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主席全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第一任:马里纳·埃克尔斯——得分最高的首任美联储主席(3)

虽然充分就业的愿望大打折扣,但是“确保每个人都有工作是国家经济政策的目标”的思想还是非常有震撼力的。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如果不伴随通货膨胀的加速,“充分就业”本身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此后的岁月里,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也成为了美联储时刻关注的两个课题。

第七章 独立之战,开创美联储独立先河

我发现一件令人欣慰的事,那就是如果我早就背叛自己所属的阶层,那么自己能早在得到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肯定之前就声名卓著。

——埃克尔斯

一、针对美联储“独立”的改革宏图

在很多人眼中,美联储曾经只为两任主席的执政欢呼喝彩,即两位对美联储如何运作产生重大影响并最能体现美联储精神的伟人。其中一位便是马里纳·埃克尔斯,他是一位共和党人,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私人幕僚中最富创造性思维的人物之一。埃克尔斯曾主持制定新政立法,对美联储做出重大改革,出任美联储主席近14年。在《联邦储备法》诞生70周年时,即1983年,美联储总部两座办公大楼的其中一座,即以他的名字重新命名。这也足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埃克尔斯的尊崇。

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美联储所做的前所未有的改革举措。

在埃克尔斯之前,美联储实际控制权在纽约,这在之前进行过介绍。埃克尔斯认为,决策权不能落入分散在12个区的储备银行的银行家手中,因为美联储的货币供给调控应该直接而强有力地影响整个美国经济,而不是为某一个地区或者某位银行家的地盘服务。这样做的前提就是集权,将分散的权力收归起来,掌握在一个坐镇华盛顿、隶属于国家的机构手中。

从这一刻起,美联储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地位,它可以控制各地区储备银行,并监督它们的内部事务,可以否定或者无视后者的政策决定,监管一切,从新建筑开放计划到员工工资,再到贴现率变化,凡此种种,事无巨细。

这项政策一出,与预期的一致,受到各银行家的极力反对,不过,以美国银行为首的西部各银行却发出了赞同的声音,因为他们长期以来都是华尔街霸权的受害者。事实上,此时的12个储备银行行长,都变成了华盛顿认命的美联储7位委员的“下属”,当然,纽约银行行长并不在此列,他仍旧拥有一些“特权”。

以上这项改革撇清了美联储与12家储备银行的权责关系,而下面这项改革则让美联储与白宫政治权力划清了界限。其核心是,让财政部长和货币监理署长都被“罢免”为美联储成员。在此后的美联储的运行中,美联储与白宫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界限越来越清晰。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政治内阁无法直接干涉或者参与制定货币政策,总统的要职就是执行美联储的决策结果,却无法直接插手决策的制定。

这样一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真正开始起作用,他们是货币政策的真正控制者和决策者,在12位委员中,有7位是美联储委员,其他5个名额则有12家储备银行轮流担任。这样,在进行公开表决时,美联储就可以以多数票优势通过其所制定的货币政策,当然,前提是美联储委员们内部要达成绝对的一致。

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改变,都会触及一些人的底线。当埃克尔斯决定改革之初,就收到来自罗斯福总统的告诫和支持,他说:“你应该知道,一定会有很多人反对……不过,我不在乎。那些家伙的反对意见我也不打算听。”

埃克尔斯回答说:“好吧,总统先生,如果您都不在乎,我也没有理由在乎。”

正是这种坚决和一致,让埃克尔斯在美联储改革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不仅为美联储恢复了良好的名誉,而且他从本质上改变了中央银行自身的经济敏感性。正如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所说的:“马里纳·埃克尔斯手下的美联储变成了‘凯恩斯主义在华盛顿的布道中心’。”埃克尔斯在后来也回忆说:“我发现一件令人欣慰的事,那就是如果我早就背叛自己所属的阶层,那么自己能早在得到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肯定之前就声名卓著。”

可见,埃克尔斯认为美联储的独立性越早越有益处。

二、自身矛盾之下的“妥协”——出让独立

刚建立起的权威和声誉,被随之而来的经济萧条和战争涂上了阴影。这也是埃克尔斯自身的矛盾之处,他一方面强硬地宣称美联储应该独立于政治之外,一方面却又表示,中央银行应该扮演一个次要角色,即作为由国会和总统制定的财政政策的补充,并应该协助政府信贷。

对此,埃克尔斯解释说:“作为我们解决经济问题的目标,美联储不能简单地被与世隔绝,它并不是万能的。其整体目标维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低失业率以及合理地稳定物价。但在目前形势下,美联储的主要工作是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补充。财政问题继续以过于庞大的财政赤字形式存在,那么美联储无论喜欢与否,都必须要向银行体系提供充足的储备金,以帮助政府拥有足够的必须资金,即使出现通货膨胀。”

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出让了美联储的独立性。从1936年开始,他坚持推行紧缩政策,联邦储备金比率从12.5%一路高涨到25%。这其实也是凯恩斯主义者的一贯看法,他们认为美联储对经济增长最大的帮助就是“袖手旁观”,货币政策应该最大程度的契合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是强行去干扰经济发展的脚步。

这也正是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美联储一直采取完全消极的货币政策的原因。加尔布雷斯说:“1937年的行动是美联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因为其在今后15年里没有展开过任何一次类似的行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美国大肆举债达到千亿美元之巨,对此,美联储并未表示异议,而是尽其所能给予配合,它利用自己的货币政策支持财政部的债务计划,并向银行体系注入更多的流动货币,允许私人买家可以吸收新的政府债券。至此,美联储完全听令于财政部,无条件出让了自己的独立地位。作为中央银行,它的货币政策只有一个关键词,即“低利率”。在“二战”期间,政府长期债券利率一直被稳定在2.5%,短期利率则更低,只有不到0.5%。

1949年,保罗·沃尔克还是一名普林斯顿大学的在读经济学系学生,不过,他却清楚地看到了问题的实质,他在自己所撰写的名为《二战后美联储政策之问题》的毕业论文中写道,“尽管通胀问题始终能在人们惴惴不安和无比关注的情况下抬头,但某些对策似乎并不切实可行,也不像是要和这种危险作斗争,因为随之产生的政策方针可谓过于消极。”

其所指的正是美联储在战时奉行的消极货币政策,这实际上是美联储屈从于战争金融强横的结果,这样做的结果是,美联储失去了自己对货币和物价的控制力,而后果是严重的,那就是美国将面临无休止的通货膨胀。

因此,沃尔克认为,“美联储必须停止与利率紧紧挂钩,不要将利率设定在固定水平,也不要打着反通货膨胀的幌子,允许利率随市场压力而上升。”虽然这是事后的分析,不过,作为当时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埃克尔斯来说,他也是这样认为的,只不过他没能去坚持。关于这个问题,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美联储没能抵抗住财政部的阻力并维持在一个更加独立的位置,我为此深感遗憾,我们没有理由继续支持财政部战时的廉价货币政策。”

虽然,在“二战”期间,埃克尔斯也曾多次因为这一问题与财政部发生争执,但最终都被迫妥协。当然,他不是不希望美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只不过,他对于那些因财政部战争金融政策而获得暴利的银行和投资人表示愤怒。这就相当于美国政府在借入自己的货币,即向拥有特权的中间人支付固定数量的酬金。

对此,埃克尔斯抱怨说:“当然,这些银行家乐于接受财政部金融政策的诸多方面,因为他们是政府债券的交易员和经纪人。这些措施能确保拥有无数金融公司和保险公司的他们发一大笔横财。然而此时的购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来源于真正的储蓄存款,而是来源于通过非银行投资人购买政府债券的行为所创造的货币。”

埃克尔斯将这种情况比作是“自由搭便车行为”,为了阻止这一现象的发生,他采取的方法是,限制银行参与政府债券市场链和发行不能被重复销售的政府债券。然而,他却从未取得过胜利,美联储的独立性被颠覆,他也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向总统叫板,唯一的要求就是“独立”

之前的所作所为可能是出于埃克尔斯自身的一些矛盾性,当然最大的压力就是战争的需要。这些都是他做出妥协及出让美联储独立性的原因,也是在整个“二战”期间维持0.375%低利率的无奈之处。

长期的低利率及战争的刺激,让预期中的通货膨胀如约而至。这让埃克尔斯觉得有必要采取一些行动,他希望美联储能在通货膨胀出现时有所作为。所以埃克尔斯焦急而不无忧虑地说:“我们无法限制银行体系可以创造的货币数量,但我们却可以限制生产工具及劳动力的供给,只有这样才能稍微降低过快的经济发展,也是目前我们所能采取的最好办法。”

埃克尔斯想要提高利率,让经济增长放缓,而财政部却坚决不同意,他们一方面想继续通过低利率控制政府信贷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鼓励私人经济行为。这让埃克尔斯有些恼怒,不过他仍旧不忘保持风度及理性,他是这样认为的:“这只是一种责任冲突,财政部的首要任务是以尽可能最低的成本为政府提供资金……而美联储的工作却是尽可能帮助维持经济稳定的货币和信贷调控。”

之前,为了确保为美国政府在战争中融资,他已经做出了妥协,并同意了“二战”时政府的要求。现在,他必须要提高利率,并且决定要为此做点什么。他多次试图提高利率,却均遭到财政部的反对,为此,他甚至暗示,如果白宫及财政部继续反对,自己及美联储诸人将采取静坐示威的方式。

时任总统杜鲁门对此极其反感,他与财务大臣约翰·斯奈德都是低利率的忠实拥护者。杜鲁门认为,爱国公民在战争时期购买的债券不能因为利率提升而贬值,这是他作为总统的责任,他也必须保护爱国的公民。由于债券价格与债券利率成反比,如果利率上升,则会导致在低利率时购进的债券价值减少。

而埃克尔斯则不同于杜鲁门和约翰·斯奈德,他认为美联储的初衷在于抑制通胀压力,让经济回归正轨。于是,就利率和货币政策的控制权,美联储和财政部之间展开了激烈争夺。

此时,埃克尔斯也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背负了“退党变节”的罪名,有人甚至这样说:“一向拥护平衡预算与紧缩信贷政策的埃克尔斯已经放弃自己在新政初期的立场,转向反动派阵营。”这样公开向总统叫板的结果就是,1948年,杜鲁门拒绝再次认命埃克尔斯为下一任美联储主席。

虽然埃克尔斯在争取独立的最后的战争中失败,但是这种争斗并不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对于美联储来说,这才是它未来真正走向独立的开始。这也让埃克尔斯成为了在格林斯潘之前美联储主席中得分最高的一位。他坚持美联储要独立于政府之外,并致力于加强美联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权力,让他赢得了更加广泛的支持和权威,虽然卸任,其影响力却超过了现任主席。

虽然埃克尔斯走了,但是美联储并没有停止抗争。他们强硬地表达了要提高利率的呼声,不过,杜鲁门依然不予理睬,他甚至采取行政命令,将联邦市场公开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叫到办公室,在经过一番恳谈之后,白宫向外界宣布:美联储将继续把利率维持在原来的固定水平上。

这一决定的影响力仅维持了几周,委员们便又“反悔了”,这次他们集体抗议,杜鲁门不得不作出妥协,同意让财政部和美联储坐下来协商解决冲突。1951年3月,协商的结果出台,即《财政部与联邦储备系统协议》。在协议中,财政部同意小幅提高利率,并允许美联储在货币政策方面有些许的灵活性。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埃克尔斯虽然不是美联储主席,但他仍以美联储委员的身份参加了这次协商。而财政部的谈判代表则是副部长威廉·迈克切斯尼·马丁,这个人后来也成为了美联储主席,并且成为后来美联储主席纷纷效仿的标榜。

《财政部与联邦储备系统协议》的签署基本解决了政府与美联储控制权的争端,政府控制利率的时期宣告终结,同时,为之后独立的美联储铺平了道路。因此,《时代周刊》这样评论马丁,认为他确定了联邦储备体系作为一个独立实体的存在。当然,埃克尔斯所做的努力也是不能抹灭的。

第八章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统治世界

货币的命运最终也将成为国家的命运。

——弗兰兹·皮克

一、法西斯要投降,并且是无条件投降

任何一场战争表面上看来比的是军事实力,实际上打的则是“金钱”,没有钱任何战争都别想继续下去,“二战”在财力上的耗损同样是空前的,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60%至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

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唯独美国置身事外,它向交战的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换回大量的黄金。直到1941年12月,轴心国与同盟国皆已疲惫不堪,财力几近耗干,美国才以“珍珠港事件”为契机宣布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