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地适应生活
才华永远无法和机智相媲美,因为才华有可能没有用武之地,但是机智却能在各种场合中发挥作用。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和才华有限,只要他用机智来弥补自己的欠缺,他也能利用闲暇时间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将自己日臻完善;而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如果没有机智,他甚至有可能无所事事,难以生存。
在一定程度上,才华是一种能力,而机智是一种技巧;才华知道该做什么,而机智却知道怎么将一切变为行动。
拥有才华可以冲锋陷阵,但只有机智的人才能够统领军队,才能借助别人的力量,让人才为我所用。
靠自己一个人单枪匹马闯荡绝对很难有所成就,因此所有年轻人在踏入社会之前都应该学点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结交朋友的方法和知识,因为你需要别人的帮助,日后你可以和这些人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依靠。
钢铁大王卡内基预先为自己写好了墓志铭:“长眠于此地的人之所以事业小有成就,主要在于他懂得起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
大部分成功的美国人有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宝贵的经验,他们都善于察言观色,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快就能发现那些才识过人的人,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友谊,并吸引他们和自己合作,激发共同的力量。
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或者那些在某项事业上立志于获得巨大成功的人而言,有一个重要的条件或者说能力,是必须具备的,那就是,善于鉴别人才,也就是所谓的“知人善任”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能够明白别人的长处,扬长避短,更好地借用别人的能力和才华为自己的事业增添力量。
卡耐基是美国的“钢铁大王”,与“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等大财阀的名字列在一起,并称为“美国经济界的三大巨头”。卡内基通过白手起家,将其手中的钢铁公司建成了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且数十年保持世界最大钢铁厂的地位,几乎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出人意料的是,卡内基在取得巨大成功后,却将自己几乎全部的财富都捐献给了社会。他生前捐赠款额之巨大,足以与死后设立诺贝尔奖金的瑞典科学家、实业家诺贝尔相媲美。由此,他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个人奋斗的楷模。
我曾经和一位商界著名人物谈过话,他是银行界的领袖,他告诉我说:
“我之所以能成功,关键不在我自己多么有能耐,而主要应得益于我鉴别人才的眼力。这种能力让我的每一个职员各就各位,都被安排在最适合他们的位置上,而从来不出什么差错。不仅如此,我还会努力使员工们知道他们所在的位置对整个事业有多么重大的意义。最奇妙的事情出现了,他们不需要任何人的监督,就把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处理得有条不紊,比我要求的还要好。”
鉴别人才的眼力固然很重要,但是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很多在经营大事业的人之所以以失败告终,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不可饶恕的坏毛病,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识别人才的眼力。他们常常安排不合适的人做不合适的工作。不可否认,这些企业中的领袖一直很努力,但是他们最大的失误就是重用那些能力平庸的人,而对于那些有真才实干的人不仅不提拔,反而还冷落他们,自然他们不是有意为之,但是不可挽回的事实是,很多人才被埋没了。
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明白所谓“人才”的真正含义。人才并不是样样都精通,事事都完成得很出色的人,而是在某一方面比别人都出色的人。譬如,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人往往被人认为是有才干的人,那么这个人做起管理工作来也一定不会差了。其实不然,一个人能否成为优秀的管理员和会不会写文章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合格的管理人才需要掌握分配资源、制订计划、安排工作、组织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技巧,而这些不一定是能够写好文章的人所具备的。
世上成千上万的经商失败者,败就败在他们不够机智,没有用人的常识。他们只管把工作分派到员工身上,至于这项任务是否适合这个雇员的性格、爱好和能力,他们是否能够胜任,是否感到愉快,他们则很少思考。
可以说,一个善于用人、会借助别人力量的人是机智的人,他们善于安排工作,对每个员工的长处和短处了如指掌,因此比较容易为每个人找到最合适的位置,也就很少遭遇管理工作中的麻烦。相反地,那些不善于管理的人自然没有这些常识,他们要么忽视这个原则,要么处心积虑地绕着鸡毛蒜皮的小事打转,要么自己单枪匹马,事必躬亲,这样的人当然要失败。
而精明能干的总经理、大主管虽然很少待在办公室里,他们甚至常常外出旅行、出差,或者出去打球,但是他们的公司依然有条不紊地运转,照常营业,公司的业务仍然像时钟的发条机制一样有序地进行,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他们能够有如此收获,还能如此省心,在于他们有一个最大的管理秘诀:机智地把工作分配给最适合担任它的人。
这是由卡耐基捐资兴建的卡耐基大学中的一景。
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对于我们的生命固然重要,而机智连第六感也不是,但是只有它才能使我们所有的感觉更加敏锐。拥有机智,所有猜疑都会释然,所有危难都将化险为夷,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社会从来不乏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发展的人。他们花费毕生的精力于某一种能力,甚至不惜牺牲其他方面的能力,最后他们成了畸形,连一个正常人都算不上,充其量被美其名曰“跛脚的天才”。也许他们能用某一方面特殊的才能完成他人无法做到的事,但是,他们往往对人情世故和现实生活无所适从,甚至表现得荒谬可笑,而人们也常常原谅他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告诉了人们经济学的奥秘,但是他的家庭财政却一塌糊涂。
很多人接受过高等教育,说起来,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却没有足够的常识和机智处理自己的现实问题,以至于无法立足于社会,连谋生都成问题。
对于书本本身不能寄予太高的期望。培根曾经说:“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它的目标在于书本之外的、通过细心观察和体会才能够获得的处世智慧。”恐怕这也就是所谓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曾这样评价一位法国大学者:“淹没他的是他自己的才华。”一个人在理想的空间中接受教育,势必缺乏实践和经验,他的经历也会相对减少,可以说,他接受教育的同时,也降低了他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遇到突变,他就会不堪一击。
过多的书本教育往往会让人偏好指点江山、纸上谈兵、批判时弊,另外还会让他的自我意识疯长,或者让他变得过于谨慎,或者让他缺乏自信。但是,现实生活充满了艰苦的劳作,相形之下,书本教育奢华的外表显得过于高雅、精致和脆弱,经不起现实的日常生活的磨砺和碰撞。
书本教育和高校教育确实能提高人的素养,但其中的文化往往是伦理意义上的教化。获得这些知识的人常常要牺牲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而最大的代价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往往缺乏实际操作的技能和经验,甚至这一方面的潜能消失殆尽,成为人们所说的“书呆子”。这种人虽然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但是那只是别人思想的集合,完全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个性。一个刚刚离开农场的人可能在身体和心灵上充满了活力,但是在大学里,这种活力就日渐衰弱,当他离开大学,踏入社会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似乎他的理解能力已经消失了。
和那些没能接受大学教育,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摸爬滚打,而熟知人情世故的文盲相比,许多大学生可能相形见绌。一个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价值和分量,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根本不考虑人情世故。但是,真实的世界,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并不在意他有多么广博的理论知识。而这个时代真正的成功者并不是那些坐而论道、通晓古今,却没有生活常识、不通世故的人,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和社会适应。
不可一世的才华输给机智和常识的现象似乎随处可见。英国的瓦尔波伯爵不通文墨,法兰克国王查理曼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但他们却留下了自己的高贵的名字,被社会所承认。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能敏锐地洞察人事,机智地运用掌握的智慧和常识顺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在推波助澜。
亚历山大帝遇到自己不能解开的结,就机智地用剑把它斩断,他就是这样集中所有智慧和力量,一步步走向辉煌的。机智而有常识的人也能敏锐地发现并把握机会,这样一种能力,很难用一些词句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但是不可怀疑的,若要在严酷的现实中轻松生活,这种素质不可或缺。
也许你会有这种经历,毕业后,在社会和现实生活中的排名和在学校学习时的名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是颠覆。以前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老师和家长喜欢、同学羡慕的学生,很可能不如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而那些在学习上反应迟钝,却在其他方面反应敏捷的学生则很可能出人头地,因为他们往往拥有很多的常识,且能处理更多情况。那些“好学生”其实视野并不开阔,他们钻到书本中,虽然获取了许多知识,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现实问题却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