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茶道历史溯源:茶道到底是什么
茶道源于中国,发乎神农,传播九州,名扬四海。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一提起道字,感觉非常高深,往往望而却步。这也难怪,“道”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如行道、道路、道义、道理、道德、方法、技艺、规律、真理、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义,故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中国茶道是以修身养性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和精神感悟,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陶怡情操、体悟做人哲理、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下面分别予以阐释。
茶道不是简单地设一个茶席、泡一杯茶,而是以虔诚的心体味茶禅一味的意境。
1.饮茶之道:饮茶也是一门艺术
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茶经》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一部茶学专著。
封氏所说的陆鸿渐,即陆羽,字鸿渐,又字季疵,号桑苎翁,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著《茶经》三卷,分十章,即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四之器叙述炙茶、煮水、煎茶、饮茶等器具二十四种,即封氏所说“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饮说“煎茶炙茶之法”,对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和规则做了细致的论述。封氏所说的“茶道”就是指陆羽《茶经》中倡导的“饮茶之道”。《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被尊为茶圣。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亦即饮茶艺术。
中国的“饮茶之道”,除《茶经》所载之外,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钱椿年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茶书都有许多记载。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规则是:焚香静气、活煮甘泉、孔雀开屏、叶嘉酬宾、大彬沐淋、乌龙入宫、高山流水、春风拂面、乌龙如海、重洗仙颜、母子相哺、再注甘露、祥龙行雨、凤凰点头、夫妻和合、鲤鱼翻身、捧杯敬茶、众手传盅、鉴赏双色、喜闻高香、三龙护鼎、初品奇茗、再斟流霞、二探兰芷、二品云腴、喉底留甘、三斟石乳、荡气回肠、含英咀华、领悟岩韵、君子之交、水清味美、名茶探趣、游龙戏水、宾主起来、尽杯谢茶。
冲泡工夫茶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规则,讲究的就是以恭敬之心,领悟其中的神韵。
干净素雅的茶席能够洗涤心灵,让凡俗中的心更加清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