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的迷惘:商业伦理案例选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C

关于卡姆昂质检部的后续

后来,在卡姆昂的中国区供应商大会上,与会供应商联合向卡姆昂高层投诉质检过程中特殊公关费支出的问题。

一年后,卡姆昂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裁员风暴,波及国内全部四个质检分部,主要涉及工厂认证、质量检验等职位。不久,卡姆昂彻底解散了第四质检分部的质检小组。

卡姆昂对外宣称,其在华“验厂”及质检方面将采用第三方公司或机构认证,并选择了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质量和安全服务机构为其在华采购的商品提供质检服务。

附件1 博美产品质量保障流程图

附件2 博美组织架构图

评语:

中文语境下用国外案例讨论商业伦理话题的一个缺点是读者缺乏代入感。不少案例中,令主人公纠结的灰色地带,往往容易被读者认为不算一回事,“我们还遇到过比那更严重的呢”!商业贿赂就是这样一个重灾区。

《决策6小时》这则案例也触及了此类话题。其叙事充满张力又不失动感,通过让主人公置身短短6个小时的决策时空之内,以及人物伦理立场的设定(林正义对产品品质的追求)、商业决策背景的交代(小企业做大的雄心与持续努力)、风险与收益的对比(眼下几十万元的损失与未来可能无限延展的商机),勾画出了主人公面临的真实决策困境。读来,引人入胜之余,一个问题始终萦回脑海,挥之不去:如果我是林正义,我该怎么办?

案例B中,在经历了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纠结甚至绝望后,作者笔下又呈现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通过熟人的介入与说项,主人公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未入对方彀中。这种变化来得实在突然,有时甚至会让人怀疑其真实性。更重要的是,这一选择其实可以引发更多的、更为深入的讨论:

(1)请托熟人说项,是否具有充分的正当性?熟人为何会提供帮助?是基于之前的感情投资、基于日后可能的“合作”,还是基于义愤、基于价值认同?

(2)说项的内容是否要做区分,比如帮助回绝不正当的要求,是可为的,而帮助实现不正当的诉求,就是不正当的?这种正当性的边界如何界定?

(3)如果没有恰好找到熟人,那么朱文秀会建议林正义怎么做?或者如果熟人的帮忙并未奏效,因而放弃经营良久的业务与唾手可得的成功,是否值得?

再来看案例C,其回应了在案例A中提到的集体投诉一事。从案例的叙述来看,投诉似乎是成功的。可惜太过简短,没能更为充分地展现在一年间林正义和他的同行们是如何权衡、如何谋划的,此间又经历了怎样的纠结和取舍。如果对此能施以笔墨,会使读者受益更多。设若抗争未果,又会如何?

还是那句话,好的案例总是让人想到更多。

(评议人:姜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