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化本身不会创建品牌,分化的趋势必须和企业的战略相结合,才能诞生新的品类和代表品类的品牌。
新品类从何而来?未来将如何发展?企业应该如何发现新品类机会?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在确定的现在与不确定的未来之间做出正确的判断。更进一步说,企业家必须要分清楚哪些是趋势,哪些是潮流。
融合的潮流
在全球的商业界,“融合”一直是一个受到企业、媒体、投资界甚至学术界追捧的热门概念,它甚至被看作一种理所当然的趋势。
3C融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早在20年前,比尔·盖茨就提出了3C融合的设想,他预言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三者将最终融合。但是微软花费了漫长的时间以及数十亿美元的代价后,至今也没有看到3C融合的曙光。中国的TCL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推广3C概念和信息家电,TCL甚至专门高薪从微软挖来了有“打工女皇”之称的吴士宏出任新公司总裁,但最终3C家电依然没有什么大的进展,吴士宏只好辞职。今天,长虹等企业仍然前仆后继地在为3C融合投入巨资,但至今鲜有收获。相反,3C中的每一个品类都在不断地分化中,例如电视机由传统的显像管电视分化出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以及具有巨大潜力的3D电视。
在国内饮料市场,娃哈哈的“营养快线”取得成功之后,包括娃哈哈自己在内的很多企业将之视为融合式品类创新的成功,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在营养快线之前,果汁加牛奶的产品早已诞生过,那就是国内牛奶企业都推出过的“风味奶”,但这个产品并未取得成功。而在消费者认知中,营养快线被当作一种乳酸味的营养饮料,而非果汁牛奶。
正因为如此,娃哈哈推出的其他融合式新品类都以失败告终,包括:咖啡可乐——咖啡和可乐的融合、啤儿茶爽——啤酒和绿茶的融合、奶咖——奶与咖啡的融合;就连可口可乐公司也耐不住寂寞,在雪碧中加入茶,结果当然是没有成功。同样,乳业企业也在不断尝试通过融合的方式创新品类,蒙牛、伊利等企业不但尝试过在牛奶中加入果汁、谷物,甚至还加入果粒橙,但没有一个取得成功。
既然如此,为何融合的概念长期以来层出不穷?原因之一在于融合容易抓住人类的想象力,容易被企业当作大创意。中国传说中的龙和麒麟,就是由鹿角、蛇身、鸡爪等概念融合而成的,今天漫画书中的蝙蝠侠和蜘蛛人也是证明融合概念流行的例子。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融合概念受到企业的青睐:融合看起来蕴涵着诱人的商业价值。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尝试融合的创意。人们一直在尝试发明可以飞行的轿车,以合并航空和汽车业;尝试发明可以飞的船,以合并航空和运输业。
每个品类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向,在自然界中,我们看到粗壮的枝条不断地发出新枝,却极少看到几根粗壮的枝条合并在一起。融合正是试图让几根粗壮的树枝最终长到一起。在商业界,融合的概念很容易触动华尔街资本市场的兴奋点,也很容易打动媒体的关注点,但打动不了市场的兴奋点和消费者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