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1913~1934:没有主席的美联储风云时代(3)
四、美联储的主要架构及运行原则
美联储由在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和分布在美国各地区的12家联邦储备银行组成。这也是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一种尝试和改进:他不只在华盛顿建立一家中央银行,还在全美各大主要城市创建了12家联邦储备银行。12个联邦储备区,其中每一个区都有一家联邦储备银行。
位于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委员会监管着整个系统,这种机构安排的价值在于其创建了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一个能代表这个国家每个地区人民利益的央行。国家经济各方面的信息也都能汇集到华盛顿。
直至现在,美联储基本上延续了这一架构,这也保证了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会考虑整个国家所有不同联邦储备银行的意见,再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相关政策。
这也正是美联储作为央行得以存续下去的重要保证,昔日的第一银行、第二银行之所以被迫关闭,皆是因为其集中于美国东北部的费城,这造成很多人误解,认为其主要服务于东北部的一些富豪商人,而不是所有美国人。
如今,美联储在成立时便认真吸取了这个教训。
此外,在组织形式上,美联储采用的是联邦政府机构加非营利性机构的双重组织结构,从而避免了货币政策完全集中在联邦政府手里的情况发生。美联储将12个联邦储备银行设立为非营利机构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能兼顾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心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联邦储备银行与一般的私营组织也不尽相同,比如,其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与联邦储备局共同承担美国中央银行的公共职能。
直到今天,这12家联邦储备银行的总部分别位于波士顿、亚特兰大、纽约、费城、里士满、克利夫兰、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堪萨斯城、圣路易斯、达拉斯以及旧金山。其中,纽约、芝加哥和旧金山三座联邦储备银行的资产最为庞大,占到了美联储总资产的一半。在其他的25座大中城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设立了分支机构。
在管理方面,每家联邦储备银行都由9名兼职董事组成的董事会来管理。每家区域性储备银行都是一个法人机构,拥有自己的董事会。会员银行是美国的私人银行,除国民银行必须是会员银行外,其余银行是否加入完全出自自愿。
美国联邦储备局奉行“独立”和“制衡”的基本原则。
在制衡方面,该局的7名理事(包括主席、副主席在内)都由总统提名,并需经参议院审议通过,委员的任期长达14年,且原则上不允许连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联储委员经常在任期满之前就自动辞职,并由总统再次提名、参议院批准而获得实际连任。纽约联储主席以及其他4位成员主要由11位州联储主席每年轮流担任一次。对于货币政策的决议,如调高或调低再贴现率,采用合议兼表决制,一人一票,并且为“记名投票”,主席的一票通常投给原本已居多数的一方。
在独立性方面,美联储一向以人事独立与预算独立为人称赞,除理事会之外,另外还设有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FOMC),负责较长期的货币决策并依据外汇指导原则、外汇操作之授权作业与外汇操作程序进行外汇操作。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的强势地位,美国联邦储备局在外汇市场的干预行动备受汇市关注。
五、美联储的职能及三大“工具”
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的职能有哪些呢?
美联储是美国最高货币政策主管机关,负责保管商业银行准备金、对商业银行贷款及发行联邦储备券。联邦储备委员会也是制定美国货币政策的首脑机关。具体而言,美联储的基本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三种主要的手段,即公开市场操作、规定银行准备金比率、批准各联邦储备银行要求的贴现率来实现相关货币政策。
第二,监督、指导各个联邦储备银行的活动。
第三,监管美国本土的银行以及成员银行在海外的活动和外国银行在美国的活动。
第四,批准各联邦储备银行的预算及开支。
第五,任命每个联邦储备银行9名董事中的3名。
第六,批准各个联邦储备银行董事会提名的储备银行行长人选。
第七,行使作为国家支付系统的权利;负责保护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的实施。
第八,依照《汉弗莱·霍金斯法案》的规定,每年2月20日及7月20日,应当向国会提交经济与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报告(类似于半年报)。
第九,通过各种出版物向公众公布联邦储备系统及国家经济运行状况详细的统计资料,如通过每月一期的联邦储备系统公告。
第十,每年年初向国会提交上一年的年度报告,这需要接受公众性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提交预算报告,这则需要接受美国审计总局的审计。
最后一点,委员会主席还需定时与美国总统及财政部长召开相关的会议,并及时汇报有关情况,并在国际事务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总而言之,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的决定将关系到市面上流通的货币量的多少,以及银根是松还是紧。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与财政政策截然不同,后者主要着眼于政府在预算、税收和公共开支等方面的决定。
那么,美联储是如何实施并运用货币政策的呢?
实际上,美联储主要依赖三个工具来施政。
第一招,规定银行间贷款利率。银行间贷款利率的变动会波及整个经济,要么促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要么加快。不过,调整利率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这也被称作公开市场操作,其由公开市场会议进行,与联邦基金利率直接相关。在议息会议上,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成员投票决定其升降。委员会成员包括华盛顿联邦储备局的7位执行委员,以及5个联邦储备银行主席,共计12票,公开市场会议每年在华盛顿召开8次。
至于利率是升还是降,以及升多少、降多少,那就更为复杂。比如,美联储决定将利率从6%降到5.75%,它实际上是指美联储打算参与公开市场上的买卖活动,以期达到它想要的银行间贷款利率。
第二招,改变储备金数额。比如,将银行储备金的数额从占总存款额的10%降低到9%,这样就会增加1%的货币量。由于这一手段稍显生硬,并不如银行间利率那么容易控制,所以非到必要时美联储一般不会用。
第三招,规定贴现率,这也是美联储能够直接规定的唯一利率。所谓贴现率是指储蓄银行机构直接向美联储借钱时需要支付的利息。贴现率的变动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当前市场出现了紧急情况或者危机。比如1907年的金融危机,如果当时有央行存在,为避免银行大面积倒闭,美联储就可以通过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来借钱给银行机构,而不是向某个私人财团或者银行寻求帮助。也就是说,以贴现率借到的钱往往可以救急,所以非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使用这一窗口。
美联储成立之后,曾在一段时期内运行良好。20世纪20年代,被称为“咆哮的20年代”,这一时期是美国历史上极度繁荣的一段时期,这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密不可分。
第三章 “咆哮时代”暗藏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令人惊讶之处,并不是其爆发的原因仅仅是一件与以前其他危机相比显得无足轻重的事件,而是因为它(战争)拖了这么久才爆发。
——基辛格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
究竟是什么让“一战”拖了这么久?从其爆发的时间点来看,应该可以窥探到一些端倪。原来,在美联储诞生仅仅217天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多少让人产生无限遐想,难道是?此处自不必多言,待到战争结束时,一切自然会真相大白。
列宁曾说:“追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没有任何意义,戴着王冠的强盗是一丘之貉……金融资本加强了世界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异……既然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实力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那么,当时世界范围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首先,从欧洲老牌帝国的政治较量而言,德国的迅速崛起挑战着英法的传统优势地位;其次,英国保持产业和军事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是采用了当时的新能源——石油,这促使德国试图通过欧洲大陆东南方向与土耳其的通道,建立一条大铁路以分享中东新发现的大油田,而英法不惜以武力阻止;最后,欧洲的大战,有利于国际银行家扶持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并通过美国统治世界。
直白点说,德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崛起,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崛起,这些新兴的势力都需要通过一次非比寻常的考验来证明和扩张自己。而这样做的代价是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台巨大的“绞肉机”,最终在1918年11月偃旗息鼓,800万生灵惨遭涂炭。战争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消耗的是人力、物力和能源,也就是金钱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
在一本畅销书中这样讲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德两国的金融实力之战,耗尽了欧洲的经济资源,却成就了唯一的胜利者——美国。”
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没有根据。在“一战”期间,基于本国出口贸易的急剧扩张,美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粮仓。美国跨国公司纷纷在拉丁美洲和亚洲设立运营机构,美国从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
据不完全统计,同盟国各国积欠美国的债务将近20亿美元;法国、意大利和俄国等国各欠英国5亿美元。这在当时这个数字犹如天文数字,因为1895年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前,美国的国家法定黄金储备仅仅1亿美元。即便战争结束后,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黄金储备总计也不到20亿美元。
这样看来,美国才是战争的最大赢家。回想开头那个问题,现在看来答案不言自明。在《货币战争》中说,“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国际银行寡头们通过美联储实际控制了美国的货币发行,也就是彻底控制了美国权力的核心后,扶持美国打击欧洲大陆,就成为他们的最大利益所在,只有彻底地摧毁欧洲老牌帝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实力,美国才能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而美联储控制发行的美元才能成为世界货币,美联储——美元的商业模式才能覆盖全球。
从结果来看,效果相当明显。
二、本杰明·斯特朗的“舞台”
“一战”爆发后的美联储,简直就成了本杰明·斯特朗挥洒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凭借他的长袖善舞,美国最终成为了战争的真正赢家,并且促使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主导货币单位。
1913年美联储成立之后,戴维森[6]和保罗·沃尔克[7]与本杰明·斯特朗约见,并进行了一次透彻心扉的谈话,他们的目的是说服斯特朗出任美联储纽约银行董事长这一关键职务,面对这样的“美差”几乎没人会拒绝,斯特朗一口应允下来。
上任后,斯特朗很快便进入了“角色”,着手对美联储进行一系列修缮和维护,比如,他成立了非正式的美联储董事论坛组织,定期聚会商讨战争时期的美联储行动准则。不仅如此,他开始巧妙地操纵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并将分散于12个美联储地区银行的权力集中到美联储纽约银行手中。
“一战”在斯特朗看来,简直就是美国的“飞来横财”。战争需求与日俱增,这让美国成为欧洲各参战国的物资供应商,在巨大的需求拉动下,美国经济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这也使得大量黄金涌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不足20亿美元一下子飙升两倍。金本位制度的施行使黄金流入造成了不同寻常的信用扩张,美元的供应量随之翻了一番。
面对不断增加的黄金持有量,斯特朗也开始忧虑起来,他觉得战后如果大量黄金涌回欧洲,这将动摇美国的银行体系;相反,如果黄金继续留在美国,将导致欧洲各国黄金储备不足,也会在美国造成通货膨胀。
反复权衡之后,斯特朗决定亲自前往欧洲考察,他在巴黎会见了法兰西银行行长,随后抵达伦敦,见到了诺曼。不仅如此,从波兰到罗马尼亚,他都派出了特使,比如普林斯顿大学货币学博士埃德温·克姆勒,其目的就是说服这些国家从美国贷款。
在斯特朗的运作下,整个20世纪20年代,资本一直从充裕的美国流向匮乏的欧洲。美国银行为欧洲政府和公司发行债券,并以美元作为计价货币单位,以便向美国投资者出售。它们开设了临街店面,向散户出售这些债券。
尽管这些债券在后来很多都成为违约债券,但其整个运作效果是明显的,这些流动强化了美国的国际地位。“一战”之前,美元汇率在各金融中心的报价频率还不及意大利里拉和奥地利先令等次要货币。“一战”后,美元成为了一匹货币“黑马”,其报价频率已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的其他货币,到20世纪20年代下半期,以美元为货币单位的外国承兑汇票已经以2:1的优势超过以英镑为货币单位的外国承兑汇票。到1924年,在各国中央银行和政府的外汇储备中,美元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英镑。
美元的迅速崛起给美国经济带来的是怎样的命运,就目前而言还很难最终判定。在美元取代英镑的过程中,一些特别意外的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美联储制造旺市的努力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