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书名: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作者:陆铭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7
ISBN:9787208138636
本书由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越是将历史拉长了看,
我越是相信,
决定人类发展轨迹的是普遍规律,
每个国家的特色只会在普遍规律下开花结果。
图1 夜晚的地球
在国家间,亮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家内部,亮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人口密度。由图可见,全球人口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图片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网站拍摄时间:2002年8月11日)
图2
图3
图2-3 西部某山区的鲜花种植园。
不要一想到农业的规模经营,就以为一定要有大型的农业机械。在西部某山区,这样的鲜花规模经营也可以帮农民致富。一方面,资本下乡,一方面,农民转成了农业工人。
(摄影:陆铭)
图4 湖南一处农村的牛棚
不同的是,以前的牛吃草,现在的“牛”吃油。农村劳动力少了,机器替代劳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摄影:陆铭)
图5 西部某山区一处建有六车道的工业园
不是所有工业园都有厂,也不是所有基础设施投资都有回报。投资要看投在哪儿,投什么,投多少。如果盲目投资于地理条件不好的地区,发展缺乏竞争优势的产业,甚至负债发展,结果就可能是过度投资,且负债严重。(摄影:陆铭)
图6 美国GDP分布图
橙色的区域占有美国经济半壁江山,但在人均GDP的意义上却实现了“平衡发展”。(图片来源:gizmodo.com/u-s-economic-activity-split-in-half-and-mapped-1524966661)
图7 美国经济地理地图
图中锥形的高度表示每单位面积上的GDP产出。这是美国经济高度集聚在少数地区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出,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巨大。(图7-12来源:gecon.yale.edu/country-listing)
图8 日本、英国、法国的经济地理地图
发达国家的经济高度集中在少数都市圈。法国经济像埃菲尔铁塔。
图9 印度等国的经济地理地图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同样高度集聚。
图10 澳大利亚的经济地理地图
澳大利亚虽然地广人稀,经济却仍然集中在沿海少数城市。
图11 德国的经济地理地图
德国经济相对分散,但扣除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分裂的几十年,德国统一的历史仅仅百年。
图12 中国大陆的经济地理地图
胡焕庸线(爱辉—腾冲线)以西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欠佳,如果仅看此线以东,中国经济的地理集中度并不高。
图13 2005-2009年挪威人口流向图
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出现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即使在挪威这样的小国,也不例外。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4-18 皖南,呈坎。
农村的老龄化、空心化是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有旅游和文化价值的村落会被重新开发,获得新生。人流出来,钱流进去。市场经济会引导资源流向最有回报的地方,甚至对文化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摄影:陆铭)
图19 “太阳花”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助学项目
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有6100万的留守儿童。同时,有超过3000万的“流动儿童”和在城市务工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在“流动儿童”仍然无法获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的同时,民间的“太阳花”项目的志愿者正在为放学后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做课后的辅导。(摄影:陆铭)
图20 上海市人口密度图
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之间,上海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市中心的人口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图片来源:上海复旦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院郭斌亮、汤舸、高路拓绘制)
图21 上海市地铁通勤图
上海居民在市中心和市郊之间借助于地铁长途通勤是人口疏散和职住分离的必然结果。(图片来源:上海复旦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院郭斌亮、汤舸、高路拓绘制)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一般来说,走一公里才能找到一朵松茸。”卓玛说。松茸是一种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食用菌,甚至还远销日本。在香格里拉的一个小村,村民在雨季的每天凌晨3点出门上山找松茸,如果去晚了,松茸就被别人挖走了。
这是央视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一个故事。两个月,两个人,5000元,这样采松茸的季节每年只有两个月。与此同时,2015年最让人揪心的事件,就要数发生在全国多地的留守儿童自杀、意外死亡、遭受性侵、集体犯罪了。甚至《舌尖上的中国》这样一部反映美食的节目,也意外地引起了人们对一个与美食毫不相关的数字的关注,那就是,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万。
生活在城里的人,很容易会对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留守儿童心生同情,但人们很少意识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千里之外。
如果从中国的中西部出发,千里之外便是中国的沿海地区。这里有全世界最密集的工厂和楼群,每天有无数的船只从繁忙的港口进进出出,连接起这个世界工厂和地球的每个角落。
与工业的繁荣一同发生的,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感觉到周围出现了越来越多操着各种口音的外乡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截至2014年底,中国的“农民工”群体数量超过2.7亿,其中,跨地区迁移的“外出农民工”数量超过1.6亿。全部农民工中,有超过1.6亿人在东部地区务工,占农民工总量的比重接近60%。
在这个乐于安守故土的国家,同时也在这个长期以来由政府决定人们在哪儿工作和居住的国家,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带来了人们的恐慌。在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大城市,人们不断抱怨交通的拥挤,比如地铁的大客流,甚至把雾霾也归结为人太多。在一次有关城市人口问题的讨论会上,有一位来自政府的官员说,我们今天先不讨论是不是应该控制城市人口的问题,先来看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在被列举的工作成绩中,包括了这样一条: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通过提高各种门槛,减少了2万外来人口子女在本地上学。
有人口流入地,就一定有人口流出地。根据媒体的报道,东北这个“共和国长子”,从之前的人口流入地变成了人口流出地——根据人口普查资料,在2000—2010年期间,东北三省的人口净流出为200万人。一时间,“东北经济告急”的声音不绝于耳。不仅东北,安徽、四川、湖北……人口净流出的省份还可以列出一串。在大部分人的想像中,这都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青壮年劳动力,于是,人们一边抒发乡愁,一边列举出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窘境,仿佛认为是城市化抽干了农村的血脉所致。果真如此吗?
在涉及公共政策问题的讨论中,很多人都不知道,阻碍社会福利改善的就是我们自己。
于是,我决定和我们自己谈谈。
于是,我决定说说国家和城市,以及它们与我们的关系。
于是,我决定出发。
这时,我想俯视一下我们这个宁静而美丽的星球。感谢现代科技,这件事非常容易。
根据美国的卫星数据制作而成的世界夜晚灯光地图(见书前彩图1),从世界范围来看,灯光亮度高的地方,总是集中在全球陆地的一小部分。从图上可以看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灯光亮度基本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这一点,我们的邻居韩国和朝鲜对比非常强烈。而如果看一个国家内部,例如看美国,夜晚灯光亮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和人口的集中程度,人口高度集中的东海岸连成片的都市带和西海岸的狭长地带比较亮。同样,欧洲比较亮的地方是西欧的一些大城市附近。
借助这样一张图,我们看到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全球的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这种现象叫做“空间集聚”。世界银行发布的《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在开篇即指出,全球有半数的经济活动位于1.5%的陆地区域——开罗以埃及总面积的0.5%创造了整个国家一半以上的GDP,巴西中南部三个州的生产活动也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但这三个州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中国的人口空间分布会不会走出一条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道路?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周围的种种问题、矛盾、冲突与城市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有什么关系?
为了说清楚这些问题,不妨让我们先看看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先从表面上不相干的欧债危机开始。从城市人口的分布,跳到欧债危机,是不是闪得太快了?别急,跟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