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式管理:用NLP技术唤醒员工潜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对“事”的管理VS对“人”的领导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著名的墨菲定律,在这一节的开篇,我想先让大家熟悉一下墨菲定律,以便引出下面的论述。墨菲定律是1949年提出来的,提出者是英国的一位机械工程师——墨菲。墨菲相信:“若一件事有可能造成差错,那么差错必然会产生。”

1949年,墨菲受命参与了美国空军的一项实验,实验中有这样一个项目:在受试者上方悬空放置16个火箭加速度计,要求受试者将这些加速度计固定在支架上,同时他们被告知有错误和正确两种安装方法。

尽管一个人将16个火箭加速度计全部装错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不过在实验结束时,这一低概率的偶然性风险事件还是发生了——有人将16个加速度计全部装在了错误的位置上。由此墨菲认为:如果一件事存在着发生某种风险的可能性,那么无论这个概率有多低,它都会发生。

你可能会认为这个故事和管理课程没有多大关系,但事实上墨菲定律被广泛应用于管理领域,用来揭示管理风险现象的存在。在任何一个管理环节中,在客观事实上如果存在做错的风险性,那么不管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多么微乎其微,如果这一环节在重复执行,总有一天潜在的风险隐患会造成现实的事故。

对此,海恩法则更深入地研究了偶然事故发生的概率问题。海恩法则是由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的,他还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海恩提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所以说,在每一起事故发生之前,肯定有一定的征兆或苗头,海恩还进一步总结了1∶29∶300∶1000的规律。

海恩法则告诉我们,每一次事故的发生都是量的积累的结果,而且之前总是有一定的征兆,所以控制事件发生的苗头能够有效消除风险。

然而,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人们在运用墨菲定律和海恩法则时,往往着眼于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和差错性因素,却忽略了隐患和差错的发生都离不开“人”这一关键因素。从历来事故发生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还是实际发生的火灾、矿难等事故,大多数都与“人”有关,甚至可以归结为“人祸”。在由中国民航总局编发的《人为因素》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数据:在所发生的事故征候案例和安全事故中,人为因素所占的比例超过80%。

那么,在管理过程中,到底是“管事”更重要,还是“管人”更应该成为管理者关注的重心呢?通过上面关于墨菲定律和海恩法则的论述,并结合长期在教练式管理课程中总结的经验,我认为“对事的管理”和“对人的领导”应该以事件发生为节点来确定管理工作的侧重点。

具体来说,在面对具体的管理事故时,管理者应该侧重于“管事”,先不要去忙着追究责任,要尽可能将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补救已经造成的“人祸”。但是,在事故发生之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更应该侧重于“管人”,而且不是刻板地、流于表面地管理,而应该是教练式地管理“人”。

管理者应该像员工的“教练”一样,教导员工如何独立自主地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如何成长为公司更有用的人才,如何努力发挥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潜能,这样才能让员工更好地投入工作,进而降低不利因素在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

就像墨菲定律和海恩法则告诉我们的那样,在管理环节中不利事件是难以避免的,而其中造成不利事件的因素有80%以上都是人为因素,因此,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该做到教练式“管人”,以便降低那80%的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而一旦遇到特殊事件或者意外事件,管理者的重心应该转向“管事”,从而以最髙的效率找到事件的源头,并且将损失降到最低。

从概率上分析,根据海恩法则,发生重大事件、轻微事故、未遂先兆、事故隐患的比例大概为1∶29∶300∶1000,可见风平浪静的概率就更高了。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管理者需要“管人”的时间和概率肯定比“管事”要多得多。而且一旦管好了人,需要“管事”的概率便会降低很多。

一位优秀的教练式管理者若是从根本上管好了人,让员工都自主、自觉地投入工作,尽可能地消除管理环节中存在的80%“人祸”因素,那么风险事件可能就不会发生,至少会降低发生的概率,这样一来“管事”的机会自然少了。因此,除了专门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者,对于大部分管理者而言,“管人”往往比“管事”更重要一点,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更多一点。

特别是对于一个教练式管理者而言,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公司或者团队而言,员工都是决定成败的核心要素。管理者若能像一个真诚的教练、导师一般培养员工、任用员工,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髙员工的忠诚度、幸福感,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让公司整体的人力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总有些管理者将企业看成问题的载体,认为管理工作就是要不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团队或者整个公司的发展,因此管理的过程就变成了解决问题的过程。

可是事实上,除了那些专门处理危机事件的管理者,对于大多数的管理者而言,真正处理重大事件、“管事”的机会并不多,反而是“管人”的重要性更大一点。所以,我想强调一点,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练式管理者,与其将企业看成问题的载体,不如将其看成“人”的载体。管好了人,像一个教练一样将员工都培养成在工作中能独当一面、发挥自身主动性的优秀人才,又何惧所谓的问题呢?

就像我想在这个案例中强调的一样,在“管人”时,管理者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教练、一个导师,而不是一个拿着鞭子不停鞭策着员工的“凶神恶煞”。在这个强调人性化管理的时代,不懂教练式管理的管理者终究要落伍,早晚要被员工厌弃、被时代抛弃。要想实现对人的领导,管理者一定要让自己拥有引导员工、培养员工的意识;只有这样,员工才会心甘情愿跟随你的脚步,才能在团队中发挥更好、更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