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恒等式
会计恒等式也被称为会计平衡公式或者会计方程式,它是由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等式。它既是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内在经济关系的概括表述,也是应用复式记账、试算平衡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通常在不同的会计期间,会计恒等式的表示方法也不相同。
静态的会计等式
企业为了展开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量的资产。而这些资产为投资人或债权人所提供,因此投资人和债权人对企业的资产都有“要求权”。这种“要求权”就称为“权益”。
资产和权益是同一事物(经济资源)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依存,而且金额相等。这种既客观存在又必然相等的关系,就被称为会计等式。
用公式表示如下。
资产=权益
权益=债权人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个会计等式是一个静态等式,反映出企业在某个期间,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三者之间存在的恒等关系。
动态的会计等式
企业资产在投入运营以后,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进行,企业一方面能够取得一些收入;而另一方面,企业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费用。
由于开办企业肯定是为了盈利,但前面的静态会计等式并不能反映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是处于盈利还是亏损的状态,因此,我们给出下列等式,以便充分反映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
利润(或亏损)=收入-费用
这就是说,得到的减去付出的就等于盈利(或亏损)。所有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赚钱,只有取得的收入能够抵消为这笔收入而花费的费用之后仍然有剩余,企业才能算作是盈利。
我们之所以把这个等式称为动态指标,是因为利用它可以从企业不同阶段出现的利润变化中,分析出企业具体的盈利状况。这个动态的会计等式,通常也是编制“利润表”的主要依据。
动静结合的会计等式
通过静态会计等式,我们只能看出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状况,也就是某一个时间点的状况;而动态的会计等式,只能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动态状况,也就是赚了多少钱,却无法反映企业的规模。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资产运行之后就会取得收入,同时也会产生费用,而利润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资产以及减少了企业的负债。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这个公式反映出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同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了企业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并构成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的联系纽带。
此外,在一个会计期末时,企业会把收入和费用进行配比,并计算出利润,然后再按照之前规定的程序进行分配,一部分按照具体的投资比例分配给投资者,这使得企业的资产出现减少或者引起负债的增加;而另一部分则会形成企业的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并归入所有者权益中。就这样,在会计期末结账以后的会计等式又会恢复到会计期初的形式,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会计等式的重要意义
会计等式是现代会计学的基石,也是我们之后掌握借贷复式记账法的起点,并为会计试算平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编制资产负债表提供了理论依据。
会计等式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等式明确了企业的产权关系,这有助于保护债权人与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2)会计等式全面反映了企业资产及负债的状况,这有利于进行资产与负债的比例管理。
(3)在会计的具体财务操作中,会计等式是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时,进行分类、借贷记账以及编制各种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