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做个像林徽因一样秀外慧中的女人(6)
林徽因将生命的长度嫁接到了对事业的追求上,她能够与时俱进,希望用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结构技术来克服中国传统建筑的弱点,但是前提是中国建筑传统文化不能够被忽略,她说:“建筑本来是有民族特性的,它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新中国的建筑必须建筑在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这已是今天中国大多数建筑师所承认的原则。凡是参加城市建筑设计的建筑师都负有三重艰巨任务:他们必须肃清许多城市中过去半殖民地的可耻的丑恶面貌,必须恢复我们建筑上的民族特性,发扬光大祖国高度艺术性的建筑体系,同时又必须吸收外国的,尤其是苏联的先进经验,以满足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筑和文化建筑中众多而繁复的需求,真正地表现毛泽东时代的新中国的精神。”她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对之后中国建筑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梁思成无论是才华还是品行都让人赞叹,但是站在他身边的林徽因却没有被掩盖住光芒,究其原因就是,林徽因有自己的追求,并做出了成就,所以没有沦为他人的附属品。每个人离开的时候都希望给这个世界或者身边的人留下点什么,让身边的人因为我们而过得更加愉快,而林徽因做到了。
我们每一位女性都应该像林徽因一样拥有清晰的目标和对目标的忠诚度,然后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只有拥有了追求,人的精神才会丰富,即使失去了物质的支撑也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拥有了追求可以让自己拥有超凡的魅力,光芒四射时不失女人的妩媚与可爱,让自己的人生精彩绝伦。而这样的女人也最容易赢得身边人的尊重和男人的爱。
只有懂得追求的女人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只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和追求,才会让生活更加的快乐和充实,才能摆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学得好、做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命运,才能摆脱年复一年的简单度日。
想要做个幸福的女人,就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内心,除了理智地追求自己的情感,在追求中寻找幸福,还要坚守自己的事业,像林徽因一样活得精彩和充实。
女人要学会吃苦和坚强
我国有一句俗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意思是吃得千辛万苦,才能获取功名富贵,成为别人敬重、爱戴的人。
无论我们的生长环境多么优越,都有可能会遇到各种坎坷,换句话说,可能每一个人在降生到这个世界之后,就注定了要背负起经历各种困难折磨的命运。
不论是出身还是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才华,都可以让林徽因避免很多困难,让她的生活过得更好一点,但是她的一生却经历了很多“自讨苦吃”的岁月,当然也正是她吃得了别人吃不了的苦,才铸就了她无人能及的人格魅力和人生。
林徽因面对任何的动荡都能够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即使是经历了苦难也甘之如饴,即使是面对人生的浮动,面对生死离别,她也能够凭借着静谧的心境,安安稳稳,任凭风雨摇曳,处变不惊。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来形容她再恰当不过了。她卓然而立,既能够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忍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从不怨天尤人,只是用心地品尝人生的苦茶。
人生有时候是个残忍的词,在外人眼里风光的林徽因从一生下来就要面对家庭的尴尬处境。虽然她够聪慧,也深得父亲喜欢,但是母亲时不时将自己的郁闷通过言语影响林徽因。母亲虽出生于富商家庭,但是并没有受过教育,又因为所生的孩子不是夭折就是死亡,最终膝下只有林徽因一个女儿,在家并不得宠。于是她每每都郁郁寡欢,唯一的发泄方式就是不停地抱怨、责怪,所以林徽因的童年基本上是在父母不和的阴影中度过的。
她一方面为了让父亲更加重视自己而努力,一方面又要维护自己的母亲,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内心有多矛盾和痛苦。
对于母亲对父亲和姨娘的迁怒林徽因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她同父异母的弟弟的苛责,却是她不能够苟同的。尤其是林恒,虽然他们不是同一房的人,但是感情很好,所以在林恒决定考取清华的时候暂居在了林徽因的家中,母亲每每喜欢与之斤斤计较,弄得大家颇不愉快。林徽因夹在中间日子更是难过,她既不能将弟弟赶出家门,也不能对母亲发脾气。
对于当时的情景,林徽因的感觉糟糕透了,她在给费慰梅的信中说:“最近三天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人间地狱。我并没有夸大其词。头一天我就发现我的妈妈有些没气力。家里弥漫着不祥的气氛,我不得不跟我的同父异母弟弟讲述过去的事,试图维持现有的亲密接触。晚上就寝的时候已精疲力竭,差不多希望我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那早年的争斗对我的伤害是如此持久,它的任何部分只要重现,我就只能沉溺在过去的不幸之中。”
为了躲避战争,林徽因一家决定辗转南下,母亲何雪媛也跟着他们一起南迁,贫穷、病痛、精神的消磨一直伴随着林徽因,这些已经让她精疲力竭,而母亲时不时制造出的摩擦更是让她心力交瘁。
林徽因对于自己对母亲的愤懑会毫不顾忌地表达出来,在给朋友的信中她说:“我自己的母亲碰巧是个极其无能又爱管闲事的女人,而且她还是天下最没有耐性的人。刚才这又是为了女佣。真正的问题在于我妈妈在不该和女佣生气的时候生气,在不该惯着她的时候惯着她。还有就是过于没有耐性,让女佣像钟表一样地做好日常工作但又必须告诫她改变我的吩咐,如此等等——直到任何人都不能做任何事情。我经常和妈妈争吵,但这完全是傻帽和自找苦吃。”
林徽因年轻时,才华横溢,众星捧月,她受不了自己的母亲是一个狭隘的人,她们争吵,吵得越凶内心留下的伤痕越深,但是不可否认她和母亲之间是有感情的,而且这种感情好像只有通过争吵才能表达出来。优雅、才华横溢,似乎是人们对林徽因最直接的印象,甚至很多人都在羡慕她的出身、她的才华,却忽略了她的这些才华是如何来的。如果说民国时期的才女们,如冰心、凌叔华都曾经历生活得坎坷,那么林徽因相对于她们而言经历的世俗之事更多,所以身上俗杂之事的烙印也更深刻,她的《绣绣》中的绣绣其实就是自己曾经生活的真实写照。
林徽因的世界在不停地变,因为那个时代在不停地变,没有人能留在原地,只能被迫前行,不知道未来究竟会怎样。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建筑业本就不是很迫切的需求,所以林徽因根本不用投入太多的精力,但是她却偏偏放弃那些能够让自己过得更好的工作和领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对建筑业的研究更加艰难,而且在工作时经常能够听到枪声。即使是这样,她和丈夫梁思成还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先后发现了隋代的赵州桥、唐代的佛光寺、北宋的龙光寺、辽代的独乐寺和应县木塔等有价值的建筑,勘定其年月,揣摩其结构,计算其尺寸,然后绘图、照相、归档。
之后,他们辗转到了昆明,她在写给费慰梅的信中倾诉了向昆明逃难的经过:“我们在令人绝望的情况下又重新上路。每天凌晨一点,摸黑抢着把我们少得可怜的行李和我们自己塞进长途车,这是没有窗子、没有点火器、样样都没有的玩意儿,喘着粗气、摇摇晃晃、连一段平路都爬不动,更不用说又陡又险的山路了……”
后来她们又搬到了李庄,梁从诫回忆说:“一九四〇年冬,由于日寇对昆明的空袭日益加剧,营造学社追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再度西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一个小江村——李庄。这里距扬子江尽处只有三十公里(宜宾以上即称金沙江),而离重庆却有三天的水路,是个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我们住进了一处篾条抹灰的简陋农舍。艰苦的生活,旅途的劳顿和四川冬季潮湿、阴冷的气候,终于使母亲的旧病恶性发作、卧床不起。而同时父亲脊椎软组织灰质化的毛病也变得愈来愈严重。
“在李庄的生活确实是艰难的。家里唯一能给母亲养病用的‘软床’是一张摇摇晃晃的帆布行军床。晚上,为了父亲写书和我们姐弟做功课,全家点两盏菜籽油灯,当时,连煤油灯都是过于‘现代化’的奢侈品。记得我在这里读小学时,除了冬天外婆亲手做的一双布鞋外,平时都只能穿草鞋。偶尔有朋友从重庆或昆明带来一小罐奶粉,就算是母亲难得的高级营养品了。父亲爱吃甜食,但这里除了土制红糖之外没有别的。父亲就把土糖蒸熟消毒,当成果酱抹在馒头上,戏称之为‘甘蔗酱’。整个李庄没有一所医院,没有一位正式医生,没有任何药品。家里唯一的一支体温计被我失手打破,大半年母亲竟无法量体温。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她的病情一天天沉重,却得不到像样的治疗。眼看着她消瘦下去,眼窝深陷,面色苍白,几个月的工夫,母亲就失掉了她那一向焕发美丽的面容,成了一个憔悴、苍老、不停地咳喘的病人。”
有时候他们的生活需要依靠朋友的接济才能够维持,实在没有办法了也会拿衣服去典当,最后实在是没有典当的了,梁思成会拿着他的宝贝——派克金笔和手表去典当。可是被他视为宝贝的东西,却只能换回来一两条草鱼,即使是这样,他回家之后也会诙谐地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林徽因过着“在菜籽油灯的微光下,缝着孩子的布鞋,买便宜的粗食回家煮,过着我们父辈少年时期的粗简生活”。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生活富裕的她,在战争中不断地迁徙,但是林徽因一直没有改变她的积极与乐观的心态,像她自己所说:“我认定了生活本身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体验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美丽的、近于神话理想的快活。”
李健吾抗战期间闻听林徽因虽罹患重病也没有离开祖国时,激动地说:“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后,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倘若是美国人,我相信他们早已丢开书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去了。然而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却能完全安于过这种农民的原始生活,坚持从事他们的工作。”
以林徽因的条件她完全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最起码不会比她经历的生活更苦,但是她没有被现实压倒,遵从了内心的呼唤,宁愿吃苦也不愿意因为安逸的生活而放弃自己的初衷。
现在的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我们不必经历像林徽因一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却不得不学习和发扬她吃苦的精神。
人生会有成功的喜悦,也会有失败的痛苦,会有波澜不惊的坦途,也会有布满荆棘的道路。俄国19世纪作家屠格涅夫曾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历风雨怎么能够知道自己的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强,怎么能够激发出我们本身的潜能?只有艰苦奋斗,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取得成功。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如是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它们是人生的一种体验,是锻炼意志、增加能力的机会,关键是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生活的强者。所以能吃苦也是人生的一种资本。
人的一生就是跟挫折斗争的过程,一个身处逆境却依旧能含笑面对的人,要比一旦陷入困境就立刻崩溃的人,受益更多。身处逆境而乐观自信的人,才有成功的希望;遭遇挫折而勇往直前的人,才具有获得成功的潜质。自古以来,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如果我们从出身到死亡一直都泡在蜜罐中,又怎么能够体会到甘甜的味道?没有经历过苦,怎么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苦和甜本就是相对的事物,像林徽因一样迎着苦难向前,保持乐观的态度,这时候苦也会变成一种享受。如果你不想让每天的生活中只有锅碗瓢盆,不想让男人只当你是保姆,想成为像林徽因一样让男人仰望的女人就要学会吃苦,一心向着目标奋进,争取到成功的机会,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吃过苦的女人会更加善解人意、更加懂得体贴别人,会在生活或者事业出现问题时将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这样的女人更容易获得身边人的认同、喜爱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