妈妈将整个购物中心找了一个遍,甚至委托购物中心播放了广播寻找詹姆斯,但是仍然没有詹姆斯的任何踪迹。就这样,詹姆斯的妈妈迅速报了警。
警方通过调取监控录像发现,就在詹姆斯妈妈结账时,小詹姆斯被两个大一点的男孩子领出了购物中心的大门,其中一个男孩在前面带路,另一个男孩牵着小詹姆斯的手。
很快,噩耗传来,有人在铁轨上发现了詹姆斯的尸体,詹姆斯的死相非常惨烈。他浑身被人泼上了蓝色的油漆,并且头部和身上各处均有不同程度的伤痕,可见,詹姆斯被害的时候曾经被人殴打过。而最残酷的是,詹姆斯被人放在了铁轨上,被疾驰而过的列车碾成了两截。
当警方和小詹姆斯的家属赶到现场的时候,小詹姆斯已经成了一具残缺不全的尸体,小詹姆士的妈妈当场吓晕过去。这起事件一发生,整个英国都愤怒了,人们无法容忍如此天真无邪的孩子被人残忍杀害,他们纷纷自愿向警方提供线索。
原来,出事的那天早上,两个男孩罗伯特和乔恩一来到学校就逃课,并在学校外面相遇了。他们最先来到了麦当劳搞破坏,即一会儿站在凳子上踩脏所有的凳子,一会儿站在门口吓唬来吃饭的客人。总之,罗伯特和乔恩的行为彻底激怒了麦当劳的店员,他们将罗伯特和乔恩赶了出来。
从麦当劳被赶出来之后,罗伯特和乔恩又大摇大摆地来到了购物中心,这时一些小破坏的行为已经不能满足这两个混世小魔王了,他们忽然想到可以拿一个小孩子作乐。
这时,罗伯特和乔恩开始在购物中心寻找自己的猎物,他们会百般勾引独自玩耍的小孩,可惜前几次都没成功,每当他们一靠近,敏锐的父母就将自己的小孩给拉走了。
这时,罗伯特和乔恩看到了游戏区的小詹姆斯,此刻他正在那里吃着自己手里的巧克力豆。眼看四周没人,罗伯特和乔恩轻而易举地就将小詹姆斯骗了过来,他们骗小詹姆斯出去玩好玩的,就这样,罗伯特在前面带路,乔恩牵着小詹姆斯,三人走出了购物中心。
一路上,罗伯特和乔恩对哭闹的小詹姆斯拳脚相加,并把他一直带到了铁道旁边。在这里,罗伯特和乔恩往小詹姆斯的脸上涂涂料,并且还往小詹姆斯的嘴里塞石头和电池(小詹姆斯死后,法医从他的直肠里发现了两节电池)。反正只要小詹姆斯敢反抗,罗伯特和乔恩就用石头砸和用脚踢他。
就这样,等罗伯特和乔恩玩累了的时候,看着一动不动的小詹姆斯,他们竟残忍地将小詹姆斯的尸体放在了铁轨上,并用石板盖在他流血不止的头上,希望火车碾过来制造事故假象……
但是,罗伯特和乔恩最终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他们被捕了。在他们被捕之后,罗伯特和乔恩不但没有为自己的残忍行为低头认错,相反他们都极力否认自己的罪行。
据当时审讯的警察证实,罗伯特和乔恩在审讯的时候,常常用哭闹和捏造事实的方式来扭曲整个事件,他们甚至还会互相推诿和指责对方,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虽然罗伯特和乔恩百般抵赖拒不承认,但是,留在他们两人衣服上的小詹姆斯的血迹和犯罪现场的油漆成了指证他们最有力的证据,最终罗伯特和乔恩的谋杀罪名成立,他们成为了英国现代史上年龄最小的杀人犯。
对罗伯特和乔恩的正式审判于1993年11月1日在普雷斯顿皇家法庭开庭。由于此次案件的恶劣影响,有将近500名示威者集结在法庭外面要求法院重判凶手,而罗伯特和乔恩的父母也因为害怕受到死亡威胁而被秘密转移到了其他城市。
当时法院为了对未成年的罗伯特和乔恩进行保护,在初次审判的时候,法院并没有公开他们两人的姓名,只是用“男孩A”和“男孩B”作为他们的代号。
但是,随着来自社会公众的压力不断加大,法院最后不得不公布了有关罗伯特和乔恩的信息,这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犯罪者竟是两个年仅十岁的孩子。
可是,无论如何,凶手必须为自己的罪行承担相应的责任,罗伯特和乔恩均被宣判终身监禁。被宣判完之后,罗伯特和乔恩被送到两所少年罪犯管教机构进行教育改造。
据报道,英国方面对这两名未成年人罪犯的改造是相当人道的,他们对罗伯特和乔恩进行了系统的教育。由于罗伯特和乔恩两人的表现良好,他们每个月都能获准外出购物一次或者观看体育比赛,乔恩甚至还去威尔士短途旅行了一趟。
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1999年,欧盟人权法庭作出裁定,“对两名被告人的审讯是不公正的,因为他们年纪太小,理解不了成人法庭上的各种司法程序”。欧盟的这一裁定直接促使英国方面在2001年作出决定——准予罗伯特和乔恩假释。
就这样,罗伯特和乔恩在残忍地杀害了小詹姆斯之后,仅仅坐了八年牢就被放了出来,同时,他们两人还顺利完成了高中的学业。但是小詹姆斯的父母呢?由于接受不了儿子被杀的事实,他们在案子宣判之后就选择了离婚,至今仍旧承载着巨大的伤痛。
在罗伯特和乔恩出狱之后,英国司法部门动用了大量的资源,为了不让媒体以及大众干扰罗伯特和乔恩的生活,他们帮两人改名换姓和隐藏过去的“黑暗历史”,期望他们能够过正常人的日子。
唯一一直耿耿于怀的就是小詹姆斯的母亲,自从罗伯特和乔恩出狱之后,她就想方设法寻找他们的地址,她一直想亲眼看看杀害儿子的凶手长什么样。最终一位线人给小詹姆斯的母亲写了一封匿名信,告知了她罗伯特和乔恩的住址。
当小詹姆斯母亲看到成人以后的罗伯特和乔恩的时候,她愤愤地说道,本以为经过这么多年,自己在见到凶手的时候,可以选择原谅凶手,但是在看到他们的脸的那一刻,她心中充满了无比的仇恨,或许她永远都不会原谅这两名凶手。
滑稽的是,就在罗伯特和乔恩正在逐渐被公众和媒体忘记的时候,2010年,英国司法部发布消息说,当年的杀人者之一——乔恩再次被送进监狱服刑了,乔恩被再次送回监狱的原因是他违反了假释规定。
据说,乔恩在假释期间,曾经多次在酒后与人街头斗殴,同时,乔恩还持有和倒卖可卡因以及传播儿童色情图片,乔恩甚至在聊天室里伪装成一个中年妇女骗取小孩子的信任,并向他们传播不良信息。
乔恩的再次入狱无疑是对英国司法机关多年苦心安排的一种嘲讽。英国政府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本想使这个问题少年改头换面,但是很明显,效果并不是很好。
本来英国公众普遍对未成年犯享受特权感到不满,此刻,他们更加质疑,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宽恕,是不是太过头了?
犯罪心理分析
轰动一时的小詹姆斯遇害一案正在逐步淡出人们视线的时候,当初的犯罪嫌疑人之一——乔恩的再次入狱无疑将往事重新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很显然,长达八年的教育与改造并没有将乔恩心中的恶魔消灭殆尽。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让两个10岁的小孩如此残忍,竟会对一个手无寸铁的幼儿下手呢?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罪犯之一的罗伯特。
十岁的罗伯特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在他之上,还有五个哥哥。罗伯特的哥哥们在外人眼里都不是什么好孩子,他们其中一个因为经常干坏事被送到了儿童保护中心,有一个是惯偷,经常神出鬼没地出现在别人家里,还有一个总是性侵犯其他小孩子,罗伯特就曾经被自己的哥哥性侵过。
据周围人介绍,罗伯特是一个性格冷酷,具有强烈的暴力倾向的人。罗伯特的暴力倾向来自于家庭的影响,罗伯特的爸爸就是一个暴力倾向者,他经常动手打罗伯特的妈妈,最后,罗伯特的爸爸竟抛弃一家人一走了之。
罗伯特的爸爸走了之后,罗伯特的妈妈就整日饮酒,喝醉之后,她就对着自己的孩子出气,对罗伯特来说,挨打就像家常便饭。在罗伯特年幼的时候,当罗伯特的妈妈将罗伯特丢下,让年长的哥哥照顾的时候,罗伯特的哥哥就将罗伯特锁在鸽子棚里,然后自己出去玩。
在学校里,罗伯特虽然安静和害羞,可他特别喜欢操纵同班同学,经常会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为此,大家都会远离罗伯特,罗伯特的朋友寥寥无几。
据调查者发现,罗伯特表面上成熟,但是内心却十分孩子气,他喜欢收集洋娃娃和吮指头,在见到陌生人的时候甚至会紧张不安。但是,乔恩要老练得多,杀害小詹姆斯的案件,乔恩可能是主谋,而罗伯特算是一个从犯。
同时,之所以要给小詹姆斯嘴里塞电池,可能与罗伯特喜欢洋娃娃有关,因为洋娃娃一装上电池就可以唱歌跳舞,罗伯特是否也将小詹姆斯当成了一个洋娃娃呢?
正是在这种缺乏爱以及暴力家庭的影响下,罗伯特变得十分暴力和残忍,同时,小时候被性侵的经历给罗伯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他以后欺负别的小孩子,正是对当初自己软弱的一种反抗。
我们分析一下另外一名罪犯——乔恩。
十岁乔恩的性格形成同样和乔恩的爸爸分不开。据说,乔恩的爸爸非常喜欢暴力电影,他总是租很多暴力电影的碟片回来,拉着儿子和自己一起看。据说,乔恩和罗伯特往小詹姆士身上泼油漆的行为,就是模仿某一部影片中杀人的桥段。
乔恩的家庭环境不太好,乔恩的父母经历了好几次离婚和复合,同时,乔恩的家族有忧郁症史,所以,他们家的成员要么是智商有问题,要么就容易歇斯底里。总之,因为乔恩家的特殊状况,乔恩的哥哥和妹妹经常在外面被人欺负。
在学校中,乔恩是一个非常神经质的小孩,他常常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和情绪激动。据乔恩的老师证实,乔恩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喜欢弄出一些奇怪的声响,会在课堂上大喊大叫,甚至曾经用剪刀不停地剪自己的衣服。乔恩最终因为打架事件而被迫转学。
转学之后,乔恩结识了罗伯特,他们因为共同的“爱好”结成了同盟,经常合起伙来欺负低年级和长得比较孱弱的学生。无奈之下,学校将乔恩和罗伯特分在了不同的班级,可是依旧于事无补,乔恩和罗伯特会一起逃课出去打架和玩耍。
从家庭背景以及行为表现上来看,乔恩更像是遗传了家里的歇斯底里症,他狂躁、暴力、缺乏同情心,甚至在改造八年之后依旧走上犯罪道路。由此可见,乔恩骨子里的冷漠和暴力是很难改变的。
第四节 从儿童杀手到慈母——玛丽的救赎
案情回顾
十岁,正是一个孩子天真烂漫的时候,可是,有这样一个女孩,她在十岁的时候竟然亲手杀死了两个小孩子,这个女孩子就是英国女孩——玛丽·贝尔。
玛丽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她有着一头长长的黑发和一双大大的蓝眼睛,初次见到玛丽的人,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小姑娘。可是,谁也想不到,年仅10岁的玛丽竟是一个“混世魔女”,她曾经杀死了一个三岁男孩——拜恩和一个四岁男孩——马丁。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杀人之后,她不但没有表现出惊慌失措和害怕的情绪,反而摆出一副纯真可爱的面孔去向死者的家属报信,并且带着死者的家属去找尸体,甚至还笑嘻嘻地去参加死者的葬礼。任何一个人都不会相信玛丽就是凶手,可她的的确确是凶手,而且是一个年仅十岁的儿童杀手。
1968年的夏天,警方在距离英国伦敦440公里远的斯哥特伍德发现了一具尸体,这具尸体是3岁的拜恩的。小拜恩长着一头卷卷的金发,是一个生性乖巧的小男孩,他经常和其他几个小朋友在自己家附近玩耍。
可是,有一天,外出玩耍的拜恩一直没有回家,紧张不安的家人立即报了案,当警察发现拜恩的时候,拜恩已经死去十几个小时了。拜恩是被人扼死的,他被发现的时候全身都是伤痕,并且小腹上被人用剃刀刻了一个字母“M”。
很快,警方将视线锁定在了拜恩身边的几个小孩子身上,其中玛丽和13岁的罗拉也成为怀疑的对象。罗拉是玛丽的好朋友,两人经常出双入对。
据拜恩的姐姐佰特交代,由于外出玩耍的弟弟一直没有回家,她就外出寻找拜恩,这时玛丽和罗拉主动过来请缨,帮助佰特寻找拜恩。就这样,玛丽和罗拉将佰特带到了小孩喜爱聚集玩耍的铁路旁。
这时,玛丽指着铁路旁一堆烂砖碎瓦说道:“拜恩可能就藏在那里面玩。”玛丽的这句话让佰特吓了一跳,不知为什么,佰特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她看都没看一眼,赶紧转身回家了。最后,在玛丽指的地方,警方发现了拜恩的尸体。
根据佰特的交代,警方认定凶手很可能就是玛丽和罗拉两人中的其中一个。警方开始观察玛丽和罗拉,结果他们发现,自从拜恩的尸体被发现之后,玛丽和罗拉都变得十分兴奋,她们总是情不自禁地发笑,好像拜恩的死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随后,警方对玛丽和罗拉分开进行了审问,罗拉告诉警方,玛丽曾经跟她说过是自己杀死了拜恩,并且还带她去看了拜恩的尸体,并要她保证不告诉任何人。听了罗拉的口供,警方立即抓捕了玛丽。
在刚刚被抓的时候,玛丽还有点惊慌失措,但是她马上镇静了下来。玛丽极力否认是自己杀死了拜恩。虽然玛丽年仅十岁,可她在回答警方审问的时候滴水不漏,最后玛丽将杀死拜恩的责任推到了同伴罗拉的身上。
玛丽告诉警方,在拜恩遇害那天,她和拜恩、罗拉三个人在铁轨附近玩耍,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拜恩和罗拉忽然打起架来了。这个时候,失去理智的罗拉像疯子一样掐着拜恩的脖子。
这时,玛丽就站在旁边极力劝架,但罗拉就是不听,直到最后将拜恩给掐死了。掐死拜恩之后,罗拉就威胁玛丽,不准说出去,否则下场和拜恩一样。就这样,在玛丽答应了要替罗拉保密之后,两人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对于玛丽向警方陈述的情节,警方弄不清楚哪一部分是真实的,哪一部分是编造出来的,但是,毫无疑问,拜恩的死是和玛丽与罗拉脱不了干系的,因为法医在拜恩的尸体上发现了玛丽和罗拉衣服的纤维。最后,警方以谋杀的罪名将玛丽和罗拉一起起诉到了法院。
值得注意的是,玛丽和罗拉被关起来的第一天就将拘留室闹得天翻地覆。据门卫交代,玛丽和罗拉隔着铁门互相臭骂对方,玛丽在骂罗拉的同时,还曾经凶狠地诅咒过自己的母亲。
其实,在拜恩的案子之前,还有一宗案子,那就是四岁男孩马丁的死亡,马丁是在拜恩被害的前一个月被人杀死的。
在人们发现马丁的尸体的时候,玛丽曾经和罗拉手拉着手朝着马丁尸体被发现的地方走去,可是,刚到那儿,他们就被大人轰走了。离开那之后,玛丽和罗拉又跑去给马丁的母亲和阿姨报告马丁的死讯。
玛丽和罗拉围着马丁的母亲和阿姨不停地问:“马丁死了,你感到难过吗?”“你想念马丁吗?”“你有没有为马丁哭?”玛丽和罗拉的这些问题彻底将马丁的母亲和阿姨给刺激到了,她们赶走了这两名恶作剧的小姑娘。
可是,人们发现,在马丁死后,玛丽曾经有一些非常古怪的动作,她曾经尖叫着说自己是杀人凶手,警察也在玛丽的家里找到一些纸片,上面写着:我杀了人,现在我可以回家了;我们杀了马丁·布朗这个小杂种等。
作为证据,警察将玛丽家发现的纸条带回警局让玛丽看,玛丽说这只是一些恶意的玩笑,她只是为了好玩。就这样,在这种亦真亦假的情况下,已经有两个男孩子死去了,而杀害他们的最大犯罪嫌疑人均指向玛丽和罗拉。
之后,玛丽和罗拉被带到法庭上接受了审讯,在审讯的过程中,玛丽就像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她表现出来的冷静和早熟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不敢相信她是一个十岁的女孩。
而与玛丽相反,罗拉表现得非常小女孩,在说到杀人的时候,她会流露出恐惧和惊慌失措,会被吓得大哭。最终,罗拉获得了陪审团对其的怜悯之心,再加上罗拉律师的极力辩护,罗拉被看做是因为爱搞恶作剧而被玛丽牵扯进案子的,她被无罪释放。而玛丽毫无疑问成为了杀人凶手,被判处“终身拘禁”。
在服刑期间,由于玛丽是未成年人,不适合进监狱和精神病院,因此被安置在关押男孩子的少管所。在这个少管所,玛丽还经常会和里面的男孩子打架。直到1972年,在玛丽16岁的时候,她被转送到了一所成人监狱。
1980年5月14日,23岁的玛丽出狱了,当时玛丽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托儿所任职,但是玛丽的监管人员觉得玛丽并不适合这份工作,随后玛丽又去应聘,成为了一名侍应生。
在正常的生活中,玛丽恋爱和结婚了。玛丽说,正常的生活让她懂得了自己年少时候所犯的错误,她说如果自己小的时候是一个魔鬼的话,那么现在的她就是一个正常人。虽然当时玛丽还是一个在监管下的在家服刑犯,但是法院允许了玛丽当母亲的要求,1984年,玛丽的孩子诞生了。
有了孩子的玛丽跟之前完全不一样,她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玛丽对孩子关爱有加,也会在外人面前流露出因为自己之前所做事情的痛苦和内疚,她将自己小时候犯的罪解释为一次意外和一种无意识的冲动。但是很多人依旧在质疑玛丽的改变,他们无法相信一个杀人恶魔会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慈祥的母亲。
1998年,玛丽出版了她的自传——《听不见的哭声》。在这本书里,玛丽讲述了自己由一个冷漠的杀人恶魔到慈祥的孩子母亲的故事。这本书出版以后,引起了英国国内的激烈争论,很多人都批评玛丽,竟然依靠贩卖自己的罪恶来赚钱,就连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也公开指责了玛丽的无耻。
但是,面对众人的质疑,玛丽没有退缩,她坦言道,她没有靠这些罪恶来发财,她只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故事。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对她慢慢失去兴趣,让她过上真正正常的生活,而不是孜孜不倦地打探她的小道消息。
犯罪心理分析
玛丽的案子完结之后,人们将玛丽定性为一个“魔鬼”,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玛丽是一个典型的病态精神病患者,她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残酷、邪恶、毫无愧疚感,同时玛丽拥有高人一等的智力和可怕的聪明。那么,年幼的玛丽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呢?毫无疑问,玛丽的犯罪与她的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玛丽的父亲名叫比利·贝尔,比利是一个惯偷,他没有任何工作,为了维持家里的生活,他命令孩子在外人面前喊他“叔叔”,这样,他们家里就可以源源不断地领取政府补贴的单亲家庭救济,而玛丽的母亲贝蒂则是一个妓女,她经常夜宿在别人的家里不回家。在外人眼中,玛丽的家就像一个毫无温暖可言的空壳子一样。
对于玛丽而言,她的童年就像一个噩梦,玛丽多次被母亲抛弃,虽然都没有成功,但是这些经历使得小小年纪的玛丽形成了孤僻和冷漠的性格。
据周围人讲述,在玛丽两岁的时候,母亲每次打她,她都不哭,只是用憎恨的眼睛盯着母亲。上了幼儿园之后,玛丽非常好斗,她总是欺负别的孩子,基本没有人愿意和她玩耍。
在杀死拜恩和马丁之前,曾经有其他孩子也被玛丽伤害过,有一个3岁的男孩被玛丽从楼梯上推了下去,导致头部血流不止;有3个女孩子遭到玛丽和罗拉的袭击,其中一个女孩说玛丽曾用手狠狠地扼住她的脖子,差点导致她窒息。
由此可以看出,正是玛丽母亲对玛丽粗暴的教养方式才养成了玛丽好斗的性格,同时,由于玛丽的家庭长期缺乏亲情和温暖,也使玛丽养成了极度冷漠的性格,即当玛丽杀人以后,她没有流露出一丝愧疚和焦虑,也没有眼泪。她甚至将杀死两个小孩子视为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还兴致勃勃地去参加被害者的葬礼。
玛丽曾经公开承认,她自己喜欢欺负和虐待小东西,看着比自己弱小的人和动物根本无力反抗自己的时候,她感到十分快乐。玛丽甚至梦想长大后成为一个护士,因为这样,她就可以把针筒狠命地插进别人的身体里。
据说,在玛丽被拘留期间,门卫担心这个小姑娘可怜,抱来一只猫给玛丽做伴,但是玛丽不但不爱惜这只小猫咪,甚至还狠命地掐着猫的脖子泄愤。玛丽身上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残忍性,让周围的人觉得不寒而栗。
从被捕到法院审理,玛丽都对自己的家庭情况只字不提,甚至面对在法庭上假装哭的父母时,玛丽都是恶狠狠地瞪着他们,玛丽的冷漠和复杂让人害怕,也令人同情。
所幸,成年之后的玛丽正在沿着一条正常的人生轨迹发展着,希望年幼时候的罪恶真的只是一场玛丽的噩梦,这场噩梦之后,玛丽能积极、阳光地面对以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