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中医病证部分
ZYYXH/T25-2008 呕吐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的食物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的一种病证。前人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但呕与吐往往并见,故一般合称呕吐。本病的发生常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有关。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但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病性分虚实,实者由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犯胃等,致胃气痞塞,上逆作呕,其中有偏寒、偏热之分;虚者为脾胃气阴亏虚,无力行使和降之职,其中又有阳虚、阴虚之别。初病暴病多实,病久损伤脾胃,可由实转虚;亦有脾胃素虚,复因饮食、情志所伤,而呈现虚实夹杂之证。常见于西医的急性胃炎、心源性呕吐、肝炎、肠梗阻、尿毒症等多种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食物、痰涎等从胃中上涌,经口而出。
1.1.2 胃脘胀闷,不思饮食,嗳气有腐臭味。
释义
●如果是饮食停滞者,可以出现胃脘胀闷,不思饮食,嗳气有酸臭味。其他证型不必具备这些症状。
1.2 鉴别诊断
1.2.1 反胃:呕吐与反胃,均为胃部病变;病机都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反胃往往表现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未消化之宿食,吐后即感到舒适。呕吐往往吐无定时,或轻或重,吐出物为食物或痰涎清水,呕吐量或多或少。
1.2.2 噎膈:噎膈之吐大多于进食时发生,伴梗阻不畅,呈进行性加剧,初期哽噎不畅,但尚能进食,继而勉进半流质或流质饮食,甚则汤水不进,食入即吐,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不良。呕吐之证,大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若无严重疾病,预后较好。
2 辨证论治
本病的基本治则是和胃降逆。应分虚实进行辨证论治,实证重在祛邪,分别施以解表、消食、化痰、理气之法,辅以和胃降逆之品;虚证重在扶正,分别施以益气、温阳、养阴之法,辅以降逆止呕之药;虚实夹杂者宜攻补兼施。
释义
●辨证要点
首辨虚实。实证多由感受外邪、饮食停滞所致,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呕吐物多有酸臭味。虚证多属内伤,有气虚、阴虚之别,呕吐物不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等症。对于实证呕吐须分清偏寒、偏热;虚证呕吐须分清阳虚、阴虚。
呕吐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别,根据呕吐物的性状及气味,也可以帮助鉴别。若呕吐物酸腐量多,气味难闻者,多属饮食停滞、食积内腐;若呕吐出苦水、黄水者,多属胆热犯胃,胃失和降;若呕吐物为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胃气上逆;若呕吐物为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气逆犯胃;若呕吐清水,量少,多属胃气亏虚,运化失职。
2.1 外邪犯胃证
证候:突发呕吐,脘腹满闷,如感受风寒,可兼有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楚或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如感受风热,可兼有恶风,头痛身疼,汗出,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如感受暑湿,可兼有胸脘痞闷,身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外邪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解表疏邪,和胃降逆。
方药:外感风寒,藿香正气散加减。
广藿香9g,紫苏9g,白芷9g,姜半夏9g,陈皮6g,生姜3g,厚朴9g,白术9g,茯苓12g。
外感风热,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2g,连翘9g,竹叶6g,薄荷后下6g,荆芥9g,芦根15g,姜竹茹9g,陈皮6g,半夏9g。
外感暑湿,黄连香薷饮加减。
香薷9g,厚朴9g,白扁豆花6g,荷叶9g,黄连4.5g,陈皮6g,半夏9g。
加减:若兼食滞、脘闷腹胀、嗳腐吞酸者,加神曲9g,鸡内金9g,莱菔子15g以消食化滞。
释义
●本证主要是由感受外邪,侵犯胃腑,使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所致。
●辨证要点:突然呕吐,可伴发热恶寒,胸脘满闷。
●藿香正气散功具芳香化湿、解表和中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中成药
①藿香正气水(颗粒、片、合剂、口服液、滴丸、胶囊、软胶囊)。水剂:口服。1次5~10mL,1日2次,用时摇匀。颗粒剂:开水冲服。1次5g,1日2次;儿童酌减。片剂:口服。1次4~8片,1日2次。合剂:口服。1次10~15mL,1日3次,用时摇匀。口服液:口服。1次5~10mL,1日2次,用时摇匀。滴丸:口服。1次2.5~5g,1日2次。胶囊剂:口服。1次4粒,1日2次,小儿酌减。软胶囊:口服。1次2~4粒,1日2次。
②纯阳正气丸,每次1.5~3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2.2 饮食停滞证
证候:呕吐酸腐,脘腹满闷,吐后得舒,嗳气厌食,大便臭秽,或溏薄或秘结,舌苔垢腻,脉滑实。
病机:饮食不节,胃气壅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加减。
山楂9g,神曲9g,莱菔子15g,陈皮6g,姜半夏9g,茯苓12g,连翘9g,生姜3g。
加减:腹满便秘,加枳实9g,大黄后下6g以导滞通腑;胃寒,去连翘,加干姜6g,桂枝9g以温胃散寒;胃热,加知母9g,蒲公英15g以清泄胃热。
释义
●本证是由饮食不节或不洁,停滞于胃,使胃气阻滞,浊气上逆所致。
●辨证要点:呕吐酸腐,脘腹满闷,嗳气厌食,舌苔垢腻,脉滑实。
●中成药
①保和丸:口服,每次6~9g,每日2次。
②枳实导滞丸:口服。1次6~9g,每日2次。
2.3 肝气犯胃证
证候:呕吐吞酸,嗳气频频,胃脘不适,胸胁胀痛,每遇情志刺激而病情加剧,苔薄白,脉弦。
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柴胡9g,枳壳9g,白芍12g,姜半夏9g,厚朴9g,紫苏9g,郁金9g,茯苓12g,甘草6g。
加减:气郁化火,心烦、口苦、咽干,合左金丸以辛开苦降;兼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后下6g,枳实9g等以清热通腑;气滞血瘀,胁肋刺痛,可加三七粉冲服3g,赤芍9g等以活血化瘀。
释义
●本证是由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所致。
●辨证要点:呕吐吞酸,胸胁胀痛,每遇情志刺激而病情加剧,脉弦。
●中成药
①胃苏颗粒:口服。1次1袋(5g),1日3次。
②胃力康颗粒:口服。1次10g,1日3次。
2.4 痰饮内阻证
证候:呕吐痰涎清水,脘闷不适,不思饮食,头晕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病机:痰饮内阻,胃气上逆。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姜半夏9g,生姜3g,白术9g,茯苓12g,桂枝9g,陈皮6g,甘草6g。
加减:痰饮内阻,郁久化热,可去苓桂术甘汤,加黄连温胆汤以清热化痰。
释义
●本证是由中阳不运,痰饮内停,胃气不降,水饮上犯所致。
●辨证要点:呕吐痰涎清水,舌苔白腻,脉滑。
●中成药
二陈丸:口服,1次12~16丸,1日3次。
2.5 脾胃虚弱证
证候:饮食稍多即易呕吐,时作时止,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脾虚不运,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2g,白术9g,干姜6g,砂仁后下6g,陈皮6g,半夏9g,甘草6g。
加减:呕吐清水痰涎,加桂枝9g,吴茱萸3g以振奋脾阳;脘冷肢凉,加附子先煎9g,肉桂6g以温补脾肾。
释义
●本证是由久病劳倦,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所致。
●辨证要点:饮食稍多即易呕吐,面色少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成药
①香砂养胃丸:每次9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呕吐酸水,胃脘胀满,四肢倦怠。
②附子理中丸:每次1丸,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2.6 胃阴不足证
证候:呕吐量少,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口干咽燥,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胃阴不足,不得润降。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方药:麦冬汤加减。
麦冬9g,太子参9g,大枣6g,姜半夏6g,竹茹9g,甘草3g。
加减:大便干结,加火麻仁12g,白蜜9g,瓜蒌仁9g以润肠通便;呕吐较甚,可加枇杷叶6g,旋覆花包煎6g以和胃降逆。
释义
●本证是由久病伤阴,胃阴亏虚,使胃失濡养,气失和降所致。
●辨证要点:呕吐量少,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成药
①阴虚胃痛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②养胃舒颗粒:每次1~2袋,1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其他治法
3.1 单方验方
3.1.1 生姜嚼服。适用于干呕,吐逆不止。
3.1.2 豆蔻15g研末,用生姜汁1匙为丸,每服1~3g,开水送服。适用于胃寒呕吐。
释义
●孙思邈首先提出生姜为呕家圣药。《备急千金要方·胃腑方·呕吐哆逆》云:“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草豆蔻具有燥湿健脾,温胃止津的功能,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等。
●芦根30~60g,煎汤代茶饮,适用于胃热呕吐。
3.2 针刺
主穴:内关、中脘、胃俞、足三里。外邪犯胃者,加外关、大椎;饮食停滞者,加梁门、天枢;肝气犯胃者,加太冲、期门;痰饮内阻者,加丰隆、公孙;脾胃虚弱者,加脾俞、公孙;胃阴不足者,加脾俞、三阴交。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3.3 灸法
脾胃虚寒者,宜灸隐白、脾俞。
3.4 推拿
指压内关穴。
释义
●针灸、推拿、按摩治疗呕吐具有一定的疗效,并有简便易行、无副作用等优势。
(1)针刺疗法治疗呕吐历史悠久,除了传统的针灸疗法之外,各种现代技术和器械的针灸疗法如头针、耳针、电针、腕踝针等,在治疗呕吐方面也有突出的疗效。
其中选用内关最多,足三里次之。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位,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善治胃腑病证,具有和胃降逆、解痉止呕的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针刺可调理中焦,和胃降逆,除胀止呕。
(2)灸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能温通经络,补益虚损,故临床多用于治疗虚寒及虚损性疾病。
(3)按摩、推拿是使用一定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按摩、推拿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该法在儿科方面治疗呕吐的应用较多,疗效较好。
4 调摄与预防
4.1 应根据病情和病人的情况适当休息,饮食宜易消化、富有营养,少食多餐。服用止吐药时应少量多次服。频繁呕吐应查明病因并补充体液,防止其电解质失衡。
4.2 应注意防止外邪侵袭,饮食起居要有规律,勿暴饮暴食,勿恣食生冷、肥甘,勿饮酒过度,注意调畅情志,适量参加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